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藏区绒毛用羊及其它产业发展调研

2016-03-10 03:24李范文杨博辉文亚洲张爱文沈楷祖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甘肃张掖73403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甘肃畜牧兽医 2016年4期
关键词:农牧民养殖

李范文,杨博辉,文亚洲,袁 超,郭 健,张爱文,沈楷祖(.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甘肃 张掖 73403;.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藏区绒毛用羊及其它产业发展调研

李范文1,杨博辉2,文亚洲1,袁超2,郭健2,张爱文1,沈楷祖1
(1.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甘肃 张掖 734031;2.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精神,落实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对特困连片地区的工作部署,加强产业科技支撑扶贫开发,认真详实地反映出贫困地区绒毛用羊及其它产业布局情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生产中急需的关键技术,按照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四省藏区”调研组在西宁调研启动会上讨论决定的“四省藏区调研工作方案”,2016年1月27~31日,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合作市、夏河县、玛曲、碌曲、天祝县等5个牧业大县和迭部半农半牧县共27个调研样本,以面对面沟通和交流的形式,分别对绒毛用羊及其它产业从生产到市场销售整个产业链中的逐个环节的诉求和意见及实地发现进行了详实调研。本文对调研情况进行介绍,以供参考。

关键词:藏区;绒毛;羊

1 甘肃藏区特困连片地区绒毛用羊及其它产业发展现状

1.1自然资源特点

1.1.1甘南藏族自治州自然资源特点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南部,南与四川阿坝州相连,西南与青海黄南州、果洛州接壤,东部和北部与陇南、定西、临夏毗邻,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全州分为三个自然类型区,南部为岷迭山区,气候温和,是全国“六大绿色宝库”之一;东部为丘陵山地,农牧兼营;西北部为广阔的草甸草原,是全国的“五大牧区”之一。全州拥有亚高山草甸草场4 084万亩,占甘南总面积的70.28%,草地可利用面积3 848万亩,占草场面积的94.22%。境内海拔1 172~4 920 m,年平均气温1.7℃。州委、州政府驻合作市,内有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总人口73.07万,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54.2%。自治州辖夏河、碌曲、玛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七县及合作市,共有99个乡镇(街道办)、664个行政村,贫困人口6.22万人。

1.1.1.1合作市合作市位于甘肃南部,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东连卓尼县,南靠碌曲县,西接夏河县,北倚临夏州的和政、临夏两县。全市国土总面积2670km2,其中牧业用地261万亩、农业用地15.36万亩、林业用地77.87万亩。城区新版规划面积17.10km2,建成区面积10.4平方公里。辖区平均海拔2960m,年均气温1.7℃,无绝对无霜期。合作市现辖6乡4个街道、39个村民委员会、8个社区、249个村民小组。全市有藏、汉、回等18个民族,总人口9.02万人,其中藏族人口4.97万人,占总人口的55.04%,农牧村人口3.46万人,占总人口的38%,贫困人口0.27万人。

1.1.1.2夏河县夏河县地处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总面积6 274 km2,耕地面积16.8万亩,森林面积233.3万亩,草场面积753.9万亩,平均海拔在3 000 m以上。全县共辖10个乡3个镇1个办事处,65个行政村、4个城镇社区,427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8.7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79.2%,农牧村人口6.5万人,占78.9%,有藏、汉、回等18个民族,贫困人口1.3万人。

1.1.1.3碌曲县碌曲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全县总面积5 289 km2,其中可利用草地总面积595.98万亩。辖区平均海拔3 300 m左右,年平均气温2.3℃,无绝对无霜期。全县辖5乡2镇2场,24个行政村,9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2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2.87万人,占总人口的79.82%,其中藏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8.3%,是一个以藏族为主,汉、回等多民族聚居的牧业县,贫困人口1 250人。

1.1.1.4玛曲县玛曲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端,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东北以西倾山为界与碌曲县接壤,东南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阿坝县为邻,西南、西北分别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甘德县、玛沁县毗邻,北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10 190 km2,全县天然草原面积1 335.48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 288.02万亩,占天然草原面积的96.4%,全县天然草原面积和牲畜数量都约占甘南州的四分之一,海拔3 300~4 806 m,年平均气温1.2℃,平均降水量为611.9 mm,气候寒冷阴湿,无绝对无霜期。全县辖7乡1镇1场1站41个行政村,总人口5.57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89%以上,贫困人口4 800人。

