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亚 平,王 璟 怡
贫困山区小型民族村寨有机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样本*
——贵州黎平县滚正村乡居项目的一种解读
吴 亚 平,王 璟 怡
借鉴国内外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以贵州黎平县滚正村乡居项目为样本,探索总结贫困山区小型民族村寨有机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应该秉持的理念,分析山地有机农业与民宿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方向、条件、路径,并通过解读样本的实践示范价值,指出贫困山区小型民族村寨有机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
贫困山区;民族村寨;农旅融合;滚正样本
作者吴亚平,男,侗族,湖南新晃人,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贵州 贵阳 550018);王璟怡,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博士(天津 300222)
学界对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大致可归为两类: 一类是属于理论研究;另一类属于实证研究。[1]夏杰长,徐金海(2016)认为,在理论研究方面,鲜有国外学者对该研究范畴进行研究,而国内学者大多是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来探讨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的机理、意义以及实现的路径。[2]比较有影响的国内理论方面的研究有:杨颖(2008)认为,产业融合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扩散的结果,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业出现的新趋势和新业态,旅游业与农业融合使原本各自独立的旅游服务产品和农产品,通过共同的标准束或集合后渗透结为一体;[3]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2010)论证,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型业态,当前各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主要通过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功能融合四条路径。在纷繁复杂的旅游产业融合实践中,有效探寻旅游产业融合路径,需遵循摸清市场、找准“融点”善于创新三个步骤;[4]石培华(2011)指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是由旅游业关联度高、综合性强的内在本质决定的,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的重点就是要充分利用农业遗产、农业遗存和农村特色资源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5]郑岩(2014)认为,旅游业呈现产业融合的趋势是后工业化社会产业分工和产业融合的结果,并指出要实现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必须要坚持以农惠旅、以旅富农的方针。[6]在实证研究领域,国外较为晚近的研究有:Privitera D(2009)指出有机农业旅游特点为,农业活动是基于有机农场基础上的,旅游和娱乐活动以生态旅游原则为准则,强调环境保护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提供更健康安全的食物和娱乐服务,为环境保护提供额外的经济资源,使用自然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架构风格;[7]Sharon Phillip等(2010)对新兴的休闲观光农业特点做出进一步的明确,归纳总结出种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类型:非工作农场农业旅游;工作农场,被动接触农业旅游;工作农场,间接接触农业旅游;工作农场,直接接触,演示农业旅游;工作农场,直接接触,正宗农业旅游;[8]国内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往往以某个地区为案例,进而分析该地区实现旅游与农业相融合的路径(丁雨莲、马大全,2012)[9]或具体分析某个省份或者某个地区观光农业的经验(张白平、彭瑛,2013),[10]现状(杨彦明、董锁成,2004),[11]趋势(王琪延、徐玲,2013)[12]P159-169及问题(舒伯阳,1997)。[13[14]
