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势

2016-03-09 05:47赵琳娜戴帅巩建国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道路交通交通事故交通

赵琳娜,戴帅,巩建国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北京 100062)

浅析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势

赵琳娜,戴帅,巩建国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北京 100062)

农村道路交通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厘清农村交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环境,对加强农村地区交通安全管理,促进农村交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基于农民出行理念、出行活动、出行方式剖析农民交通出行的新需求。其次,在政策环境、建设环境和运行环境方面阐述农村交通发展面临的新环境和新矛盾。最后,从道路通行条件、客货运运输市场、交通管理水平、交通安全教育四个方面提出推动农村交通安全、有序发展的相关建议和措施,以期为农村交通管理决策者提供有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

农村交通;城乡一体化;发展形势;机动化;交通安全

引言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催生了城乡一体化,即一种相互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1]。而城乡一体化的实现需要一体化的道路交通发展予以支撑和引导。作为城乡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道路交通的发展是促进城乡人员流动和物资交换、转移的重要依托,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近1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增长了近2.5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2倍。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民的交通出行需求、农村的交通发展环境都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厘清农村交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环境,梳理农村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农村交通管理,促进农村交通健康、有序发展,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民交通出行需求

“十二五”期间,农村机动车及驾驶人数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0%,农村机动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受经济活动、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影响,农民交通出行理念、出行活动和出行方式都发生了转变。

(一)农民出行理念

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数据统计显示,自2010年以来,全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2%,截止2014年底,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万元。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农民对于交通消费的意愿也有了极大提高,目前我国农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在交通通讯上的消费超过600元,接近10年前交通通讯消费的3倍。在通行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农民出行理念也不仅仅停留在“走得出”、“走得通”等出行可达的需求上,而对于“行得快”、“行得好”等出行便捷的关注逐渐上升。

(二)农民出行活动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地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社会生产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随之“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传统耕作生活方式发生了悄然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多样化出行活动。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田走向集镇,从传统农业生产转向工业、商业生产活动,工作生活的活动空间已不局限于农田周边,而是向集镇、城郊等更为广阔的区域拓展,农民日常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都显著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城市消费理念、生活方式、文化观念文化的逐步渗透,农民出行活动也逐渐丰富、多元,一些弹性出行如赶集购物、接送孩童、探亲访友等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生频率大幅增加。

(三)农民出行方式

2012年我国农村地区平均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摩托车62.2辆,平均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汽车4.1辆,平均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4辆,越来越多的机动车走进了农村家庭。在追求便捷交通的理念影响下,为满足多样化出行活动需求,农民出行方式也逐渐由传统“搭便车”、“赶公交”进城方式开始向私人小客车、摩托车等个体机动化出行方式转变。以陕西省为例,一项农村地区出行调查显示,农民出行选择私家车、农用车和摩托车等私人机动方式的比例已超过50%,步行和自行车比例不断降低[3]。

未来,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下,农民机动化出行需求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农村机动车及驾驶人总量将延续高速增长。一是农民出行特征的改变激发机动车拥有需求。农村土地利用的拓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农民交通出行由可达需求向便捷需求转变,由单一目的出行向复杂出行活动转变,农民日常出行距离、出行时长都显著增加,机动车拥有潜在需求将进一步被激发。二是农业现代化发展驱动机动车需求升级。随着农业发展模式由单一化、零散化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传统摩托车、农用车已不能满足运输和乘坐叠加需求,农民机动车需求升级意愿将进一步凸显。三是农村汽车保有潜在需求空间大。目前,我国已进入汽车社会,每百户家庭汽车保有超过30辆,但农村地区汽车保有还处于较低水平,仅10%~20%的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汽车。未来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农民收入会有较大幅度提升,加之农村新能源汽车推广、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等国家优惠政策的实施,农村汽车保有量将有较大上升空间。

二、农村交通发展环境

在城乡资源统筹配置、交通融合发展的推动下,农村交通发展的政策环境、建设环境和运行环境都发生了转变,农村交通由紊乱、无序、滞后的发展状态转变为快速、多元、先导的发展状态。

