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田野乡间 探索生命课程

2016-03-09 07:06刘冰
江苏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习作课文小学生

【个人档案】

刘冰,南京市六合区双语小学副校长。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从教25年,绝大部分时间扎根农村基层学校,并以乡村教育的视角追求适合农村孩子发展的“生命课程”,逐步形成“轻松自然、务实平易、深入浅出、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先后两次获得南京市阅读教学竞赛一等奖,在“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课题研究优质课评选”中荣获特等奖。发表文章30余篇,另出版有专著《摆渡的日子》。先后主持研究市级课题“基于课堂教学情境的文本解读”“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生习作评价问题研究”“习作课程微型化视野下‘故事情境中的小学生主题习作教学”。

从买一把掸子,学会尊重生命

1991年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南京滁河边上的一所村小工作,教四年级。开学一周后,学校校舍因“危房改造”而被全部拆除重建。于是,我和班上的三十几名学生被就近安排在了一户蒋姓人家的堂屋里,过近乎私塾般的教学生活。早晨上课的时候,邻近的村民时常会一边捧着碗喝稀饭,一边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地听课看热闹。“这个小老师教得蛮认真的!”他们时常这样说。

毕业于师范学校,又因改革试点的机遇,在城里某所学校实习执教了一年,这种情况下,让我突然来到这样极其简陋、拥挤不堪的工作环境,心理落差还是蛮大的。

有一天教生字词的时候,我一时心急,顺手拿起身边的鸡毛掸子在黑板上敲了几下,那鸡毛便纷纷飘落下来,弄得满地都是。匆匆打扫一番之后,我又继续上课,关于鸡毛掸子的事儿,很快便忘掉了。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黑板边上竟挂着一把崭新的鸡毛掸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一番询问后,两位平时很调皮的男孩子带着得意的神情讲述了这鸡毛掸子的来历:原来,同学们看见鸡毛掸子被老师敲坏了,感到自己没学好,惹老师生气了,很对不起老师,便在班长的带领下,自发捐钱为班上买鸡毛掸子。他们每人捐一毛钱,由两位男孩子利用中午的时间骑自行车去几公里外的瓜埠街买了把新的鸡毛掸子。后来发现还剩下五毛钱,就又买了一袋“鱼皮花生”,回来后平分到每位同学的手中吃掉。这件事情他们是背着老师悄悄干的,他们觉得很开心。

听完了学生们的讲述,我的眼眶一热,心里暖暖的。虽然整天和学生们待在一起,但我还是太不了解他们了。以往我总是在一厢情愿地教这教那,生怕学生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做不好。其实,他们一直都在自主、自觉地学习着,成长着。当老师的千万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高了,我们只是学生们成长路上的服务者,只是在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正视学生们的思想情感,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我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

此后的工作中,我克服各种困难,千方百计地为这些农家孩子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刻钢板油印班刊、教朗诵开展比赛、修风琴排练合唱、转田埂收集素材、发种子尝试栽培、放风筝亲近自然……

以下是一个学生的日记《今天,我们班就像是过节一样》片段:

昨天刚学完了《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课文,老师就宣布了要利用今天下午让我们全班同学分组表演这部课本剧。为了背好人物对白,我昨天晚上把课文中的语句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很有把握了才上床睡觉。

早晨,我走进教室。哇!教室里就像是开起了杂货店。同学们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演出道具,只能就地取材了。周同学从家里搜出了一本旧的《三字经》,装模作样地念着,看样子他是要当公仪休的弟子子明了。高同学找来了几张报纸,把它们胡乱地贴在身上,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一看就知道,他想做一回公仪休。刘同学亲自动手,做了一顶奇形怪状的帽子,怎么看都不像是公仪休的帽子。可他却把这帽子当作了宝贝,连下课打乒乓球的时候都舍不得摘下来,生怕被人抢了去。徐同学直接把他爷爷的草帽拿到了学校,说是要演那个送鱼的管家。