国内外关于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理论研究方面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视野,实证研究方面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比较和借鉴的样本。如石培华(2011)提出的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的重点就是要充分利用农业遗产、农业遗存和农村特色资源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观点,[15]程爱娣(2010)指出实现有机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互动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观点,[16]更是与课题主旨契合,对课题研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从实证研究角度,综观涉猎到的范畴,西南贫困山区诸多民族村寨的有机高效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学界关注。由于特殊的地理及民族历史成因,民族村寨是中国西南部山区诸多少数民族居住、生产、生活的空间,是联接国家、民族宏大概念的少数民族微型社会。凭借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原生性、多元性、独特性,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是西南区域乡村旅游的主要方式。新时期,西南乡村旅游发展涉及到国家西部开发、扶贫战略等多项战略的贯彻实施,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文件强调旅游扶贫作用,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民族村寨旅游作为西南民族贫困地区最普遍的乡村旅游方式业已成为该区域重要的扶贫手段。而实践中,西南民族村寨旅游长期停滞粗放式发展阶段,环境保护问题、文化传承问题、贫富悬殊问题、景区衰退问题、社会冲突问题等长期悬而未决,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村寨及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很多视角统筹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揽子方案,但是单从旅游活动的动机和消费特点看,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与农业有着天然的关联:千百年少数民族农耕社会场域存留是主要旅游资源,是激发民族文化旅游冲动的本源;现实的当地生态有机农业产品供给是旅游消费的重要环节。特别观察到,规模较小的少数民族村寨,由于体量和规模不足以造就“大众”观光游客吸引力,以消费“良好生态环境”的住宿产品及当地“有机农产品”食材餐饮服务产品(健康绿色食物)的“小众”旅游者是主流客源。因此,关注贫困山区小型民族村寨有机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对数量庞大的西南区域少数民族村寨的脱贫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文化传承问题、产业化发展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贵州黎平县滚正村乡居项目为样本,解读贫困山区小型民族村寨有机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条件、路径及其出现的问题,为相似条件民族村寨发展提供借鉴,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一)样本地基本呈现:村寨规模小,贫困凋敝,生态优质
滚正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国家级贫困县)水口镇南部,是一个依山傍水的世居侗族村寨。“滚正”是侗语音译,意思是起伏群山中的小山坳。村寨区域海拔250米,地处河谷,年平均气温15.4℃。全村90户,2015年户籍人口(常住人口)362人,其中:0~18周岁93人,18~60周岁238人,60周岁以上44人;男性190人,女性185人。初中文化30人,高中文化 20人(其中在读6人),大学以上文化18人(其中在校大学生13人)。全村国土面积3.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2亩,其中稻田210亩,人均耕地0.7亩,林地面积3 194亩。人均产粮348公斤。农户收入来源主要是外出打工,常年在外的人口在150人左右,象其他乡村一样,村里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小村的安静中透着凋蔽。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 400元, 2014年村人均收入6 859元,2015年村人均收入7 120元。南江河绕村而过,汇入珠江上游的都柳江。得益于这些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滚正村交通条件极大改善,水泥路通村,村内入户路硬化,通电,通电视、电话讯号,引山泉自流到户,燃料以柴禾、电、煤气混用,每户均建三级化粪池改厕,厨余垃圾喂猪,不可降解的垃圾焚烧处理。民居以传统木屋为主。村里有一间卫生室,一个只有一、二年级的小学。各家农副产品基本自给自足,商品化率极低。由于规模小,原来村寨里没有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风雨桥、鼓楼。项目实施以后,村寨修了一座鼓楼。