(一)农村交通发展政策大力推动

一是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得到大规模的建设和发展。在2003年至2013年10年期间,“村村通”工程实施的第三个阶段,我国投入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超过1.7万亿元,在国家、省(区、市)层面分别对县乡道路、村道建设实施补助。截止2013年底,我国新建农村公路292万公里,新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234万公里[4]。

二是农村机动车市场得到飞速的增长和扩张。2009年1月国务院推出惠农政策,对购买指定车型的车辆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汽车下乡”补贴政策有力推进了农村机动车市场发展。在2009年、2010年2年的政策实施期间,农村微型客车销售量增长35%,微型货车销售量增长34%,轻型货车销售增长20%[5]。

三是农村交通运行秩序管理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发展。2011年12月,国务院出台《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实现乡镇政府设有专职交通管理员,村委会设有交通安全协管员的管理建设目标。2014年5月,公安部于广西召开全国农村道路交通工作现场会,部署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重点车辆严重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二)农村道路网络逐步健全

在传统农村社区中,乡道和村道多为满足农民的劳作需求,如山地丘陵地区的山路、平原水网地区的田间小路,主要以夯土路为主,纵横交错、星罗密布,道路网络不通达,常常出现“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身泥;晴通雨不通,路通车不通”的情况。

在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下,在机动化浪潮的席卷下,农村地区的道路网络结构开始转变,县、乡、村道道路层级逐渐分明、功能分工逐渐明确,以适应农民在摩托车、小汽车等使用时对道路通达、便捷的通行需求,如图1所示。截止2014年底,我国县道里程已达55.2万公里[4],在农村道路网络中承担骨架作用,连接县城和主要乡镇、主要商品生产和集散点,如图2(a)所示。乡道里程110.5万公里[4],在农村道路网络中承担支撑作用,将集镇、村落、农业生产基地串联起来,梯度连接、沟通内外,多以硬化路面为主,如图2(b)所示。村道里程222.5万公里[4],在农村道路网络中承担基础连接作用,主要服务于村落之间和村落内部的通行,道路等级低、密度大、自由式道路多,功能较单一,如图2(c)所示。

图1 农村道路网络结构

图2 农村道路

(三)农村道路交通功能逐渐完善

传统农村地区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农村道路交通功能单一。而在城乡一体化条件下,农村地区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了农村道路交通的运输功能、经济功能的多元化发展。

一是运输功能飞速提升。一方面,城乡一体化带来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村交通运输有了节约、高效的需求。为适应地区产业发展,农村道路交通对农业机械、农作物、农产品等生产资料的运输功能飞速提升[6]。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带来了农村与城市之间频繁的人口流动,对农村客运交通有了便捷、舒适的需求。因此,农村道路交通承担的客运功能也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已分别达98%和91%,平均每日客车发车达18万班次[7]。

二是经济功能日益凸显。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条件下,农村的农业、工业发展都追求运输成本的缩减、运输效率的提升,在发展需求刺激下,农村道路交通的经济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此外,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农家乐”旅游产业也迅速崛起,而农村道路交通承担着景区之间的连通、游客的运输移动,对旅游产业发展有突出的促进作用。

三、农村交通发展矛盾

城乡一体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给交通管理带来巨大考验。与城市交通面临的大拥堵、高能耗、重污染的发展困境不同,农村道路上交通运行无序、交通事故高发的问题成为当前农村交通发展的桎梏。在城乡一体化和机动化的双重作用下,农村道路交通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交通发展矛盾也日益彰显。

(一)农村道路建设突飞猛进,但道路通行环境欠佳

2006年底,“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初期,全国农村公路(含县、乡、村道)里程177.6万公里。截止2014年底,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388.2万公里,占全国公路里程的87%,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99.8%[4],近8年的时间,我国农村公路里程实现了翻番,“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基本完成,农村道路通行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但是,农村道路规划布局、道路养护管理、通行秩序却没有跟上道路建设速度,道路通行环境仍有待提升。

