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
摘 要:当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城镇化发展战略是有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生态发展是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3-0063-03
一、民族地区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过程,是近现代以来推动人类前进的引擎和文明进步的考量尺度。探寻适合民族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改变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状况,使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和其他区域的发展协调同步,实现均衡发展,不仅会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步伐,而且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目标、构建文明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一)城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程来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Henderson(2003)的研究发现,历年世界各国的城市化率百分点与人均GDP对数值的相关系数基本稳定在0.85的水平。我国1978—2012年城镇化率百分点与人均GDP对数的相关系数高达0.991。由此可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密切。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认识。一方面,城镇化表现为城市经济依托规模和集聚优势快速发展,城市产出在总产出中的比重日益上升,城市人口的集聚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持久动力,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劳动力的配置也不断优化,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另一方面,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还表现在与工业化发展密不可分。城镇化和工业化存在必然内在联系。根据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经济规律驱使,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发展加速,从而使城镇化与工业化乃至非农产业的关系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实现城市化是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民族地区的发展,应以实现民族地区民族、经济、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城镇化发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石,也是必然选择。
(二)城镇化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城镇化的过程不仅是提高城市人口聚集程度和转化的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和提升的过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在西部地区,经济和区位与发达地区比较无优势,但却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打造拳头产品、名牌产品应是其主要内容。城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搭起了桥梁。资源的优势是低层次的优势,产业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城市产业的集聚为这种优势的转化提供了现实的途径,对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予了强大的动力。同时,城镇化拉动了内需的扩张,刺激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也促进了“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因此,城镇化成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城镇化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少数民族地区除了经济落后,社会的开放程度、思想观念、文化教育也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无疑需要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人力资本的聚集,而提高城镇化率就是要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接受新的观念、思想。提升了民族地区的人文素质,也使社会的发展取得了进步。民族地区城镇化率的提高加速了民族地区城镇的发展,推动了民族地区劳动力的转型,因此,使得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在经济发展能力得到加强的同时,也带来了现代文明的普及,实现了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
二、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
不同的城镇化模式的选择是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理论和实践模式的基础。城镇化进程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日趋同构,如何凸显不同民族区域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优势)优势,选择不同的民族地区的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对于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化不断发展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一)资源型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
就城镇发展对资源资源的利用和依赖程度而言,有文献把资源分为特色型资源与必需型资源。必需型资源是指土地、水、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民族地区一般在我国西部,大都拥有十分丰富的矿产等资源,如何有效地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打造资源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形成产业联动,实现产业集群化,以此提升和拉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应是资源型城镇化模式的发展之路。当然,这种开发和开采应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建立在有序开发和开采的基础上,也要建立在运用和引进高新技术的基础之上,避免陷入粗放型、低层次的开发开采。
(二)环境型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地理自然环境,一定的地理自然环境条件是推动城镇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就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而言,同样也受制于自然环境的束缚和制约,资源的有限性的粗放式开发成为了一些民族地区发展的固有模式,在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为保护和有效利用民族地区富集的生态环境资源,应屏弃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转向集约化发展,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利用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与包容型发展道路。环境型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可以以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特有的民族风情为依托,着力发展具有少数民族风情和特色的民族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同时,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城市化率。
(三)产业型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
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应以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为依托,发展本区域内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引导主导、支撑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形成产业不断集聚的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使产业不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用产业的发展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吸引更多的人口向城市转移,使产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产业化,形成良性互动。当然,产业主导型城镇化模式也与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以及政府的扶持不可分离,还应发挥好主导产业的示范效应,形成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运用、自然资源得到合理使用的内生性增长。
(四)文化型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的思想精髓,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符号。然而,在社会经济日益进步的今天,民族传统文化固守的领域不断地受到冲击,致使具有鲜明个性的传统文化日渐流失和不同程度的废弃,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迫在眉睫。文化型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就是要充分利用、大力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形成和打造民族文化产业,使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的有机互动,把民族的语言文化、艺术文化,节庆文化、宗教信仰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相融合,以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三、对民族地区城镇化的思考