滚正村生态环境良好,空气纯净,水体无污染。环村集体林3 000余亩,其中油松林、杉树林连绵至水口镇。有层层铺排、步步递进的梯田,耕种方式依然保留传统农耕,使用耕牛和有机肥,基本不用农药化肥。农业主产为水稻、油茶,有水稻面积210亩,油茶面积200亩。当然还有传统农作物、多样化蔬菜水果、香料等。每户耕地极为分散,没有规模量产的产品。农产品自给自足。和其他侗族村寨类似,滚正村寨聚拥在山腰下半部,临水而居,鳞次栉比的木质吊脚楼,青瓦覆顶,是世居此地的侗族居民生活智慧的凝结。传统农耕生活形态保持完好,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歌(古老的侗族民歌)。
滚正村处于黔桂交界处,外部交通条件中等:距镇政府6公里,距黎平县城及机场70公里,距贵广高铁从江站24公里,距贵阳320公里。从机场(县城)、高铁站、镇政府所在地到滚正村的公路交通基本满足游客进入需要。因为受限于村寨规模和容量,从旅游资源学理论而言,发展小规模、高品质的休闲、养生、度假、科考(学术研究)旅游是合理选择。规模化的观光旅游业整体是不经济的,可持续性极低,甚至没有可能出现。就发展模式而言,农业部发布的“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 产业发展型包括:“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业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与贵州多数民族村寨比照,有些模式可以参考,但大多难以直接套入贵州民族村寨。滚正村应该可以联系到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高效农业型,或者说兼有这些类型的部分特点。另一种考虑是,滚正距离正在开发的天香谷项目区很近,天香谷项目本身就是专题农业旅游项目,可以依托这个项目的部分客源作为滚正的客源补充,但毫无疑问,滚正提供的产品形态还是有机餐饮消费和乡居民宿及有机农产品销售。这对滚正目前的定位没有影响。
(二)项目实施及秉持理念:延续文化,保护环境,产品高端,内生发展
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酒店需要对各种营业进行预测分析,对酒店经营状况进行全面分析,而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既能及时提供历史资料和当前数据,又可以提供同期对比分析及其他分析的模式,使管理人员很方便地完成复杂的分析工作。信息化技术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无疑是对酒店未来的发展有益处的,在管理的效率、成果上都有传统管理方式比不上的点,因此,酒店信息化管理大势所趋。
项目发起人徐旭,原中央汇金公司旗下专业资产管理机构银河基金高管,2014年任职贵州省政府金融办。经济学博士,早年学习过建筑。贵州任职期间,偶然来到滚正侗寨,侗寨传承至今的文化、侗寨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侗寨的贫困、侗寨大量人员外出打工造成的村庄凋敝,深深震撼了她。之后徐旭毅然留在村寨14个月,在当地(县、乡)党委政府支持下,发起并亲自组织实施公益性项目“滚正村乡居项目”。在“政府引导,专家扶助,村民自主”模式下,2015年,滚正侗寨开始农旅一体化开发进程,以其独有的农耕文化魅力和侗族传统文化内涵,形成民族文化及休闲农业场所,并修缮改良侗族干栏式建筑,力求打造高端民宿典范。发展至今,项目一直在推进过程中。笔者在滚正村调查的时候邂逅已经返京工作又抽身来滚正村投入项目实施的徐旭博士,和她交谈,并学习她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的《乡建的理想与现实——滚正村振兴实验》一文,深深理解到这个项目的多种标志性意义。结合对这个项目实践的深入调研,认为项目实施的核心理念在于:延续文化,保护环境,产品高端,内生发展。下面的小标题都是徐旭博士的原话:
1.和时间赛跑,留住以干栏式建筑为标识的侗族村寨文化。“留住”就是要“传世”和“分享”。这两者都很难。“传世”之难是难在民居的主人、这种生活的主体普遍不喜欢他们的居所,只要有机会他们希望能住进钢筋混凝土的房子,和城里人一样生活。“分享”之难是难在目前的侗寨民居功能太差,没有干净的卫生间和洗浴设施,房子既不隔音也不保暖隔热,通风不良,采光受限,火灾隐患严重。一边是乡村生活的主体对其生活和环境的诗意浑然不觉,甚至厌弃,一边是对这种生活充满向往的人被恶劣的生活条件所阻隔。找到一种方式,合理改造民居,提升其居住功能,让怀揣田园梦想的人住进乡村,不仅可以满足这部分小众体验晴耕雨读的需求,还能在给农户带来租金收入的同时促使农户对其传统生活价值重新观看和评价。当传统生活方式可以为农户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时,保护传统文化就不会是政府和文化人一厢情愿的高尚事业,而是农户维护自己生计的自觉了。朝着“传世”和“共享”的目标,延聘具备此种改造经验及能力专家,在保护村寨的文化肌理和民居的自然风貌的前提下提出民居改造方案,满足农户合理需求,并引导其需求。合理解决其平面功能合理化、隔音隔热保暖、防火等严重缺陷,满足农户在当今发展水平下的基本生活诉求。进一步提升则能满足民宿住客的功能需求。
2.峰值设计远低于生态系统承载,且不影响当地人正常生活。这是为了保持良好自然环境和不改变当地社区居民生活做出的一种安排和规划。同时考虑到自然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环境承载力不被突破。在投入改善村寨内部基础设施,治理内部环境同时,整个项目准备用两到三年时间完成全村70%民居的改造,峰值接待120户(套间)左右的旅居者。徐旭语:“这样规模的旅居者相对于滚正362个村民的规模不会带来颠覆性的冲击,又可以有融入感。而到访者带来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理念会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渗透和影响村民。”
