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向度——从生态道德意识到生态道德行为

2016-03-09 08:52冯淑慧
关键词:道德消费人类

冯淑慧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向度——从生态道德意识到生态道德行为

冯淑慧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今天,随着生态危机的加深,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危机的出现并非由于人类在科学上的无知和技术上的缺失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寄希望于用某些更高级的生态技术进行“快速修复”,利用环境保护政策或经济法律手段强制约束人们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唤醒沉积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生态觉悟和道德观念,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价值观、道德观高度,认识到人类生态道德的沦丧是生态危机出现的根源。人类必须在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原则、生态道德行为方面作出转变。唯有如此,才能减缓和解决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道德向度;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原则;生态道德行为

今天,随着生态危机的加深,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危机的出现并非仅仅由于人类在科学上的无知和技术上的缺失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寄希望于用某些更高级的生态技术进行“快速修复”,利用环境保护政策或经济法律手段强制约束人们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唤醒沉积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生态觉悟和道德观念,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价值观、道德观高度,认识到正是由于人类生态道德的缺失才导致了生态问题的出现。人类只有从道德的角度对待自然和“非人自然物”,在人与自然及“非人自然物”之间建立起伦理道德关系,才能减缓和解决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本文拟从人类生态道德的主要内容: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原则、生态道德行为的转化进行阐述。

一、生态道德意识层面的转化

生态问题的出现是人类生态伦理道德缺失的必然结果。今天,虽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已广为人知,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实际上更多的是将之作为一种流行的、时尚的口号,用以表达对生态环境恶化的不满。因此,要唤醒人类的生态道德意识,需考察人类活动方式的历史变迁,通过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模式的变革,使人们真正了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究竟该扮演何种角色,从而深刻反省过去人类“控制自然”的不道德的主人姿态,真正树立起“遵循自然”的思想。

(一)从“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

在人类文明的开端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在早期的原始文明阶段,人类以采集、捕鱼、狩猎为主要活动方式,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自然在人类眼里是神秘而可怕的,因不了解大自然,人类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情。“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1]这种敬畏体现在精神活动中,就表现为人类的原始自然宗教崇拜,“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2]。在这一阶段,人类活动虽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由于人口数量稀少,再加上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因此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响也比较有限,并未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人类进入农业文明后,农耕和畜牧成为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生活在物质上实现了温饱。此时人类已不再单纯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物,对自然界进行了深入的开发和利用。虽然农业文明时代的农耕技术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土地荒芜和沙漠化,但总体上此时人类仍然依附于自然,依靠自然而生存,顺从自然,人与自然整体上处于和谐共处状态。当然这种和谐是原始的、低层次的。

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人类开发和改造自然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从有机自然观走向机械自然观。“科学革命”革掉了“自然之魅”,自然的“祛魅”过程逐步完成。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从崇拜、畏惧变成了支配、控制和掠夺。培根是“控制自然”观念的奠基人,将“控制自然”的观念与基督教文化结合起来,使得这种观念赢得了“尊重”。在培根看来,“控制自然”是补偿人类被逐出伊甸园所受到的伤害的努力,人由于堕落失去了清白和对创造物的统治,要部分地恢复这两方面,前者要靠宗教和信仰,后者靠技艺和科学。“控制自然”的思想在当时被认为是科学而神圣的。受“控制自然”观念的影响,人类形成了掠夺式思维模式,对大自然进行完全掠夺式开发。过度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几近枯竭。工业文明时期是人类文明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矛盾最为尖锐的时期。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要走出“控制自然”的思维模式,遵循自然。

(二)从“控制自然”到“遵循自然”

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使人类开始反思自身行为,认识到生态问题的解决仅靠生态技术的改进、生态经济形式的转型及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行不通了,必须实现哲学和道德观念层面的转变,使人类以道德的态度对待自然。只有这种道德情感才能转变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使人类从对大自然的掠夺中解脱出来。在如何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正是因为人们“控制自然”程度的不断提高,才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财富。“社会地控制自然力以便经济地加以利用,用人力兴建的工程以便占有或驯服自然,这种必要性在产业史上起着最有决定性的作用。”[3]但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看到了“控制自然”的负面影响:“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鄙行为的奴隶。”[4]“控制自然”在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无产阶级的日益贫困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必须从“控制自然”转为“遵循自然”,转变人对自然的征服、占有、掠夺、支配,真正从内心认可自然不是人类的奴仆,人应该从道德的角度遵循自然的内部规律,以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

“遵循自然”,就是人类要了解自然的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按自然规律办事,达到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尺度和要求的统一,从而利用大自然来增进人类福祉。遵循自然的理念中包含着明显的道德诉求,如果没有道德上的转变,没有从道德的高度认识到自然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谈遵循自然就毫无意义可言。“遵循自然”表明人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革命性的道德转变。“遵循自然”的人已不再是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遵循自然”意味着自然界之“复魅”,赋予那些被现代科学和技术处理成僵死的对象和资源的生态自然以道德和精神的内涵。

