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光明
(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北京 100088)
中国度量衡史上的三次大统一*
丘光明
(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北京 100088)
研究度量衡史,统一是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度量衡历史上,有过三次大统一:第一次是秦始皇结束了战国时的混战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秦国以后;第二次是隋文帝统一了南北朝,建立了隋朝以后;第三次是在推翻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以后.这三次统一度量衡,其目的都是相同的,但三次统一前的时代背景不同;政治形式不同;度量衡混乱情况也不相同.这三次统一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极其巧妙方法,却都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不能不让人叹服和钦佩,也成为世界度量衡史上的典范.通过这三次度量衡的统一,对中国度量衡演变与发展,也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度量衡; 度量衡史; 统一
中国度量衡历史上有三次大统一,第一次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这次统一在中国几乎是尽人皆知的重大历史事件.然而另外两次对度量衡的大统一,即隋文帝统一度量衡、“中华民国”时期统一度量衡,虽然在对促进国家政权的稳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便利等方面,也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意义,可是比起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认知度,就明显小了许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我们不作全面的讨论,仅把重点放在这三次大统一,是在怎样不同的前提下,采用哪些不同方法、不同形式,而最后都能达到统一目的的.
公元前221年,秦国以势如破竹的军事力量,最终结束了分裂数百年、诸侯割据称雄一方的时代,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空前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秦统一了全国后,面对着由于诸侯割据而造成各方面的混乱,如田畴异亩、车途异轨、文字异形……统一度量衡虽然只是在统一的国家中需要统一的一项,但无论是统一田亩、统一车轨,都必须建立在统一的度量衡基础之上,因此统一度量衡便成为统一各项制度的重中之重.那么秦始皇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统一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秦王朝又是如何去贯彻实施的呢?
1.1 早期度量衡概况
先周时期,度量衡的使用范围并不普遍,主要是用来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大型工程设施的建设;官营手工业中复杂的检测等方面.而民间,甚至商品交换往往都涉及不到度量衡,这种情况几乎一直延续到西周末年.
到了春秋战国,各诸侯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制度,不再受周王室的管制,度量衡也不例外.在生产力得到大力发展的形势下,度量衡使用范围得到了扩展,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甚至商品交换中也都开始用到了度量衡.从文献和出土的度量衡文物中,首先看到了它混乱的一面:单位名称不统一、进位制不统一、器物的形制也很不规整等.同时又看到,专用的度量衡器开始出现,不少诸侯国也都先后、初步地建立了自己的度量衡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和改进,那些落后的、繁杂的度量衡制度,又向相对先进的进位制、单位制转换.
1.2 商鞅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国原处颇为偏远的西北地区,自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就把统一度量衡作为国家大事来抓.商鞅统一秦国度量衡,首先采用了当时先进的制度以及科学的方法,规范、统一了器型,使度量衡器具使用更简便实用.这些都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创造了的先决条件.
1.3 秦始皇以法制的手段,向全国发放大量标准器,保证了度量衡的统一
秦以它绝对的强权势力,一举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后,为了保证中央集权国家政权的巩固,一切的律令、制度都必须做到与中央保持一致.统一度量衡就是为达到最终目的而实施的各项政令之一.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首先是以秦国旧有的、先进的制度为基础,以不可抗拒的政令,强行将商鞅时期所创立的度量衡制度推广到全国.仅从近现代传世和出土的、确定为秦国和秦始皇时期的度量衡器物上,几乎每一件上都以不同的形式附有统一度量衡诏书,而这些器物数量之大,应该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历代度量衡器物中,最多、最珍贵的文物之一.度量衡器出土的范围之广,几乎囊括了秦统一前每一个诸侯国的领地.这些都说明秦统一度量衡,一方面以强制性的手段,另一方面又制造大批器物分发到全国各地,成为各地区有法可依的标准.此外还采用把诏书刻成大诏版,镶嵌在重要的城池最显眼的城墙等地,引起广大官民的高度重视.可见秦统一度量衡是将制度的先进性、政策的强制性和方法的可行性结合起来,这些都是保证了秦王朝能在短短的十几年内,迅速完成统一度量衡强有力的措施和特点.
自汉献帝初平元年(190)以后,统一的国家再次瓦解,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581),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在这漫长的近四百年中,中华大地处于分裂割据、军阀混战及周边各部族侵扰中原的局面中.公元420至589年是南北朝时期,4世纪中叶以后,北朝势力渐强,至577年,北周统一北方,北朝政治实力已取得绝对优势,为隋文帝统一中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1 隋朝统一前的概况
隋文帝再次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它结束了近四百年的混战、分裂、割据的纷乱局面,使社会发展重新步入正轨.
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两个不同民族、不同政权的对峙状况.古籍对南朝度量衡制度,有如下记载:“梁陈依古”、“宋、齐、梁、陈皆因而不改”.度量衡单位量值虽略有变化,但大体也皆如秦汉制度.与南朝相对的,是北朝度量衡的混乱和量值的大幅增长,即尺度最长竟达30厘米,约相当于南方的一尺二寸;容量和权衡也不断增长,单位量值比南方大了二至三倍.
