杨凯
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沈阳,113122
浅谈沈阳中街“皇城”改造下胡同建筑空间再生规划设计
杨凯
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沈阳,113122
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沈阳城市中的传统历史文脉受到建筑空间形态改造的猛烈冲击,导致城市空间出现严重的混乱,工业化、地产开发、老旧建筑拆迁、城市行政区变迁等把城市传统文脉破坏殆尽,吞噬着城市人性需求与文化伦理。为使中街地区“皇城”老旧城市中的改造更具艺术感、文脉的合理、科学的规划等,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居住质量和精神质量。
胡同建筑;再生规划;改造;文脉
就全世界范围而言,旧城的保护与更新都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话题。不少发达国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旧城和旧建筑的保护问题上都走过弯路。目前来看,意大利罗马和法国巴黎等城市对旧城的保护方法为其他许多城市所效法,保护的成果也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的肯定。综观国内外现状,旧城改造有以下四种模式:
第一种是全盘改变,就地“以新换旧”。这种旧城改造接近于建一座新城,唯一不同的是,新建城市是全面铺开,旧城改造是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完成的;第二种模式是保留旧城不动,仅对其进行局部维护与整修,选择附近的地域建立辅城(或卫星城),以充实完善旧城的现代功能。意大利罗马和法国巴黎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第三种是不发展模式,维持旧城原样不变,只做局部维修,以意大利的威尼斯为代表;第四种模式是保留旧城的形式与精髓,更换外表的材质,把破旧的“旧城”变为全新的“旧城”。日本东京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国内北京市改造持续了数年的大规模推倒重建的改造与更新,过程中“南锣鼓巷”作为北京旧城中轴线的北京城最古老的区域之一,却基本未遭到任何难以弥补的破坏,成为北京现存保护最完好的“棋盘式”四合院保护区。
南锣鼓巷地区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被列为北京旧城改造与更新的试点区域,至今历经30多年,仍能保存完好,并不断地进行更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关键在于其摒弃了一直占据主流的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改造与更新模式。目前对南锣鼓巷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保护和创意文化产业两个方面。同时在老胡同被拆之前,保护古城的提案得到重视,凭借较为完好的元代里坊格局、明清名人府邸,南锣鼓巷得以幸存。近几年又有先见之明的人看到商机,租下沿街民房,开起了风格百变的个性店铺,元朝古巷新旧混血,就此重生,全球游客都爱来此“迷失北京”。这里已经逐渐取代三里屯和后海,成为北京新的时尚地标。北京南锣鼓巷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亚洲25处你不得不去的好玩儿的地方。
(1)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重点在于发展工业,因此造成了中心城区的居住更新工作进程缓慢,中心旧城普遍存在有布局混乱、房屋破旧、居住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公共设施紧缺、文物古迹和绿地遭受破坏等严重问题。
(3)在城市旧居住区改造过程中,历史文化保护意识淡薄,许多老城的改造更新往往以对珍贵的旧城破坏为代价,导致了城市特色风貌的严重丧失。以沈阳为例,在城市发展改造更新的过程中,许多有价值的旧建筑一直被拆除,将历史的文化含量都拆没了。当“老沈阳”的模样已经看不清的时候,外来文化必然会居于强势,成为侵入者。
(4)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的兴起,各级政府对于城市中心城区进行更新,特别是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力度不断加大,随之也逐渐暴露出更多的矛盾和问题,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随之增多,研究的角度和研究的内容呈现了多样化特点。
近年来,在老工业基地的新一轮振兴中,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始终把旅游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加以培育打造,实现了旅游经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业已被辽宁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十三五”时期新的增长点,成为引领辽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沈阳市推动旅游文化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力打造“胡同牌”文化旅游地标建设。