1.农村道路布局存在缺陷

一方面,受到追求政绩利益的驱动裹挟,农村道路规划布局一味追求路网里程、路网铺面率、干道率等建设指标,往往忽视了农村道路服务生产、服务通行的效率,导致出现农产品无法从田间高效运出、现代农业机械设备无法有效进入田间等系列问题[6]。另一方面,村域内部的田间路、宅前路等大量等外道路规划缺失严重,建设时各乡各自为政、各村各户各自为线,导致路田混杂、路宅不分、断头路较多、路网结构不完整等规划无序现象层出不穷,道路空间与农民居住空间不相协调。

2.农路道路路面状况不良

虽然目前我国91.8%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面道路[4],但由于建设质量欠佳和养护管理不足,路面变形、龟裂、路基沉陷、边坡塌陷的现象在农村道路上非常普遍,导致农村出现通而不畅、畅而不达的现象,抗灾能力弱;而且已建成的农村道路大都缺乏交通标志、标线和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特别是急弯陡坡、临水临崖、连续长下坡的路段道路线型、坡度、结构设计不合理、安全防护不到位,导致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突出。

3.农村道路通行秩序混乱

我国农村公路路面较窄,特别是村道,一般只有3.5~4m[8],受到土地利用形态和建设资金制约,通常采用单块板断面形式,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争夺通行空间,机非冲突严重,容易导致通行秩序混乱,如图3(a)所示;由于农民对于土地空间占有意识严重,在尊重路权、礼让行人等交通文明上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堆物作业、打场晒谷等农业生产活动而占用道路现象时有发生,对过往车辆通行产生严重干扰,如图3(b)所示;在路面宽度不足、转弯半径不够的农村道路实际情况下,车辆在农村道路上转弯、超车、会车时,往往会造成路口拥堵,容易引起通行秩序混乱,甚至引发交通事故,如图3(c)、(d)所示。

图3 农村道路交通秩序混乱

(二)农村机动车保有量飞速增长,但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日益严峻

根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截止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机动车保有量已接近2亿辆,接近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的70%,农村机动车保有量正以惊人的速度提升。但是,农村交通安全形势却不容乐观,“十二五”期间,平均每4起道路交通事故有1起发生在农村道路上,平均每3起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有1起发生在农村道路上,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已成为交通管理工作亟待破解的难题、亟待稳控的关键。

1.道路交通事故多发

“十二五”期间,农村道路上共发生交通事故23.6万起,造成7.3万人死亡、26万人受伤,相比“十一五”期间,分别下降24.2%、12.8%、29.9%。但是,农村道路交通事故、伤亡人数在全国道路中的占比逐渐升高。“十二五”期间,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数在全国道路中的占比由23.2%增至23.6%,死亡人数占比由23%增至25.6%,直接财产损失占比由14%增至15%。

(1)重特大交通事故多发

与城市道路面临轻微事故多发的交通安全现状不同,农村地区重特大交通事故频发、高发。根据公安部统计数据,2010~2014年,全国发生在农村道路上的重特大交通事故36起,占全国重、特大交通事故数的31.9%,涉及事故死亡人数达480人,如图4所示。2013年,全国16起重特大交通事故中有7起发生在农村道路上;2014年,全国13起重特大交通事故数中有6起发生在农村道路上。农村地区重特大交通事故的频发,对农村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对农村道路交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社会成本,突出了农村交通安全问题的薄弱环节。

图4 2010~2014年农村道路重特大交通事故情况

(2)车辆翻坠事故多发

“十二五”期间,农村道路上共发生8000余起车辆翻坠事故,占全国道路车辆翻坠事故总数的40%。同时,农村道路车辆翻坠事故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均增长率达8.9%,在各类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形态中发生频率增幅最高。

(3)事故致死率高

“十二五”期间,农村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率(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与道路交通事故伤亡总人数的比值)达0.22,高于同期城市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率0.16,平均每5个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受害者中就有1人因事故失去生命,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危险程度高。

