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丽娟(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渔政管理站,甘肃张家川741500)
依托当地资源,发展张家川渔业
丁丽娟
(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渔政管理站,甘肃张家川741500)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张家川渔业自然资源情况及张家川渔业现状,提出发展张家川渔业,要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力度,以张家川旅游资源为依托,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及冷水鱼养殖业,并以张家川餐饮业为依托,发展渔业餐饮,为张家川整体脱贫做出贡献。
关键词:张家川;渔业;秦岭细鳞鲑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环境优美,水资源充足,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渔业资源,境内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秦岭细鳞鲑分布,建成了国家级秦岭细鳞鲑种质资源保护区。借助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的高度,以保护秦岭细鳞鲑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冷水鱼养殖业,为张家川在2020年整体脱贫达到小康做贡献。
1.1张家川自然地理概况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东接陕西省陇县,南邻清水县,西连秦安县,北毗华亭、庄浪县。人民政府驻地张家川镇,与周边市县均有公路相通,西距省会兰州市378 km,东经陕西省陇县至西安市388 km。全境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略呈斜三角形,东西长62 km,南北宽48 km,总面积1 311.8 km2。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貌复杂,辖3镇12乡,258个村委会,总人口31.97万人,其中回族20.69万人,占69%。
1.2张家川渔业自然资源情况
张家川深居内陆腹地,地处东南、西南季风交互影响的边缘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的复杂多样性,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型立体小气候环境,中西部为温和半干旱区、温凉半干旱区和温寒半干旱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但雨量较少;东北部为温寒半湿润区和温寒湿润区,气候偏冷,光照较差,无霜期较短,雨量充沛。全县气候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7.5℃,无霜期163 d左右,全年日照时数2 044 h,年平均降水量600 mm。其特点是:夏短而不热,冬长而严寒,雨热同季,夏润冬燥,春暖迟,秋凉早,昼夜温差大,夏季无酷暑。张家川县地理位置独特,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资源和物产。境内有大小河流7条,总长度234.48 km,总流域面积1 311.8 km2,自东北部至西南部,可分为千河、长沟河、牛头河和葫芦河四大水系,均属渭河北岸支流。7条河流均发源于陇山的涓涓细流,按照自然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流去。全县水资源量为2.1亿m3,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为1.7亿m3,但总径流量不均,形成西部缺水,东部富水的状况。地下水为雨水补给和河水入渗。境内河溪沟岔泉水分布比较广泛,散布着大小泉池500多眼,水质较好,年泉出露总量为150万m3。
近年来,张家川渔业在甘肃省市县渔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国家级秦岭细鳞鲑种质资源保护区,划定了保护范围。2012年10月,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天水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张家川渔政管理站三家共同对张家川的秦岭细鳞鲑资源进行了调查,张家川境内细鳞鲑资源不容乐观,只有零星分布。针对这一现状,张家川渔政管理站每年多次到秦岭细鳞鲑种质资源保护区周边加强宣传,提高群众对秦岭细鳞鲑的认识,提高了保护意识,建设了马鹿秦岭细鳞鲑繁育场,开展增殖放流,每年在保护区放流秦岭细鳞鲑鱼苗20 000尾。在做好人工繁殖的同时,严厉打击非法捕捞,查处违法捕捞秦岭细鳞鲑案件,禁止在保护区内开展采矿活动,使这一国家级珍稀鱼类资源得到了有力保护,自然资源量有所恢复。利用资源优势,开展养殖业,使张家川渔业养殖从无到有,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6.67 hm2之多,开展冷流水实验,池塘养殖,休闲垂钓渔业初具规模。2014年,张家川渔政管理站利用基层推广体系建设补助资金,引进2 g /尾虹鳟、金鳟鱼苗20 000尾,在马鹿乡的长宁村和花园村实验示范,在张家川县渔业站的技术指导下,采取科学投喂和管理,成活率达90%以上,经14个月养殖达到商品规格,取得较高经济效益,开创了张家川冷水鱼养殖先河。在张家川渔政管理站的示范带动下,张家川县已发展渔业养殖户20余家,鱼产量达50 t之多,为张家川县渔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1以秦岭细鳞鲑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依托,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力度