二、生态道德原则的确立

在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中,能通过一定的反作用让人们了解自然的发展需求,生态环境的恶化就是其反作用的表现。而自然的权利及价值要求则是由人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所决定的。为了提高人类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平等、科学的生态道德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既关注人又关注“非人自然物”,在将人的生存价值作为终极关怀纳入其中的同时还承认“非人自然物”的生存价值。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是一味强调满足人的利益而忽视自然规律,它主张既尊重人,又尊重生命和自然;既尊重文化价值,又重视“自然价值”,人与自然之间是平等互动的关系,人类应该用道德的态度对待自然。以人为本要求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和爱护自然,在遵循自然内部规律的基础上追求人类利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所以说以人为本坚持的是“既有利于人类,又有利于生态”的双标尺度。它要求,第一,不能只考虑人类自身利益,把自然变成人类的价值和资源来源。如果只考虑人类利益,结果就会使人类在获得资源的同时,严重损坏生态平衡并剥夺了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和条件,最终使人类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恶化。第二,不能用符合人类利益的标准去评价“非人自然物”。人和“非人自然物”的需求是不同的。人需求安全、休闲、个人实现,而“非人自然物”需要占领它们各自的生态位并需要一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联系以及相应的生态环境条件。总之,人类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在生产生活活动中要坚持生态化的视角,要对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以及生命赖以存在的环境负责,更加善待自然。

(二)生态平等原则

生态平等原则首先要求人类改变控制和掠夺自然的沙文主义态度,建立人与自然平等的自然观,用平等的态度开发和利用自然,从而现实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是人类无机的身体。也就是说,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生活所必需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并不存在于其自身之中,需从外部自然界获取。这种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获取行为,必然会与外界自然发生关系。与其同时,人们又把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返回大自然。从这个角度讲大自然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应以尊重、感恩的态度对待自然。当然,这种尊重有一个尺度问题,因为人是具有理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应该在遵循自然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其次,要实现代内平等。就是每个个人、地区、国家都应得到平等相待,机会、利益均等。任何个人和国家都不能剥夺他人或其他国家和民族对本国自然资源的利用,不能损害其他个人和国家及民族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社会整体利益不能剥夺个体利益,个体利益也不能危害社会整体利益。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发展。最后,代际平等(公平)原则。代际平等指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平等。正是由于人类的目光短浅,才导致目前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威胁到人类未来的历史延续。代际平等原则强调社会发展要注意可持续性,不能只考虑当代人的需要,而忽略或损害后代人的需要。为了人类历史的延续,每一代人都不应该破坏自然资源的多样性,以保证后代人同样的多样性选择权利;每一代人都应该保证自然环境质量,以保证后代人享有同样良好的自然环境质量。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破坏和挥霍大自然的财富,也没有权利透支自然资源,剥夺子孙应该享有的自然资源。

(三)科学发展原则

科学发展原则首先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种客观规律既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也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人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要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对待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反对任何不尊重客观规律的主观臆断行为。其次,科学发展是规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首先要确立“历时性”的眼光,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总体规划和各种规范要求,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后代人缺位的情况下,使人们仍然能够始终把自己的行为保持在一个合理有序的范围内,做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使每个人都有一个居于内心的生态道德法则,指导自身处理好生态关系。规范发展的过程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由基本和谐—不和谐—新的基本和谐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最后,科学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指导思想上,要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意识,认识到一时的热情,一两次的活动是解决不了生态问题的。人类需随着社会的向前迈进不断提升自身的生态道德水平,使人类自身获得可持续发展。在自然资源的使用上,人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控制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三、生态道德行为的落实

全球性生态危机使人类清醒地认识到要解决生态问题,还必须把意识和规则落实到行动上。首先,主权国家必须停止仅仅追求狭隘的国家利益的行为,把维护全球生态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其次,企业要采取生态化生产方式,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最后,个人要改变传统的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选择生态消费模式。

