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的作者郭志禹先生是上海体育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武术历史与文化方向研究。作者在对古丝路沿途武术文化进行阐释的同时,揭示了其内在特征,并从中归纳提炼出为当代服务的核心理念,据此提出让新丝绸之路见证中国武术崛起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应当充分借助复兴丝路的国家战略,以投资输出为契机,使武术向西发展,扩大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来往、交流与了解,增进武术文化的更广泛传播。
前言
西方地理学家用“丝绸”命名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表明“丝绸”曾经沿着这条商路向西输出、广泛交易,得到了西方人对其价值的普遍认同。凿空之旅是中国人的一个伟大壮举。今天,我们能否借助复兴丝路之势,附其发展经济,和其互利共赢,以“武术”的名义,伴随丝路战略,使武术向西发展,扩大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来往、交流与了解,增进武术文化的广泛传播,这是本文立论的基点。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学和逻辑分析等多种方法,在展现古丝路沿途历史上的武术文化的同时,揭示其特征并从中归纳提炼出为当代服务的核心理念,据此提出让新丝绸之路见证中国武术崛起的思考。
一、沟通中西筑丝路
(一)凿空之旅西域行
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力到达葱岭东西的广阔地域,他的足迹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其功绩在于不仅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而且唤醒了中国与亚欧直接交往和维护保障这种联系交往的意识。后人正是沿着张骞所走之路的方向继续西行发展。张骞不是武士,没有直接可书的武术技能,但是在他艰苦卓绝的西行历程中,有一位伴随他的归汉胡人—堂邑父身怀高超武技,没有他善射禽兽给予充饥,张骞就会像许多因饥渴倒毙而葬身黄沙、冰窟中的随从那样不可能生还。可以说,善射使张骞得以不辱使命。因此,张骞的西域之行包含着这笔值得一书的武术文化遗产。
(二)再通丝路到罗马
东汉班超奉旨率随从36人从洛阳出使西域,他联合归附汉朝的西域力量,抚定西域大小五十余国,再次打通荒废的丝绸之路,并派甘英出使罗马,使丝路延伸到欧洲,将东西方连接了起来,使东西方两个强大国家的首都之间有了第一次来往交流,故史有“东洛阳西罗马”之说。其间,班超奉诏回京,于阗的王侯大臣泣跪于地,抱住马腿不愿放行,甚至疏勒国有官员拔刀自尽,可见班超出使西域不全在武功威力,还深得丝路沿途的人心。班超在西域整整战斗生活了31年,他顺应西域诸国欲摆脱匈奴、与汉朝通好的民心,加强了与各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实现了效仿傅介子、张骞西域建功之志。
二、众多民族共积淀
(一)假面胡人舞狮子
开通丝路使永登出现西亚驯狮杂戏,又佛教传入,象征佛法威力的狮子成了一种信仰,演化为假狮子舞。传承永登硬狮子一定要选会武术者扮演,并须有武功高的人引舞狮子。永登硬狮子舞中的脸谱、服饰等仍保留着西亚习俗,引狮人穿窄袖衣灯笼裤,嘴上红胡子、头戴红帽子,帽尖似螺号的一番胡人打扮,就是源于古印度驯狮人的模样。白居易的《西凉伎》有“假面胡人假狮子”这种活态艺术的写照。