3.访客相对是小众的,具备高品质产品消费能力。一方面控制来访者规模,另一方面民宿业要承担明显改善当地人生活、增加农户收入、吸引部分青壮年返乡就业创业的使命,高品质产品供给拉动成了唯一选择,当然也是最佳选择。整体生态环境是纯净天然的,村寨内部环境卫生是清洁的,居住空间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并完整保留侗族文化元素且与整个村寨同气连枝,参与农耕、采摘、喂养等休闲农业活动是健康的,与村民的对话是温和亲切的,耳闻的鸟语犬吠蛙鸣牛喘是惬意的,夜间仰望得到的星空是引发遐想的,看到的春华秋实是满足的,体验到的歌舞酒宴是洗净灵魂的,喝到的酒水吃到的菜蔬谷物肉食都是有机的。最吸引旅居者的莫过于这个村寨所能供给这一切,这一切也一定就是滚正民宿业的利润生长点。从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态势看,自然生态及原生文化消费需求强劲,滚正村现在最需要的是集体的信心和耐心。
4.一切都属于滚正村民。传统的村寨民居,山林河流,农田土地,经营的收获,一切都属于滚正当地村民。守着宝贵资源受穷,当地人将不再热爱家园,不再传承保留世代沿袭的文化,一切都会因此失去。项目的商业模式设计和制度安排,就是为了使这些资源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而不是被厌弃、被荒芜、被凋敝。一是商业模式围绕农户进行设计:在通常以政府或商业机构进行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中,农户往往是配角,但是,缺少本地居民的田园还是田园吗?而且,农民在项目利益模式中缺位也必然在日后的项目运营中带来利益冲突。因此,在滚正乡居项目上,在村一级成立了滚正乡居综合服务管理公司,项目发起人、村干部、寨老、首批参与民居改造的农户、村集体为股东。公司统一负责提供民居改造方案、为签约参加改造的农户提供资金支持、负责改造后民居的市场开发、负责服务标准的制定和维护、负责旅居客人的结算等等。愿意参与项目的农户与公司签约,约定租金收入以一定比例偿还公司借款直至清偿。清偿借款后,除向公司缴纳一定比例的服务费外全部收入都归属签约农户。民居改造前后的所有者均是农户。农户自始至终都是为自己工作;二是项目实施最大可能依靠村民。改造是自愿的、分户进行的,各家的改造需要各家竭尽全力,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分户实施的改造保证了在大的指导原则和技术解决方案下每户房子的特点的多元化。当地木匠对当地建材的丰富知识以及外出打工增加的建筑经验都是本土民居改造重要借鉴。村里各家都有自己的杉树林,这是农居改造的大宗建材之一。只有最大限度地依靠村民,才能多快好省地完成民居改造。这种改造方式也决定了专家的方案必须要“接地气”,否则就难以实施。在 “软件”建设包括大到乡村适宜的产业培育,传统农耕生活内容的挖掘、整理、提炼,乡规民约的建立完善,村民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调整更是只有在主体性确立的情况下才能完成。
5.项目实施中的担忧。滚正乡居项目依靠“以农户为主体、政府引导和专家介入、合理资金滚动发展、旅居者也是项目推动者”四轮驱动,从2014年底开始实施,2015年7月第一批示范项目包括4户农户民居的改造(其中1户是新建),1户改造成乡居套房(5套,包括卧室客厅厨卫),1户改造成乡村客栈(12个床位),1户改造成餐厅。到2016年初,有5户具备接待能力,还有15户在建。与大规模的旅游景区产品市场“引爆”宣传促销不一样,民宿市场的小众化特点必然要求市场推荐方式也是小众和慢节律的。但是火爆没有到来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忧虑,信心不足的情绪已经开始出现。如果信心丧失,项目推进受阻,滚正民宿将不可避免演化为低端模式。如果这种情况变成现实,将马上带来三种效应:一是品质沦陷。目前村民的服务理念、技能是远远达不到应有水准,加上接待设施随意设置,将完全摧毁高品质的承诺,这已经被无数的乡村旅游农家乐模式证实;二是低价恶性竞争将出现,在供需双方的博弈中,供给方将整体处于不利地位;三是,并不具备景区旅游产品资源体量的滚正侗寨在抛弃了高品质民宿产品旗帜之后,将被旅游市场完全抛弃。民宿市场的开发与发育有其自身规律,在相对较长的成长期,信心和耐心比黄金更宝贵。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村组自治机构,应该多做群众思想工作,把市场情势讲深讲透,获得村民更大的理解和支持。
黎平县滚正村乡居项目的实施推行过程中,表象上看,侗族民居的改良、内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商业模式的设计和推进、网络推介是所有工作的重头戏,其实无论作为观察者或消费者,都能确切的体会到,这个项目的核心是农旅融合,是高品质的住宿产品和高品质的山地有机农业的融合发展。走在单行道上,两者都是黎平、黔东南、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区域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东西,如果组合在一起,就是强强联手,能够发挥出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促使旅游的乘数效应完整体现。
(一)相关概念梳理辨析
