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2016-03-10 05:06:07白玉杰唐世琪夏洪淼蒋雨玲吴凌云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危险因素

白玉杰,唐世琪,夏洪淼,蒋雨玲,吴凌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武汉 430060)



·临床研究·

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白玉杰,唐世琪,夏洪淼,蒋雨玲,吴凌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武汉 430060)

[摘要]目的研究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动脉硬化病例124例,并于同期体检人群选取非动脉硬化病例75例,提取其体格检查、生化检测、动脉硬化检查等指标。通过对其进行分析以明确GGT水平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动脉硬化组血清G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中、重度动脉硬化组血清GGT水平又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高血脂和血清GGT水平是动脉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相应B、P值分别为-0.669、0.002,1.716、0.002,0.966、0.006,0.622、0.000)。结论动脉硬化患者血清GGT水平高于正常人群,GGT对动脉硬化有预测作用,应该引起重视。

[关键词]动脉硬化;γ-谷氨酰转移酶 ;危险因素

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是公认的肝损伤和酒精摄入的指标[1]。然而近年来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发现血清GGT水平还与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脂血症和代谢综合征等相关[2-4]。即使血清GGT水平位于临床参考范围内,其仍可作为一项独立的危险因素预测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发生[5-6]。

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被证实是心血管事件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7-8]。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是一种简单、可重复、非侵袭性的检测项目,能较好地评价动脉硬化的程度[9]。本研究通过对体检人群血生化及动脉硬化检查指标进行分析,以明确GGT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我院体检中心所检出动脉硬化者124例,其中男42例,女82例;年龄41~73岁,平均(51.0±7.3)岁。另选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者(NC组)75名,其中男31例,女44例,年龄40~88岁,平均(52.9±9.6)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入选者均行动脉硬化检查,测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血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血三酰甘油、血总胆固醇、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排除标准:腹部B超诊断为脂肪性肝病患者;既往患病毒性肝炎或慢性肝病者,如肝硬化及肝癌;中毒性肝炎或药物性肝损伤者;自身免疫性肝病者;其他遗传性疾病所致的肝病者;胆囊炎、胆石症等患者;酗酒者。

1.2方法动脉硬化检测采用日本欧姆龙生产的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VBP-9),能同时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和踝-臂指数(ABI) 。通过 PWV可以把握血管的僵硬度和弹性,通过 ABI可判断有无下肢动脉狭窄(阻塞);清晨空腹情况下抽取静脉血检验血清GGT水平及血脂情况。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血清GGT水平、血脂、血压及一般体格检查情况,并观察GGT水平与动脉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包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比较两组体质量指数、脂蛋白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硬化组GGT含量、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硬化组平均年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同程度动脉硬化患者GGT水平比较重度硬化组GGT水平[(51.80±14.10) U/L]明显高于轻度硬化组GGT水平[(29.97±25.32)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9,P<0.01)。

±s)

注: LDL:低密度脂蛋白;HDL:高密度脂蛋白;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FBG:空腹血糖;GGT: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

2.3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如表2所示,血浆GGT水平、年龄、高血脂病史、高血压病史是动脉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

表2 动脉硬化形成的Logistic分析

3讨论

动脉硬化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动脉硬化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引起动脉硬化的病因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其他诸如肥胖、糖尿病、运动不足、紧张状态、高龄、家族病史、脾气暴躁等都会引起动脉硬化。

GGT是催化1-谷氨酰基团转移反应的一种酶,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的糖蛋白。广泛存在于肝、胆、胰、心脏、肾脏和前列腺等多种组织,在肝脏、肾脏和胰腺中含量尤其丰富,但血清中的GGT主要来源于肝胆系统。因此,GGT长期以来被用于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近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在部分动脉硬化患者中,即使不合并肝胆系统疾病,也常常可以见到GGT水平的升高。新近的研究表明,在健康人群和动脉硬化患者中,血清GGT水平的升高均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一个危险因子[10]。

在本研究中动脉硬化组LDL、HDL、TC、TG、FBG、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LDL、HDL、TC、TG、FBG、收缩压、舒张压异常升高与动脉硬化的发生有关。动脉硬化组平均年龄(50.95±7.28)岁小于对照组(52.94±9.5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0,P<0.05)且动脉硬化多因素分析的Logistic回归中年龄的系数为负值,说明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年龄负相关,与以往研究不符,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动脉硬化出现年轻化趋势,应该引起重视。

动脉硬化组GGT水平[(39.48±23.74)U/L]明显高于对照组GGT水平[(20.19±12.38)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15,P<0.01);并且中、重度硬化组GGT水平[(51.80±14.10)U/L]明显高于轻度硬化组GGT水平[(29.97±25.32)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9,P<0.01)。说明GGT不仅可以预测动脉硬化的发生,还可以判断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

动脉硬化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高血脂、高血压病史和血浆GGT水平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提示我们可对高危人群做相应的病因预防如降血脂、降血压以达到延缓动脉硬化发生的目的。同时我们可以根据血浆GGT水平预测动脉硬化的发生,达到及早诊断、及早干预的目的。

与目前应用的指标比较,GGT检测更经济,更简便,适用于临床早期发现动脉硬化的发生。

总之,GGT升高是发生动脉硬化的相关因素。即使在生理范围内升高的GGT水平对于发生动脉硬化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Whitfield JB. Gamma glutamyl transferase[J]. Crit Rev Clin Lab Sci,2001, 38(4):263-355.

[2]Nakanishi N, Suzuki K, Tatara K . Serum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and risk of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ype 2 diabetes in middle-aged Japanese men[J].Diabetes Care,2004, 27(6): 1427-1432.

[3]Lee DS, Evans JC, Robins SJ, et al. Gamma glutamyl transferase and metabolic syndrom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risk-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7, 27(1):127-133.

[4]Ryu S, Chang Y, Woo HY, et al. Longitudinal increase in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within the reference interval predicts metabolic syndrome in middle-aged Korean men[J]. Metabolism-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2010, 59(5):683-689.

[5]Ruttmann E,Brant LJ,Concin H,et a1.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as 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 An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 a cohort of 163,944 Austrian adults[J].Circulation,2005,l12(14):2130-2137.

[6]Lee DH,Silventoinen K,Hu G,et a1.Serum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predicts non-fat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fatal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28,838 middle-aged men and women[J]. Eur Heart J,2006,27(18):2170-2176.

[7]Boutouyrie P,Tropeano AI,Asmar R,et a1.Aortic stiffness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primary coronary event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a longitudinal study[J].Hypertension,2002,39(1):10-15.

[8]Laurent S, Boutouyrie P, Asmar R, et a1.Aortic stiffness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Hypertension,2001,37(5):1236-1241.

[9]Kelly R ,Hayward C , Avolio A, et a1.Noninvasive determination of age-related changes in the human arterial pulse[J].Circulation,1989,80(6):1652-1659.

[10] Kengne AP,Czernichow S, Stamatakis E,et a1.Gamma-gutamyltransferase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in people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 :Pooling of three British Health Surveys[J].J Hepatol , 2012,57(5):1083-1089.

(收稿日期:2015-08-08)

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6790.2016.01.028

作者简介:白玉杰,硕士在读,Email:1126788205@qq.com通信作者:唐世琪,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Email:wh88063953@qq.com

猜你喜欢
危险因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危险因素调查研究
医学信息(2016年30期)2016-11-28 22:34:00
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
医学信息(2016年30期)2016-11-28 22:12:08
急性胸痛恶性事件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及治疗策略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联的临床研究
甲状腺非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
产后抑郁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因素的分析与探讨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4:41:50
产科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12:34
普通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2:29:29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保健指导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10: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