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保明(四川省大竹县月华乡动物防疫站,四川 大竹 635108)
仔猪球虫病的防治
罗保明
(四川省大竹县月华乡动物防疫站,四川大竹635108)
摘要:仔猪在哺乳期或者断奶后极易在猪肠上皮细胞内寄生孢球虫引发球虫病,此类疾病在全年各个季节均可发病。作者认为,除了采取药物治疗仔猪球虫病以外,还应该重视综合防治,从而实现全面防治仔猪球虫病,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猪养殖者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仔猪;球虫病;防治措施
仔猪球虫病是目前生猪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相关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中大约有50%的仔猪腹泻是由球虫引发的,尤其是在部分养殖环境较差的养殖场或地区。
本病只发生于仔猪,以7~20日龄的仔猪多发,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患病猪与隐性感染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仔猪球虫病的发生与气温和雨量有关,空气湿润、阴雨天气、气温变化大、产房潮湿等原因可造成产房仔猪爆发球虫病。
哺乳仔猪排黄褐色或灰色稀粪,刚开始时仔猪拉黄褐色或黄棕色糊状粪便,稀软,随着病情加重粪便呈水泄状,仔猪身上沾满黄灰色的稀粪,一两天后变成水样腹泻,严重病例甚至粪便带血,腹泻持续几天后脱水死亡。
仔猪球虫病的特征性病变部位在小肠,以空肠和回肠粘膜出现纤维素性坏死为主要特征,肠粘膜面被覆粘液,粘膜常发生点状出血,粪便内常常混有纤维素性碎片。
产房仔猪在7~20日龄排黄褐色、黄灰色稀粪,用抗生素治疗两三天后无效,结合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在排除胃肠炎、轮状病毒病、梭菌感染等情况下可初步诊断为球虫病,确诊可用饱和食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中有无虫卵,或用肠粘膜涂片镜检予以确诊。
5.1预防措施
5.1.1做好产房卫生对于有条件的生猪养殖场,可实现“全进全出”养殖模式;母猪产房在分娩前需要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并在母猪分娩前60 d左右给予服用驱球虫药,哺乳期仔猪在出生后一周左右给予喂服抗球虫病药物。
5.1.2注重母猪驱虫部分哺乳期仔猪球虫病发病率比较高的养殖场,对所有母猪给予喂服10%盐霉素拌料,饲料中的用药量控制在100~150 g/t,连续给予服用一周时间;之后每批次母猪分娩前两周给予200 g/t氨丙琳拌料,直到母猪分娩。
5.1.3重视产房卫生养殖场应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养殖制度,每批次猪转出产房后应使用消毒水清洗圈舍、用具;若养殖场条件允许可采用火焰消毒方式,除此之外还可采取氨水、酚类消毒剂或者撒石灰粉等方式。
5.1.4消毒母猪进入产房前,首先需要对母猪进行全面清洗、消毒;提前对产猪进行处理,保持产房的干燥、清洁;产后7 d内应保持产房干燥、清洁,并定期对产床进行消毒处理且注意避免粪便污染其他产床。
5.2治疗措施
当仔猪确诊为球虫病后应及时采取合理的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药物主要有复方新诺明、氯苯肌、莫能霉素、百球清、氨丙琳等。其中复方新诺明采取灌服方式,服用量应控制在100 mg/kg,1次/d,连续服用3 d;氯苯肌也采用灌服方式,服用量应控制在20 mg/kg,1次/d,连续服用3 d;莫能霉素拌入饲料中喂服(60~100 g/kg),拉沙霉素拌入饲料中喂服(150 g/kg),连续喂服30 d;百球清主要适用于周龄在3~6周仔猪,服用量保持在20~30 mg/kg为宜;口服氨丙琳,服用剂量控制在20 mg/kg为宜。
总之,由于仔猪出现球虫病的原因比较多,主要与仔猪养殖环境、养殖管理等有密切关联性,因此在防治仔猪球虫病时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 799X(2015)03- 0066- 01
作者简介:罗保明(1969-),男,四川大竹人,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防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