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精神疾病患儿父母焦虑情绪的影响

2016-03-09 14:19沈冬华
河南医学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受试者状态

沈冬华

(濮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河南 濮阳 457000)



心理护理对精神疾病患儿父母焦虑情绪的影响

沈冬华

(濮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河南 濮阳457000)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对精神疾病患儿父母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于濮阳市精神卫生中心首次住院的精神疾病患儿的93位陪护父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受试者只接受常规入院指导。入院第2天开始采用系统心理护理方法对试验组受试者进行护理。结果经过护理后,两组受试者心理焦虑状态均有所缓解,试验组焦虑状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疾病患儿的父母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有助于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心理护理;儿童;精神疾病;父母;焦虑

精神疾病患儿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特殊群体,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但发病原因尚未明确,较难预防,给患儿父母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及经济压力,还要承担来自社会的各种偏见,使其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患儿父母的情绪可直接对患儿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到患儿的康复[1]。本研究对精神疾病患儿的父母进行心理护理,以期缓解其焦虑等负面情绪,以促进患儿的康复,改善预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于濮阳市精神卫生中心首次住院的精神疾病患儿的93位陪护父母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年龄为5~13岁,均符合CCMD-2-R诊断标准,被诊断为自闭症、分裂样精神病、孤独症等。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成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父亲或母亲入组由护士抽签决定。试验组中母亲25例,父亲22例;年龄为29~41岁,平均(33.16±3.42)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26例,初中及以下者21例;体力劳动者25例,脑力劳动者22例。对照组中母亲23例,父亲23例;年龄为29~40岁,平均(34.02±3.58)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24例,初中及以下者22例;体力劳动者23例,脑力劳动者23例。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受试者只接受常规入院指导。入院第2天开始采用系统心理护理方法对试验组受试者进行护理。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测评后,采用集体讲解和个体化护理结合的方式对试验组父母进行护理,集体讲解每周实施2次,主要向受试者讲解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缓解焦虑的具体措施。让受试者了解儿童精神疾病的常见诱因,理解人为因素对疾病的作用,避免疾病痊愈后再次诱发。除遗传及生理生化因素外,不良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关系紧张、儿童学习压力过大、沉迷网络游戏等因素均可导致儿童精神障碍,让受试者明白和谐、宽松适宜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儿童精神心理发育,因材施教,多鼓励,不要过分施加压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向受试者强调长期服药的重要性,切忌随意停药,应在医生指导下增减药量及停药;向受试者说明服用药物可能会出现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副作用严重时及时就医,避免出现因副作用而停药现象;向受试者讲解康复的特点及患儿成年后婚恋和生育的有关问题,指出坚持正确治疗和护理康复后患儿可正常进行生活和学习,增强其信心。护理人员还要耐心倾听受试者诉说,适当安慰,并给予正确解释,使其树立信心正确面对;对于困难者,积极帮助寻找社会支持,使其获得精神和经济支持,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2]。另外,要及时告知受试者患儿疾病进展情况,并耐心解释其存在的疑问,取得其信任感。针对不同受试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个体化心理护理,随时进行个体指导。对于急于治疗者,向其解释精神疾病长期治疗的重要性,不可随意更换或加减药物,避免影响疗效,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对于经济困难者,帮助他们寻找有关社会及经济支持系统,减轻其经济及精神压力。

1.3测评方法护理2周后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inventory,STAI)于每周固定时间对两组受试者的焦虑程度进行测评,得分越高说明焦虑程度越重[3]。

2 结果

护理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焦虑状态评分分别为(58.11±2.31)分和(57.82±2.54)分;护理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焦虑状态评分分别为(49.49±2.10)分和(56.22±2.28)分。经过护理后,两组受试者心理焦虑状态均有所缓解,试验组焦虑状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精神疾病由于其特殊性,除特殊情况外多数精神病医院不设陪护者,但为减轻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伤害,提倡家长陪护。精神疾病患儿父母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以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为主。患儿父母主要应激源:①由于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和受社会偏见的影响,对孩子患有精神疾病感到羞耻,担心会受周围的歧视,影响孩子以后的婚姻、就业等,不愿承认孩子有病;②精神疾病难以根治,担心患者的学习、工作、婚姻、生育等;③精神疾病易复发,为“高消费病”,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④病情反复和对治疗的绝望,给患者父母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⑤这一时期,精神疾病患儿父母承受着比一般性疾病患儿父母更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病程长,反复发作所带来的高额治疗费使一般家庭难以承担,因而也会转化为患儿父母的精神压力和负担。患精神疾病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应激源,不仅影响患儿家属的心理健康,对患儿的治疗和康复亦带来不良影响[4]。因此,系统地评估精神疾病患儿父母的心理应激反应程度,适时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他们采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应对孩子患病所带来的负性心理,对儿童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起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护理后两组受试者心理焦虑状态均有所缓解,且试验组焦虑状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精神疾病患儿父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而实施护理后,两组患儿父母心理状态均有所改善,尤其是系统心理护理使试验组受试者对精神疾病有更多的认知,能够正确认识和面对精神疾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缓解焦虑情绪,对患儿的态度也有明显改善。系统护理使患儿父母了解疾病的诱因、预防及护理等知识,护理患儿的水平得到了提高,用宽松适宜的方式教养孩子,也使父母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对患儿的康复起到了积极作用。本研究还对患儿父母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针对性强,以提高心理护理效果。总之,精神疾病患儿父母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有助于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1]周英凡,张云.儿童精神病患者父母心理应激反应及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1):1651-1652.

[2]张爱成,苏凤玲,宋春玲.心理护理减轻精神科住院患儿父母的焦虑情绪[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9):816-817.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138-141.

[4]唐中玉,王继忠,谢俊.精神病患儿家长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J].中国康复,2010,25(2):160-161.

R 473.72

10.3969/j.issn.1004-437X.2016.07.130

2016-02-15)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受试者状态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状态联想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