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现实的神话
——《简爱》的叙事分析

2016-03-09 12:30王莹
关键词:简爱



走向现实的神话
——《简爱》的叙事分析

Practical Mythology: On Jane Eyre

王莹

WANG Ying

(1.国家开放大学,北京 100039)

(TheOpe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China100039)

[摘要]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这部作品中,利用第一人称叙事,通过简爱这个“说话的主体”向读者“告解”自己的经历与内心。小说结合神话与现实背景,推翻了读者的一些固有的信仰与观念,所以这部作品应该是一部走向现实的神话。

[关键词]告解; 神话色彩;现实背景

夏洛蒂·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杰出的女作家, 她是一个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写实主义者, 善于描写内心的感情;她创作的故事既有神话色彩也有现实性。

根据傅柯的理论, “在告解的叙述过程中,个人生产了有关他自身的 ‘真象’, 而这个‘真象’ 接着由一位专家诠释和认定。在表面上,是一个通过告解得以了解并表白有关自己的真象,但事实上却是这个告解的实践生产了这个真象,建构了这个个人的主体”。[1]P89,所以可以说夏洛蒂是通过简爱这个“说话主体” 来向读者“告解”的。

夏洛蒂并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她一生中只完成了四部长篇小说,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当属《简爱》。这部作品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不仅有着浓重的神话色彩,还有着真切的现实背景。所以, 正如文学评论家戴维·洛奇分析的“夏洛蒂是通过尘世原素(火、气、水、土)的意象, 把日常生活世界和神话世界、社会生活的现实世界和自我意识的浪漫主义世界融为一体。”[2]P5

本文欲从叙事角度分析《简爱》作品中神话与现实结合的特点。

一、浓重的神话色彩:迎合读者的兴致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只有迎合读者的兴致,才可能吸引、调动读者,《简爱》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也是得益于此。

古典爱情神话“丘比特与普绪客”曾经对其后的童话故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广为流传的童话灰姑娘、美女与野兽等,它们的整体模式都基本一致,都是以男女主人公历经磨难“最终幸福地在一起生活”为结尾。 通过对比,我们也不难从《简爱》中找到这种模式的影子, 简爱与罗彻斯特能够经历种种考验,渡过难关,最终生活在一起,这一结局令我们不禁想到经典爱情神话以及那些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

文学评论家伊丽莎白在她所著的书中证明了夏洛蒂借鉴古典爱情神话的可能性。虽然古典爱情神话 “丘比特与普绪客”在当时是用拉丁文写的, 但由于她的父亲和弟弟都通晓古典著作,再加上她的妹妹也会拉丁语,所以很可能她对该神话很熟悉。 此外,与夏洛蒂同时代的作家托马斯·泰勒也发表过于该童话相关的书,她可能会在布鲁塞尔学习期间读过该书法语版。 总之,从《简爱》在情节上与古代爱情神话的相似性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神话对夏洛蒂创作的影响。

1. 人名的选择

夏洛蒂自幼喜欢读书,对于一些神话或传说也很了解。 说到《简爱》与神话的相似之处,书中人物的名字也可以作为佐证。

评论家伊丽莎白·艾默雷曾分析说,

“简爱是灵魂的代言人, 相当于公主;罗彻斯特是爱情的代言人,相当于王子;梅森小姐是疯狂的代言人,相当于维纳斯;圣约翰是理性的代言人,相当于阿波罗;里德舅妈是一个邪恶的后妈形象;而坦普尔小姐和费尔法克斯夫人则是圣母的代表。”

罗彻斯特这个名字表面上看与神话中的丘比特的名字毫不相干,但若是把罗彻斯特(Rochester)这个名字的音节做些变动,就是Er-roches(t), 而丘比特起初的名字是Eros,这样一比我们便可以看出两者的相似之处, 并更能领会作者的用意了。

