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创新规律

2016-03-09 11:33史衍朋
东岳论丛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史衍朋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社会主义研究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创新规律

史衍朋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九十多年发生、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出,时代创新不仅仅是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诉求、理论品质,更是其内在基本规律。这种基本规律体现在时代创新必须与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结合起来、与社会发展目标紧紧一致、不断继承与融合其他优秀文化。时代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文化的发展繁荣,发挥文化多方面的功能,以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把握时代创新规律,对文化发展问题做出时代回应,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时代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从其诞生之日起,便不断开拓自身发展的新境界,把自己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阶段,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不断与时代特征和时代文化相结合,实现了自身的时代化,也由此产生了新的理论形式,如苏联化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三种理论形式,这三种形式都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我国时代创新的理论成果。时代创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理论品质之一,也是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本文探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时代创新规律的内在逻辑、基本内容和根本目的,在此基础上,探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时代创新的内在逻辑

时代创新是任何事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从来都不是固步自封、封闭僵化的,这就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也要开放包容,实现自身的时代创新。

(一)时代创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历史诉求

马克思主义坚持:“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4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理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是不一样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时时面临着不同的历史境遇,这种境遇要求理论必须实现时代创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束缚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试验了各种社会思潮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将其作为改造社会的根本指导思想。毛泽东推动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文化思想的时代化,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深化了对文化本质、地位及作用的认识,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良好开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世界格局剧变的全新历史境遇中形成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步入改革开放的新历史阶段,出现了新的文化冲突和文化矛盾,在文化体制和文化生产力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都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对文化理论进行时代创新。新时代的领导人主动把中国的文化理论融入时代发展的进程,不断增强对文化本质、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创新文化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

(二)时代创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理论品质

人类的认识是一个随着时代推移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认识永无止境,创新也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取向。“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0页。。这种实践观决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必须遵循中国国情和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实现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时代创新。同时,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这也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时代特征,顺应时代发展。

富于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时代创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内容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总结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九十余年发展的基本经验,可以明确地归纳出其在理论方面的与时俱进、在实践方面的开拓创新这一可贵品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的原因所在。邓小平提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江泽民也作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科学论断。中国共产党人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并汲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时代特征进行理论创造,使文化理论保持科学性和时代性,使文化政策更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三)时代创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律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6页。。马克思主义理论紧随客观历史进程的发展而不断推动自己发展,根据实践和时代的变化修正和发展自己的论断。“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够正确回答时代课题,将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进而推动理论的时代化。

毛泽东说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积极的姿态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能够始终引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后,各个时代的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文化国情和世界文化发展潮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本土化和时代化。毛泽东一生都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科学诠释了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论断,形成了适应中国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思想,促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在中国的第一次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时代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毛泽东文化思想的与时俱进,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容,也同时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道路。历史证明,只要我们的文化理论不断跟随时代进行创新,我们的文化建设就能向前发展;而当我们的文化理论超越或者滞后于时代,我们的文化建设就会受挫失败。

(四)时代创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实现其基本任务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要是其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是文化的主体,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更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共产党人在肯定文化的人民属性基础之上,自觉地尊重人民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自觉地开展文化建设以为民众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文化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创新始终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所。随着时代进步,人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唯有实现文化理论的时代创新才能推动文化建设,才能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和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因此,胡锦涛指出:“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850页。习近平也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也强调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文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事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顺应群众的期待、满足群众需要、丰富群众生活。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时代创新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

实践永无止境,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要使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停顿,首先就要求文化理论要不断创新。在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中不断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律,这种规律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在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实现时代创新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和形成过程,它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文化自觉是文化创新的前提,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随着历史推移,将其推向新阶段。文化自信即对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持充分肯定的态度,相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生命力和发展力,是文化创新的又一前提。习近平指出,“宣传阐述中国特色”就是要做到“四个讲清楚”,这样才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传统文化的优势,这样才能保证中国人民对这样的文化传统充满自信。只有在这种自信态度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才能进一步增添发展的力量。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对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必须坚持的正确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才能充分认识到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根本不断进行时代创新,独立探索文化发展之路,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在文化的发展模式、发展形态上日趋科学,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实时地体现时代特征。

