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优儿,曹 东
(浙江普陀医院,浙江普陀 316100)
脑梗死出血转化398例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翁优儿,曹东
(浙江普陀医院,浙江普陀316100)
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护理对策。
回顾性分析39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各项检验指标,探讨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398例患者中继发脑出血转化56例,脑梗死出血转化发生率14.1%;发生出血转化组和未发生出血转化组比较,发现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梗死面积和治疗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溶栓治疗是脑梗死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年龄偏大、高血压、糖尿病、梗死面积偏大、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溶栓治疗是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需采取护理措施积极预防。
关键词:脑梗死;出血转化;危险因素;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6.02.008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而该病病死率多由并发症引起,其中出血是脑梗死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脑梗死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是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梗死灶的继发性出血,严重影响治疗的疗效,使病情恶化,最终患者的神经症状及体征发生明显的改变[2]。因此对HT如能及早发现、尽早预防将有利于改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HT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寻找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防治和护理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收集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398例,所有患者的诊断均依据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通过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成像,排除导致短暂性脑缺血(TIA)、脑出血的其他任何疾病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98例患者中HT 56例(出血转化组),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55~73岁,经溶栓治疗30例、抗凝治疗26例;脑梗死未出血342例(未出血转化组),其中男232例、女110例,年龄51~78岁,经溶栓治疗126例、抗凝治疗216例。
1.2观察指标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吸烟史、酗酒史及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冠心病等病史,梗死面积采用Brott T提出的标准分为大、中、小3个等级;生化指标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析观察指标、治疗方法与HT的关系。
2结果
2.1两组间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比较见表1。比较HT患者与脑梗死未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年龄、高血压、糖尿病、LDL-c、梗死面积和治疗方法等因素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T患者更易发生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同时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的脑梗死患者发生继发出血的比例明显较高,而LDL-c较低和梗死面积小的患者发生继发出血较低。
2.2HT的相关因素回归分析见表2。以脑梗死是否继发出血为应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后向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史、LDL-c以及溶栓治疗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
表1 两组间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比较
表2 H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3.1HT相关危险因素分析HT是脑梗死自然转归的过程之一,多在应用抗凝药物和溶栓药物治疗后发生。文献报道HT发生率为3.0%~40.1%[4],本研究数据显示HT发生率为14.1%。通过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发现两组性别、吸烟、饮酒、心房颤动、冠心病以及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梗死面积、LDL-c以及治疗方法为溶栓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梗死面积、LDL-c以及溶栓治疗是HT的影响因素,此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5-6]。尽管本研究在两组中未发现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有明显差异,但出血转化组比未出血转化组有降低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过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3.1.1高血压Woo等[7]进行了一项关于环境和遗传因素与脑出血相关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不同部位的脑出血其病理生理变化明显不同,并进一步证实了1/3的脑叶出血患者存在载脂蛋白E4或E2等位基因,与高血压关系密切,而大半数以上的非脑叶出血与高血压、环境、遗传因素、基因等的相关性尚未明确。本次研究显示高血压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
3.1.2糖尿病既往研究[8]表明,空腹高血糖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能机制是:高血糖加重细胞内的无氧酵解,使乳酸等大量堆积,基质金属蛋白酶9生成增加并破坏细胞基底膜导致脑出血的发生,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
3.1.3梗死面积有研究表明[9],脑梗死面积是HT的重要危险因素,梗死面积越大,发生出血的可能性越大,这可能与脑组织大范围水肿压迫周围血管,导致内皮损伤及血管脆性发生改变有关。
3.1.4年龄首先,45 岁以下的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病率较绝经后女性低;其次,年龄较大的患者其脑动脉血管的脆性增大,易发生破裂致脑出血。本次研究显示,年龄较大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
3.1.5LDL-c有研究[10]发现,LDL-c水平降低与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显著相关。一定范围水平的血脂能维持小血管壁的完整性,如过低的血脂水平将破坏小血管壁的完整性,从而导致脑出血。本次研究发现LDL-c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
3.1.6溶栓治疗溶栓治疗通过溶栓剂溶解血栓,使闭塞的血管再通,重建血流,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是公认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会增加颅内出血风险,溶栓过程中在封堵血管近端不断滴注溶栓药物,随着血栓的溶解,可能未及时调整微导管的位置,溶栓药物流入已经溶开的侧支血管或脑穿支血管如豆纹动脉,损伤这些血管引起破裂出血[11]。本次研究显示,溶栓治疗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
3.2护理对策本次研究显示年龄较大、高血压、LDL-c较低、溶栓治疗等患者较易发生HT。故应对此类患者给予重视,做好相关护理。
3.2.1饮食护理合理饮食是治疗和预防HT的最基础方法之一。根据患者的日常饮食习惯,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方案,进食规律,减少烹调用盐,并减少使用腌制品,减少脂肪摄入量,从而控制高血压。脑梗死多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形成,嘱患者少吃或不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控制患者的血脂水平。
3.2.2监测血压降压治疗成为脑梗死患者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本研究也发现高血压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入院后监测记录动态血压至少24 h,了解血压波动情况,合理控制患者的血压以减少脑梗死继发出血并发症。
3.2.3监测血糖定时监测血糖,注意患者有无低血糖反应,脑组织缺糖、低氧会引起脑组织功能紊乱,出现低血糖症状。本研究发现有糖尿病病史的脑梗死患者更易继发脑出血,因此要密切关注脑梗死患者的血糖变化,对血糖较高的患者注意降低血糖,减少脑出血并发症。
3.2.4做好溶栓治疗的护理本次研究表明溶栓治疗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溶栓治疗初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肌力;观察有无出血征象,如有无注射部位渗血、皮下出血、便血、血尿等;同时在护理工作中防止损伤及出血,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如患者出现病情变化,及时汇报病情,便于医生及时调整药物以降低HT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邓耀芳,黄丹丹,吴泳,等.脑梗死后出血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708-2709.
[2] 刘辉,张之福,陈炜,等.大面积脑梗死出血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4,20(4):166-168.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2B):4013-4017.
[4] 田洪,张玉波,刘磊.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研究进展[J].循环医学,2012,22(3):61.
[5] 张秀海,孟兆伟,王艳玲,等.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9):1266.
[6] 黄渊智,胡翠竹,黄载文.脑梗死出血性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7(17):33-35.
[7] Woo D,Sauerbeck LR,Kissela BM,et al.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preliminary results of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Stroke,2002,33(5):1190-1195.
[8] Yeh CN,Tsai CY,Cheng CT,et al.Pain relief from combined wound and intraperitoneal local anesthesia for patients who undergo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BMC Surg,2014,14(1):28.
[9] 岳红,李伟荣.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6):806.
[10] Ko Y,Park JH,Yang MH,et al.The significance of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10,41(11):2512-2518.
[11] Nakano S,Iseda T,Kawano H,et al. Parenchymal hyperdensity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fter intra-arterial reperfusion therapy for 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cidenc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J].Stroke,2001,32(9):2042-2048.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75(2016)02-0126-03
收稿日期:2015-10-12
作者简介:翁优儿(1976-),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