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丽莉,李 前(甘肃省畜牧业产业管理局,甘肃 兰州 730030;会宁县畜牧兽医局,甘肃 会宁 730700)
会宁县草畜产业发展概述
柴丽莉1,李前2
(1甘肃省畜牧业产业管理局,甘肃兰州730030;2会宁县畜牧兽医局,甘肃会宁730700)
摘要:近年来,会宁县委、县政府把草产业建设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采用退耕还草、引草入田、草田轮作等措施,种植耐旱、耐瘠薄的紫花苜蓿,有效抗御干旱等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少种地、精种地、种好地、高产出”的路子,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提升了农业整体水平,农业生产结构得到了优化,实现了种养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关键词:草产业;畜牧业;发展
近年来,会宁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草畜是第一产业,以建设“草业大县”为契机,采取行政推动、政策带动、资金撬动、技术驱动等综合措施,加大龙头企业和人工草地建设力度,大力实施百万亩草产业开发工程,带动养殖业快速发展,草产业比重逐渐增大,效益不断提高,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
如何探索新时期草畜产业最佳发展模式?随着对耕地面积大、饲草料资源丰富、群众养殖积极性高的实际等县情一次次调研和讨论,一个科学持续发展脉络日渐清晰,那就是按照“三压三扩三全”的总体思路,依托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和奖励补助政策的有利时机,采取政策引导、活动促进、协会链接、企业拉动等配套措施,加快草产业开发,让经济有效益,生态有效应,发展有长效。
种植紫花苜蓿一个周期可利用10年,其中8~9年为丰产期,在传统粗放的管理和不投入条件下,年产青干草200~400 kg,年均亩纯收入300元以上,大大增加了广大农户种植牧草的积极性。为此,会宁县以坡地、新修梯田为主,大力推广草田轮作技术,采取定人、定位、定任务、定措施的“四定”目标管理机制,加快整流域连片优质牧草示范区建设。通过简化土地流转方式,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鼓励和支持草产品加工企业、养殖企业、农村经济人人参与土地流转,引导他们大力发展规模化牧草原料生产基地。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3 000亩以上整流域优质牧草种植核心示范区21个,1 000亩以上示范区40个,全县人工草地面积达到180多万亩,其中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170万亩。通过招商引资、项目扶持、培育壮大等方式,建成草产业龙头加工企业达到5家,小型收购网点达到45家,其中2家企业取得了国家有机苜蓿认证,年加工能力达30万t,年收购调运各类优质豆科牧草20万t,产值达到3.5亿元。
对草畜产业发展而言,规模化是基础、标准化是方向、饲草料是保障。由传统养殖向规模养殖、现代养殖发展,是草畜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转变草畜产业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为此,会宁县研究出台了支持草畜产业发展的30个政策性和规范性文件,坚持“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的发展思路,按照“产业做大、企业做强、产品做精”的原则,抓龙头带动产业发展,抓大户带动群体发展,抓基地带动规模发展,全县草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优质紫花苜蓿通过养殖转化,经济价值可增加2倍以上,群众对种草养畜的认识越来越明确,积极性越来越高。在龙头企业拉动、养殖小区推动、规模养殖户带动的“三轮驱动”下,会宁县草畜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已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
走在今天会宁的乡村山间,错落有致的畜舍,长势喜人的紫花苜蓿,膘肥体壮的牛羊,满脸喜悦的养殖户无不彰显着会宁发展现代草畜产业给干旱山区带来的勃勃生机。逐步告别漫山放牧的会宁养殖户正迎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从一家一户散养的养殖方式,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会宁县草畜产业“畜”势而起,一路快速向前,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大力推广舍饲化养殖、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草畜产业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截止2013年底,全县已建成养殖龙头企业64家,养殖小区549个,规模养殖户3.65万户,肉牛、奶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5.04万头、0.8万头、213.5万只、75万头、350万只,规模养殖占畜禽饲养量比重达到80%以上,畜牧业增加值达到9.05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58.4%,生产总值达到9.67亿元,占到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6%,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800多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会宁已成为声名远扬的“中国肉羊之乡”,并跻身甘肃省肉羊十强县行列,连续获全省肉羊产业大县建设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随着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建立一个集养殖技术培训、动物防疫、新品种推广示范的服务体系,是保障会宁县草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关键所在。为此,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会宁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综合服务体系,培养了一批畜牧科技人员,为搞好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全县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97家,其中行业协会13家、合作社284家,已发展会员1.46万人,带动养殖户2.76万户。以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正大集团、省畜牧管理局、草原总站等省级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引进和推广畜牧良种及紫花苜蓿、红豆草等牧草新品种,筛选出适宜全县养殖、种植的草畜品种;建立种畜禽场、人工授精站、牧草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开展疫病防治、科学养殖、杂交改良、土壤处理、混合条播、中耕除草、适期追肥、收割晾晒、刈割留茬、加工贮藏等一系列技术研究和推广;鼓励和支持畜禽养殖龙头企业、草产品加工企业,加大与科研机构联营,开发草畜产品及其衍生产品,提升会宁畜牧业开发整体水平和效益。同时,支持2家草产品加工企业开展了有机苜蓿认真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全县草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实现草畜产业崛起,在效益拉动的同时,还需“政策驱动”。会宁县因地制宜,针对县域实际研究制定了草畜产业发展规划及草畜产业富民实施方案等10多个政策及规范性文件,健全机制,强化领导,科学运作,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在领导责任机制上,县上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草畜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在政策导向机制上,县上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落实好招商引资、企业税费收缴、建设用地、资金倾斜、物资扶持、科技承包服务等各项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发展草畜产业的积极性。在资金投入机制上,县上通过群众筹一块、银行贷一块、向上要一块、社会集一块、财政拿一块等办法,建立以政府贴息为保障、以金融贷款投入为主体、以农户投入为补充的资金投入机制,着力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激励约束机制上,县上制定了《会宁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职责及责任追究办法》及《会宁县草畜产业标准年督查考核办法》等,把草畜产业开发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增强了各级干部抓好草畜产业的责任感,加快了草畜产业开发步伐。
会宁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自然条件严酷,干旱少雨,农作物广种薄收,靠天吃饭,产量低而不稳,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收益无保障,整体效益较差,严重制约着全县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草产业建设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采用退耕还草、引草入田、草田轮作等措施,种植耐旱、耐瘠薄的紫花苜蓿,进一步扩大人工种草面积,有效抗御干旱等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少种地、精种地、种好地、高产出”的路子,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提升了农业整体水平,农业生产结构得到了优化,实现了种养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紫花苜蓿等人工牧草的种植,有效提高了广大农户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大力发展养殖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吸纳了农村富裕劳动力就地创业,有效解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促进循环农业、加工业以及运输业等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经。同时人工牧草种植有效带动了全县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种草养畜、过腹还田,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优质牧草种植过程无污染,转化利用过程无有害物质残留,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发展经济的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S43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99X(2015)03- 0023- 02
作者简介:柴丽莉(1981-),女,甘肃景泰人,助理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新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