(二)在统筹社会发展中实现时代创新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时代创新的立足点就是社会实践,把社会发展的目标通过文化发展的途径来实现,将文化作为改造社会的工具之一。中国共产党人以社会发展为目标制定文化战略,党在不同时期确定了从文化救国到文化强国再到文化立国的历史任务,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相连,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文化从其作用来看,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和支撑,更是社会发展方向的引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文化作用的发挥。文化的时代创新不仅仅体现在理论层面,在实践层面,这种创新表现在文化建设的各部分内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真正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迈进。

(三)在继承与融合其他优秀文化中实现时代创新

继承与融合其他优秀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时代创新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其内在规律。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延续性和时代开放性。任何社会的文化,都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对时代文化融合的统一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创新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融合优秀时代文化的过程中才得到发展的。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在“破”与“立”中创新文化理论。“破”即破除封建主义、资产阶级等落后文化对人民群众的束缚。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1页。。中国共产党人也因此把那些旧思想坚决“打倒”。“立”即树立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进行文化改造。在“破”中批判旧有文化的不足之处,是继承和融合的前提;在“立”中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时代创新的基础。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时代创新的根本目的

文化理论的时代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就是要通过时代创新,不断开拓自己的新阶段,丰富自己的理论形式,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一)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也必须成为文化成果的享有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民众的根本的利益。党的八大报告提出了“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5页。。当今,这个主要矛盾依然没有解决。因此,要对文化建设模式进行时代创新,以更好解决文化矛盾,使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共同发展,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美好生活自然包括文化产品的丰裕,而当下基本文化国情就是公共文化事业依然不完善,民众基本文化权益还没有完全保障。人民作为文化发展繁荣的归宿与目的,文化建设必须围绕着人民主体,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做到时代创新,不断提升文化品质,不断增加文化产品,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6页。,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共同提升才是真正的强国。习近平认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本刊编辑部:《习近平总书记:增强文化自信贵州很有优势》,《贵阳文史》,2015年第1期。。文化的时代创新在理论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涵,在制度方面完善了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在实践方面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最终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理论的时代创新可以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响应时代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掘和整理优秀文化资源,实现内容和形式上的推陈出新。树立世界眼光,紧跟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借鉴融合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增添发展的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高效、科学的文化体制改革,打破文化发展的制度制约、清除文化发展的制度障碍,为实现文化的时代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在全社会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汇聚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中获得更多话语权。

(三)实现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部署,是社会治理理念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文化在社会管理中有极其重要的功能,文化的各要素都可以成为社会治理的工具,尤其是道德因素更无可替代。文化为社会治理提供软环境,文化的教化作用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增强人们的自律意识和自律精神,形成文明有序的良好社会风尚,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从而达到社会的文化治理这一目的。文化塑造了人,决定着人们的的思想,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是建设现代文明必不可少的动力。

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子系统,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表现,借助文化的功能可以克服与解决思想领域的问题。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就是强化了道德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是以德治国的新发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们接受社会主义道德理念,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从而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人文化治理能力逐渐提高,使文化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推动全社会建立法治文化

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英]爱德华·泰勒著:《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因此,文化建设内在地包含了构建法治文化。“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十八届四中全会又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重要部署。这都说明了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法律既是文化的基本要素,又是文化发展的保障,为文化发展提供有序环境。毛泽东明确提出:“法律是上层建筑,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制定的,它是维护革命秩序,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生产力的”*《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页。。法律具有规范力和约束力,规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提高了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使社会形成一种有序的状态,为文化发展提供公正、平等、和谐的环境。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包括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和法律设施等等,也包括法律意识、法律心理、法律价值体系、法律思想体系等。法治文化作为文化的子系统,法治文化的发展进步意味着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法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存在正向关联,法治文化的完善,是文化发展繁荣的表现。