梅森小姐的名字也很有蕴意。梅森小姐的名字是Bertha, 这其中有“明亮”的意思, 如果我们把“明亮”与“火焰”联系起来, 再加上她制造恶作剧的蜡烛。 那么这个名字就意为“人间之火”。 而她的姓“梅森”则有“迟钝、冷酷及幽灵”之意, 因此不难看出作者的用意。此外, 梅森小姐与神话中的维纳斯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首先, 她俩在身体上都有一定的缺陷, 梅森有疯病, 而维纳斯也是身有残疾; 其次, 她俩都是男女主人公美好生活的 “绊脚石”, 因为梅森,罗彻斯特与简爱的婚姻受阻, 同样, 在神话“丘比特与普绪客”中, 丘比特与普绪客则因维纳斯的阻挠而不能联姻; 最后, 两者都有嫉妒之心, 梅森不甘忍受简爱与罗彻斯特生活在一起, 最终纵火欲与罗彻斯特同归于尽, 而在神话中维纳斯也因嫉妒普绪客的美貌, 而下令要普绪客爱上世上最肮脏、最可耻的乞丐。

简爱表哥的名字圣约翰·爱·利弗斯则体现出了人类从道德到理性的倾向,另外,由于圣约翰在传说中是福音书的创作者,所以也有福音传道者之意。 同样在书中这个人物也正是一名热衷于基督教的牧师, 是“灵魂”(即简爱)的兄弟,而由于简爱正是灵魂的代言人, 所以书中也巧妙地揭示了她俩的兄妹关系。

另外,圣约翰的妹妹取名黛安娜(Diana)也是有据可查的, 在古代神话中,黛安娜是阿波罗的妹妹,是月亮女神。 同样,书中对她的描述也与神话中有几分相似。

2. 情节上的神话色彩

在情节上,《简爱》这部作品也大量地借鉴了古典爱情神话“丘比特与普绪客”。

首先,从《简爱》的浪漫结局我们就不难看出其中浓郁的神话色彩。这种以男女主人公最终幸福地在一起的结局可以说是爱情神话以及童话的特有模式。 在古典爱情神话“丘比特与普绪客”中,丘比特与普绪客历经磨难最终走到了一起;同样在童话中也往往是地位低微的女主人公最终与风度翩翩的王子相知相爱地生活在一起。

其次,在《简爱》的故事情节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具体细节与爱情神话“丘比特与普绪客”如出一辙。比如,当简爱要与罗彻斯特举行婚礼的前一天, 简爱无意中发现有人故意把自己的婚纱撕破了;相比之下,在神话“丘比特与普绪客”中,当怀有身孕的普绪客走投无路,找到维纳斯(丘比特的母亲)寻求救助时, 维纳斯不但不同情普绪客,反而扑到普绪客身上, 撕她的衣服,抓她的头发, 拿她的头撞击地面。而在《简爱》中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们会发现那个撕破简爱婚纱的神秘人物就是罗彻斯特的疯妻梅森。

最后,也是最明显的相似之处,那就是简爱与罗彻斯特经历了多次的磨难最终走到一起, 同样,普绪客也是遭受了来自维纳斯的百般磨难才得以同丘比特一起生活,比如,维纳斯让普绪客在限定时间内把各种谷物分开、叫她过河去取金羊毛、到山顶上的岩石缝中去取喷出的黑水、到冥国去取些美貌给她。

二、真切的现实背景:动摇读者的固有信仰

1.苦孩子不等于逆来顺受

《简爱》的主人公简爱是一个灰姑娘式的苦孩子,有着痛苦的童年经历。她从小就因父母双亡而成为孤儿,后来被好心的舅舅托付给了舅母抚养。舅舅在临终前还一再嘱咐舅母要把简爱当亲女儿对待,然而,事与愿违,小简爱在舅母家的十年里受尽了冷落与虐待。有一次简爱因为偷看表哥的书而遭毒打,但平时忍气吞声的简爱这次却选择了反唇相讥,但一向偏袒的舅母却不但不管教自己的孩子反而惩罚简爱把她关进了小黑屋, 在那里简爱因痛苦和绝望而昏迷,又因此而染上了重病。