2.有机农业、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所谓有机农业,是指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及其产物以及离子辐射技术,而是采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是一种健康、自然的生态农业系统,它强调食物质量,人体的健康需要高质量的食物,这是对作物品质的要求。土地健康,持续发展,方便、可持续性使用生物资源,不给生态系统造成额外的负担,把生产活动对自然产生的损害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持自然的和谐发展。[20]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山地特征十分突出,农业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贵州农业发展的方向只能是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山地农业区别于平原农业的最大特征在于山地农业的立体模式。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其利用经营的对象是山地资源,其经营模式是立体的,其目标是双重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可以定义为:“以立体农业模式经营山地资源,以获取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一种当代农业类型”。笔者认为,因为山地可耕种面积的极其有限,立体模式的山地高效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获得,不能靠数量取胜,而是要强调生态有机品质。最佳发展路线是在适度规模下,依靠一产与三产的融合发展,将一产就地转化为三产,极大提高山地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户的产业净收入。滚正的山地农业在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及其产物以及离子辐射技术,而是采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的一种农业生产体系,既是山地的(与平原农业区别)又是有机的。如何实现高效?滚正村乡居项目的发起和推进,恰逢其时的为山地有机农业找到了一条迈向高效农业的路径——农旅融合发展路径。
(二)滚正村乡居项目的农业产业要素植入
1.造成民宿访客吸引力的本源属于农业性质。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21]P118这个定义强调,旅游资源是旅游地能够拉动旅游者来访的吸引力本源。滚正村的民宿业,其吸引力本源,除了自然禀赋(未经人的劳动介入的水体、山林、天空)之外,其他一切属于文化范畴的旅游资源都是传统农耕性质的:村寨外围的梯田、水车、水里沟渠、果园、菜地、茶园、人们赋予特定意义的风水地、崎岖蜿蜒的山路、人工种植的杉树林等;村寨内部的民居建筑、牛马牲畜、鼓楼、礼俗、歌舞、民间信仰与禁忌、传统技艺、生产习俗、地方性知识、习惯规制、婚恋习俗、饮食偏好、传统社会组织等等,无一不属于农业文明范畴,而且可以更明细的定位为“山地农耕少数民族文化”类型。如果失去农耕底色,淡化侗族传统生活方式,滚正村的吸引力将消失殆尽。
2.民宿服务中的农产品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是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主要要素,大到民航,小到一个摊点,旅游供给部门绝大部分机构都是围绕着这“六要素”展开自己的业务。作为民宿业务的供给产品,住宿和餐饮占访客旅游支付的大头。滚正村餐饮服务及农产品参与旅游服务有四种方式:一是自助厨房。改造过的住宿套间中设有厨房,设施俱全,住客可以采摘食材自己下厨烹饪美食,既体验到居家一般的情趣,又可节约较长时间居住的餐饮开支;二是集体小厨(如目前营业的“金莲小厨”):住客自愿组合,以集体就餐的方式定制消费;三是围绕饮食服务可以拉动的特色加工、节庆活动:如酿酒、腌制鱼肉、油茶制作、侗族医学养生饮食、节庆聚餐等;四是当地特色的滚正生态米和滚正春茶已经形成特色品牌,成为到访者的伴手礼。所以,民宿游客住下来是前提,接着农业要素跟进。民宿服务中的农业产业要素既是吸引力本源,又是民宿旅游活动的重要环节,更是民宿产业极有弹性的盈利空间。
3.滚正村的根本出路在有机农业、在民宿业对农业的更有效益的拉动。要让更多的青壮年回到村寨,重新使村寨充满生机和幸福,光靠民宿业是不够的。这由旅游业的脆弱性、季节性决定。我曾听闻一个学者朋友谈及,他参与过中国社科院老专家徐嵩龄的贵州民族村寨发展调研,徐老先生有这样的一个观点:“绝大多数的民族村寨脱贫,需要依靠每个村寨都有的本业——‘农业经济’,其他都只起到辅助作用,哪怕是很重要的辅助作用”。即便滚正村的民宿接待达到设计能力的上限,也不能丢掉农业这个“土饭碗”。一则山地农业是消化村寨劳动力的重要领域,二则农业是民宿业的重要资源支撑。“都市与乡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消费性转换”离不开“土饭碗”。目前,滚正村民宿市场还没有真正做大,但民宿业对农业的拉动已经显现:2015、2016两年间,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出售滚正村的生态有机大米和明前茶,是“滚正乡居综合服务管理公司”的重要业务。生态有机大米品牌“侗乡特产·好物”就是该公司的品牌。购买者相当比例是来过滚正村,了解这个民宿项目的人,这部分人也是民宿业务的潜在顾客。民宿和山地有机农业的战略组合,是滚正村农业的出路,也是滚正村民宿业的成长之路。