1.1.1.5迭部县迭部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南州东南部,白龙江上游的高山峡谷地带。县境所处位置、大气环流和区内特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基本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6.7℃。全县总土地面积为5 108.3 km2,其中天然草场235.28万亩,耕地面积17.2万亩,占总面积的1.9%,无灌溉条件的坡耕地面积16万亩,沿江水浇地面积约1.2万亩,常年粮播面积8万亩左右。全县辖11个乡(镇),总人口5.6万人,其中藏族占77%,贫困人口1.1万人。

1.1.2天祝藏族自治县自然资源特点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中部、武威市南部、祁连山东端,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境内海拔2 040~4 874 m,年均气温-8~4℃。全县总面积7 149.8 km2,耕地面积31.97万亩,天然草原面积621.19万亩,森林面积410.2万亩,全县辖10镇9乡176个行政村,1个国有种羊场,18个居委会,有藏、汉、土、回、蒙古等16个民族,总人口23万人,贫困人口1.18万人。

1.2产业特色、生产规模和组织方式

1.2.1甘南州产业特色、生产规模和组织方式甘南州中夏河、合作、碌曲、玛曲、卓尼五县(市)为纯牧业县(市),迭部、舟曲、临潭三县为半农半牧业县,以藏羊、牦牛养殖畜牧业为主的是甘南州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主要牧业县畜牧业收入占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甘南州地方优良畜种主要有甘南牦牛、藏羊(欧拉型、甘加型和乔科型)、蕨麻猪、河曲马、河曲藏獒等。结合甘南的资源禀赋、气候类型和发展潜力,突出专业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建立“牦牛繁育、犏牛繁育、藏羊繁育、犏雌牛(奶牛)养殖、牦牛藏羊育肥、高原特色种养业”六大特色产业带。

2014年全州存栏各类牲畜381.39万头(只),其中牦牛113万头,藏羊222.39万只,年出栏各类牲畜172.36万头(只)。粮食总产8.86万t、油料总产1.99万t、藏中药材总产4万t。

甘南全力打造国家级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逐步落地实施“草业饲料基地建设、农牧物质装备建设、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农牧民合作组织建设、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牧市场体系建设”八大配套项目。

1.2.1.1合作市产业特色:合作市是全省8个牧业县之一,草地畜牧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形成了犏牛繁育和犏雌牛养殖两大产业,组建牦牛繁育核心群66个,核心群能繁母畜养殖规模达到100头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48%。

生产规模:2015年底全市牲畜存栏28.22万头(只),出栏各类牲畜12.33万头(只),牛羊肉总产量为4 260 t、鲜奶6 700 t、羊毛产量154 t,实现增加值1.98亿元,人均纯收入5 514元。

组织方式:全市现有农牧业产业化组织378个,其中龙头企业4个,小型企业5个,农民合作社367个,组建养殖场(小区)34个,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场”的生产模式,注册资金6.39亿元,带动农户5 764户。

1.2.1.2夏河县产业特色:夏河县是甘肃省重点牧业县之一,畜牧业主要以牦牛、藏羊产业和草产业为主,建立了以牙利吉办事处、吉仓乡为主的犏牛繁育带,以甘加、桑科、科才等3乡为主的藏羊繁育带和以阿木去乎、博拉、扎油、唐尕昂、王格尔塘、麻当、曲奥、达麦、拉卜楞等9乡镇为主的犏雌牛(奶牛)养殖带。

生产规模:2015年底存栏各类牲畜86万头/只,其中牛存栏15.1万头,羊存栏68.4万只。全县肉类、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1.3万t和1.4万t,毛产量691 t,畜牧业增加值41 404万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2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 147元。

组织方式: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牧户”的产销模式,培育了安多、雪顿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了农牧民养殖专业合作社365个,注册了甘加羊地理标志,认定无公害基地1个,畜产品商标32个。

