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晶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黄山 245000)
消费型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负面影响的成因分析
郭晶晶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黄山245000)
[摘要]消费型影视文化是一种符号化消费模式,具有娱乐化、粗俗化的特点。它的迅速发展给大学生群体带来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通过认识消费型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负面影响的成因,有助于德育工作者选择有效的应对策略,帮助大学生摈弃消费型影视文化中的糟粕,合理安排业余时间,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
[关键词]消费;影视文化;大学生;负面;成因
消费型影视文化是一种符号化消费模式,它汲取了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其消解符号、表征、内涵的手段对影视文化发展有很大危害。在经济市场化、商业化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处于高度开放期,虽然90后大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但也无法抵抗来自外界不良影视文化的诱惑和干扰,强烈的好奇心和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得他们对其中的错误价值观念产生认同。对消费型影视文化中的负面因素认识不全面和是非判断的缺乏导致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模糊与动摇,进而产生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又驱使大学生在无意识中搜寻相似的影视媒体作品,加快了消费型影视文化的娱乐化、粗俗化进程。
一、对大学生思想负面影响的成因分析
(一)影视创作者的盲从
国家一级导演车径行曾经说道:“电影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娱乐至死是对电影的亵渎。好莱坞大片在中国长驱直入,它带走的是票房收入,带来的却是美国精神。好莱坞电影的高明之处在于,故事好看,制作精良,价值观明确,而一些国产大片,只会忽悠,光鲜其表,败絮其里,根本没有故事,价值观模糊,更不用说精神了。”实际上这正是对我国消费型影视文化内涵缺失、娱乐时尚的影视形象所作的反思和讨论。2015年,我国国产电影产量达到700多部,票房也一跃突破120亿元,但是国产电影透露出来的思想空洞、缺乏鲜活生命力和正向价值观的缺点,不仅让传媒业头痛,对于大学生思想的良好发展也不利,究其原因就是影视创作者的盲从所造成的。当下大多影视创作者注重作品数量,许多作品浩如烟海般地被批量生产,影视文化呈现一片繁荣。数量过多,质量自然不能得到充分保证,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开始变得干瘪无力,不如之前饱满生动,情节处理也变得粗俗。只要作品有实用价值和消费用途,能满足市场和观众的需求,就可以把影视剧作为仅供娱乐的“一次性快餐”,看后即扔。譬如红色经典影视作品《闪闪的红星》和《铁道游击队》被改编成具有娱乐色彩的恶搞短片,颠覆了英雄的形象,影响了作品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1]。
(二)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主导者,对于消费型影视文化的传播和影视媒体的规范起着重要的作用。2010年2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审查和监管工作的通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仅仅是对消费型影视文化中的不良广告采取的严厉措施,对于一些电影、电视剧和娱乐节目中存在的低俗信息还没有做出明确的处理规定。2011年2月又推出“限娱令”,对于各大电视台的娱乐节目作出严格控制,减少选秀节目的全年档数,并强调道德建设类节目的重要性。可见政府对消费型影视文化的娱乐化倾向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但监管制度还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需要相关部门完善对影视节目的审查制度,改进审查方式。广电总局相关人士说到审查的几个要求,那就是只要不攻击社会、不宣传色情暴力、不通篇是黑社会就能通过。不良的信息不仅降低了消费型影视文化的自身素质,也是对大学生心灵的腐蚀。政府应采取措施规范影视业的有序发展,整改影视风气,鼓励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的创作,从源头做好把关工作,真正体现“把关人”的职能。
(三)传媒素养教育的低效
作为实施传媒素养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校园传媒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做人,学会合理地安排学习与生活,这样学生走出校门后才有立足之地。这需要高校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寻求突破和创新,将新元素与传统经验融汇贯通,形成高校传媒素养教育的新模式,从而对大学生更好地进行网络德育,消除消费型影视文化的负面影响。
传媒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消费型影视文化的媒介性质、功能和消极方面,并作出客观评价。为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传媒素养教育方法,结合我国高校的校情开设传媒素养选修课。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传媒素养教育,帮助他们对消费型影视文化中的负面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
我国大学生传媒素养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传媒的介质选择方面倾向于网络。由于电影院观影的消费成本过高,电视的即时性差,所以网络媒介成为大学生了解影视信息的首选。(2)对传媒的道德认知薄弱。随意利用媒介资源而不考虑是否有不良的后果。(3)对传媒认知和批判缺乏深入理解。没有认识到媒介对思想的深层次影响,仅仅依靠日常的感觉经验,导致对色情暴力影视的抵制力弱,从而危害了身心健康。