大家被分成八个小组,分散到不同的地方去排练,准备进行表演比赛。刚才还是好好的,可一转眼,班上的同学就都变了样。吕同学的下巴贴上了黑乎乎的长胡子,还边走边用手不停地捋着,看样子很过瘾。解同学用白纸做了两条肥大的鲤鱼,只见她头戴草帽,提着这两条鱼,不住地向同学们炫耀着,引来了好几位男生的争抢……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我所做的一切正是今天我们所大力提倡的“课程建设”,那些活动正是为农家孩子们度身订制的、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生命课程”。

从上一堂好课,反思课程创新

由于身处偏僻的农村,工作的前十年,我连一次公开课都没有上过,也很少有机会听别人上公开课。2001年6月,因乡里的领导检查工作需要,我被学校告知要上一节公开课。《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三下的一篇课文,语言浅显,内容平实,怎样才能把这样一篇“没什么料”的课文教出味道来呢?为此,我动足了脑筋。在揭示课题、通读课文之后,我就向学生透露,这篇课文其实是一座宝库,里面藏着许多宝贝:

第一,课文中藏着一门学问。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快速找出来。很快,学生们便将目光锁定在“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接着我又故意设疑:“王大伯说的这些学问管用吗?谁能从课文内容出发,印证他的学问?”很快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说明桃子数量多,剪枝是有用的。”“‘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说明营养足,长得好。”“‘仿佛胖娃娃的脸蛋说明个儿大皮儿薄,一定很好吃。”……于是,我不失时机地引导:“想不到这简单的词句竟然把丰收的桃园描绘得活灵活现。看来读书真的不能粗心大意啊!”

第二,课文中还藏着一种心情呢,你能读出来吗?很快学生又在课文中忙活开了。“春天到了,桃花开了,王大伯的桃园红云片片。”“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我和小伙伴们在桃园里奔跑着,嬉戏着。”“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一边带着学生赏读课文中洋溢着的愉悦心情,一边不失时机地归纳板书“红云片片”“浓郁的花香”“无数蜜蜂”“奔跑嬉戏”……

第三,课文中还藏着一首诗呢!老师先来朗诵其中的一句,看看你能不能找出其他的诗句来!“剪啊剪,剪出了红云片片!”紧随其后,学生们纷纷发言。“剪啊剪,剪出了浓郁的花香。”“剪啊剪,引来了无数蜜蜂。”“剪啊剪,我们在花下奔跑嬉戏。”“剪啊剪,剪出了满树桃花。”“剪啊剪,剪出了一片希望。”“剪啊剪,剪出了满树桃子。”“剪啊剪,剪出了光鲜红润的桃子。”“剪啊剪,剪出了丰收的喜悦。”“剪啊剪,剪出了一门学问!”然后,我们一起激情朗诵这首《剪枝歌》。

最后,我和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开始部分:“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上完这堂课,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许多语文老师的眼中,那么多的课文早已司空见惯、平淡无奇。可如果我们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从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课文,便会发现这些课文当中有着太多值得我们开发利用的资源。合理利用,巧妙构思,这些资源便会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从此,我便一头扎进了“基于课堂教学情境的文本解读”专题研究当中。十多年间,我一边研究,一边成长。《读出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智慧》《从消极语言积累走向积极的语言内化》《补白式语段品读策略的探索与实践》等十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雾凇》《每逢佳节倍思亲》《水》等三十余堂公开课在市、区级平台上展示。在赛课活动中,我曾两次获得市级赛课一等奖,一次获得省级赛课二等奖。作为区教师继续教育讲师团成员,我就“文本解读”话题面向区内各乡镇学校开设讲座二十余场,并先后两次被评为区“教师继续教育先进个人”。

曾几何时,“课程创新”已成为各级培训中的高频词。作为一线老师,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课程创新呢?实实在在地研读好教材,扎扎实实地利用好课文,不畏首畏尾,不人云亦云,因地制宜地发掘出课文应有的教学价值来,那就是课程创新。