(二)高鼻武士频亮相
酒泉壁画上有描绘高鼻深目的少数民族面相,一人执戈,一人拉弓欲射。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上也有武者形象,其中一图的右立第二人手持短剑,剑柄高于右肩,目视右前方,从其举剑欲劈的姿势和神情看,俨然是一名武士,从其相貌看,则是西域胡人模样。唐昭陵墓道列置的石雕群像中更不乏深眼大鼻、卷发满头、发辫缠首、梳发分缝的形象,驸马阿史那社尔就是其中的典型。
(三)马裤皮甲乌孙刀
洋海古墓中出土的两条裤子,与现代裤子相仿,有裆、有裤腿,腰部需用绳扎,裤的膝、小腿等处编有花纹,距今已三千多年。战国时的“胡服骑射”可溯源于此。穿裤跨马三千年,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近、现代人习武时穿灯笼裤,在山普拉墓葬中就发现过汉代的毛布灯笼裤,魏晋时西域人还穿用百褶布料制作的灯笼裤。说明这种款式不仅西域人青睐,也深受中原习武人群的喜爱,以致流传至今。
米兰出土的吐蕃文木简、兵器、漆皮甲片等文物,表明唐后期吐蕃入据新疆,在米兰留下过这些遗存。吐蕃的牦牛可负载驮运辎重,皮革可作坚硬护身铠甲,众多良马和善驰走的独峰驼,加之皮制重装等,使吐蕃骑兵非常强悍。唐朝与吐蕃曾多次争夺西域,西域的角逐与驻军,使吐蕃在米兰留下了当年的兵器、皮甲等也就不足为奇。
乌孙以游牧为生,善养良马,乌孙刀也锋利无比,可谓一宝。李颀诗曰:“乌孙腰间佩两刀,刃可吹毛锦为带。”“执之魍魉谁能前,气凛清风沙漠边。”可见手执此刀令人不寒而栗,含着凛然不可侵犯之气。
(四)火焰山景话西游
《西游记》将吐鲁番的火焰山与“三借芭蕉扇”联系起来,演绎了一段孙悟空等与牛魔王、铁扇公主较量的神化故事。孙悟空的棒、牛魔王的棍、铁扇公主的剑,以及助战的猪八戒的钉钯,一经开打,恶斗不休:抡棒当头,劈头便打;棒打剑迎,钯筑棍擂;棒钯齐攻,棍架剑拦。后来哪吒赶来助力,连砍牛魔王十数剑,用风火轮挂住牛角吹火,终于降服之。故事中既有精彩的打斗情节,又含有诸多武术器械使用的技法,可说是古典文学留给西域不可多得的武术文化遗产。其中“牛魔王”还有古印度视牛为神物的异域元素,也反映出对西域风情的巧妙塑造。
(五)弓箭为伴锡伯族
伊犁河畔居住的锡伯族惯于张弓搭箭,精骑善射。西迁戍边后,锡伯人参加了多次平乱、抗击沙俄入侵之战,与分裂祖国之敌殊死搏杀,以数千人战死的代价捍卫了祖先开辟的这片土地。《锡伯英雄西迁赋》赞道:“英雄浩气,昭然‘紫光阁上;勇烈精忠,多以‘巴鲁图传。”
(六)马上角力又一绝
马上角力也是锡伯族的特殊技艺。双方较量,骑手在两马相交时,一手执缰,一手与对方交手,采用抓、拉、推、搡等方法将对手拉下马,有时两马交错盘转,双方拉扭在一起,拼力争斗难解难分,被先拉下马者为输家。马上角力虽不是真正的厮杀,但也可谓近乎实战,由此透视出锡伯人的强悍勇猛,其武艺讲究实用为上。
(七)草原礼赞东归人
清代,东归英雄渥巴锡率所属蒙古部落举义,从伏尔加河流域艰难跋涉回到祖国,定居在新疆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和开都河地区。那达慕盛会是这里的草原风景,年复一年这里都要举办赛马、射箭、摔跤等活动,保留着尊奉勇武的民族习尚,仿佛仍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渥巴锡如何率领他们英勇抗击哥萨克骑兵的追击,毅然回归的故事。
(八)长枪刺喉显神威
世居安西的哥舒翰,从军后身先士卒,勇不可挡。苦拔海之战,他拿着战斗中断为半截的长枪与吐蕃军厮杀,彻底将其打垮。他工于用枪,在追敌时,常将枪搭在随从肩上,边追边吆喝,当敌惊恐回顾之际,他便迅疾用枪刺敌喉,一枪将其毙命,并挑落马下,随从下马斩首。这种主从配合娴熟之武艺,是其杀敌惯技。
