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声武(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描绘媒体新生态的全景图
——评《媒体融合发展综论》
廖声武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媒体融合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媒体生态。而媒体生态的改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生产与信息传播的方式,改变了信息生产与传播动员社会的效力与方向。如何及时回答媒体融合实践带来的诸多理论课题,如何及时解释媒体融合在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价值与意义,是新闻传播学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杨翠芳以当前我国媒体融合实践为研究对象,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媒体融合发展综论》(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历史价值、媒体融合发展产生的文化意义,进行了理论观照,尤其是从新闻事业发展史的视角,对媒体融合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有相当理论高度与史学价值的观点,是媒体融合发展研究的新收获。
《媒体融合发展综论》最大的特点,是其研究视角的独特。作者既不拘泥于传播学理论视角,也没有将自己的视野限制在新闻实践层次,而是从“史”的角度,以整个媒体发展史、新闻事业发展史的视角,观照媒体融合给整个新闻事业史带来的划时代变革,这使得该书有了相应的史学价值与史论色彩。作者认为,对媒体融合实践史学价值的判断,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媒体融合发展实践本身具有的历史价值;其二,媒体融合发展实践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对媒体未来发展的影响;其三,媒体融合发展实践,对新闻传播学开启学术新方向带来的可能性。这种“史”的眼光与视角,可以帮助我们从更加宏观、更加长远的立场,来判断媒体融合实践的各种尝试,而不是就事论事地拘泥于媒体各自的优劣,来盲目给媒体融合实践下结论。作为媒体发展的大趋势,融合发展不可阻挡。但如何融合、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生长点,却需要媒体从业者大胆探索与试验,也需要理论研究者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深入研究。《媒体融合发展综论》没有对各媒体融合发展实践的得失给予“匆忙式结论”,而是在收集大量实践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找到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史料”在这里成了作者说话的最有力的手段,“史料”的展示,也成了作者描述媒体融合发展表情的依据。这让人想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奠基人李何林先生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我们不能说《媒体融合发展综论》,是步李何林先生之“韵”,但将史料与论结合起来,以占有翔实史料为立论基石,的确是这本《媒体融合发展综论》给人的深刻印象。
《媒体融合发展综论》的又一个特点,即是紧扣媒体生态与舆论生态的关系,通过大量的个案,以翔实的资料,分析媒体新生态与舆论新生态之间的多种可能性,强调在全新的媒体生态下,舆论引导的重要性,指出建设良性舆论新生态所面临的种种课题与挑战。该书通过对中央及地方电视媒体、报纸媒体等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探索中的新举措的举证分析,深入探讨了媒体融合发展在重大主题报道、突发事件的舆论引领,以及打造社会共同价值观诸方面,通过传播渠道的重建、传播平台的开拓、融合发展形成的合力等,在打造全新的舆论生态中,各自所起的作用。作者认为,媒体融合发展,远不止传播平台的多向化、复杂化,而是通过媒体各自优势的互补,形成一种全新的传播系统与信息发布机制,这种传播新系统与信息发布新机制,应该承担重塑舆论新生态的历史责任。
将“史”与“思”进行有效嫁接,及时梳理媒体融合发展研究的新成果,并对这些新成果,进行“史”的判断和价值评估,既是《媒体融合发展综论》的重要内容,也是该书出彩的地方。从整个著述体系来看,《媒体融合发展综论》用了专门的章节介绍媒体融合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实际上,对媒体融合发展研究成果的跟踪与分析,贯穿于整个著述的全过程。这样处理,一方面,强化了该书的理性力量,同时让该书带上了学术史的色彩。研读《媒体融合发展综论》我们可以发现,学术研究与媒体融合发展实践的同步展开,让媒体融合发展实践,不仅有着国家战略背景作依托,同时也有理论研究者的理性分析作支持,让我们感受到,媒体融合发展,作为我国媒体发展战略,不是在一个自在状态展开,相反,我国媒体融合发展从一开始,就有着强大的理性力量,就是一种自觉的、理性的、带有明确方向性的战略行为。
《媒体融合发展综论》无疑是一本及时的著作。其及时不仅体现于该书的著述过程几与媒体融合发展实践同步,还体现于作者以一个史学研究者的敏感,及时感受到媒体融合将给新闻事业史带来转折变革,媒体融合发展业已改变了媒体生态、舆论生态,使媒体生态呈现出新的态势。正是这种史学敏感,促使作者能及时推出为媒体新生态立传的学术著述。
[责任编辑:雷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