简爱痛苦的童年经历之所以写得真切,主要是得益于其创作者夏洛蒂在此阶段的真实经历。可以说, 夏洛蒂是通过 “简爱” 这个说话主体来向读者 “告解” 自己的不幸童年的。

夏洛蒂的童年是在疾病和灾难中度过的。她于1916年出生在约克郡的桑恩顿(thornton),家中共有八个兄弟姐妹, 父亲是一名牧师,一家八口仅凭父亲微薄的收入度日,生活异常潦倒。1820年,夏洛蒂随父亲和弟妹搬到了还一个名叫豪渥斯的小村庄,这个地方坐落在偏僻的山脚下,附近十几英里只有岩石和草丛, 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 他们的家就在山坡上小教堂边的一座尖顶石灰房里。 在夏洛蒂六岁那年, 家中的不幸接踵而至,首先是母亲患病身亡,其后父亲也因病卧床不起。这样,勃朗特姐弟妹只得依靠好心的姨妈接济。 姨妈毕竟不能代替妈妈, 所以勃朗特姐弟妹都很独立,互相帮助而不愿轻信外人。

从这一对比可以看出,夏洛蒂与她的小说中的主人公简爱有着同样的不幸童年。她们都早早失去了父母的关爱, 过着寄人篱下、穷困潦倒的生活, 失去快乐的童年。经历虽然痛苦,但为她们独立、坚毅的生活态度和性格特征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生活在这样不幸的童年中,她们都有着非凡的毅力、决心及反抗和独立的精神:两人都爱憎分明,爽直痛快,勇于对社会、习俗、压迫者进行抗争;两人都勤勉好学,并有着冲破难关的勇气和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同样,两人也都很自尊自爱,并为追求自由平等而奋斗着;在爱情方面,两人都敢于挑战世俗偏见,追求爱情上的平等,并都相信只有爱情才是维系婚姻的基础。

这样,夏洛蒂通过《简爱》这部小说大大地动摇了“灰姑娘”在读者眼中固有的弱者形象。虽然简爱与灰姑娘一样都有着不幸的童年经历,同是苦孩子,但与灰姑娘不同,简爱敢于挑战不平等的世俗偏见,勇于与权威抗争,努力实现美好的未来,追求真爱。

2.慈善等于“伪善”

慈善学校,顾名思义,应该是一种救济性质的学校,学校由社会或教堂等慈善机构资助,贫困的学生们在学校可以吃饱穿暖,生活也有一定的保障。然而,作者夏洛蒂通过《简爱》,向读者揭示了当时社会慈善学校的真实面目,因此,小说又一次动摇了读者的固有想法。

童年时期的简爱因为舅母不愿再照顾她而被送进了一所慈善学校,在慈善学校里简爱经受了非人的折磨。学校的生活条件极端恶劣,伙食极差,孩子们不仅吃不饱,还经常被奴隶般对待。学校的资助人布罗克赫特也是个伪君子,他对外宣扬慈善与仁慈,对内却竭尽所能地压榨学生,此外,他甚至还当众惩罚辱骂学生。有一次布罗克赫特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诋毁小简爱,而且把她置于耻辱台上示众,指责她“爱撒谎,忘恩负义”。性格坚强的简爱就这样同恶劣的条件和邪恶的权威斗争着。她不愿屈服,同情弱者,就这样,简爱凭着勤奋,得到了学校里心地善良的坦普尔小姐的赏识和培养。最后,学校应允她留校任教。

此外,简爱在慈善学校中结识的伙伴海伦·勃恩斯的悲惨命运也充分揭示了慈善学校的伪善。小海伦聪明好学,但总因为生活料理的不好而遭斥责或惩罚。可与简爱不同,她只是默默地忍受,不敢挑战权贵,最后因患病无人照管而悲惨死去。