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曾指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也可以为恶服务的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以适当地控制,它为恶服务的可能性则更大。”[2]种种现象表明加强大学生的消费型影视传媒素养教育,优化大学生对消费型影视文化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正确解读消费型影视媒介信息能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传媒教育手段。
(四)大学生自我抗诱惑能力弱
消费型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生活有着无形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方法都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作为在影视文化包围下长大的一代,影视剧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表现的行为方式以及剧中人物的情感体验不仅教会我们处世哲学,体验生命的精彩,更为寻求一种感情释放和娱乐休闲找到寄托[3]。假如一部电影是充满昂扬斗志和奋斗精神的正能量作品,就会让观众汲取积极的价值观养分;但若是只靠精湛的艺术画面作为主线,缺乏对内容与情节的丰富和充实,这种虚浮的作品会深刻地影响观众的思想言行。
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受到消费型影视文化信息中媚俗信息的浸染,暴力犯罪率逐渐上升,消费观念超前甚至过度消费,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身抗诱惑力弱。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1)心理不成熟。大学阶段的青年学生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普遍没有形成对自我的客观认知,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2)自我意识不健全。 从小娇生惯养的生活使许多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有的性格孤僻不愿意去面对风险和挑战;有的过分强调自我的中心地位,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这也是大学生没有全面认识自我导致的不良后果。(3)意志力薄弱。 当代大学生缺乏挫折教育,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很多女生刚入校时很容易因过分思念家乡,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还有些男生经不起外界环境的诱惑,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学业。
二、对大学生思想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
(一)增强影视创作者的责任意识
影视创作者需要从多元的价值观念中筛选合理的符合影视作品主旨的部分,要有融入自我情感体验的原创精神。我们需要像《阿甘正传》那样既充满乐观向上、又富含诙谐幽默感的充满正面价值力量的优秀电影,而要创作这样一种优秀文化需要创作者具备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原创力。影视创作者不能做井底之蛙,而是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扩展资源的利用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知识进行有效整合。
(二)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力度
消费型影视文化作为一种公共媒体信息对受众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政府部门对消费型影视文化信息传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义务对其传播途径和方式进行监督和管理。政府作为消费型影视文化的监管主体,首先就要健全影视媒体监管体制,加大监管力度。近年来国家广电总局采取多种措施抵制消费型影视文化的媚俗化倾向,净化电视荧幕,特别是颁布了“限娱令”之后,过度雷同、低俗的相亲和娱乐节目相对减少,没被删减的也改为非黄金档播出,由此推动了各大媒体的创新热。他们纷纷推出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节目,比如道德建设、新闻资讯、法治在线和综艺等贴近百姓生活的实用性栏目。它不仅属于消费型影视文化需提倡的娱乐节目类型,更为大学生的人生开辟了一条充满积极价值导向的路。
(三)校园优化影视文化理念
早在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过相关法令促进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到2005年已经有75%左右的高校开设了影视鉴赏课程,但是仍有一小部分高校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没有把影视鉴赏课程列为选修课。要消除消费型影视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就要普及影视鉴赏课程,通过影视鉴赏课的学习,加强对消费型影视媒体的充分认识。还要将影视鉴赏课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寓教于乐,从而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4]。
[参考文献]
[1]任志明,黄淑敏.消费文化语境中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再审视[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7.
[2]杨真.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现状及提升[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3.
[3]徐瑞青.电视文化形态论——兼议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8.
[4]童玉贤,贾珍.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与精神文化消费的研究——基于影视文化消费视角[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2(3):101.
[责任编辑龚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30(2016)02-0056-03
作者简介:郭晶晶(1987-),女,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审美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