2.道路交通违法突出

农村道路交通违法已成为制约农村交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客车超员载客、货车违法载人、酒驾醉驾、无牌无证等严重交通违法在农村道路上十分突出,极易引发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的后果,给人口结构相对失衡、经济负担能力较弱的农村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1)客车违法超员载客

受逐利心理和贪便心理的驱动,农村客运车辆超员载客的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面包车超员和校车超员。由于成本制约,农村客运车辆往往多为安全性能不良、稳定性不足的车辆,如微型面包车,在超员状态下,制动距离会因载重量的增大而加大,如果严重超员,极易因轮胎负荷过重、变形引起制动失灵、转向失控[9],给行车安全带来隐患,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2010年~2014年间,全国农村道路上涉及客车超员的重、特大交通事故达15起,占农村重、特大交通事故的41.7%。

(2)货车违法载人

虽然目前我国92.8%的建制村开通了客运班车[4],但在部分地区、特殊时段,农村公共客运交通仍不能满足农民自发的、群体的出行需求,如农忙收割、赶集庙会、节日探亲、红白喜事等,这就滋生了低速载货汽车、农用车违法载人现象。因低速货车、农用车车体结构安全防护性差,在遇特殊道路如急弯陡坡、临水临崖时,容易发生因方向失控、制动不灵而导致的翻坠事故。2014年1月,甘肃天水一辆低速货车违法载客12人,在农村道路上行驶至急弯陡坡路段时发生坠崖,造成10人死亡、3人受伤的重大道路交通事故;2014年9月,甘肃庆阳一辆违法载客14人的三轮汽车,在农村道路上行驶至急弯路段时发生侧翻,造成11人死亡、3人受伤的重大道路交通事故。货车违法载人交通安全隐患巨大,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致死、致伤率都极高,社会影响也极大。

(3)酒驾醉驾

根据公安部统计数据,自2011年5月醉酒驾车入刑后,我国因酒驾、醉驾导致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法律实施前分别降低25%和39.3%,酒驾醉驾的不正之风在我国城市中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在农村地区酒驾醉驾的情况仍十分突出。在2008~2012年期间,安徽淮南市接警的77%交通事故均由摩托车肇事引发,其中因摩托车驾驶人酒驾引发的事故高达65%[10]。根据在山东省农村地区的一项调查显示,97.7%的农民发现身边有酒后驾车行为[11]。农村地区酒文化盛行,农民对酒驾醉驾危害认识不足,存在酒后驾车不被查处的侥幸心理,导致酒驾醉驾违法行为多发,特别是在重要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各种聚会时。根据南京市交管局统计数据,2014年春节期间,南京农村地区发生道路事故756起,占事故总量的65%,其中因酒后驾驶引发的事故数最多。

(4)无牌无证驾驶

摩托车、低速货车、农用车等无牌无证上路的现象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特别是对于常年从事运输作业、农忙时间作业的机动车辆,在运输营利本就薄弱的情况下,各项税费、保险所需的费用影响了农民上牌上证的积极性,在逐利心态作用下,部分农民往往选择放弃对车辆的安全技术检验和对自身的驾驶技能培训,导致车辆安全性能和驾驶人驾驶技能得不到保障,行车存在安全隐患。2010年云南丽江农村发生的一起死亡14人的重大交通事故的肇事司机是无证驾驶;2015年甘肃临夏州农村发生的一起死亡12人的重大交通事故的肇事车辆是无牌三轮汽车,肇事司机是无证驾驶。

(三)农村驾驶人迅猛增长,但农民交通安全意识薄弱

根据公安部统计数据,近10年来,农村驾驶人年均新增1500万。截止2014年底,农村驾驶人已接近2亿人,占全国机动车驾驶人的65%。虽然农村驾驶人急速增加、农民机动化出行需求与日俱增,但农民交通安全意识却明显滞后,与快速发展的农村道路交通不相适应。