简爱在慈善学校的经历也是夏洛蒂对读者的真实“告解”。自从夏洛蒂母亲死后,由于父亲卧床不起无暇照料她们姐妹四个,所以就把她们送到了豪渥斯附近的一所慈善学校读书。 在当时,只有来自穷困牧师家庭的孩子可以到这种寄宿学校读书。夏洛蒂深知学校的生活条件恶劣,教规苛严,孩子们不仅吃不好、吃不饱,而且还经常受罚,精神和肉体都受到了折磨和摧残。 此外,每周日孩子们还得去很远的教堂学校做礼拜。由于学校第二年流行伤寒,她的两个姐姐不幸感染,便因无钱医治而被送回家,不久就病重死去。姐姐们在临终前恳求父亲把两个妹妹也接回来,不要再送去那种学校,这样夏洛蒂才得以解脱。小说中海伦这个人物在现实中的原型正是夏洛蒂的姐姐玛丽亚,玛丽亚也因在慈善学校受辱而得病,并因无人照料而终被送回家中,后不幸身亡。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简爱并非如夏洛蒂的两个姐姐那样被压垮,相反,她却坚强地得以保存并在性格方面愈加刚毅独立,这就进一步为后来的情节发展留有了空间,作者夏洛蒂之所以要把这段求学经历安排给简爱,就是为了突出简爱的性格特点,即她忍辱负重,决不向恶势力屈服,相比隐忍妥协,她更愿张显个性、挑战权威,这也正是简爱这一形象的魅力所在。

简爱的求学经历虽然很艰难,但这一环节在构建简爱这一形象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正是在慈善学校,小简爱才得以实现从家庭这个小圈子到学校这个相对较大的圈子的转移,通过在学校的经历,她渐渐认识到社会中的不平等,认识到了什么是恶什么是美, 她要求自由、要求独立、追求美好的未来,所以当然学校这个小圈子对于简爱来说仍然是一种束缚,她也必然会选择走向社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3.灰姑娘“主宰”爱情

在童话中,灰姑娘是一个弱者,她的爱情可以说是靠外在的美丽得来的,而简爱这个“灰姑娘”却凭借自己的内心、内在魅力争取到了真爱。所以,灰姑娘在读者眼中的固有形象再一次被动摇、被推翻。

《简爱》问世以前的英国小说中凡是女主人公都美貌出众,而夏洛蒂这本书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形象却打破了这一惯例。简爱相貌平凡、身材矮小,终年穿着一身黑袍子,也不知道打扮自己。尽管如此,简爱这个人物形象却凭其内涵和执著的个性赢得了读者的青睐。可以说, 在英国文学史上,简爱是第一个小说女主人公仅凭内在魅力赢得爱情的。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据夏洛蒂的好友回忆,夏洛蒂也是又瘦又矮,长相平平,有着柔软的棕色头发, 大大的嘴巴和方宽的前额, 但也是凭着其内心的深刻成为了出色的女作家,所以作者夏洛蒂再一次通过简爱来向读者告解。

简爱这个“灰姑娘”是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动摇童话中灰姑娘的弱者形象来主宰爱情的:

“灰姑娘”拯救“王子”

童话中的灰姑娘是靠王子而获救并得到幸福的,而“灰姑娘”简爱却是其“王子”罗切斯特的拯救者。

首先,在简爱与罗切斯特邂逅时,就是“灰姑娘”简爱救了“王子”罗切斯特。

简爱离开了伪善的“慈善”学校只身一人走向更为艰险的社会这个大圈子。通过在报上登广告她找到一个家庭教师的职位,到桑菲尔德庄园教一个十岁的女孩。新的环境给简爱以无限憧憬,新的生活使她对美好未来愈加向往,庄园室内明亮舒适、室外幽静清新,简爱被这一切所深深地吸引。当简爱第一次走出庄园时,她意外地邂逅了她生命中的男人。小说中的男主人公罗彻斯特先生由于意外从马上摔了下来,由于这一切正巧发生在简爱的眼前,她便上前搀扶,然而令简爱没有想到的是他正是庄园的主人,而这搀扶的一瞬竟成她生命的转折点。