1.2.1.3碌曲县产业特色:碌曲县是全省重要的牧业生产县之一,目前已建成尕海乡、郎木寺镇牦牛繁育产业带,玛艾镇、西仓乡藏羊繁育产业带,双岔乡、阿拉乡犏雌牛(奶牛)养殖产业带,组建牦牛繁育核心群4个,藏羊繁育核心群4个,犏牛繁育核心群2个。

生产规模:2015年底各类牲畜存栏58.7万头(只),其中牛19.56万头、羊38.2万只、猪0.56万头、马0.38万匹;年出栏各类牲畜27.04万头只,牛羊肉产量达7 869 t,牛奶产量达15 889 t,产毛量407 t,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159元。

组织方式:组建了“农牧民合作社+农户”养殖模式,成立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235个,其中认定了郎木寺镇贡巴村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尕海乡秀哇村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具有代表性的专业合作示范社22个。

1.2.1.4玛曲县产业特色:玛曲县是以藏族聚居为主的纯牧业县,是河曲马、阿万仓牦牛、欧拉羊、河曲藏獒等优良畜种的产地。草地畜牧业不仅是全县的基础产业而且是战略性主导产业,是牧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牧民群众收入的95%以上都来源于畜牧业。

生产规模:2015年底各类牲畜存栏100.09万头(只),其中欧拉羊49万只,年出栏各类牲畜34.58万头只,商品率34.04%,产毛量250 t,实现牧业增加值4.7亿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615元。组建了藏羊繁育示范点6个,选育优质后备种公羊400只,能繁母羊1 200只。

组织方式:注册各类专业合作社558家,其中养羊专业合作社249家,扶持发展了5家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了甘青川活畜交易市场,形成“合作社+农户”养殖模式。

1.2.1.5迭部县产业特色:迭部县全县森林覆盖率为58%,处于林区,初步形成了以犏雌牛(奶牛)养殖、蕨麻猪养殖、经济林果种植、设施蔬菜种植、藏中药材种植、苗木种植等为主的多元产业格局。

生产规模:迭部县存栏各类牲畜19.63万头(只),其中:牛9.85万头,羊2.89万只、猪6.89万头,出栏率达到56.75%,商品率达到40.0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 120元。

组织方式:全县合作社共计520个,合作社社员3 984人,从事养殖和销售的有238个,林木育苗的有206个,农副产品批发的有9个,中药材种植销售的有19个,蔬菜、食用菌生产销售的7个,从事农机租赁销售服务的1个,经济林果栽培的有15个,从事旅游接待农家乐服务的有25个。有产业无规模、有礼品无商品,产业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能力差,尚未建立全产业链生产模式。

1.2.2天祝县产业特色、生产规模和组织方式产业特色:天祝县是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试验区、全省58个国扶贫困县之一和全省九大牧业县之一。天祝县按照“调强特色,调好布局,调整结构,调优品种,调高效益”的思路,确立了“生态立县”、“特色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努力把细毛羊、白牦牛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优势产业来培育,作为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的关键环节来抓。在甘肃高山细毛羊主产区,划定毛肉兼用和肉毛兼用细毛羊发展区,用高山美利奴羊和南非美利奴羊改良当地细毛羊,以稳定细毛羊种群,提高细毛羊生产性能,大力发展细毛羊业和肉羊业。

生产规模:2015年末,全县牲畜饲养量达到188.21万头只(匹),出栏达到65.97万头只(匹),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8万t、0.26万t和0.7万t,畜牧业增加值达到3.33亿元。全县建成养殖场(小区)984个,羊存栏达到105.21万只,其中细毛羊达到60余万只。

组织方式:建立“合作社+养殖场+农户”养殖模式,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265个。