秦、隋这两个朝代,在统一全国前,社会都处于动乱分裂的状况下,但是统一前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却有很大的不同.凡国家完成统一大业后,对度量衡必然都要求达到统一,但却不可能采取同一种策略和方法.秦统一度量衡是以先进的制度,强权的手段,迅速的达到了统一目的.而隋文帝统一度量衡所面对的是,南北朝两种不同的制度即:传统的古制和急速增长的大制相对立.沿袭古制,是属于意识形态观念性的问题,而北方的大制,却是随俗而变.大小制之间并不存在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是在于使用是否便利,群众是否习惯上.在距离秦统一度量衡800年之后,社会生产力已在不断地提高,度量衡的基本单位如果仍停留在小量值范围内,在使用上毕竟会存在某些不便.而且在统一前,北方已在政治、经济、土地面积、人口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势,这时如果将北方早已习用的制度改为南方的小制,既很难让北方官民接受,同时也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北方的大制与南方的小制之间,怎样才能达到最后统一的目的呢?
2.2 大小制同时并用的提出
北方政权虽然一直掌握在少数民族手中,一旦进入中原,也大量使用汉族士大夫为他们服务,同时皇室上层对汉族的礼乐制度也非常尊重.南方沿用秦汉以来度量衡的小制,与礼乐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使在北方,凡礼乐制度涉及度量衡时,也同样使用南方的小制.因此简单地以强制的手段废除小制,必然会遭到士族阶层的反对.在隋文帝的主持下,经过反复的讨论、协商,终于制定出让南北双方都能欣然接受的、睿智的方案:即大小制度同时并用;小制用于皇室宫廷礼乐制度等,大制为官民之间日常所用,并且大小制之间还制订出简便的换算关系即:小制的一尺二寸,等于大尺的一尺;小制的三升,等于大制的一升:小制的三斤,等于大制的一斤.
我们可以设想,当时的南北双方,度量衡单位量值之间的倍比关系,不可能都正好如此规整.如果在大小制之间换算过程中,出现许多小数位,使用中必然会造成很多不便.故在制定统一方案时,一定几经周折,反复讨论,才能得到如此的最佳方案.正因为在最后统一的方案中,两种制度之间,有着十分简便的换算关系,才会得到官民的一致拥护,从而很快就能推广至全国.
在后人研究这一段历史时,无论是南朝、北朝,或统一后的隋朝,迄今都极少能见到可以精确换算出当时度量衡单位量值的器物,尽管如此,从仅有的文献中,还是反映出隋朝统一度量衡,并非只是简单地采取强权的手段,而是巧妙的制定出一系列让南北双方官民都乐于接受的可行方案,最后顺利的达到统一的目的.更值得提出的是,隋统一度量衡的方案和措施,几乎完全被其后继的唐朝承袭,而大制更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尽管朝代变迁,量值也略有变化,但总属于大制范围).这也充分说明隋朝统一度量衡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提出统一度量衡,并且达到最后走向国际化,其过程较为复杂,时间也比较漫长,即肇始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基本完成于“民国”十七年(1928),历时21年.
3.1 统一前的概况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长达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期间,度量衡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从康乾盛世多次整饬度量衡制度,力求建立科学的标准,到清末度量衡制度的极度混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朝政权的兴衰.
道光以后的清朝,已如日薄西山.从道光末至光绪三四十年中,东西方列强逐步入侵,最终使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由于通商口岸被迫打开,经济侵略日益猖狂,各国度量衡也纷纷输入,有英制、德制、法制、俄制、日制等.日趋衰亡的清朝政权,不仅无力抵制各国度量衡在我国的使用、也无力统一国内的度量衡,必然造成这期间度量衡从制度到器具,各个方面极度的混乱.
3.2 划一度量衡方案的提出与推行的过程
光绪三十三年,针对国内度量衡混乱的情况,朝廷拟定出《划一度量衡图说总表及推行章程》.其主旨是仍沿用清朝旧制(即营造库平制),依照商请国际权度局代为制造的铂铱合金原器和镍钢合金副原器(即一营造尺长32 厘米;一库平斤重37.305克),以作为长度和重量校准的最高标准.虽然当时并未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却成为我国近代采用严密、科学计量制度的发端.
“中华民国”统一度量衡,最主要是两次以米制为方向的划一过程.第一次是在北洋政府时期(1915)公布了《权度法》.其主要内容是:
1)权度以万国权度公会所制订的铂铱公尺、公斤原器为标准.
2)权度分为下列两种.
甲:营造库平制.长度以营造尺一尺为单位,重量以库平一两为单位.营造尺一公尺等于32 厘米;库平一两等于37.305克.