明确一个目标,培养能力;遵循一种规律,提高素养;认清一条道路,细细品读;追求一种境界,创新课程……随着研究成果的逐步丰富与归纳提升,我感到无比充实与愉快。我想,我所追求的动态的、多维度的文本解读,应该就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吧。

从做一项尝试,探索“故事习作”

早在2002以前,我就“小学生习作评价问题”申报并主持研究了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生习作评价问题研究”,因为研究务实、材料翔实,尤其是在提高学困生习作能力方面效果显著,结题的时候受到了市、区业务领导的一致好评。2008年春天,区教研员张敏老师鼓励我在江北片尝试着上一堂习作指导课。由此,我开启了对习作教学的新尝试与新思考:面对教学资源相对贫乏、教学方式相对单一的农村教学环境,究竟什么样的习作教学方式是学生们喜闻乐见、又富有实效的呢?以下是我教学《捕捉动作中的细节》的部分内容。

狐狸伸长了脖子,眼巴巴地望着树上的葡萄,不知不觉口水已经顺着嘴角滴滴答答地流了出来。只见它后退了几步,然后疾步向前,猛蹬后腿,直蹿向那树上的葡萄。可惜,就差那么一点点,它的嘴没够得着葡萄。“扑通”一声,狐狸一屁股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它没好气地说:“这树上的葡萄一定不好吃!”说完就一瘸一拐地走了。走出几步,又忍不住回头朝树上看了一眼。

说完自己改编的故事,我问学生:“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呢?”学生纷纷发言。“这是一只馋嘴的狐狸。”“这是一只口是心非的狐狸。”我继续追问:“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不要急,下面老师再把故事讲一遍,这次一定要用心听哦!”随着故事的再一次讲述,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一场关于狐狸特点的探讨也随之热闹起来了。

“伸长了脖子,眼巴巴地望着”,说明它很想吃葡萄。

“口水滴滴答答流了出来”,说明它是一只嘴馋的狐狸。

“猛蹬后腿,直蹿向那树上的葡萄”,说明它非常想吃那葡萄。

“‘扑通一声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说明它已经使足了力气,太想吃那树上的葡萄了。

“说完,它又忍不住回头朝树上看了一眼”,说明它是一只口是心非的狐狸。

…………

接着我把话题引向深入:“请大家再仔细回想一下这段故事,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小段话,却把这只馋嘴又口是心非的狐狸勾画得栩栩如生,作者成功的秘诀究竟在哪里?”学生纷纷回答:“作者对动作的描写十分细致、非常生动。”

我乘胜追击:“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平淡的行为动作,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细心捕捉,就一定会有许多意外的发现。这样,我们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别开生面、与众不同。这就是本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捕捉动作中的细节。”

接下来,我现场演示了一段关于找水喝的短剧,鼓励学生写出动作中的细节,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母语学习背景下,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不是零起点,习作教学的过程也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不规范”到“比较规范”,从“不太好”到“比较好”,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这是小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应然状态。

然而,传统的习作教学刻意追求课程的序列化与结构化,导致了习作课程开发周期长、内容单一,且相对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过度强调和机械执行这样的课程,既挤压了老师授课的自由空间,又违背了学生的写作心理和认知规律,关于习作教学的种种抱怨与指责也纷至沓来。

放眼各年级各班学生日常的习作,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着各方面能力的缺失,如:语病太多,不会自我修改;语句散乱,没有条理;内容空洞,缺少细节;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平均用力,不分详略;缺乏积累,语言贫乏;平铺直叙,不善谋篇……面对这些“缺失”,我们迫切需要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主题训练,迫切需要开发有针对性的习作课程。

