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体结合在体育公共服务中的作用研究

2016-03-09 10:03吴严冰胡孝海李莹
河南医学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全民公共服务运动

吴严冰 胡孝海 李莹

(1.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4; 2.河南省疾控中心慢病研究所 河南 郑州 450000)



医体结合在体育公共服务中的作用研究

吴严冰1胡孝海1李莹2

(1.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450044; 2.河南省疾控中心慢病研究所河南 郑州450000)

医体结合;体育;公共服务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健康生活水平,尤其是在健康方面,与人类相关的慢性病也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障碍。所以,体育健身的重要意义也凸显的更为重要,但是因为专业的健身和保健指导覆盖面并不广泛,群众在进行体育锻炼中所出现的运动损伤与意外也越来越多,这就促使“医体结合”的方式不断为人们所认知[1]。体育和医学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如何针对当前大家在体育锻炼中遇到的各种突发性情况,提高体育和医学结合的有效性,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提供多元的方式和方法,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1 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要求,笔者对社会体育、全民健身、医体结合等相关书籍进行整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1.2访问调查法针对临床医生、运动防护专业人士、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对医体结合的了解与认识,采用开放性和结构性访谈,广泛搜集调查的相关资料。

1.3逻辑分析法对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逻辑分析,分析总结出“医体结合”对健身和健康的影响,并提出可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强身健体的意识和理念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普及,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全力支持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并积极地参与到全民健身的运动中来。大众群体性体育活动随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逐渐在社会中开展起来,随着人均锻炼次数的不断提高,大众体质状况也在明显进步和改善,大众健身和全民体育日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和参与,不仅内容丰富多彩,且在硬件设施条件上也有显著提升,体育运动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也显现出来。

随着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全民健身的运动中来,但是因为其思想上并没有意识到运动损伤对身体危害的严重性,再加上大多人没有一定的运动基础,身体素质都较差,所以运动损伤频频发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体育运动的参与热情。所以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健身活动都应该是有计划,有准备的,个人的运动方案也需要因时因地制宜,与个人具体的特殊特点相适应。在组织和指导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同时具备丰富的医学常识是十分必要的,不是简单的为个人制定适合的运动方案,最重要的是保护参与者的人身安全。由此,在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运动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将“医体结合”的运动模式落实到实践中去,是当前体育公共服务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2]。以下,本文将从医体结合的意义、目的、完善的角度出发将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医体结合的实际推广。

2.1医体结合的意义和目的

2.1.1医体结合在当前社会现实中的意义当前社会,我们需要迫切地认识到一个问题,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同落后的生活方式和严重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的生活观念之间日益激烈的矛盾正在不断凸显,糖尿病、过度肥胖、支气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正在不断侵扰着城镇居民的身心健康,促使国家与社会不断投入资金建设大量的保障体系,相关职能部门也不断加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随着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科学理论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居民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认知,迫切需要安全有效的体育锻炼服务体系。想要改善目前的状况,需要一个非常有效且经济的手段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健康的建设理念,即利用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生活质量。居民不仅仅局限在进行体育锻炼,更要科学锻炼、合理健身,对通过体育锻炼辅助和治疗慢性病的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体育侧重于锻炼,医疗偏重于临床,两者看似没有联系,在健康领域实则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尤其是对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人来说,不仅要承受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还要承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身体的影响,医疗与体育锻炼对于身体的健康促进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任何一方的分离都会一定程度上削弱整个体育公共服务的效果[3]。可见:“医体结合”完全符合全民健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2.1.2“医体结合”模式建立的目的“医体结合”涵盖了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健康评估、运动康复等方面,其主要是指在提升全民健康的前提下,把医学知识和体育知识、体育技术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人民群众对日常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当前大众在体育锻炼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性情况,在锻炼的同时,提高医体结合的有效性,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医体结合”的受众对象范围很广,疾病或疾病前期的亚健康人群,身体素质尚可的普通民众,不同年龄段缺乏锻炼的健康人群都是受众群体,针对不同的受用群体要采用与其自身特点相适应的不同锻炼方案,将“医体结合”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具有卫生从业人员以及技术与设备的医疗机构有很大的优势,相互配合灵活地进行医学体检、身体素质测定、运动健身和康复保健等项目,从而达到不断增强居民身体素质并以此来促进全民预防疾病、维护身体健康的目的[4]。

