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明泰,盘宝进,刘军义,黄卫宣,阳 明,黄冬梅
(1.广西防城港常春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广西 防城港 538000;2.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8)
微生态制剂对食蟹猴生长性能的影响
符明泰1,盘宝进2,刘军义2,黄卫宣1,阳 明1,黄冬梅1
(1.广西防城港常春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广西 防城港 538000;2.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8)
目的:研究微生态制剂不同添加水平对食蟹猴生长性能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0.5 g/kg、1.0 g/kg、2.0 g/kg的微生态制剂诱导的食蟹猴生长性能为模型,检测微生态制剂饲用后食蟹猴月增重、月采食量、料重比。结果:1.0 g/kg、2.0 g/kg的微生态制剂添加组与对照组相比,月增重均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食蟹猴基础饲粮中添加1.0 g/kg、2.0 g/kg的微生态制剂均能显著提高食蟹猴的生长性能。
微生态制剂;食蟹猴;生长性能
微生态制剂是指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将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特殊工艺制成的一类生物制剂[1],具有天然、绿色环保、无残留、无污染、无毒副作用等优点,且能够调节动物肠道的微生态平衡,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抗病力,在畜禽养殖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但目前微生态制剂在实验动物养殖生产中应用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食蟹猴属于哺乳纲灵长目猴科猕猴属,在各种生理代谢功能方面与人类极其相似,是一种价值极高的实验动物[3]。本研究全面研究探讨了微生态制剂不同添加水平对食蟹猴生长性能的影响,旨在为微生态制剂在食蟹猴养殖生产中的合理开发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1 微生态制剂、实验动物
微生态制剂为自主研发产品,由乳酸杆菌、芽孢杆菌、双歧杆菌(比例为1∶1∶1)组成的菌粉,其有效活菌总数≥109CFU/g;180只体重相近的1岁健康食蟹猴由广西防城港常春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分组与饲养管理
将180只体重相近的1岁健康食蟹猴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45只食蟹猴,试验猴饲喂配合饲料日粮(含:玉米60%、大豆粕12%、柱花草8%、面粉5%、鱼粉2.5%、蚕蛹2%、大麦虫2%、乳清粉2%、脂肪粉2%、石粉1%、食盐0.5%、维生素 C 0.5%、磷酸氢钙0.5%、赖氨酸0.5%、蛋氨酸0.5%、苏氨酸0.5%、预混料0.5%)和青绿饲料,每日分早、中、晚3次定时饲喂,早和晚饲喂配合饲料,中午饲喂青绿饲料,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在配合饲料中添加0、0.5 g/kg、1.0 g/kg、2.0 g/kg微生态制剂。各处理组全天自由饮水,每日上午定时打扫卫生,利用高压水枪冲走粪便,保持笼具清洁,每周对笼具和试验猴消毒一次,试验期为6个月。
1.3 月增重的测定
分别在试验开始前和结束后对所有食蟹猴空腹称重,计算各处理组的平均月增重。
1.4 月采食量的测定
试验期间每日准确记录食蟹猴的日采食量,计算各处理组的平均月采食量。
1.5 料重比的测定
根据食蟹猴的平均月增重和平均月采食量计算各处理组的料重比。
1.6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表示差异显著。
低剂量组和对照组相比,在月采食量、月增重和料重比方面差异均不显著(P>0.05);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对照组相比,月采食量方面差异均不显著(P>0.05),月增重均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均显著降低(P<0.05);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之间在月采食量、月增重和料重比方面差异均不显著(P>0.05)。该结果表明,基础日粮中添加1.0 g/kg、2.0 g/kg的微生态制剂均能显著提高食蟹猴的月增重,降低料重比,提高食蟹猴生长性能,且1.0 g/kg和2.0 g/kg的添加剂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动物肠道内的大肠杆菌、沙门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正常菌群保持着一种动态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制剂中含有的活菌及其代谢产物能够促进动物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增殖,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杆菌等有害菌的生长,优化肠道内菌群结构,改善动物肠道功能,加强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进而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4]。本研究结果表明饲粮中分别添加1.0 g/kg和2.0 g/kg以乳酸杆菌、芽孢杆菌、双歧杆菌为主要成份的复合微生态制剂能够将食蟹猴的月增重分别提高10.49%、12.13%,料重比分别降低8.82%、9.02%,进而提高食蟹猴生长性能,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理论表现出了一致性。且本研究中发现在日采食量、月增重和料重比检测指标方面,2.0 g/kg添加剂量的作用效果整体上优于1.0 g/kg的添加剂量,但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究其原因可能为当微生态制剂的添加水平能够满足食蟹猴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平后,再添加多余的微生态制剂也不能更好的改善食蟹猴的肠道功能。综合考虑到养殖成本,建议食蟹猴养殖生产中选择1.0 g/kg的添加剂量作为临床最适添加剂量。
[1]王际辉,刘诗文,肖珊,等.现代生物技术与饲用微生态制剂[J].微生物学杂志,2015,35(2):1-8.
[2]伦艳霞,樊爱丽,房莅芳.浅谈绿色饲料添加剂微生态制剂的应用[J].中国动物保健,2014,16(10):57-59.
[3]刘仕刚,谢亮.华东地区人工饲养食蟹猴血液常规和血清生化值的测定[J].实验动物科学,2012,29(2):34-37.
[4]姚淑红.饲料中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J].山东畜牧兽医,2016,37(5):62.
(编辑:张淑凤)
S858.28
B
1006-799X(2016)18-0102-01
符明泰(1963-),男,广西南宁人,兽医工程师,主要从事灵长类动物饲养管理及出口质量监测管理工作。
广西科技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科攻1347003-10,防城港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防科能1402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