1.农民出行习惯逐渐形成

农民长时间积累下的出行经验逐渐形成习惯,如乡间道路上行走速度慢、行走路线自由、驻留道路交谈等。在农村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行车速度快速提升的同时,农民对农村新建道路交通状况还不熟悉,由于没有避让、礼让的习惯,随意穿行、驻留占道等现象严重在农村道路交通执法管控、安全教育均较薄弱的现实条件下,不良驾驶习惯难以得到有效纠正,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与日益复杂的道路交通环境不相适应。

2.交通安全教育未普及

农民对交通安全认识不足,接受交通安全教育的机会很少。根据2009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农业从业人员89%的人口教育水平在初中文化以下。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本就薄弱的环境下,交通法律法规的普及、交通安全的宣传就更为匮乏。当农村公路延伸到乡间、硬化路面覆盖村落的时候,交通文明、安全教育的步伐却远没有跟上,很大部分农民无从了解、学习相关交通安全知识,如靠右行走、各行其道、避让行人等基本通行规则意识还未形成,是农村道路交通发展亟待突破的意识壁垒。

四、促进农村道路交通发展的相关建议

面临农民机动化出行需求的飞速提升、农村道路交通网络的逐步完善的发展现状,应对道路通行环境改善跟不上道路建设速度、道路交通安全发展不适应机动车保有量膨胀、农民交通安全意识滞后于农村驾驶人增长的发展矛盾,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要求下,农村道路交通亟待新的管理思路、新的发展对策进行引导和促进。

(一)推进设施建设,促进农村道路通行条件改善

一是继续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截止2014年底,我国仍有56.2万公里的等外公路,而绝对大多数等外公路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路况差的现实情况仍需重点改善,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大力推进。一方面,农村道路网络体系需要理性规划和有序建设。农村道路应避免“一窝蜂”、“一头热”的建设浪潮,道路建设须立足于城乡一体化交通发展要求,充分预估农民出行需求,科学分析客货运的交通流量和流向,合理确定县道、乡道、村道的道路级配,切实优化农村道路网络布局形态,将村落、乡镇和城市有机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农村道路需要提高建设质量和管理养护。在建设质量方面,细化农村各级道路的建设技术标准,从行车安全角度出发加强对道路平曲线半径、弯道超高、路面抗滑能力及视距等因素的考虑,在道路竣工验收环节加强对道路安全、道路环境的评价;在管理养护方面,急需针对农村各级道路管理养护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明确道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定期对农村道路检修、翻修,推动农村道路管理养护措施的落实。

二是推动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建设。2014年1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的意见》,提出全面完成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重点路段约6.5万公里农村公路的安全隐患治理目标。由于前期建设标准较低、道路建设质量不高,目前,农村道路安全防护设施欠账较多,亟待加强。一方面,集中对临水临崖、急弯陡坡路段进行重点排查,加强减速丘、反光镜、防撞护栏等安全设施的建设,对国省道相交出入口、主要出村口推进路口渠化措施的采用,有效减少路口冲突点,科学改进车辆行驶安全。另一方面,推进农村道路标线、路口标志的施划和树立,对于急弯陡坡、临水临崖、临时施工等危险路段要树立警告标志,对于有窄桥窄路的农村道路要增设标准借车台,对于交通量大、事故高发的重要路段要加设防撞墙、防护栏等防护措施和完善照明设施。

(二)加强源头整治,引导农村运输市场理性发展

目前,农村运输市场运行混乱、监管不到位的现象十分普遍,给农村道路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带来严重破坏,亟待从源头治理,对农村运输市场加以规范和引导。

一是加强农村运输企业监管,落实经营主体安全责任。交通运管、公安交管等相关管理部门要对农村客运、货运企业信息、营运车辆、营运人员登记备案,建立管理台账,对非法营运的企业和个人要及时查处;定期对营运车辆进行安全检验,对营运驾驶人进行安全驾驶宣传,对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的运输企业要及时查处,并督促安全整改;对重特大交通事故涉及的营运车辆、对发生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营运驾驶人所属的运输企业要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倒查机制,对存在违法行为的运输企业要严查、严管。