此外,在随后直接或间接的了解之后,“王子”罗切斯特在“灰姑娘”简爱的友好和鼓励下重新找到了自我,过去那些因受歧视、不平而带来的创伤也得到了抚慰。 他是社会的受害者,残酷的命运曾使他堕落、玩世不恭,但简爱的出现使他第一次感受到真挚,另外他还发现简虽然在外表上不及那些夫人小姐,但她有着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她有思想、有个性、聪明、诚实、勇于挑战权贵。 所以在“灰姑娘”简爱的强有力的安慰与鼓励下,“王子”罗切斯特又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

“灰姑娘”追求爱情

读者也许会替灰姑娘最终嫁给风度翩翩、既有权势又有金钱的王子而感到欣慰,认为这样灰姑娘便会幸福;而“灰姑娘”简爱追求的却是感情与爱情,而并非金钱与长相。

当简爱为罗切斯特的品格和魅力所倾倒之时,她也曾不止一次地自问有名望的绅士可能娶一个贫贱姑娘为妻吗?随后便决定把这份爱埋藏在心底。后来罗切斯特带回来一位长相出众、举止优雅的贵小姐英格拉姆,简爱对其的评价就是:

“英格拉姆小姐不值得嫉妒;她太低下了…… 她风度很好,而又多才多艺,但头脑浮浅,心灵天生贫瘠……她缺乏教养,没有独创性,而惯于重复书本中的大话,从不提出,也从来没有自己的见解。她鼓吹高尚的情操,但并不知道同情和怜悯,身上丝毫没有温柔和真诚。”[5]P124

而对于罗彻斯特与英格拉姆的结合,简爱认为:

“我看他要娶她是出于门第观念,也许还有政治上的原因,因为她的地位与家庭关系同他很配。我觉得他没有把自己的爱给她,她也没有资格从他那得到这个宝物。这就是问题的症结—就是触及痛处的地方,就是我的热情有增无减的原因:因为她不可能把他迷住”。[5]P125

果然,先生后来就暗示了简,这下简爱又看到了希望,两人的爱情也终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另外,简爱只身一人离开庄园后,她遇到了表哥圣约翰。圣约翰表面上是一个热衷于传教事业的正派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要别人为他牺牲的自私的鬼。简爱认识到了这一点,再加上她仍爱恋着罗切斯特,所以她拒绝了表哥而选择回到罗彻斯特身边。在庄园废墟三十英里处的芬丁庄园她找到了失明的罗彻斯特,最后两人终于走到一起,简爱也因此得到了真正的幸福。

“灰姑娘”自主命运

当罗彻斯特试探简爱,说要和贵小姐英格拉姆结婚时,她虽然很伤心,但还是毅然选择离开,与心爱的人分开。她坚决地对罗彻斯特说:

“我告诉你我非走不可!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5]P292

此外,当简爱要与罗彻斯特在教堂举行婚礼时,意外地得知罗彻斯特已有妻室,简爱便不得不因此而拒绝与罗彻斯特结婚,尽管她在得知事情真相后宽恕了他,尽管他们相爱,简爱还是选择离开庄园,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简爱不愿成为罗彻斯特的附属品或情妇,而强调男女双方在爱情上和婚姻上的平等。就这一方面而言,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也足以证明了简爱自主独立的性格:

“我经历着一次煎熬。一双铁铸火燎的手,紧紧抓住了我的命脉。一个可怕的时刻,充满着搏击、黑暗和燃烧!人世间再也没有人能期望像我这样被爱了。也没有人像我这样一来拜倒在爱我的人的脚下,我必须摒弃爱情和偶像。一个凄凉的字眼就表达了我不可忍受的责任——‘走’!”[5]P367