(九)短矛单挑刘龙仙
龟兹白孝德自小受当地驻军影响,秉承骑射之长,尤精两柄短矛,后成为擅长武艺的军人。安史之乱入关勤王时,面对勇力过人的敌将,白孝德请求出战。临阵他策马挥矛,追上来不及放箭的刘龙仙,将其刺于马下,斩首而归,大有关羽斩颜良之风。
(十)西出于阗尉迟氏
和田古称于阗,汉译“尉迟”。西汉时尉迟氏在西域建立于阗国。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进入中原的鲜卑尉迟部的族人以“尉迟”为姓氏。尉迟氏名人中,尚武的有骁勇善射的尉迟纲,禅让王位参加平乱的尉迟胜,唐初股肱之臣尉迟恭等。尉迟恭,鲜卑族人,随唐太宗征战南北,李世民曾说:“我持弓,你拿枪,敌虽众又奈我何!他不仅出入战阵武艺高强,而且身怀独门绝技。”《旧唐书》描述:“尉迟恭重围中,敌刺不能伤,并能反夺敌■而刺之;李元吉用未除刃的马■亲试之,也未能伤及他毫发;在避■和夺■中,尉迟恭三次夺下李元吉的马■,被认为‘夺■难的绝技竟被其演绎在俄顷之间。”
(十一)和田流行且里西
且里西是维吾尔族摔跤,以站立式竞技,按膝以上部位着地判输赢,双方的粗腰带为抓手,用拉、抱、切、绊等技巧取胜对方。除了站立式,西域还有卧倒式、缠腿式、抱腿、抱腰等不同方式的摔法。各民族也有各自喜爱的摔跤运动,如蒙古族式的搏克、哈萨克族式的库热斯、回族式的绊跤、藏族式的北嘎等富有特色的跤术。巴楚县出土的摔跤手陶俑是古西域跤术的一个明证。
(十二)飞马叼羊比勇力
叼羊是莎车民俗中经常开展的活动,目标是夺下羊者为胜。优胜者多为放牧能手,能将百十斤重的羊俯身提起,驮于肩上策马奔驰。叼羊者既要有群马奔腾、一马当先的勇气,又要有拉扯争抢的膂力和左躲右闪、追逐夺取的技巧。因此,叼羊至今深受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等民族的喜爱。叼羊中,塔吉克族还会奏本民族“君去格尔”曲调,以烘托激烈争夺的气氛和热烈场面。
(十三)刀郎盛名舞蹁跹
这是喀什的麦盖提刀郎人表现原生态活动之舞。其主要内容是狩猎,舞者左右半转着身子、双手左右摆动,模仿狩猎时拨开荆棘草木寻找猎物,以及发现猎物时弯弓射箭和勇敢向前与猎物搏斗的情形。唱“刀郎木卡姆”,激舞又歌是其特点。如今这种伴随维吾尔族娱乐生活和节庆的舞蹈,已糅入不少武术动作,更显其古朴、刚健风格。刀郎舞艺术家曾受邀进京表演,还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从此这一西域艺术瑰宝享誉全国。
三、守土卫边反分裂
(一)彪炳史籍飞将军
以善射扬名古今的李广是陇西成纪人,《汉书·艺文志》中的《李将军射法》就是他的射术。他不仅射术精良成书,其弓射事迹也青史留名,“射石没镞”就是出自他的典故,“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叙述的就是他的传奇。李广一生与威胁汉朝安宁的匈奴军交战七十余次,多次在正面交锋中射杀敌骑将和追兵,可谓“箭无虚发”。李广曾因伤病被俘,后夺敌弓马射杀追骑而还,匈奴人称“汉飞将军”。唐代诗人有感李广英勇,写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追忆。
(二)舞剑击鼓胡笳曲
岑参在《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中记述:“酒泉太守能舞剑,高堂置酒夜击鼓。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这首诗使悠悠千载之后的人们得以了解当年戍边人能文能武的豪气:诗中的主人翁既是治理一方的太守,又是胡笳一曲伴剑舞的能手。胡笳,流行于游牧民族中的一种极富悠远穿透力和表现力的乐器。酒泉太守除了酒席上击鼓舞剑,还布置吹奏胡笳,抒发出苍凉悲壮、久戍思乡的情感和壮士誓死卫边、效忠国家的意志,他那满腔铁血柔情感动得四座宾客泪如雨下,如同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那样至今仍透发着感伤而诱人的魅力。