二是加强重点车辆及驾驶人监管,规范农村市场营运行为。交通运管、公安交管、安监等相关管理部门要完善信息、技术共享协调机制,共同加强对农村地区客运车辆、校车、旅游客车等重点车辆的监管,督促重点车辆落实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将重点车辆接入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对车辆营运线路、营运时间、使用状况、安全性能要密切跟踪、掌握,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营运行为要及时通报查处。交通运管部门要严格把控重点车辆驾驶人的从业资格审查,定期对重点车辆驾驶人进行安全驾驶教育和宣传,落实驾驶人安全责任,杜绝“带病上车”、无证驾驶等行为的发生。

三是积极促进农村公交、物流发展,提升农村运输市场效率。在农村客运市场,要制定优惠政策,争取公共财政支持,鼓励具备资质的客运企业进入农村客运市场,促进农村公交运力的有效提升;合理引导客运企业将公交线路向村落延伸,提高农村公交覆盖率;科学布局公交站点、线路,优化农村公交网络结构,促进城乡公交服务一体化。在农村货运市场,合理布局农村物资集散点,充分挖掘农村物流市场潜力,鼓励货运企业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严格把控农村货运市场的准入门槛,对进入农村市场的货运企业、货运车辆、驾驶人要严格审查资质,规范农村货运市场运行秩序,保障农村货运市场运行安全。

(三)加大执法保障,推动农村交通管理水平提升

我国农村地区交警警力严重不足、交通管理技术严重落后的情况在我国农村中十分普遍,常常出现由1个交警承担4~5个乡镇的道路巡查任务,部分农村道路长期处于失管、失控的状态。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下,农村地区急需加大交通执法保障,有效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一是加大警力资源投入。农村交警警力主要通过乡镇交巡警中队、派出所驻交警两种模式分布,未来需要向农村地区交警编制、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给予一定倾斜和保障,完善人员激励机制,推动乡镇政府落实交通安全员的设置,鼓励行政村配备交通安全协管员,组建完善由农村交警、乡镇交通安全员、农村道路交通协管员构成的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力量。

二是优化管理勤务模式。农村地区路网密度低、交通违法多、交通秩序差,在城乡一体化的推动下,农村动态变化的交通运行特征对农村道路交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交通管理勤务模式需要不断改革优化。一方面,健全农村片区的联勤、县乡道路定时、定点巡查的模式,对事故多发、临水临崖、急弯陡坡等重点路段要开展定点巡查,对客货运车辆、校车等重点车辆要加强检查、及时查处交通违法,对重要节假日、交通流量高峰时间段等重要时间节点要在重点路口、路段安排专人指挥巡查。另一方面,完善农村交通管理考评机制,结合农村交通管理实际,制定针对现场查处、严重交通违法查处、重点路段巡查等专项考评指标,定期组织对农村交通管理工作的考评,促进农村交通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三是加强管理技术保障。借助交通警察执法站的建设契机,将农村地区国省道出入口、县乡道交叉口纳入重点考虑节点,合理规划交通警察执法站在农村地区的布局;推进建制村交通安全劝导站的建设,配置必需的装备,建立交通警察执法站和交通安全劝导站之间互联互通、实时布控指挥的通讯体系;推进农村地区道路视频监控设备的建设,基本实现国省道、交通流量大的县乡道路的实时监控覆盖,对发现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等特殊情况,通过指挥调度系统组织附近交警进行查缉。