传统民族村寨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无比艰难。徐旭博士发起的滚正乡居项目,是一个极其独特的个案。这个案中包含着非常宝贵的理念和经验,更遑论情怀。看到背柴草的老头和赶牛的大娘亲切招呼“徐主任”时他们脸上表现出来的温暖,令人感慨。如前所说,滚正乡居项目承载了太多的令人感到沉重的标志性话题。仅从从小型民族村寨有机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角度来看,滚正乡居项目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当然,项目实施进程也有一些不足和遗憾。做一些梳理和总结,既是为了满足笔者的研究和思考,也为中国西南贫困山区类似的小型民族村寨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尽量做到“路径正确”提供一点借鉴。
(一)小型民族村寨农旅融合发展的滚正乡居项目启发
1.选择民宿业:道路正确。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村寨区域的农业遗产、农业遗存和农村特色资源,在保留沿袭民族文化脉络肌理前提下,对已经被村民“厌弃”的民居建筑进行功能性改良,形成民宿接待能力,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从外在呼吁转变成内在生计自觉,既是民族村寨文化得以传承保留的正确路径,也是村寨经济发展提升的正确路径。选择民宿业同时考量客源规模、客源消费品质等相关因素。成长可能会稍微慢一些,但是只要精心呵护,坚持,滚正乡居具有做成区域典范或全国典范的可能。
2.重视利用当地文化生态资源,重视保护文化生态环境。无论是总体方案,商业模式设计还是对每户民居的具体改造,在与整体环境(包括传统文脉)的对接中,滚正项目的要求细腻苛求到极致。尽量保留民族村寨原有的文化深层的魅力,保留村民原有的生活形态,留住建筑的同时留住乡愁。
3.警惕外来赢利性资本,把外援帮扶转化为内生发展。外来资本在得不到正确引导规范情况下,其与生俱来的逐利本能对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破坏性,滚正乡居项目是以公益性项目推进,意味深远,至少意味着对外来盈利性资本的警惕。项目发起人的这个意味值得所有关心民族村寨发展的人思考。滚正乡居项目商业模式围绕农户进行设计,公司项目发起人、村干部、寨老、首批参与民居改造的农户、村集体为股东。事实上任何一个村民都有参与项目的机会,即便不直接参与项目也有获利机会。这样就避免了外来盈利性资本的掠夺式开发,避免了外来资本与村民间的利益冲突,并把发展成果留在村寨集体和个人,阻断贫富分化途径。由此激发全体村寨成员对传统文化保护的一致性认同。
4.高度依附生态有机农业,把生态有机农产品推向市场。在对外介绍文案中,强调“真正无农药化肥的传统农作物、多样化蔬菜水果、香料等”、“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并在产业实践中不断把侗族生活形态以物化农业产品如“滚正春茶、滚正新米、时令鲜菜”推向民宿餐饮消费和外部大市场。有机生态农产品既是吸引来访的亮点之一,又是滚正乡居项目主要经营业务,说明了滚正乡居项目对生态有机农业的依附。当然生态有机农业也是依靠民宿项目推进才能走向市场。此种情况体现了两者之间的互相依赖,也体现了民宿业与山地生态有机农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二)滚正乡居项目进一步推进实施新趋势
1.前瞻性规划山地有机农业发展。从长远看,与滚正乡居项目相对应,滚正村应该着手规划“山地有机农业产业振兴计划”,或者把此项计划纳入到滚正乡居项目,科学合理立体化利用山地土地资源,对林地、旱地、水田、草地、水域、荒坡进行统筹规划,挖掘开发传统种植和养殖品种,同时应该考虑建设滚正生态有机产品认证体系,实现滚正村山地有机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构建对外市场和民宿旅游消费有机农产品供给体系,保障民宿旅游业和山地有机农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在农业萧条,外出务工成为农村货币收入主要来源情况下,提出山地有机农业振兴计划可能有些激进,但是作为滚正乡居项目的配套,前瞻性的考虑是必要的。
2.民宿旅游业的客源市场需要进一步细分化。旅游市场细分化就是将整体旅游市场依据旅游消费者的某种或某些特点,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细分市场。[22]P244对整体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有助于选择和确定理想的目标客源市场,有利于针对性开发产品,有利于针对性开展促销。滚正民宿旅游在商业模式设计中,也包含了市场的设定,但显得整体化。“中老年、养生群体、中高收入”等特征融合为一个指向模糊的整体市场群体。应该对这个整体再进行往下细分。例如把中年以上高校教师群体作为一个单独的细分市场,分析这个群体的具体特点是:有时间(寒暑假及调研需要安排的时间)、有经费(在研课题经费)、有团队(学生和研究团队)、有意愿(旅游动机形成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等。目前看,滚正村适宜于民族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政治学、建筑学、美学、艺术类学科、旅游学、环境学、农学等学科的调查研究。针对这个细分市场应该如何宣传推介,如何接待,提供哪些产品比较适宜,专门作出方案。类似地,其他适宜的细分市场也应该这样操作。有几个细分市场支撑,传播效应就会逐步扩大,滚正民宿旅游市场就有了保障。