张家川史上记载都有秦岭细鳞鲑分布,随着经济的发展,秦岭细鳞鲑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秦岭细鳞鲑资源几乎枯竭。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张家川县要利用这一机遇,以秦岭细鳞鲑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依托,在全县开展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使更多的人认识秦岭细鳞鲑,了解秦岭细鳞鲑,保护秦岭细鳞鲑。使秦岭细鳞鲑的生存环境更加改善,减少甚至禁止在秦岭细鳞鲑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内的人为活动。张家川渔政站要借助公安、工商等部门,加强执法力度,打击非法捕捞秦岭细鳞鲑。扩大秦岭细鳞鲑繁育场的规模,增加增殖放流秦岭细鳞鲑鱼苗数量,扩大自然种群数量。开展对秦岭细鳞鲑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监测,评估增殖放流和保护的效果,不断改进措施,真正使秦岭细鳞鲑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资源恢复,为张家川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3.2以张家川旅游资源为依托,积极发展休闲渔业
张家川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自然景观有云凤山、东峡水库、石峡水库、白石嘴牧场、五星牧场,特别是关山风景区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在位于木河乡桃园村的马家塬战国墓葬群遗址向东、西各延伸200 m的地形范围内,有较为密集的战国中晚期墓葬分布。特别是以横亘县境东北部的关山风景区为主体,形成了具有“清、幽、秀、雄、奇、险、峻”特点的七大旅游景点,其中“白岩劲松”尖石山、“九龙朝凤”云凤山、“峻岭奇葩”麦垛山、“丝绸古道”老爷岭等最为秀美险峻,每年来张家川旅游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甘肃省“十三五”规划把发展旅游作为重点,张家川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天水特色旅游区”,因此张家川县要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利用丰富的水资源,以已建成的休闲渔业基地为示范,开展垂钓、观赏、休闲渔业发展。休闲渔业适合每家每户发展,占地少,投资少,见效快,可以为带动当地旅游发展,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3.3以张家川冷水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冷水鱼养殖业
张家川境内的7条河流均发源于陇山,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地下水为雨水补给和河水入渗。境内河溪沟岔泉水分布比较广泛,散布着大小泉池500多眼,几乎每个村庄和山沟都有泉水露头,水质较好,年泉出露总量为150万m3,适合发展冷水鱼养殖业。2014年,张家川渔政站引进虹鳟、金鳟养殖获得成功,带动了一些群众自发开展冷水鱼养殖。张家川要贯彻甘肃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精神,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利用当地资源开展冷水鱼养殖,把开展冷水鱼养殖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富民措施纳入扶贫开发计划。张家川渔政站对全县的渔业水资源开展彻底调查,摸清可以开展渔业生产的区域,为当地农民和政府提供技术保证,使更多的农民通过发展渔业脱贫致富,为张家川早日脱贫做出贡献。
3.4以张家川餐饮也为依托,发展渔业餐饮
张家川是一个回族自治县,2015年全县总人口32万,其中回族人口22.3万,占全县总人口的69%。回族是一个在餐饮方面有着传统特色和文化的民族,餐饮不仅是张家川的优势产业,而且张家川人到全国各地经营餐饮行业的也多达几万人,是张家川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张家川县委、县政府也打出了“张家川要发展,满世界开餐馆”的名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也不断改变,北方人从不喜欢吃鱼也改变为爱吃鱼,就连张家川的传统特色“十三花”也有了鱼这道菜,据统计张家川每年水产品消费量达1 000 t,其中鲜活鱼的消费量达200 t,这都来自全国各地的水产养殖基地。张家川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旅游资源和回族的传统优势餐饮产业开展渔业餐饮,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张家川渔政站要大力宣传吃鱼的好处,使更多的人为了健康爱吃鱼、多吃鱼。
作者简介:丁丽娟(1986-),女,甘肃张家川人,技术员,主要从事渔业资源保护和技术推广工作。
中图分类号:S9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9X(2016)01-00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