(一)城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选择
城市化是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而产生的,且以工业文明为发展动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深,出现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文化变迁等问题,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对“城市化”现象进行定位和思考。目前,在少数民族地区就存在着“要城市化”和“去城市化”的博弈。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要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另一种是认为城市化战略的实施会破坏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经济生活方式,城市工业发展会影响其生态环境,改变民族地区现有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且造成不良不利影响。其实,后一种观点是对于现代城市化发展的规律缺乏充分的认识,简单地把城市化的发展理解为工业化,且认为城市化的发展一定会造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这是对城市化发展有失公正的理解。当然,不可否认城市化过程中会出现传统文化流失、民族固有生活方式改变,甚至会出现“城市病”,但是,城市化对经济强大的促进和拉动力,对改变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低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可以规避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落后,在少数民族地区,以城市化推动产业化、以城市化促进社会进步化、以城市化带动现代文明普及,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良性发展。毫无疑问,城镇化应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民族地区城镇化是民族地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衡量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中国东部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这些地区的城市化率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东部城市较高城市化率的引领下,民族地区的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推动了民族地区的劳动力转型,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升级和优化,有的地区还形成了产业集群。这充分证明了民族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但是,随着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化呈现出“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特征,民族地区城镇化率的推进出现了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土地、矿山、淡水、森林等约束因素不堪重负,已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城镇化发展道路上的巨大瓶颈因素。民族地区的城镇化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也拉动了城市化进程,但是,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应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我们需要的是绿色城市化,我们需要的是绿色GDP。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正确选择。
要实现民族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人口素质、推行环保理念、加强在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的立法等方面着手。第一,要树立全面的科学的发展观念,坚持和谐发展的理念、协调发展的方针,全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第二,民族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协调好城市发展与资源基础的关系,要实现土地资源、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实现既有分目标,又有目标统一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三,少数民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鼓励和发扬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和民族传统文化,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形象,促进民族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民族地区的城市社会、经济、环境。
(三)民族地区城镇化要实现包容性增展的城镇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土地政策、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不断进步完善。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高速持续发展的阶段,32年间,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0年的47.5%,提高了29.58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92个百分点。快速发展的城镇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也为GDP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城镇化率持续提高的同时,也表现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质量不高、制度缺失、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一方面是城市化高速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利益成果,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人们不能共享这些物质利益成果;另一方面是城市化发展与社会的文明程度、社会保障制度的进步并不同步,社会的文明程度、社会保障制度滞后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在城市化发展中出现了公平缺失和社会排斥现象。这些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制约着城镇化的良性发展,也成为城镇化发展中的消极和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城镇化发展中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2)城镇化发展中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3)城镇化发展中失地农民和城市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弱势群体。(4)对资源环境无尽攫取和无序开发的发展方式使得城镇化的发展建立在排斥下一代人的基础上,结果导致了城镇化发展中的排斥现象和社会的公平正义的缺失。而实现包容性发展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包容性发展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概括起来它包括4个方面的内涵:(1)包容性发展是机会平等的发展;(2)包容性发展是共享式的发展;(3)包容式发展是益贫式的发展;(4)包容性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同理,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同样也适合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也应在包容性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实现机会平等的发展,共享式的发展,益贫式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的包容性增长的城镇化。民族地区城镇化走包容性增长的城镇化发展道路,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创新城镇化发展理念。(2)实现就业、户籍、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使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走共享式发展的道路。(3)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4)民族地区城镇化需立足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城镇化应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必须是生态的、以人为本的、对环境负责的,同时又是具有社会效益的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道路,统筹安排,全面发展,综合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健康并可持续地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雅红.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2] 常艳祺.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3] 王振中.中国的城市化道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 钟海燕.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构建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