在研究内容上,探寻特色规划设计与城市文化历史文脉延续是探索性研究课题之一。特别是沈阳创建地标性文化旅游政策出台,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需及时深入分析,具有一定应用性和与政府政策研究性。
在老城改造利用旧建筑“胡同”文化的规划设计的研究方法上,利用城市历史与人文文脉的综合性理论框架,从城市的使用者——市民的感情追求观点上去考虑改造意义、从打造旅游城市概念上去追求城市新功能。
在老城的改造中,更是要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快速壮大经济实力,进而解决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城市变迁等民生问题。4沈阳中街“皇城”地区“胡同建筑空间”再生规划研究方案
在《沈阳市政府打造“胡同牌”文化旅游地标政策》的背景下,探索沈阳皇姑区“首府新区”老城改造的问题,为政府的改造政策提供有建设性、尊重城市历史、考虑民生等多种依据。
一是尊重老城建筑传统文脉的延续。在沈阳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胡同曾经是最主要的建筑与规划形式。现今大多数居民都曾经居住生活过,也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居民生活习惯;二是老城区的更新。为了解决旧城区存在的多种问题,必然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更新,最重要的是通过改造更新完善居住使用功能、优化生活环境,满足居民的物质、精神、文化、环境各方面不同层次的更新需求;三是老城区的再生。利用“胡同牌”增加老城的文化商圈、艺术生活模式。
4.1 探寻研究沈阳中街“皇城”地区“胡同建筑空间”具体方案:
里帕投入在《图像学》中这些重构中世纪知识形态的努力,与他处理拟人形象的创作流程保持了高度的内在一致性,他的目标就是要将单个的(新型的人文主义式的)寓意式形象拆解开来,还原它们的(中世纪式的)组合部件,按照自己的创作需求重新拼装(知识性部件),从而在给定的任何一个组合体(拟人形象)中都变得适用。这一点也间接证明了里帕拣选和组织材料的工作方法,多数情况下是依据材料所提供的启发性,而非材料的重要性。
(1)胡同历史剖析。分析传统改造更新方式、方法以及对中心老城产生的影响。
(2)老城现状调研。结合有代表性的案例并通过实地踏勘和住地居民访谈形式发掘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3)信息分析比较。结合实际案例对各种改造更新模式进行分析对比,探索适应沈阳城市发展的新探索。
(4)探讨旅游文化策略,以上述研究分析结果为基础,更全面、更深入、更实际地认识“胡同牌”中心城旧住区更新的历史和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对老城旧区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给予合理的改造更新模式的建议。
4.2 探寻研究沈阳中街“皇城”地区“胡同建筑空间”假设方案
假设1:通过“胡同建筑空间”,探索城市改造新模式。
假设2:打破原有底层“胡同”概念,实现与现代生活形式相吻合的多层、高层建筑与规划形式。
假设3:利用“胡同文化”新型模式,为沈阳市“胡同牌”改造政策提供创新理念。
4.3 探寻研究沈阳中街“皇城”地区“胡同建筑空间”创新之处
(1)循环式有机更新模式。位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具有鲜明的皇姑区民俗特色和独特的自然景观特征且具有居民居住拥挤、不适应现代生活要求、建筑使用功能不成套,地理位置优越、居民动迁难度大的特点。在延续原有建筑风格和居住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优化、环境改善与功能完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居住环境。
(2) 推广小规模综合改善更新模式。小规模综合改善更新模式具有“小而灵活”的特点,特别适用于皇姑区这种中心城内具有复杂社会、经济、文化关系的传统旧区。这种模式对于改善居住条件、呈现传统居住风貌、延续城市文化底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通过沈阳中街“皇城”地区改造,为城市创造了使闲置空间得以再生的机会,而得到再生的建筑又会继续创造更多人与人之间邂逅的机会,使环境的再生与人的再生互相得到良性的催生。这种方式,可以说在过去保存与新建两种模式之外,又加入了城市再生设计的第三种可能性。
[1]陈光中.北京胡同-符号中国.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08-01.
[2]李明.德胡同门楼建筑艺术.中国建筑书店有限责任公司,2015-10-01.
[3]方砚.古都遗韵丛书.东方出版社,2012-08-01.
[4]戴程松.北京胡同记忆.学苑出版社,2012-03-01.
杨凯/1983年生/男/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