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网络政治发展及政府治理

2016-03-09 00:30许玉镇
关键词:政府治理新媒体

席 琳,许玉镇

(吉林大学 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新媒体下网络政治发展及政府治理

席琳,许玉镇

(吉林大学 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新媒体技术对社会与政治生活的全面深入渗透,使得应对和化解网络政治发展中“悖论”问题显得愈发现实和重要。笔者客观理性分析了新媒体发展的社会政治影响,以及新媒体时代公众政治参与扩大与“数字鸿沟”严重、政治公开化社会化与网民进一步“圈群化”“私密化”、政治认同增强与参与行为相对较低的三方面问题,并就政府驾驭和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政府网络治理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政治发展;政府治理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方位深入渗透,正在加速影响和改变着当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中国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悖论”问题日益明朗和更加现实。理性认识和把握当今网络政治的发展态势,发挥好政府治理的功能作用,切实驾驭和充分运用新媒体,提升政府网络治理能力,应对和化解网络政治中悖论问题,是一项非常现实迫切的时代课题。

一、新媒体发展及其社会政治影响

新媒体技术以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深度耦合为基础,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新“座架”。中国工程院院士、互联网专家邬贺铨将互联网的新阶段总结为“大智移云”时代(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1]。2008年,中国以2.5亿网民的数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互联网技术从Web1.0——Web2.0——Web3.0,从“全民上网”时代——“全民写网”时代——“全民织网”的自媒体时代,网民不是“自投罗网”,就是被“网罗其中”,其规模成几何基数持续激增。根据2015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 89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底增加3 679万人,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68.4%和42.5%,手机上网使用率为88.9%,较2014年底提高3.1个百分点。移动互联网用户首次超过了PC机。而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发布的《移动经济2015》报告称,2014年全球使用宽带网络的移动通信用户比例仅为40%(约为36亿人),足见中国网络发展速度之快和规模之大。

新媒体正在全方位深入渗透社会生活之中,对社会政治的影响更加现实和重要。在信息传播方面,今天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微博客与门户网站的新闻页面,已经并列为网民获取信息的三大通道。在信息渠道对人们影响的调查中,互联网首选率为88.5%,现在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每页面访问总量达7.2亿次,而阅读传统出版物的人数正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在中国约有65%—80%的人上网习惯浏览时下新闻。在民意表达、对话方面,移动互联网进一步解放了民众个性化的诉求和表达,使我们的社会进入名副其实的大众麦克风甚至大众摄像头时代,极大地激发了用户政治参与与互动的热情,促成移动空间公共领域的成熟。目前,“两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客户端已经广泛应用到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政务活动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工作平台。其中政务微博的数量在2014年底已经达到13万个,比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多出近5万个,成为了电子政务的主要渠道。在社会动员方面,新媒体的发展日益突破了时间、空间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源,并拥有相应的话语权。云端不仅侧重于一个深入社会各阶层和各领域的庞大手机人群体,还赋予了网民以拇指话语权,几乎占我国人口总数1/2的近6亿多网民和“新意见阶层”已经成长为一个新的“政治压力”集团,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动员的沃土。

网络媒体的政治功能对党和政府执政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如今,网络不仅是媒体,也是意识形态,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了,文化传播正在进入“群言”时代,形成微博上的“百家争鸣”,这使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媒体不仅是技术,也是执政资源。过去的信息资源是“上多下少”呈“倒金字塔”式,而信息传递则是根据密级的不同,以会议或文件等方式,从上往下按“金字塔”形逐级传递。新媒体时代,信息量的“倒金字塔”反过来了,传统的组织活动方式和执政方式受到严重挑战。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往往是被媒体牵着鼻子走的。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个网民可以自己设立、编辑新闻议题,每台电脑、每部手机,都是一个捂不住的嘴,在网络上品头论足,发表不同主张和意见,尤其是众多“网络大V”的舆论影响更是不可小觑。党和政府任何政策、措施以及社会公共舆论话题都会在网络空间经受网民的监督与评论。虽然网上的声音不代表所有民意,网络舆情不等于所有民情,但谁敢忽视网络的力量?今天的网络媒体是每个国家、每一位政治家都不容忽视的技术平台,希拉里·克林顿竞选总统宣传片《我想成为冠军》之所以在网络上走红,就在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民众对政党和政治人物的认同带来了重大影响,不仅是社会公众对政治的心理认知和评价有了很大改变,而且在政治参与的行为方式上也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由网络舆情引发和助推的社会突发事件一再证明,网络舆情中一些失当的行为和负面的影响都会引发多级连锁反应,被人视为一种普遍现象,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比如,一些领导干部的不良作风和腐败行为,常常会被网民在网络上渲染和放大,致使社会公众对整个干部队伍的评价有失偏颇,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正如微博CEO王高飞所说:“驾驭新媒体已经成为政府执政能力的新标志,在日常工作中充分运用新媒体逐渐成为政府工作的新常态。”[2]

