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松普,周 威,贾 冰,张 爽
(河南省驻马店泌阳县动物卫生监督监察所,河南 驻马店 463700)
畜牧管理对防控猪传染病的作用探微
牛松普,周 威,贾 冰,张 爽
(河南省驻马店泌阳县动物卫生监督监察所,河南 驻马店 463700)
养猪业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它还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传统产业。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在不断提高养猪规模和养猪水平的同时,使得猪传染病也在不断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畜牧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了影响。而畜牧管理实践随着社会进步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将畜牧管理于防制猪传染病的过程,有很强的现实和社会意义。
猪传染病;养猪场;集约化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猪流行病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畜牧新技术的引用,使得养猪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但是猪本身也发生了改变,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与胴体组成有关的一些变化,比如胴体的瘦肉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如果没有对发生的疾病采取干预措施,这些变化是不可能发生的。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养殖工作者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术,开始研究一些新的生产实践技术。所以本文将讨论畜牧管理实践对疾病表现产生的影响。
欧洲养猪的集约化过程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即集约化程度增强、猪场规模扩大及猪场的专门化和养猪的地理区域集中化。欧洲在开始集约化养猪之前,猪的健康问题主要是地方性疾病和流行性疾病。在欧洲养猪集约化的初期,生物安全问题被忽略。当时在欧洲出现了一些新的流行病,如猪伪狂犬病和传染性胃肠炎(TGE)。还有一些已经存在的流行病还在继续,如经典型猪瘟和口蹄疫,由于此后各国都已采取了专业的预防措施,所以目前仅仅是零星出现。同时,集约化家畜生产技术被逐渐地采用,使动物总体的健康和疾病状况发生了变化。加之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疾病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1]。
2.1猪传染病的发展现状
(1)种类多,危害大。20世纪80年代前的猪传染病有很多的种类,主要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布鲁氏菌病、猪链球菌、仔猪副伤寒、猪支原体肺炎、仔猪大肠杆菌病、猪伪狂犬病等;猪细小病毒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痢疾和猪衣原体病是80年代新发生的传染病;而猪传染性接触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圆环病毒Ⅱ型和猪增生性肠炎等是90年代至今新出现的传染病。
(2)病原体发生遗传变异或血清型发生改变。猪传染病的许多发病种类都发生了遗传变异或者出现血清型改变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其受到养殖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养殖人员普遍不高的卫生安全意识,从而使更加难以诊断原本就复杂的猪传染病。如种猪对弱毒疫苗长时间使用,就会使流行病毒原有的生存环境和表现特征逐渐改变,从而使流行病毒发生改变,甚至会有更加难以控制的病毒感染体变异出。
(3)多种养猪模式加剧疫病扩散。养猪业在我国的农村地区是人们致富的主要途径,因此,不同种类的养猪模式并存,集约化、大规模的种猪养殖模式容易扩散疫病,而进一步扩大了传染病的传播范围大规模是由于种猪场将所培育的种猪售卖给个体养殖户造成的。
2.2猪传染病的流行原因
个别省市的农村地区为了发展地区经济也进行了大规模种猪引种,由于引种的厂商不统一,所以在每一地区都有种类各异的猪品种存在着,这对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及收入提高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大数量、多批次的引种导致地区动物防疫检疫部门工作压力加大,降低把关效果。再加上数量少、素质不高的基层兽医,;基层兽医生活环境差,待遇低,所以基层中真正扎根的兽医人员寥寥无几。此外,基层兽医的文化程度较低,对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从而对相应的动物防疫及动物疾病防治工作难以承担。
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与生产环境、饲养管理措施密以断奶时肠道疾病为例,可以进一步了解饲养管理对细菌性疾病的作用。在断奶前,仔猪的消化道成熟,有采食行为,消化道菌群稳定;断奶时仔猪绒毛萎缩,酶活性降低,采食改变,消化道菌群变化。断奶后,导致消化率下降,吸收率下降,肠道中病原微生物群体增大,出现大肠杆菌毒素,引起肠道疾病。
切相关,可引起一系列疾病,如PCV2、PRRSV、伪狂犬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细菌性疾病作为一种原发和继发感染病原,在养殖场广泛流行,严重影响了猪群的健康水平以及生产效率。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这些病原菌可导致猪群出现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
PMWS多发生于5~12周龄的仔猪,尤其以断奶后l~2周最易发;病毒随粪便及鼻腔分泌物排出体外,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圆环病毒2型(PCV-2)为原发性病原,常有其他病原继发感染。不良应激因素(混群、密度环境恶劣等)能促进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研究证实,PCV2参与一系列的过程,最终在某个时期、某猪群中,导致出现或强或弱的PMWS。而PMWS可以是轻微和短暂的,饲养管理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结局如何。
(1)接种疫苗。猪群保持健康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存在于猪场中的病原体。将不希望存在的能引起重要疾病的病原体阻挡在猪场之外,猪场主和兽医的任务就是处置其他问题。
(2)改进饲养管理措施。在仔猪时期,研究出了早期隔离断奶技术。早期断奶技术主要是通过早期断奶和多点式生产,在断奶和由育仔转育肥两个环节上切断疾病的传播链,使猪在整个生长期内尽量减少疾病干扰,进而促进生产性能的发挥。此外,使用人工授精会让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在确保受胎率和产仔数的前提下,人工受精可以在大型养猪企业推广应用。
[1]顾炳龙.畜牧管理实践如何作用于猪传染病的过程[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4,(2).
(编辑:晏兵兵)
S858.28
A
1006-799X(2016)16-0032-01
牛松普(1983-),女,河南泌阳人,助理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