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晓峰
垦利:守护传统文化,守住老记忆
文/王晓峰
○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垦利地处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美丽的入海口。垦利县是典型的移民县,全县居民来自全国11个省、109个县。移民文化、红色文化、石油文化与黄河文化、海洋文化凝聚融合,形成了“包容、厚德、务实、创新”的垦利精神,塑造着今日垦利的底色和品格。
由于百姓来自五湖四海,在垦利,“十里不同俗”表现得尤为突出,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活习俗、制作工艺、民间艺术等方面都特色各异,形成了多形式、多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花灯、竹马灯、龙灯、瓶子灯、盒子灯、虎斗灯、旱船、毛驴、高跷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为了留存原汁原味的民间传统文化,垦利采取多种形式,发掘抢救传统优秀文化,用好垦利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成果,结合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了身边的文化遗产,营造了全社会关注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为抢救这些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文化,2015年,垦利县文化馆采取以乡镇为单位、文化站为主体的方式对垦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共发放调查表格400余份,走访群众1000余人次,征集抗日小调300首及部分民谣、画稿8件、佛头黑陶等实物5件。通过普查,共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256项,已全部建档,并录入数据库,出版相关书籍3本。
近年来,垦利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投入资金55万元,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为黄河口民间草编技艺投入资金13万元,协助传承人张奎善成立了草编制作中心和草编展厅;为佛头寺黑陶投入资金4万元,协助其开设了佛头美陶工艺基地,在学校及文化馆内部开设了陶艺课程;为桃木雕刻技艺投入1万元,协助开设了桃木制作中心。在宣传、保护、传承、抢救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目前,垦利共整理黄河口民间草编技艺、佛头寺黑陶技艺、桃木雕刻技艺、虎头鞋制作技艺、舞龙等25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全部入档并录入数据库,其中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项。
为进一步加深垦利各类人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垦利县文化馆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
○桃木雕刻技艺传承人杨敬文正在聚精会神雕刻桃木宝剑。
○虎头鞋制作技艺传承人崔桂花正在精心制作虎头鞋。
垦利着力打造了“一书、一戏、一MV”精品工程。“一书”是整理了一本非遗书刊《黄河口民间传统文化》,此书通过4个板块,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民间说唱、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及民间习俗等方面的内容100多项,宣传了垦利的民俗文化,同时对于保护这些濒临失传的说唱、民歌、民谣具有极为重要的收藏价值;“一戏”是策划编排了一个民俗表演专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搬上舞台,以节目的形式形象地展现在百姓面前,充分体现了垦利移民区多姿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一MV”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主流舆论的引导作用,抽调业务人员分别成立了调查组、视频整理组、声像采集编辑组和综合组,拍摄了一部民间传统色彩的微电影纪录片。
此外,文化遗产日期间,垦利编排民俗节目在全县乃至全市进行民俗展演,广泛发放宣传材料、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培训等;组织非遗项目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提高了知名度,宣传了垦利的非遗保护成果;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申报的“传统戏剧村村演”荣获2011年度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十大亮点之一。
2015年8月,垦利县文化馆与垦利街道办事处联合拍摄的电影宣传片《黄河岸边的老记忆》顺利完成,这是垦利有史以来第一部非遗题材的微电影宣传片,也是垦利非遗保护工作的新思路、新亮点、新做法。该宣传片申报东营市委宣传部、东营市文明办举办的2015年度全市首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和公益广告大赛并成功荣获一等奖和最佳创意奖。
此影片共分8幕,第一幕追逐文化的脚步,第二幕奠基生存的土屋,第三幕开始生活的婚嫁,第四幕华丽多彩的民族歌舞,第五幕稳健扎实的民间手工艺,第六幕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第七幕古老的传统,第八幕发现价值。整个故事情节以纪录片的形式和一个女孩的沿途经过所看所感为主线,反映了垦利的草编、虎头鞋、桃木雕刻、东路吼、落子舞、锣鼓经、霸王鞭等非遗项目,重点表现了婚嫁、美食等民俗文化,从迎娶到摆席再到闹洞房,详细地展现了垦利的婚俗文化和美食文化,还有传统古朴的村落风光。既有庄稼汉的豪情满志,又有年轻人的澎湃激昂。将传统影片的韵味与当代生活气息相结合,打造出一部温馨的传统文化宣传片,为发掘保护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有效载体。
(本文图片由垦利县文化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