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贵萍
妇科千金胶囊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25例临床研究
梁贵萍
目的观察妇科千金胶囊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确诊为慢性盆腔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患者给药妇科千金胶囊结合中药灌肠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妇科千金胶囊等剂量口服。14 d为1个疗程,分别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患者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76.0%(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分别为(5.1±2.1)分和(6.9±1.8)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千金胶囊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确切。
慢性盆腔炎;妇科千金胶囊;中药灌肠;临床观察
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或泌尿系统感染等导致反复不愈,病程较长,且发病率上升明显[1];该疾患发病局限在生殖及周围结缔组织,炎症发生局限一个或几个部位,其往往伴有长期压痛等明显临床症状[2,3];现代医学治疗以抗生素为主,为更好规避药物毒副作用,体现中医药特色治疗,本研究观察以中药口服与外用结合治疗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9月~2016年8月在本院就医的5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均符合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1,2];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治疗组年龄31~48岁,平均年龄(39.9±6.2)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3±1.5)年;病情评分8~21分,平均评分(18.1±2.7)分;对照组年龄29~45岁,平均年龄(39.1±5.8)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7±1.3)年;病情评分6~20分,平均评分(16.3±3.1)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口服妇科千金胶囊(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粒/次,3次/d,14 d为1个疗程,连续口服2个疗程。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口服中药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灌肠治疗,中药选用中药免煎颗粒,组方为三棱、莪术、丹参、赤芍各10 g,毛冬青30 g,穿破石27 g;加温开水混合至50ml灌肠治疗。采用50ml一次性流质喂灌器(浙江灵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及一次性使用肛门管(扬州市华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1.3 疗效评估标准 参考文献[4]拟定疗效标准,痊愈:妇检及症状积分正常;显效:症状积分降低2/3以上;有效:症状积分降低1/3以上;无效:症状体征及其积分无变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症状积分评估标准 参考文献[3]拟定症状积分标准,子宫压痛明显且活动受限5分;输卵管压痛明显伴条索5分;子宫单侧或双侧压痛明显5分;下腹和腰部下坠酸痛感3分;白带量增多明显1分;低热1分;经期腹痛1分;病程增加12个月0.5分;以上临床症状积分>15分为重度,10~15分为中度,5~9分为轻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症状积分分别为(14.1±3.9)分和(14.3±3.7)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P>0.05),治疗后分别为(5.1±2.1)分和(6.9±1.8)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5,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25 14.1±3.9 5.1±2.1a对照组 25 14.3±3.7 6.9±1.8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生殖器及周围腹膜结缔组织慢性炎症,炎症发作反复可引起慢性增生、渗出物多、器官粘连,长期药物治疗可导致耐药现象明显[1];现代医学认为盆腔炎感染主要是淋菌、沙眼衣原体及病毒等病原菌[5],且结缔组织包裹女性盆腔外,女性最低处腰骶部血液循环较差等原因导致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中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属于“带下”、“腹痛”等病证范畴,究其病机为湿热邪毒互结集于胞中,致胞宫气血瘀滞,以理气化瘀止痛为治则[6];本临床观察以理气化瘀、清热解毒治则下以中药口服结合灌肠外用治疗慢性盆腔炎,采用妇科千金胶囊口服结合外用中药复方(三棱、莪术、丹参、赤芍、毛冬青和穿破石),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提示口服与外用结合治疗疗效优于单纯口服治疗,且治疗方法经济方便、适宜性强,体现中医药治疗特色,且无副反应;就此联合治疗的作用机制分析及长期应用复发率等观察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4.
[2]芮康乐.理气祛瘀法中药联合克林霉素治疗慢性盆腔炎45例临床观察.新中医,2014,46(8):115-116.
[3]何成群,田莹,李梅.针药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80 例临床观察.甘肃中医,2010,23(4):35-3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50-254.
[5]唐巧.慢性盆腔炎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中国社区医师,2012,14(7):208.
[6]张秋彦.灌肠方治疗慢性盆腔炎35 例疗效观察.陕西中医,2012,33(7):78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4.118
2016-11-28]
510120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