四是完善交通应急机制。我国大中城市逐步建立应急指挥中心以应对自然灾害、生产事件、社会公共事件等突发事件带来的社会秩序紊乱或失控。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应急保障资源严重匮乏,应急预警指挥能力相当薄弱,而农村地区却是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重特大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多发的地区,农村地区应急决策和救援能力亟待完善和提高,特别是在应急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农村交通应急机制。一方面,建立健全农村地区常态化的交通应急机制。要针对农村道路布局、交通运行、人口分布特征,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县、乡、村各级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公安交管、交通运管、消防救援、医疗卫生等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组织农村地区对重大突发事件交通管制和交通疏导的模拟演练,提高突发事件的交通应急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农村地区交通应急科学技术手段。协调公安交管、交通运管、消防救援等管理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交通运行、气象、人口、地理信息等数据融合为基础[12],提高突发事件监测、预警能力,实现交通指挥的实时、高效调度,保障人流和车流的安全和畅通。

(四)深化安全教育,培养农村交通安全意识

农村交通安全意识落后的现实情况要求了当下农村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深化农村交通安全宣传,需要建立依托传统宣传阵地,推广新媒体宣传的模式,实现教育劝导与交通违法查纠相协调,促进农民牢固树立交通安全意识。

一是巩固传统交通安全宣传方式。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目前我国农村广播覆盖率达97%,电视覆盖率达97.9%。通过在村落的广播和县乡电视台播放交通安全课程、讲解交通事故案例、宣传交通法律法规等,在村口、墙体标语处张贴交通安全常识标语横幅,继续推进交通安全宣传深入村落工作。

二是创新开拓新媒体宣传方式。根据农村驾驶人通讯信息,定时向农村驾驶人推送交通安全提示、驾驶技能等短信;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面向农村群众定期发布交通安全宣传短片,交通案例分析等教育内容,继续促进农民交通安全意识的树立。

[1]马书红,周伟.城乡一体化与县域公路交通发展的思考[J].交通标准化,2004,(9):31-35.

[2]郭丹,谷洪波,尹宏文.基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1):18-24.

[3]冯忠祥.农村人口出行特征及运力结构分配模型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0.

[4]交通运输部.2014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R].2015.

[5]武守喜.农村汽车市场潜力兼评汽车下乡政策[J].汽车与配件,2011,(12):38-40.

[6]李进,文灵亚.产业化生产与农村道路交通规划结合之思考[J].中外建筑,2009,(1):134-136.

[7]杨传堂.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更好保障民生[N].人民日报,2014-05-19(15).

[8]毕京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分析与对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8.

[9]吴云富.客车超员屡禁不止为哪般[J].交通与运输,2012,(1):48-49.

[10]陈志刚.治理酒驾,农村不是被遗忘的角落[N].人民公安报,2013-08-09(3).

[11]周定平,李先波.湖南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对策分析[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4.(6):9.

[12]孙璐,葛敏莉,金姣萍等.交通应急管理系统发展综述[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3,(1):1-7.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Transportation Safety in Rural Area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ZHAOLin-na,DAI Shuai,GongJian-guo
(Road Traffic Safety Research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Beijing,100062)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road traffic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and basis of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Understanding the new situation and environment of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promoting a healthy and ordered rural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Firstly,analyzed the new demand of the peasant based on travel concept,travel activity and travel choice.Secondly,the new environment and contradiction we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policy condition,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and traffic operation.Finally,a series of administrative advice and measure related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ransportation was proposed in four aspects of road passing condition,passenger market and freight market, traffic management and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which was expected to offer some beneficial theoretical basis and method to rural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decision makers.

rural transportation;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the developing situation;motorization;traffic safety

D631.5

A

2095-1140(2016)06-0020-09

(责任编辑:天下溪)

2016-10-08

赵琳娜(1989-),女,江苏靖江人,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道路交通安全规划研究;戴帅(1980-),女,安徽淮北人,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道路交通安全规划研究;巩建国(1985-),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道路交通安全规划研究。

猜你喜欢
道路交通交通事故交通
对上下班交通事故工伤认定的思考
《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改公开征求意见
繁忙的交通
预防交通事故
小小交通劝导员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欢迎订阅2017年《道路交通管理》杂志
欢迎订阅2017 年《道路交通管理》杂志
一起高速交通事故院前急救工作实践与探讨
愉快的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