2.1.3“医体结合”模式推广的作用通过推进“医体结合”模式,有利于把全民健身和医疗服务,健康快捷高效地推行到城镇居民的生活当中,使全民共享健康生活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得以真正实现。同时,“医体结合”在城市体育发展中处于中坚力量,可以行之有效地使城市体育科学化、规范化,快速实现健康教育、医疗服务和体质监测的有机统一。同时,三者的有机统一同运动处方、营养学处方、体育医疗治疗相结合,使体育健身具有更精准的科学性和更强的目的性,并且在管理服务方面,能够更加全方位化、科学化和人性化。有利于全民体质监测网络的建成,也为全民健身起到了实用有效的积极作用。

2.2医体结合模式的建立与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将成为今后公共卫生服务的热点到目前为止,全民健身事业如日中天,发展迅速,然而,问题也在发展进程中慢慢显现出来,例如:体育社会组织数量不足,基层健身组织羸弱,基层健身站点问题突出,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滞后、数据缺乏等,其中,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相关人员缺乏科学的健身知识和应急的医学救护常识。随着越来越多的居民大众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运动损伤和猝死现象也愈来愈多。若当事人一旦遇到健身人员出现意外事故,由于缺乏必要的急救常识,手足无措,延误健身人员的最佳救护时期,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医体结合”十分有必要。然而,在我国医体结合模式的建立与实行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一方面,一些项目的体育指导人员缺乏基本医学常识,使他们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健身计划和方案,尤其是对于一些有慢性疾病的健身民众,不能针对他们的身体健康特征而盲目锻炼,导致运动损伤甚至猝死现象;另一方面,虽然通过运动可以起到辅助医疗的作用,但是有的医护人员不了解体育方面的知识技能,在医治患者的同时不能开出针对性的健身处方,缺乏科学的运动指导[5]。由此可见,医体分离,使体育指导员缺乏相关医疗救护知识,医护人员缺乏体育健身意识,健身民众不能都得到更好的健身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民健身的服务效果。

2.2.2对“医体结合”的理念认识不够,也是制约医体结合模式推广的重要因素我国健康管理部门对多元健康管理体系认识不够,部分管理部门没有将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作为当前管理工作的重点,各个管理部门对该理念的认识各不相同,在执行过程中意见不一致,导致实践中困难重重,体育和卫生两大管理部门呈现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两者之间联系较少,当前各类服务组织以提高医学服务为主,忽视了体育的性能,导致与其他类别机关组织很少有联系。而“医体结合”理念与体育公共服务模式相结合的研究也少之又少。“医体结合”这个理念,还需卫生界和体育界共同商榷,这个理念目前在我国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方向。

2.2.3城市体育科学化的发展水平较低制约城市体育的可持续化发展城市居民体育健身的人数总量宏大,但绝大多数人不懂得科学的评价自身的身体素质、机能状况以及健康水平,从而不能有针对性地改善身体健康水平。相关统计结果表明,我国仅有的43万社会体育指导员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员是二级、三级水平,且在专业学历方面以高中及以下为主。这样就会出现当前的状况,缺乏科学专业的指导,且指导人员的科学理论素质普遍偏低[5]。目前的以体育为主导的公共服务项目中,往往看重的是体育服务和体育功能的输出,例如体育项目讲授、群体体育项目和各类比赛的开展等,而不是全面、科学、健康的使体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方式。由于是以体育为主导的公共服务,体育指导人员往往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尤其不能有效地针对慢性疾病人群的身体机能状况、健康水平、服药情况,有针对性地协助社区居民选择活动内容、练习时间与强度,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相关的医学常识、卫生保健知识。参加健身活动的居民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往往对其健身项目所要求的时间和内容、强度等没有科学的认识和充足的理论基础,且个人身体素质不尽相同。许多居民只靠个人感觉、经验或者其他人的建议等,并不能很好地进行科学锻炼,这个过程往往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这其中有一部分居民由于没有科学的指导,会出现不适当的运动损伤,反而影响正常的身体健康,从此对体育锻炼敬而远之,改转药物治疗或者保健品等,这就造成一部分居民对体育锻炼持怀疑的态度。由此可见,提高社区体育必要的科学理论指导工作仍然需要加倍努力。

2.3对推广医体结合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分析“医体结合”模式综合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众多综合性学科,分析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相应分析,控制影响当前居民健康的“慢性疾病”,这不仅可以降低健康生活成本,更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6]。该模式为健康资源提供了持续的管理途径和办法,引导居民在日常的科学锻炼中增强体质,改善生活质量,从而使居民的平均生活质量步入一个健康的轨道。由于“医体结合”这个理念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相关服务部门应对此引起重视,以当前大家的体育活动现状为出发点,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以群众的身体素质为基础,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升居民全面的健康水平。以下我们将对医体结合模式推广中存在问题的对策进行逐一分析。

