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彩均,丁 福
现代网络技术在慢性伤口护理中的应用
赵彩均,丁福
从伤口护理模式的变迁、对“网络”的理解、对我国伤口护理的启示3个方面,就现代网络技术在慢性伤口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出要善于跟踪现代技术发展,完善伤口护理的网络平台。
网络;伤口,慢性;护理;现代技术
慢性伤口是指愈合时限延长(>2周)、不能正常自愈而需要借助外力才能愈合的伤口,如压疮、动静脉溃疡、糖尿病神经病变性溃疡、术后感染伤口等[1-2]。慢性伤口是一个突出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多以并发症出现,不仅增加病人痛苦,还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甚至影响病人生命安全,成为医疗纠纷和诉讼的来源[3]。
据报道:荷兰综合性医院和教学医院Ⅱ期以上压疮的每周发生率为2%~6%,每周现患率为12.8%~20.3%[4],丹麦和德国ICU压疮发生率为3.8%~12.4%,现患率为4%~49%[5]。糖尿病神经病变性溃疡发生率为0.5%~3.0%[6]。美国卫生保健研究委员会统计数字表明:美国治疗1例压疮花费500美元~50 000美元,花费金额与压疮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每年用于治疗压疮的费用为13亿美元,并且还在不断增长[7]。慢性伤口愈合需要较长的时间,伤口渗液过多、伤口气味的刺激等会使病人感到焦虑、孤独、无助。病人的心理紧张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降低又会导致伤口愈合迟缓[8]。有研究表明:发生压疮的老年人较无压疮者病死率增加4倍,如压疮不愈合,病死率增加6倍[9]。临床实践表明:慢性伤口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病人、家庭和社会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慢性伤口护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普及护理人员伤口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慢性伤口管理的一个方向[10],伤口/造口治疗师在其中的作用正日益彰显。然而,由于伤口/造口治疗师培训周期长(3个月~6个月)、费用高昂(4万元~5万元),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尤其是不能满足基层医院伤口护理的需要[11]。因此,如何快速、高效、经济地护理慢性伤口,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性。现从伤口护理模式的变迁、对“网络”的理解、对我国伤口护理的启示3个方面,就现代网络技术在慢性伤口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1伤口愈合理论的发展随着对伤口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伤口愈合理论发生了变化:由干性愈合逐渐转变为湿性愈合,各种新型敷料也随之产生,伤口护理技术也进一步发展。伤口护理的过程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伤口消毒和更换敷料[12]。对病人整体情况如营养状况、病情、用药、心理承受能力等对伤口愈合的影响,已被纳入美国和欧洲《伤口护理指南2011版》,我国蒋琪霞在《成人压疮预测和实践指南》中提出病人整体情况,特别是营养状况、心理因素对压疮的发生发展及愈合影响重大[13]。
1.2伤口敷料的发展随着水胶体类敷料、水凝胶类敷料、银离子、镁离子敷料、泡沫敷料及藻酸盐敷料、交互式敷料和生物膜敷料等新型敷料不断应用于临床,伤口护理材料选择已实现多样化和科学化。但是能保持伤口创面的湿润,去除多余的渗液,允许气体交换,能够隔热、隔离细菌,能除去感染伤口的毒素和微粒,允许躯体自由移动而不会对伤口造成损伤的理想敷料还未完全实现[14]。
1.3伤口护理技术的发展伤口护理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几方面:首先,以生理盐水冲洗的方法取代了传统的纱布或棉球擦洗法;其次,对于未感染的伤口,不推荐常规使用消毒剂;第三,自溶性清创、酶学清创、机械性清创和生物学清创等方法的使用,使得伤口清创技术更加个性化,而伤口局部封闭负压引流,更是促进了慢性伤口和难治性伤口的愈合[15]。
1.4护士成为伤口护理的主体较之于伤口护理的理论、敷料、技术的发展变化,护士在伤口治疗中角色的转化更令人震撼,造口治疗师和伤口治疗师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专科护士在伤口护理中由过去的协助者转变为伤口护理的主体。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培训伤口治疗师和造口师(ET),建立和发展以护士及其经过培训后的伤口治疗师和造口治疗师为中心的伤口护理小组、伤口治疗中心,甚至专门的伤口治疗医院[2]。我国伤口护理发展较晚,但发展迅速。在2001年前,我国仅有几位国外培养的造口治疗师,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6所造口治疗师学校[2],有304名造口治疗师获得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资质认证,活跃于30多个省市的临床一线[2]。2010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开办了我国第一所伤口治疗师学校,截至2013年底,已培养国际伤口治疗师46名、伤口专科护士73名[16]。近年来,各地又相继开展伤口、失禁护理,并通过多种形式,如培训班、学术会议、临床进修等方式,培养伤口护理人才。中国造口协会主席喻德洪先生认为:“我国造口、伤口和失禁护理已基本与国际接轨”[2]。