2 六大类技术用户的诉求及实地发现

2.1畜牧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低

主要表现为畜牧业工业化、工厂化、规模化水平低。特别是能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不紧密,不能有效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造成市场竞争乏力,产销衔接不畅,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目前甘南牧区畜牧业饲养主要品种为牦牛和藏系绵羊,农牧民受传统观念、文化素质、畜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的因素制约,导致科技进步对畜牧业生产贡献率极低,提高经济效益仅仅依靠数量增加方式获得,畜牧业增产不增收,牧民收入长期徘徊不前。藏区畜牧业发展仍处在产业化程度低、生产经营比较粗放、生产管理水平较低,规模化养殖比重低,千家万户养殖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天祝历史以来就是传统的草原畜牧业,因此传统粗放的养殖经营观念在广大的农牧区根深蒂固。虽然近年来在国家、省上政策项目资金的大力扶持下,建成了覆盖全县细毛羊养殖区的养殖暖棚,细毛羊养殖已经逐步走向了暖棚化设施化,但除少数规模养殖场外,传统粗放的养殖模式至今仍然占主导局面,对天然草原高度依赖仍然是细毛羊产业发展的基础。

2.2草原综合治理少,草原三化严重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虫鼠害严重等自然因素和人口增加、草场超载等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甘南州和天祝天然草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退化严重。据统计,甘南州近90%的天然草场出现不同程度退化,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3 260万亩,占全州草场总面积的80%。其中,重度退化面积达1 220万亩,占全州天然草场面积的30%;中度退化面积2 040万亩,占草场面积的50%。草地虫鼠害面积1 930万亩,占草场面积的47.3%。草原退化、沙化及鼠重害面积达到70%以上,产草量下降,藏区人口的增长导致载畜量增加,超载放牧严重,加速了草原退化,“夏壮、秋肥、冬瘦、春乏”现象并未改变。草原综合治理少,历年来对草原索取的多,投入的少,人工草地培育少,草原综合治理项目开展的少,项目单一,草原围栏年久失修,鼠害治理不能持续建设,缺乏资金支持。

2.3饲养管理粗放落后,品种退化严重

“家家马牛羊,户户少而全”,“牧民富不富,就看牲畜数”。这些地方俗语正是甘南州传统畜牧业和农牧区现状的真实写照,全州牧区长期以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导致畜种和草场“两退化”,由于饲养方式粗放和近亲繁殖,导致牲畜品种退化进一步加大,牦牛、藏羊个体小、产肉量、产奶量、繁殖率等生产性能直线下降,单畜产值低,周转期长,畜群整体效益低下。畜群结构不合理、畜种比例失调和牲畜死亡率高成为牧民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牧民增收空间也因此受到极大限制。

2.4乡镇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推广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差

由于体制原因,县市下派机构畜牧站、兽医站等基层专业技术机构与乡政府存在着一个复杂的关系,常常会出现职能交叉、权责不清和利益矛盾等现象,出现推广经费重复投资、科技成果示范重复开展现象,行业利益互相追逐,工作协调推诿现象时有发生。畜牧局机关与站所间职能难以划分,工作中常常出现政事不分,专业与行政不分现象;乡镇涉农站(所)人员配备随意性大,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非专业人员混岗使用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因地方财政困难,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没能及时从专业学校毕业生中得到合理补充,导致非专业人员在科技推广队伍中的比例偏高,队伍断层现象突出,队伍建设缺乏稳定性,许多岗位都从乡(镇)涉农站(所)借人、调人,导致混岗现象十分突出;农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县、乡(镇)涉农事业单位住房简陋,基础设施陈旧,推广手段原始而落后,且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无法适时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学习和相关专业培训,许多农技人员知识严重老化。农牧民培训和科技服务投入少,方法简单,内容单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更多的流于形式和任务。

2.5龙头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示范带动能力不强

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目前甘南州有安多、雪顿、燎原,天祝县有天润等食品(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但大多数产品处于粗加工,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精深加工以及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企业,难以实现产业化经营和产品深加工环节的增值。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牧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十分紧密,关系不够密切,尚未真正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订单农业”由于受市场行情变化和企业、农户信用程度的限制,还不规范,产、加、销脱节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同时受到市场疲软、进口牛羊肉冲击,企业产品缺乏品牌竞争力,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弱。

2.6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辐射带动弱,养殖效益不高

虽然各县市都建立了相当数量的养殖专业合作社,但组织化程度低,大多还是个人单打独斗,还处于规范化发展的阶段,“前期缺资金、中期缺技术、后期无销路”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合作社管理不到位,运行不规范,导致养殖效益不高,牧民积极性不高,制约着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2.7牧民整体文化水平低,科学养殖观念差,生产方式落后