2.3.1积极宣传“医体结合”锻炼理念,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早在人类发展初期,运动是医的思想就已初见雏形。2007年11月,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和美国医学会就将这一思想作为一种学术理念和健康促进项目正式提出。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使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在大众中普及,是当前国内外体育科学研究的重点。医体结合,就是要将医学与运动有机结合起来,即用体育运动的方式作为一种疗法,使身体回归健康。大量科学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和医学有机结合的这种方式,是使众多亚健康人群迅速回归健康的最有利的方法。这里的“医体结合”是对以往“运动是良医”理念的深度拓展,即预防与治疗并行: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住良好的锻炼习惯这一重点,使广大人民群众具有相对先进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另一方面,将运动与医疗相结合对疾病进行综合治疗,促进康复,共同推进健康向更高水平发展。

2.3.2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全民健身资金投入,建立新型合作关系我国公共体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组织理性依然过于强大,从而在客观上压缩了社会理性空间,其发展缓慢,社会体育组织缺乏独立性,致使公民理性不足,降低了决策的公共性。基于此,公共体育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即从政府理性到社会理性,政府的责任是要转变角色,积极拓展社会公共空间。另有其他学者等认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存在政府主导力不足,缺乏经济支持;评价机制、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同区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还不完善;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度低、发展滞后等问题[7]。提出应引入社会资本,优化资源配置;突出政策服务特色化、差异化;优化评估指标,加强监督反馈;构建良好的大众传播媒介及长效宣传机制的发展路径。

2.3.3充分发挥体育组织、体育学院、医学院的综合培养功能我国目前有许多高等院校、医学院校等众多高校和相关教育部门都已经或者即将开展“医体结合”或者“医体结合”的科学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培养体育类学生的医学常识和医疗技能,另一方面增强普通学生的体育素养和体育相关保健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技能的应用性[8]。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高校在进行相关专业建设时,以社会需要的人才目标为前提,为社会和单位输送技能和知识全面的复合型高水平人才。各大院校也应把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做为指导思想,在新医改和体改的背景下,高等院校体育学科建设应该大胆创新,在创建“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上进行实验研究。“医体结合”模式的推行,不仅能够提高广大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医疗和体育保健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就业空间,同时也促进整个社会的生活健康发展。

3 结论和建议

3.1结论①体育与卫生管理部门的相互合作相对较少,在国家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医体结合”的大环境下,体育部门和社区医疗部门应加强合作,保障体育公共服务有效实施。②“医体结合”对公民的身体健康水平提高、身体素质改善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体育公共服务将成为公共卫生服务不可缺少的组成。③医学与体育高等院校在健康人才培养模式上交流较少,很大程度上制约医体结合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水平。

3.2建议卫生与体育管理部门应当认识到“医体结合”的重要性,在构建公共卫生服务及体育管理体系时,以广大群众的健康与体质现状为出发点,不断普及和提高广大群众的基本医学知识,最大程度上发挥医学与体育结合的有效性。学习并采取多元化管理体系,建立政府、相关部门和其他公益性组织单位之间的顺畅沟通途径,保证信息资源的畅通性。在管理中注重开展及时沟通渠道,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部门要多调研了解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加强软件资金投入,积极构建多种体育健身设施及软件管理系统,及时调整实际中存在的供给不合理情况,以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水平。

[1]许菲菲,林俊,陈晶.分析如何通过“体医结合”促进全民健康水平[C]//第三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集.2014.

[2]李相如,展更豪,周林清,等.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2):28-33.

[3]熊斗寅.从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展望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前景[J].体育科学,1998,(2):3-8.

[4]宣海德.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中“体医结合”问题的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1):106-108.

[5]赵仙丽,李之俊,吴志坤.构建城市社区“体医结合”体育公共服务的创新模式[J].体育科研,2011,32(4):58-63.

[6]包思敏.我国慢性病医疗保障现状及政策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1.

[7]朱二刚,杜天华.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对EIM理念运动处方教学的认知现状研究-以安徽省4所医学院校为例[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6):46-50.

[8]刘银蕊.阳光体育运动视阈下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和谐环境构建[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2):79-80.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BZ0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TY026)。

R 197.1

10.3969/j.issn.1004-437X.2016.08.026

2016-03-01 )

猜你喜欢
全民公共服务运动
全民·爱·阅读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不正经运动范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