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绿
英夫利昔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价
钟绿
目的分析英夫利昔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10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信封法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51例。常规组患者采用美沙拉嗪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英夫利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2.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血沉与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英夫利昔进行治疗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实践推广。
溃疡性结肠炎;美沙拉嗪;英夫利昔
目前临床上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病变范围主要包括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部位,以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1]等作为主要的临床症状,且疾病容易反复发作。其中糖皮质激素是该类疾病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案,但是许多临床研究证明[2],16%~34%的患者给予该类药物治疗后将出现激素抵抗现象,往往需要采取手术或者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其中英夫利昔属于一类促炎性细胞因子拮抗剂,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十分显著,为此,本次研究主要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英夫利昔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2月至本院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常规诊断后显示疾病被确诊。同时排除严重脏器疾病患者、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女性患者、其他部位感染的患者。采取信封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51例。常规组患者中男27例,女24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1岁,平均年龄(38.65±5.89)岁;平均病程(3.52±0.45)年;直肠炎20例,左半结肠炎23例,全结肠炎8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52岁,平均年龄(38.44±5.48)岁;平均病程(3.47±0.48)年;直肠炎21例,左半结肠炎22例,全结肠炎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状态,实施营养支持治疗等。对常规组患者采取美沙拉嗪口服治疗,3次/d,1片/次,连续治疗6周。实验组患者首次注射英夫利昔的剂量为4mg/kg,并在1周后注射第2次,6周后注射第3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等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3]显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大便次数<3次/d,无血便,进行内镜检查后显示炎症部位黏膜修复完整,无出血症状;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便血现象减轻,进行内镜检查后显示炎症部位黏膜获得修复;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2.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实验室检查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血沉与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s)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血红蛋白(g/L) 白蛋白(g/L) 血沉(mm/h) C反应蛋白(g/L) 白细胞计数(×109/L)实验组 51 治疗前 112.12±21.54 36.21±5.25 24.56±10.25 18.23±5.36 10.22±2.11治疗后 114.25±21.41 37.85±7.14 10.23±2.21a 2.41±1.21a 9.11±1.36常规组 51 治疗前 112.47±21.44 36.35±5.47 24.23±10.74 17.89±5.41 10.52±2.09治疗后 114.05±21.53 38.12±7.23 15.56±2.01 5.87±1.25 9.42±2.18
2.3 不良反应 实验组患者发生1例白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常规组患者发生1例白细胞减少,1例皮疹,发生率为3.9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上将溃疡性结肠炎称之为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其属于一类炎症性肠病,目前临床上对该类疾病的具体发病因素无明确定论,可能与免疫、感染、遗传[4]等因素相关,对该类疾病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可以控制疾病的发作,以防出现复发情况。以往通常采取糖皮质激素、氨基水杨酸制剂等进行治疗,但是未能取得较为明显的临床疗效,因此,临床上应对该类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案给予高度的关注。
英夫利昔单抗属于一类促炎性细胞因子拮抗剂,可对患者体内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进行识别、结合、阻断等,导致相关炎症反应降低,从而进一步缓解临床症状[5]。其中TNF-α属于一类炎性细胞因子,可对细胞因子产生诱导作用,使得内皮层通透性增加,增强白细胞迁移,对中性粒细胞与嗜酸粒细胞功能活性进行活化。有关研究显示[6],英夫利昔单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特别是对于激素抵抗性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患者,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的7 d内即可起到明显的效果,进而帮助患者减少每日排便的次数,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英夫利昔单抗的应用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迈上了新的台阶,目前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该类药物的治疗有效性,其属于一类生物制剂,其中治疗反应的预测因素、免疫原性、长期疗效、安全性、是否能够改变患者的自然病程等均是目前临床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次研究说明英夫利昔虽然降低了患者白细胞水平,但是影响不大,安全性较高,仅1例出现白细胞减少情况,因此医生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升白细胞药物。
综上所述,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英夫利昔进行治疗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实践推广。
[1]周光平,智发朝,张亚历,等.英夫利昔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30(9):515-518.
[2]詹翔,胡乃中.急性重症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治进展.国际消化病杂志,2012,32(6):355-358.
[3]夏璐,王正廷,李晓露,等.英夫利昔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的荟萃分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2,21(7):632-636.
[4]段泽星,罗俊卿,李伟强,等.英夫利昔单抗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短期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26):79-82.
[5]李霞,曲波,姜海燕,等.激素依赖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进展.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1):95-98.
[6]郭静,孙梅.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儿童炎症性肠病七例临床分析.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4,21(7):444-44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4.038
2016-11-29]
511340 暨南大学附属暨华医院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