由于牧区的农户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大多数的农牧民以前都是以游牧生活为主,他们的种植业比较单一,多数以牲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另一方面,是由于本地区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交通不便,信息传输方式比较封闭,没有科学养殖观念,管理方式粗放落后,导致牲畜出栏率低下。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低,他们的生产生活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户经济水平,传统的观念仍没有改变。传统的家畜养殖仍然是按计划养殖,而不是去瞄准市场。

2.8农牧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生产成本高

由于甘南州及天祝县地域偏远辽阔,交通运输运距长、成本高、时间长,物流的触角延伸不够。虽然农牧产品国家实施高速“绿色通道”,但一些省高速路并未实行免费,加大运输成本,并带来防疫安全隐患。此外,农畜产品季节性较强,需要在短时间内卖掉,而生鲜农畜产品物流业保鲜技术、储存能力、配送力量参差不齐,尤其是冷链物流能力不够,成为农畜产品踏上互联网之路的巨大发展瓶颈。

3 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及方向

3.1制定科学的本品种选育规划,克服杂而无序的选育现象

针对甘南州牦牛、藏羊管理粗放,经营落后,畜群不分大小,混群放牧,自然交配,近亲繁殖,品种混杂严重,生产性能低的实际情况,以淘汰杂畜、非生产畜、“负效益”牲畜为主,组建核心群,开展牦牛提纯复壮、藏羊本品种选育和优质犏牛繁育工作,制定合理科学的选育计划,实现品种改良,防止种质退化,不断提高良种繁育水平。

3.2合理利用草原,开展人工草地培植,遏制草原三化现象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坚持牧(业)种(植业)优势互促型的发展模式。纯牧区主要采用以草畜平衡为特征的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坚持以草原为中心,草畜平衡管理为前提,推广以围栏放牧为主、适当补饲相结合的养殖方式,合理利用草原,治理草原三化现象,推行“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的经营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生态畜牧业,兼顾资源、生产、生态、效益平衡。半农半牧区主要采用农牧有机结合型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坚持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区和半农半牧区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土地相对集中,在适宜地区扩大优质饲草的种植,充分利用饲草和农作物秸秆,推广建立“饲草资源—畜产品—废弃物(有机肥还田)--饲草资源”闭环式经济系统,推行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实现草多、肉多,促进生态农牧业健康发展。

3.3加大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及农牧民的科技培训,提高科技支撑水平

农牧民能否运用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从事农牧业生产是制约发展现代农牧业的瓶颈,也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加大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及农牧民专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通过开展定向专题集中培训、实地现场指导培训、外出学习考察、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吸纳高新技术人才创业等方式,努力提高农牧民实用技术水平和推广应用能力,形成强大的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和人才技术支撑体系,推进农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3.4与龙头企业合作开发畜产品加工技术及新产品研发,树立品牌产品

扶持和培育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与管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起点地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使之形成经营机制新、技术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经济组织,重点做大做强安多、天玛、天润等企业,鼓励他们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逐步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形成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集群,构建一批科技水平高、生产加工能力强、上中下游相互承接的优势产业体系。

3.5指导专业合作社规范经营,加强组织带动能力

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选择一批带动性强的合作社组织,建立和完善加工企业与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管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维护农民利益,指导合理安排生产,帮助养殖场(户)规避市场风险,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真正发挥专业合作的重要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引导和帮助广大牧民群众跳出一家一户养殖模式的“小圈子”,打破自给自足“小而全”的生产模式。

3.6指导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治体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治预案和防控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级重大疫情监测预报网络,提高预警预报和疫情处置能力,落实动物重大疫情应急资金、技术、物资储备。认真指导做好畜禽重大疫病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控工作,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建立健全兽医工作体系和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加强县、乡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组织机构,稳定人员队伍,落实工作经费,创新工作机制,健全基层畜牧兽医防控体系。

(编辑:高真贞)

中图分类号:S8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9X(2016)04-0012-05

作者简介:李范文(1962-),男,甘肃民勤人,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绵羊育种及疫病防控工作。

猜你喜欢
农牧民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春季肉鸡健康养殖要过六关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