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华
(杭州市农业技术学校 310022)
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在玉米栽培中的应用分析
©王春华
(杭州市农业技术学校310022)
我国对玉米的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然而,传统的种植技术生产效益低,而机械化种植虽然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但又存在着栽培技术与机械化脱节等问题。本文论述了农机人员通过大量实践,探索出了一条通过农机与农艺融合,有效提升玉米的质量和产量的有效途径。
玉米栽培;农机;农艺;融合;分析
(一)认识差异。尽管实现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很多农民对此认识不足,因此适应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农艺措施很难得到推广。有些农民认为玉米成熟后并不着急栽培下茬作物,所以玉米收获中完全不需要农业机械,有些人认为采用农机收获玉米反而会增加成本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对农业机械的应用持反对态度,这也导致了农艺与农机相融合的生产方式难以推广和实现。
从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推广人员工作重点来看,这部分人员更加关注的是粮食产量的提高,特别是从事育种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其工作重心是培育产量较高的玉米品种,而对玉米生产中的农艺与农机相融合的研究涉及不多。对于从事玉米栽培研究的科研人员而言,其重点关注的是如何更大限度地提高玉米产量,导致研究结果与实现机械化生产不相适应,农艺与农机相融合的愿望越来越远。
(二)经营分散。一方面由于一家一户的栽培方式,土地面积细小,且种植模式多样化,适度规模经营尚未形成,农业机械高效率作业的特点没能充分发挥,很难适应大型农机具的应用。二是不同家庭玉米栽培时间的不同导致了玉米收获期的差异,这就使玉米收获机械很难大面积连续作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的使用。
(三)农民传统种植观念较重。受传统耕作意识影响,目前在部分地区玉米栽培中,农民仍然比较关注玉米产量的高低,对玉米生产投入成本重视程度不够,加上玉米生产中常常以经验栽培为主,对规范化生产认识程度不够,这对推广玉米机械产生严重的限制作用。而且很多地区的农民对使用大型农机的要求并不是很强烈,因此对于适合农机的农艺措施要求表现得比较随意,甚至部分地区农民对此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随着我国很多地区在玉米收获中采用机械化方式,由此带动了玉米种植方式的巨大变革。最直接的表现是,部分地区玉米与大豆混种的方式逐渐被单独播种玉米的栽培方式所取代,也有的地区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需要,玉米栽培中不再使用垄作方式。从玉米生产方式来看,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玉米规模化栽培方式逐渐推广,目前在我国许多玉米种植地区,为适应大型农机的作业,土地集约经营的栽培农艺措施较好地适应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需要。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随着广大地区玉米生产机械的推广,以及当前部分地区玉米从播种至收获已经完全实现了机械化,该项技术的推广也使得农艺栽培措施得到了改进。农机与农艺的融合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开展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的基础性研究工作,配备相应的资金支持。对于玉米种植中完全实现从播种至收获一体化作业的,国家要给予资金补贴,以促进农机在玉米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二)强化多部门的协调。农机与农艺相融合是现代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实现玉米生产现代化的必然途径。相关研究证明,如果农业生产中没有现代化机械的广泛推广与应用,就很难推动农艺技术的提高。相反,如果农机不能适应现代化农艺措施,那么农机就很难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而这两者的结合则需要不同农业管理部门加强协调与配合。
政府部门应当协调农业科研部门、水土保持部门、土壤肥料部门、农机部门、气象部门之间的关系,为实现农艺与农机的融合创造条件。从农机部门来说,要适时地根据农艺措施的变化,对农机具进行改造和升级,推广适应本地区玉米栽培的农机具。农业生产技术部门应当根据农业机械设计要求,推广适应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玉米栽培方式。科研部门应当主动与农机部门、农业生产和推广部门相互联系,配合农业生产中农机推广的需要,同时要研究农机与农艺相互融合的先进农业栽培措施,研究和建立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
(三)强化宣传力度。通过宣传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机与农艺相融合。要让农民认识农艺与农机相融合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要广泛利用本地的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媒介来宣传新型农机应用技术,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
要充分发挥玉米生产示范基地的引导作用,通过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和示范的方式推动农机在玉米栽培中的应用,有效推动农机与农艺措施融合。在玉米生产机械化推广地区,要重视典型的作用,大力支持农机与农艺融合的农户,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进而有效推动整个地区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