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时代创新的发展方向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面前,不仅要回答“建设什么样的文化”,还要有“怎样建设文化”的总体方略,这就必须以时代创新为总抓手,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途径。

(一)时代创新要弘扬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的核心就是改革创新。“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3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就在于对发展道路不断创新。同样,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要取得进一步发展,也必须紧跟创新的时代主旋律。

弘扬时代精神的前提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9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把握新形势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方向,做好文化发展顶层设计,革新文化发展体系,统筹文化理论发展各要素,明晰文化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向,以“生产”更多理论。

弘扬时代精神还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创新不能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要构筑在理论基础、时代条件和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将其理论特质与时代发展结合,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的新常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将其推进到新时代。

(二)时代创新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文化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化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现实反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为人民”的理论,其首要目的就是要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反过来说,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一切社会理论的源泉,群众的日常实践丰富了文化理论的内容和形式,并不断促进文化理论的创新。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只有在与群众现实生活的结合中才能得到自身的发展。

首先,在实现民众“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创新。“中国梦”将国家的梦与人民的梦紧紧相连,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千千万万的个人梦汇聚成了中国梦。文化复兴是“中国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化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7页。。在筑梦路上,每个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推动了民众文化、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在文化建设中,积极融合民众创造的文化,吸取其丰富经验,引领其发展方向,使文化复兴从梦想走进现实。

其次,在解决文化民生中实现创新。文化民生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文化问题。解决文化民生是文化工作的一项根本使命。2003年,胡锦涛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70页。。重视文化民生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人为本特质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不能远离群众生活,必须要走出故纸堆、象牙塔,用有时代特色、群众特色的语言,在反映群众生活中得到创新。因此,解决文化民生问题,让文化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满足群众的文化权益,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实现了文化理论的“接地气”、有生气,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容及实践。

(三)时代创新要汲取传统文化营养

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页。,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首先,区分、辨别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毛泽东说过,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历史遗产给以批判的总结,始终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促使传统文化发生质的飞跃。这是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的根本态度,如果一味地回到过去,就陷入文化复古主义的误区;而一味地批判传统文化,就会走向文化虚无主义的歧路。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并“使之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使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得到升华。习近平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区分出精华和糟粕,加以合理对待。

其次,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0-471页。。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一些封建文化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以助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强调,“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营养,获取力量,赋予时代精神,”“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发扬优秀思想的时代价值。同时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结合时代的实践,将其有机融合到时代的文化中,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不断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时代价值。

(四)时代创新要尊重文明多样性

社会主义文化是开放的体系,在兼收并取世界多种文明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发展。通过文化交流、通过“走出去”,可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合更多先进文明。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才能增进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吸收,这也能丰富中国特色社会文化理论体系,使其更具生命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页。。以开放的心态和博大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借鉴融合、兼容并包世界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009年10月13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指出:“文化的影响力是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正是不同文化的彼此交流,才使我们这个星球的生活日益精彩纷呈、充满生机与活力”*习近平:《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人民日报》,2009年10月14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创新也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在吸收、融合各国、各时代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增添丰富内容,助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总之,文化发展是一个绵延不断、持续推进的过程,文化理论的创新是对时代做出的积极回应。中国共产党人在时代变迁中,顺应文化发展潮流,不断汲取新的营养,增添新的内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文化发展的时代环境在不断变化,而只有坚持时代创新规律,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文化建设。考察九十年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时代创新规律,把握其内在逻辑和实质,才能为新时代文化理论创新找到着力点,才能为文化发展注入无限活力。

[责任编辑:韩小凤]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JZD003)。

史衍朋(1983-),男,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D610

A

1003-8353(2016)06-0011-07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