“网络”最早用于电学,后来衍伸到比喻性的泛化的意义,如人际关系网等[17]。现代网络技术专指互联网,是一个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集合。对于“网络”的不同理解,可能导致在伤口护理网络研究中对研究对象定位的不一致。
2.1我国伤口护理网络的应用我国多数伤口护理研究者将伤口护理网络中的“网络”定义为泛华的网络。比如,吴阿尼等[11,18-20]均以“人”为单位,建立了院内慢性伤口护理或监控网络,用于医院内部的伤口护理流程、标准制定、质量监控和人才培训。 谌永毅等[21]探讨造口伤口横向与纵向网络化的构建和完善,改变了传统的造口护理模式,实现了网络资源与教学资源共享,但仍然是以医院梯队人才培养管理、病人及学校教学为主,针对内部教学需要,并未向公众开放。值得欣喜的是,袁宝芳[22]将博客应用于造口护理健康教育中,浏览者可以浏览博文,如有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发送小纸条、在线聊天、留言、发邮件等多种形式与博主进行交流以获得解答与帮助。这是我国伤口护理专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向公众普及伤口护理知识的良好开端。
2.2国外伤口护理网络的应用西方发达国家伤口护理团队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尝试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慢性伤口管理。早期多采用E-mail方式与病人、医护团队沟通,对病人进行诊断、开处方和回访,实现慢性伤口治疗会诊,指导社区护士、病人自己或病人家人协助护理慢性伤口[23-24]。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又开始研发远程医疗系统,以管理慢性伤口并进行相关科学研究。Margaret Terry等[25]将远程医疗用于压疮和未愈合外科伤口病人的家庭护理,为家庭护理搭建了2个重要的标志性指标:①51 d治愈或改善压疮,34 d治愈或改善外科伤口;②90%伤口好转或愈合。Wilkins等[26]在一项为期9个月的研究中将电子病历信息与互联网对接,使得伤口护理护士能及时与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伤口管理团队沟通,专业团队对病人诊治的平均响应时间为2.6 d,病人对获得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8.2%,使用者对该系统的功能也高度满意。最近几年来,借助e-health(数字化卫生)的快速发展,澳大利亚的Judi Walker等[27]开发移动伤口护理(Mobile Wound Care,MWCTM)项目,用于调查分析远离澳洲大陆的偏远地区Gippsland的伤口患病率。美国已经实现了床旁采集和可视系统的图像实时采集上传,位于城市伤口护理中心的治疗师能实时与临床护士、病人、社区护士等进行伤口护理的实时会诊和讨论[28]。 总之,借助于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发达国家慢性伤口管理逐步从单一伤口过渡到多伤口,从局部应用发展到区域共享。慢性伤口护理已经从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模式发展到数字化卫生模式,实现了全面电子化和信息化,不仅在医护、护护、医患和护患之间架起了慢性伤口治疗和护理的平台,也向公众开放了许多免费的学习培训、健康咨询等项目,有效推动了慢性伤口的防治工作。
由于地区、医院等级的差异,我国临床医护人员伤口护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许多伤口因前期处理不当而致恶化,一些潜在的引起皮肤破损的危险因素没有被很好地关注和解决,伤口护理缺乏有效的处理方法等问题普遍存在。如何为病人提供高效的伤口护理,进行全系统、全员、全程的伤口质量管理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29]。西方发达国家伤口护理团队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将现代网络技术不断应用于慢性伤口护理中,使得伤口护理资源的外延共享最大化的发展模式,值得我国伤口护理专业团队借鉴。
3.1善于跟踪现代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e-health的蓬勃兴起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伤口护理师应开放思维,跳出单一专业领域的局限,努力学习、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培养自己跟踪新技术发展的能力,使自己能成为复合型人才,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将伤口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与现代网络技术结合,开发e-health护理项目,扩展专业领域。
3.2建立完善的伤口护理网络平台由于各地开展的基于不同伤口等级及处理方法的多样性,使慢性伤口防治的信息共享存在一定困难,单独院内的慢性伤口信息管理系统不能有效进行实质性的慢性伤口护理和指导,必须整合其他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因此,建立具有采集、可视、上报、会诊、教育培训、讨论园地等功能为一体的伤口护理网络平台,应该成为规范不同医院慢性伤口护理实践,提高慢性伤口护理质量,培训慢性伤口护理专业人才的发展方向。
[1]胡爱玲,邓云珍,戴平.慢性伤口护理的误区[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2):178-179.