(一)主权国家生态道德行为的落实

当今世界,生态问题的出现,就在于主权国家没有把生态道德落实到行动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先发国家,可以说是全球生态问题的罪魁祸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浪费的生产生活模式造成了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如今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为了转嫁本国的生态危机,凭借在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利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向发展中国家进行商品输出,以解决本国大量生产所不能消费完的商品,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廉价地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以获取巨额经济利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采取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落后产业和技术的方法,把各种垃圾和废料输出到发展中国家,加速了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在国内,发达国家进行严格的环境治理,从而使自己国内的环境污染日益得到改善。而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的贫困和技术的落后,使得它们没有动力和能力保护生态环境,为了尽快走出贫困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往往采取国家形态上的环境利己主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求尽快发展经济。全球生态危机的加深要求每一个主权国家制定环境资源政策和法规时不能仅仅从本国利益出发,只顾本国国家利益,而是要把本国利益放到全球生态环境利益中去考虑,在维护全球生态环境利益的前提下合理地谋求本国利益,这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突破了这一底线就会破坏地球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影响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为了维护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世界上所有国家必须各自作出一定的利益牺牲和让步,克服国家利己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确立生态美德,并将之付诸行动,唯有如此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国际合作才有可能。

在国内,各国政府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各种生态保护机制,为生态道德建设提供方向性指导和制度性保障。其次,培养政府工作人员及普通民众正确的生态道德观。通过生态道德讲座、生态环境知识宣传、社会实践等途径,深化政府工作人员和普通民众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掌握,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变化。政府工作人员因掌握着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更应该加强生态知识学习和生态道德修养。最后,完善现有的法律制度,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提高执法力度,扩大执法范围,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犯罪成本,改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不合理现象。

(二)企业生态道德行为的落实

企业作为商品的直接生产者,必须实现从工业化生产方式到生态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工业化生产方式走的是“资源—产品—废弃物”这样的不可循环的线性生产方式。线性生产方式止于废弃物向大自然中的抛弃,自然界被变成了废物的垃圾场,这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是机器大生产,提倡高投入、高产出,严重依赖能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技术,节约劳动力的投入,从而获得高额利润。为了追逐利润,丝毫不会考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势必会导致大量废弃物的出现,严重超出了大自然自身的自我清洁和自我转化能力,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生态化生产方式主要包括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首先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自然资源的使用,从源头上预防污染的产生;其次清洁生产还注重末端控制污染,尽量使产品能够彻底被使用或消费掉,不留污染物。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的扩展。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经济,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循环型生产方式包括大、中、小三个层次:一是企业自身的小循环,主要是进行清洁生产。通过产品设计、原材料利用、生产工艺的改进使企业在生产领域达到污染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二是区域性中循环。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链条,使一个企业废弃物成为其他企业的能源和原料,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三是社会性大循环。通过技术革新把废弃物重新资源化,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循环和利用。

(三)个人生态道德行为的落实

对个人来说要在行动上落实生态道德,就需要转变目前的消费方式。如今消费主义在全世界盛行。消费原本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手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多消费并不是来自人自身的真实需要,而是被一些企图从中获利的人人为制造出来的。许多消费者的消费背离了自己的真实需要,越来越多的消费不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人生存和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而是为了标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消费的本质已被严重扭曲,“消费已成为支配人类生存的异己力量”[5]。这种沉溺于物质性的异化消费不仅损害了人类的精神和生态享受,也导致人类动物式倒退,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在异化消费理念的指导下,自然资源势必会遭到疯狂攫取和挥霍浪费,给大自然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生态消费模式是更高层次的、更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力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现代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模式要求人类的消费活动须在生态伦理的基础上运行,人们在选择和购买商品时必须从保护生命与环境的大处着眼,拒绝购买对自己有利却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东西,如用珍稀动物制成的商品,一次性生活用品等。生态消费方式以珍惜资源为荣、浪费资源为耻。传统消费模式下,人们看重的是消费资料的数量,注重的是消费的排场,而生态消费模式则更看重消费资料的质量,注重重复使用消费资源,注重消费的合理适度。当然,生态消费方式并不反对消费,它反对的是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反对把消费当作目的的挥霍和浪费,它提倡随着经济的发展提高消费水平,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0.

[5]包庆德.消费模式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2):28-33.

The Moral Dimens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From Awareness to Behavior

FENG Shu-hui
(School of Marxism,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Today,with the deepening ecological crisis,it is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that the growing awareness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is not due to ignoranc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e lack of technology.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s not a simple technical problem.It can't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 by counting on a"quick fix"with some more advanced ecological technology and making use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or economic constraints legal means to confine people's behavior.We must also wake up the deposited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moral values in the depths of the human heart,rai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the level of values and ethics,to make it clear that the turpitude of human ecological moral is the root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We mankind must make changes in the ecological and moral awareness,eco-ethical principles and eco-ethical behaviors.Only in this way,can we mitigate and solve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cological crisi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ethical dimension;ecological moral consciousness;ecoethical principles;eco-ethical behaviors

B82-056

A

1009-1971(2016)06-0113-05

2016-09-01

2013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基地特别委托项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研究”(13JDKDD001)

冯淑慧(1976—),女,山东菏泽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

[责任编辑:王春]

猜你喜欢
道德消费人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人类第一杀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40年消费流变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