3.进一步理解并调适村寨内部社会关系。滚正项目推进遇到的阻力之一来自于内部,来自于内部原有社会关系格局及由此决定的利益格局的非均质性与项目推进的村民受益均质性要求(项目发起人初衷和村民诉求都具有此特征)之间的矛盾,项目推进时,村民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具体的意见对立,各种误解和纷争出现。这给达成共识及统一行动带来了较大障碍,部分消解了项目推进的效率。正确理解村寨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具体特征,在项目商业运营模式设计中预先考量社会关系因素,并积极介入调适,是少数民族村寨民宿项目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1][2]夏杰长,徐金海. 中国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7,(1).
[3]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旅游科学,2008,22,(4).
[4]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4).
[5][15]石培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与重点[J].旅游学刊,2011,(5).
[6]郑岩.产业融合:大旅游视阈下的旅游产业发展[J]. 辽宁经济,2014,(5).
[7]Privitera D.Factors of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ness:the case of organic-agritourism[M].113th Seminar ,Belgrade,Serbia,2009.
[8]Sharon Phillip, Colin Hanter, Kirsty Blackstock. A typology for derfining agri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10,(31).
[9]丁雨莲,马大全.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路径实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14).
[10]张白平,彭瑛.自然旅游区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思路:以贵州黄果树景区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3,(7).
[11]杨彦明,董锁成.甘肃酒泉市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4,(1).
[12]王琪延,徐玲.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研究[J].旅游学刊,2013,(8).
[13]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5).
[14][16][20]程爱娣.实现有机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互动发展研究[J].求是,2010,(8).
[17][21][22]李天元编著.旅游学概论(第六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18]刘学蔚.从“陌生人”到“旅居者”——西方移民研究思潮略论[J].湖北社会科学,2013,(10).
[19]阮雯.民宿业发展新态势与政府行为分析——基于杭州民宿的调查研究[J]. 经济.管理,2016,(1).
责任编辑:杨正万
PracticalExampleofIntegratedDevelopmentofOrganicFarmingandTourisminSmallMinorityVillagesofPoorMountainousAreas:ACaseStudyofHome-stayProjectinGunzhengVillageofLipingCounty,Guizhou
WU Yaping, WANG Jingyi
With reference to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farming and tourism, with the home-stay project in Gunzheng Village of Liping County as a cas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otions concerned, analyzes the direction, conditions and approache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future trend of the practice in small minority villages of poor mountainous areas.
poor mountainous area; minority villag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farming and tourism; case of Gunzheng Village
F59
A
1003-6644(2016)02-0011-11
* 贵州软科学研究项目“旅农融合视角的贵州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研究”[黔科合R字(2015)-701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