简爱主宰爱情的经历也同样是其创作者夏洛蒂内心的“告解”。夏洛蒂所生活的时代是19世纪前半期,在那个时期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当低下,但由于家庭贫困,两个姐姐又过早去世,她只能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出去谋生。当时家庭教师是唯一向妇女开放的职业,她只得去一个乡绅家作家庭教师。在当时的英国,家庭教师这一职业是相当卑微的,并受人歧视。 当然,夏洛蒂也不例外,她在乡绅家过着屈辱的生活,受尽了责难,后来她辞掉了这一工作并感慨地说:“家庭教师除了她该干的劳累的活之外,是没有存在意义的,根本不被当作有生命的、有理性的人看待!” 回到家中,夏洛蒂与其妹妹艾米莉决定办学教法语,她们的姨妈也很支持她们,并资助她们到布鲁塞尔攻读九个月的法语。但后来由于姨妈病逝, 她们不得不中途辍学。第二年,艾米莉因为热爱荒原景色和自由所以不愿再离开家而选择在家照顾父亲,而夏洛蒂为了给办学筹款重到布鲁塞尔做英文教师。没有艾米莉的陪伴,夏洛蒂在异国感到非常孤独,但就在这时她心中萌发了爱情,她对教师埃热先生产生了感情。埃热先生为人正直,才华横溢,给夏洛蒂带来了无限的希望。此外,最重要的是埃热先生对待女性毫无偏见、对待夏洛蒂也毫不歧视,他愿意与夏洛蒂讨论文学,交流心得。 但由于埃热先生已有妻室夏洛蒂也知道单思恋情只会给她带来痛苦, 因此她很矛盾犹豫不决。 当然,她的心思也被埃热先生看穿,埃热先生便用真诚帮助夏洛蒂摆脱感情的困扰, 并带给她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 回国后,夏洛蒂把这份感情埋藏于心底, 但埃热先生这一形象却一直是她追求的理想形象。后来,弟弟妹妹相继去世,夏洛蒂倍感孤独、凄苦,但她仍坚持创作,在36岁那年,她被父亲的副牧师的真情所打动,与其结婚。

通过对比分析陈述, 我们不难看出小说中的男主人公罗彻斯特的形象正是夏洛蒂在布鲁塞尔所爱的教师,虽然夏洛蒂未能同她所爱的人在一起,但她还是通过简爱这个“说话的主体”向读者告解了她的内心世界,她的美好意愿。

三.总结

夏洛蒂·勃朗特通过神话与现实背景的结合,迎合了读者的阅读兴致,并同时影响动摇了读者的固有信仰。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手法,作者利用简爱这个“说话的主体”来向读者“告解”自己的真实经历与内心感受,所以从简爱这个说话的主体,我们不难看出夏洛蒂确实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针对这种“告解”的写作手法,一些评论家认为《简爱》是夏洛蒂自我沉醉的作品或认为“‘自爱’(amour de soi)是勃朗特姐妹个人浪漫气质最重要的表现”[2]P101,这种观点是不客观的不全面的, 因为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相似性表现在多方面,但作者还是为了突出人物作了相应的润色和升华,并采纳了浪漫主义的神话因素,所以说《简爱》是夏洛蒂的自传也显然是不客观的。

由于《简爱》这部作品结合了神话色彩与现实背景,并推翻了读者的一些固有的信仰与观念,所以这部作品是对古典爱情神化的颠覆,是一部走向现实的神话。

[参考文献][1]多重主体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M].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89.

[2]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3]Elizabeth Imlay.Charlotte Bronte and the Mysteries of Love[M].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1989.81.

[4]Christine Alexander.The Early Writings of Charlotte Bronte[M].Boulder:estview Press, 1983.

[5]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黄源深译)[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王雪炎]

DOI:10.16161/j.issn.1008-0597.2016.01.017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97(2016)01-0091-06

[作者简介]王莹,女,国家开放大学,国家统计局教育培训中心,教师。

[收稿日期]2016-03-12

猜你喜欢
简爱
谈《简爱》中主人公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
《简爱》女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对《简爱》的重新读解
女性主义批评之《简?爱》译文比析
浅析《简爱》中的女权主义
《简?爱》和《呼啸山庄》叙事模式比较
英语文学的艺术之美
论《简爱》的“圣经式”创作手法
简爱:雌雄同体的女性
从女权主义视角看《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