乙:万国权度通制.长度以一公尺为单位,重量以一公斤为单位.(注:所引《权度法》与下文的《度量衡法》皆非原文)
《权度法》中所规定的,两种制度的同时并用,必然会出现许多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即甲乙两制换算比率奇零不整(甲制,一营造尺为32 厘米,如果用三营造尺换算成公尺,当为96厘米,无法与公尺1000等长,重量也如是)使用起来非常不便.如若直接用公制,则又因公尺过长、公斤过重,一时无法被群众接受.从全国范围看《权度法》未能推行,除战乱等客观条件外,使用中两种制度在换算过程的不便,应该是难以推行的更重要的因素.最后,这次的统一方案只能是不了了之,以失败而告终.但《权度法》制订的甲乙两制并行,以《米制》为方向,以甲制为过渡的辅制,其大方向却是正确的,也为民国时期《度量衡法》的制订打开了一条思路.
南京政府建立,当时的中央政府深感,统一度量衡已成为迫切需要,于是又召集各有关政府机构以及相关的专家、学界人士,更广泛收集历代有关统一度量衡的文献,推敲其利弊,再次拟出新的统一方案.经过多次反复的讨论,大家提出了累计达十多种意见和主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3种:
1)完全采用万国公制为我国的度量衡制;
2)完全抛开万国公制,尊重中国传统习惯,以科学的原理,重新建立中国特色的度量衡制;
3)以万国公制为我国度量衡之标准制.但是由于公尺过长、公斤过重,广大群众使用起来既不习惯,也不方便.为适应我国国情,在过渡时期另设辅制(即以营造库平制为基础的市用制),辅制与公制之间有着简单的换算关系,即将营造库平制的单位量值稍加调整,总的目的是:使它既便于与公制换算,又接近原来的营造库平制(即一二三制).这一方案的提出,得到大多数与会者的赞同.1928年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权度和标准方案》,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标准制.
定万国公制为中华民国权度之标准制.长度以一公尺为标准尺;容量以一公升为标准升;重量以一公斤为标准斤.
第二,市用制.
与标准制有最简单之比率而与民间习惯相近似者为市用制.长度以标准尺三分之一为市尺;容量即以一标准升为一升;重量以标准斤二分之一为一市斤,一斤为十六两.
我们注意到:
1市尺等于三分之一 公尺,等于33.333公分(一营造尺折合公制当32公分,营造尺三尺小于一公尺).
1市升等于1 公升,等于1000毫升(实际上一库平升折合公制当1035毫升,略大于一公升).
1市斤等于二分之一公斤,等于500公分(实际上一库平斤折合公制当596.69公分,二库平斤又明显超过1 公斤).
如按实际数值来换算,其换算率零齐不准,这也正是北洋政府《权度法》推行不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反复研究统一方案时,在制订市用制时,提出以与标准制有最简单之比率,又与民间习惯相近似者为市用制.即一市升等于一公升、一市斤等于二分之一公斤、一市尺等于三分之一公尺,形成了一二三的比例.虽然辅制已不完全符合营造库平制,但二者量值相差不太大,易被百姓接受.另一方面,辅制又是由公制演绎而来,二者之间有“一二三”最简单的比例关系,便于换算,也容易被各方面人士接受.最后一致通过以公制为标准制、市用制为辅制过渡的方案.
《度量衡法》与1915年提出的,甲乙制并用的《权度法》相比较,《度量衡法》改进处在于:米制与市用制之间确定了一种合理、简便的换算比方法,既便于记忆又便于折合使用.如果与隋文帝统一度量衡采用的大小制作一比较,可以看到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之间的承传关系一目了然.
“民国”十九年(1930年)二月十六日,国民政府颁发了《度量衡法》.法令的公布,对统一全国度量衡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我国度量衡制与国际接轨、最终走向公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这三次统一度量,虽然都必须以政府法令形式强制执行,却又都是根据当时不同的社会背景、政治形势,分别制定出不同的可行方案,尤其是后两次,一方面采用了先进的制度,另一方面又制定出百姓易于接受的措施;既顺乎民意、又方便使用.
从隋朝的大小制同时并用,到民国最后推行的一二三制,都是集中各方人士的智慧,在集体讨论、选出最佳方案后,一致通过的条件下产生的.中国度量衡的三次大统一,在世界度量衡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责任编辑 黄祖宾]
[责任校对 苏 琴]
The Three Unifications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in China
QIU Guang-ming
(GeneralAdministrationofQualitySupervision,InspectionandQuarantine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Beijing100088,China)
There have been three unifactions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in China,that is ,Qin Shihuang,the Sui Dynasty,and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The purpose of the three unifactions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are the same.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forms of background,politics and confusion use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these three unifications used different methods to achieve good results,and became a model in the history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worldwide.
Weights and Measures; history of Weights and Measures;unification
2016-02-11.
丘光明(1936-),女,安徽全椒人,中国国家技术监督局(现更名为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研究员,著名计量史研究专家,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理事、国际计量史学会常务理事.
TB91-64
A
1673-8462(2016)03-0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