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故事”对于作文教学具有独特的意义与非凡的魅力,可惜很少有人关注到这一点。人的知识来源于三个层面:体验、理解和顿悟,“体验”无疑是最直观的知识获取方式。面对知识体系,人们通过分享故事,以形象化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较之枯燥的分析理解要轻松愉快得多。故事还会产生奇妙的代入感,即听者以另一种身份体验别人的生活经历,可极大地丰富生活内涵,增添人生的乐趣。所以,古今中外,男女老幼,人们都是喜爱听故事的。

“故事情境中的小学生主题习作教学”引入微课程概念,主张针对小学生习作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缺失,确立一个个教学主题,并以故事情境的方式整合多重教学元素,开发一个个微型化的习作课程,让学生在节奏明快、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体验与思考,得到训练与提升,从而实现其习作能力的不断完善与提高。

聚焦能力缺失,以故事构建主题;融合多重元素,以故事演绎主题;遵循心智规律,以故事激活主题;夯实基本素养,以故事拓展主题;激活创新思维,以故事延伸主题……伴随着一堂堂生动课例的推出,“故事情境中的小学生主题习作教学”研究因特别适合农村孩子学写作文而受到了多方好评,并逐步成熟和完善起来。

从带一支团队,守望快乐成长

人的生存有着许多种姿态,而行走的姿态是最美的。比肢体上的行走更美的是思想上的行走。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人类的魅力全在于人的思想。作为一名从乡村田野间成长起来的语文老师,二十多年的乡村教育,我一路耕耘,一路行走,一路分享,时刻不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乡村教育。

曾几何时,许多老师和家长常为一件事而苦恼:学生经常沉醉于电脑游戏之中,有的已经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更有甚者,有些学生为了能有钱继续打游戏机,竟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魔力使得这些学生身陷于电脑游戏中而不能自拔呢?心理专家们一语道破了天机:除了电脑游戏本身的惊险和刺激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中,伴随着游戏活动的层层深入,学生们的“能量”和“地位”也在不断地升级,这样也就唤起了他们心中的“成就感”。正是这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成就感”使得他们在电脑游戏面前欲罢不能。然而,这样的真知灼见却未能引起我们教育界的足够重视。

由此联想到了我们的习作教学,想到了学生习作的评价。虽然目前对于习作教学的研究工作开展得很多,但是在小学生当中,“一提笔就头疼”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对绝大部分学生而言,习作仍然是一种被动的负担。怎样才能打破这种“僵局”,让习作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一种需要呢?

作为区小学语文教师脱产培训班的导师,我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生习作评价问题研究”这一课题带领教师们经历了一场由“习作内容的多元化”“习作主体的互动化”到“评价结论的过程化”“评价方式的行为化”的尝试体验过程。引导他们聚焦习作评价,重视习作评价,以更富亲和力的习作评价唤起学生的“成就感”,让师生在新型的习作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共享资源与办公便利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削弱着许多教师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与能力。现成的东西得来固然容易,却不一定好用。不经历“山重水复”的课文研读过程,很难真正体会到“柳暗花明”的意味与情趣。课文的研读究竟应当确立怎样的目标?遵循怎样的规律?践行怎样的道路?追求怎样的境界?这些都是摆在一线语文教师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作为区教师继续教育讲师团成员,我以课例示范和专题讲座与各乡镇学校的一线老师们一起分享了“基于课堂教学情境的文本解读”这一课题的勃勃生机和实践效力。

如今,作为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我又时常以各类乡村送教活动为契机,带领着课题组成员,将“故事情境中的小学生主题习作教学”带到一所所乡村小学,与师生们分享研究的成果,体验习作的快乐。随着《关注细节,品读生活》《透过心灵的窗口,看别样的世界》《有目的,有步骤》等序列专题课的推出,“故事习作”正成为农村老师与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授课形式。

看着身边的教师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在暖意融融中成长,我仿佛看到了在万顷良田之中,庄稼正茁壮成长。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我愿意做一个幸福的守望者。

(作者单位:南京市六合区双语小学)

猜你喜欢
习作课文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是小学生
习作展示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