[2]胡爱玲,郑美春,李伟娟.现代伤口与肠造口临床护理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11.
[3]Daniel B,Ashkan J.Pressure ulcers:prevention,evaluation,and management[J].Am Fam Physician,2008,78(10):1186-1194.
[4]Schoonhoven L,Bousema MT,Buskens E,etal.The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pressure ulcer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the Netherlands:a prospective inception cohort study[J].Int J Nurs Stud,2007,44(6):927-935.
[5]Shahin ES,Dassen T,Halfens RJ.Pressure ulcer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a literature review[J].Nurs Crit Care,2008,13(2):71-79.
[6]陈忠兰,宁宁,邹利群,等.依托于医院的伤口治疗中心运行模式探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6):216-218.
[7]Pompeo M.The role of “wound burden” in determining costs associated with wound care[J].Ostomy Wound Manage,2001,47(3):165-171.
[8]周芳,吴玲.伤口护理患者常见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7,20(5):477-478.
[9]赵光红,刘义兰,董英莉,等.实施压疮患病率调查持续改进压疮管理[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9,24(13):59-62.
[10]杨慧,刘晓燕,廖灯彬.关于伤口专科护士培养模式的探讨[J].华西医学,2010,25(4):790-792.
[11]吴阿尼.特色伤口专科护理网络的建立[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9):16.
[12]杨弋.慢性伤口护理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1):131-133.
[13]蒋琪霞,刘云.成人压疮预测和预防实践指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5.
[14]谈敏,李临生.敷料与人工皮肤技术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00,63(11):7-12.
[15]Greene AK,Puder M,Roy R,etal.Microdeformational wound therapy:effects on angiogenesis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in chronic wounds of 3 debilitated patients[J].Ann Plast Surg,2006,56(4):418-422.
[16]宁宁,廖灯彬,刘春娟.临床伤口护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5.
[17]佚名.关于网络的来历的资料[EB/OL].[2014-07-08].http://baike.baidu.com/view/3487.htm.
[18]蔡玲娟,张金梅,刘静,等.伤口与压疮监控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2,27(27):26-28.
[19]蒋琪霞,刘云,刘亚红,等.伤口护理虚拟学组组织架构和工作模式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09,9(8):3-5.
[20]段培蓓.专科护理“学组群”网络化建设与运作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3(12):68-69.
[21]谌永毅,刘翔宇,陈玉盘,等.造口伤口护理网络化管理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9):13-15.
[22]袁宝芳.博客在造口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4A):546-547.
[23]Visco DC,Shalley T,Wren SJ,etal.Use of telehealth for chronic wound care:a case study[J].J WOCN,2001,28:89-95.
[24]Goldman RJ.The patient with chronic wounds,1 year later[J].Advances in Skin & Wound Care,2002,15(6):254-256.
[25]Margaret Terry,Halstead LS,O’Hare P,etal.Feasibility study of home care wound management using telemedicine[J].Advances in Skin & Wound Care,2009,22:358-364.
[26]Wilkins EG,Lowery JC,Goldfarb S.Feasibility of virtual wound care:a pilot study[J].Advances in Skin & Wound Care,2007,20:275-278.
[27]Judi Walker,Marianne Cullen,Helen Chambers,etal.Identifying wound prevalence using the Mobile Wound Care program[J].Int Wound J,2014,11:319-325.
[28]Amy Clegg,Thresa Brown,Dawn Engels.Telemedicine in a rural community hospital for remote wound care consultations[J].J 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2011,38(3):301-304.
[29]胡宏鸯,朱红芳,余红梅,等.建立伤口小组提高伤口护理质量[J].中国护理管理,2007,7(9):22-24.
(本文编辑李亚琴)
Application of modern network technology in nursing care of chronic wound
Zhao Caijun,Ding Fu
(Affiliated Stomatology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15 China)
It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network technology in the chronic wound care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change of wound care mode,understanding of “network”,enlightenment of wound care in our country.And it put forward we should be good at track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perfect network platform of wound care.
network;wound;chronic;nursing care;modern technology
重庆市科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编号:cstc2012gg-yyjs10061;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计划项目,编号:2012-1-027。
赵彩均,护师,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400015,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丁福(通讯作者)单位: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R472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6.25.003
1009-6493(2016)09A-3079-03
2015-07-14;
2016-06-26)
引用信息赵彩均,丁福.现代网络技术在慢性伤口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9A):3079-3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