(三)绿营兵城岳公台
绿营兵城包括巴里坤西边的一座汉城。清雍正九年,宁远大将军岳钟琪为抗击新疆准噶尔部的分裂叛乱而督建此城,其所部当时驻扎在城南山上,故此地有“岳公台”之名。岳钟琪平西藏、定青海、击准噶尔,十多年兵不解甲、人不离鞍,是维护国家统一、稳定西部边陲的功臣。作为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代,明朝时岳家迁往兰州,后移居庄浪卫(今永登),岳钟琪就出生在永登。幼年时,他随父戎马沙场,读书之余说剑论兵,布石作阵,进退有法。从军后他建功立业颇有岳武穆遗风:进兵雪域青海,出师十五日,以少胜多,夜追三百里,斩首八万级,收复数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乾隆年间,他亲率十余骑深入虎穴击敌,平息了旷日持久的大金川战事,后人赞其“夜卷熊旗,晨探虎穴”,乾隆诗曰:“剑佩归朝矍铄翁,番巢单骑志何雄。”岳钟琪晚年抱病出征,逝于凯旋途中,他鞠躬尽瘁的一生足以印证“智勇原无敌,忠诚实可风”的褒奖。
(四)格登山上记功碑
平定准噶尔勒铭碑位于伊犁州昭苏县的格登山上。碑文记载,在平叛中,“三巴图鲁,二十二卒,夜斫贼营,万众股栗”。这是卫中华、反分裂之大功,由乾隆亲笔,颂扬了参战勇士的功绩和精神。此碑至今屹立在西域边陲,其铮铮风骨象征着此碑所赞之精神将“永诏亿世”。
(五)轮台雕鹰灭单于
西汉在轮台设西域都护府行使国家主权。立传可考的历任都护中,甘延寿是武艺出众者,史称他少善骑射、投石拔距绝伦,具有超逾亭楼的轻功,在手搏中也尽显材力受到举荐和重用。他最大的功绩是发兵进击康居,用强弓硬弩射杀敌骑和步兵,并部署持盾在前,戟弩为后,向敌城发动攻击,仰射城上守军和射杀出城反击的骑兵,一举诛灭威胁西域的郅支单于势力。此战雪国家累年之耻,讨绝域不羁之患。
(六)诗人笔下破楼兰
汉朝多次攻袭楼兰,擒杀楼兰王,故有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和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不朽名句。
“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出使西域,诱斩屡杀汉使的楼兰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杀敌卫国的决心。“破楼兰”的寓意更宽泛,《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真实写照中就有:唐代名将苏定方在平定西域的战争中,亲率精骑五百捣敌营,集中长矛破敌攻,踏雪夜追沙钵罗,兵锋直指石国城,逐灭西突献贺鲁,后来苏定方再度西征,平定葱岭,印证了将军“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雄心。类似的历史人物,有击奚契、破吐蕃的王忠嗣,有力主塞防、西定新疆、抬棺哈密、索还伊犁的左宗棠、刘锦棠等等,他们虽然都是立功边域的为世虎臣,但均以智勇决胜,无多“白刃洒赤血”的经历。在丝路寻武中,我们假“破楼兰”之句透视站立其后的民族英雄群像,冀望找到更多武艺高强的英雄。
(未完待续)
(编辑: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