二、新媒体时代政治参与的现实悖论

新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正在创造一种新的公共话语领域,将公民的政治参与引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时政治参与中的悖论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更为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是公民政治参与进一步扩大,但“数字鸿沟”问题依然突出。现代政治是一种典型的参与性政治。由于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空间的不断扩大,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相融渗透,使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网络中来,不论出身、职业,不论贫富、贵贱,都可以在网络中参与各种各样的政治活动,这意味着新媒体的价值已经不局限于工具变革,更具有内涵创新的意义,它激发了公民的多元民主的政治参与热情,正在创造新的民主参与性。另一方面,因“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的“信息落差”导致公民政治参与中新的不平等,不仅在理论上为人们所认识,在现实当中也相应地得到了印证。《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013)》这项基于10省份6 159份有效样本的调查显示,以10分为满分计算,中国公民在政治参与方面得分为6.18分,民众的政治参与有所提高,总体上已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具体分析起来,基层公民政治参与状况仍然不容乐观。虽然我国乡村的网民规模和网络的普及率提高很快,但是从总体上看,城乡之间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不仅没有减少,还相对有所拉大。在2014年宽带通信及物联网高层论坛上,工信部政策与经济研究所的副所长马源表示:“我国宽带城乡数字鸿沟差距较大,普遍服务亟待建立。”2013年底,我国农村宽带用户为4 737万户,仅占全国25.1%,农村宽带人口普及率仅为7.5%,落后城市11.9%,城乡差距仍然较大[3]。2014年,我国新增网民3 117万人,增幅明显收窄,而且互联网地区差异大,城乡“数字鸿沟”亟待再减小[4]。《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014)》显示,城镇居民的社区建设和居民自治参与客观状况以10分的分值为标准,总体得分为5.14分,处于中等水平;农村居民的村民自治和农村社区建设参与客观状况,以10分的分值为标准,总体得分为4.32分,则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公民政治参与总体水平相比,基层自治相对薄弱;城镇与农村相比,农村社区建设又相对滞后,公民政治参与的城乡差距依然比较突出。

二是政治的公开化、社会化越来越高,网民之间却进一步圈群化、私密化。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存在的前提条件就在于它的开放性,互联网时代就是公开化、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高度联通的网络里,新媒体创造了许多新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进一步强化了人的自主性或自组织性。网络解构了现实社会,也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社会基于地域的社群被打破,而基于利益、价值观、文化等所集结的社会群成为更为普遍的形式,进而形成一种以圈群为基础的“趣缘格局”,“三五成群”现象愈加普遍,网上网下形成一个又一个“小圈子”、“小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现实交往。历经10余年的发展,互联网的“群”逐年丰富和明朗,网上的纷繁言论,不同利益群体、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审美偏好,日益分化。无论是早期的精英网络文化,还是当下的大众网络社会,关注现实政治始终是互联网的主旋律。低成本的网络言论聚集,原子化的网民迅速“站队”,一次次强化了最初群体内的聚合和群体间的分歧,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群体认同循环,“小圈子”意识更为明显,而左右网络舆论走向的是意见领袖,互联网的“群”,则是意见领袖与他的粉丝共同构筑了一个“群”。互联网还孕育了带有政治取向的虚拟社团,相比现实中的结社组团,人们可以在网上低成本地组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社团,如小众化聚集的QQ群、微博群和豆瓣小组等,促进了社会动员。有人做过网上各阶层分析,有所谓的“政改派”、“自由派”、新老“左派”、“旁观派”或者称“打酱油派”、“现实派”、“娱乐玩家”、“敌对派”[5]101-110。网络民意是现实民意的折射,网上生态是现实生态的写照。互联网舆论的多元与现实政治经济的多元相互结合、强化,社会复杂利益和网上多元价值观的激荡,为党和政府扩大政治认同和群众基础,求同存异,减少社会转型的阻滞和震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三是公民的政治认同有所提升,而政治参与行为却相对较低。近年来,我国新媒体技术的移动化、融合化和社会化趋势在加速发展。从总体上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网站,以及主流网络媒体愈发得到公众的认同,影响力越来越大,公信力越来越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的开发、利用和建设都存在着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在政务信息公开方面,信息栏目设置不科学、一些栏目虚设、内容虚化、信息更新慢、回应不及时、网站运行维护滞后等问题,这种现实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公民政治认同与政治参与上的反差。《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013)》披露,在问卷调查测试的公民权利认知、利益认知、公民满意度、政治沟通认知和政治参与行为五个因素对公民政治认同的影响中,以10分为满分计算,中国公民在五个因素中得分最高的是权利认知(6.93分),其次是政治沟通(6.80分),第三是公民满意度(6.47分),第四是政治参与行为(6.18分),得分最低的是利益认知(5.93分)。尽管政治认同与五种因素的得分都达到了较高或中等水平,但政治参与行为是得分相对偏低的。民主政治的发展既有赖于公民的政治沟通认知程度,更有赖于公民有效的政治参与行为,而“民众的政治参与状况不够理想,会对各种认同产生消极的影响,是需要特别注意的现象。”以人民网2014年两会专题的统计数据显示,地方官员回复网民留言数量远远低于网民留言量。例如山东省,2014年两会期间全省留言总量为24 204条,官员共回复数量为6 122条,仅占留言量的四分之一。其他省份虽有所不同,但回复率都不是很高,而且在回复的留言中,仍然有一些回复不能让公众满意。新媒体作为一种工具不能自动地改善民主政治,公共权力机关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落实具体可行的技术渠道和制度保障,鼓励和推动公民的政治参与,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新媒体时代的政府网络治理能力建设

新媒体时代网络政治发展为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出了现实的课题。国家治理的重心在政府治理[6]54-57。当前,驾驭和运用新媒体已经成为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工作常态,必须将之纳入工作日程,积极创新实践,全面提升政府网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一)加大政府统筹规划和多元投入力度,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逐步减少“数字鸿沟”差距上的不平等、不平衡问题

应该说近年来各级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上的投入逐年增加,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相比较而言,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差异:一是中央和省市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迅速,而县级以下政府电子政务建设薄弱;二是地区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发达地区发展比较好,而在不发达地区则比较滞后;三是城乡间差异较大,城市社区和基层单位电子政务相对较好,而乡(镇)、村电子政务比较落后。要从战略上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上深入实施和推进系统化的信息化发展战略,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引导多元投入,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重视在基础设施和连通性方面的投资,着力解决信息化建设包括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上下之间与区域之间的落差问题,使政府信息化向“最后一公里”延伸,实现信息的全面共享。同时,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从总体规划、项目设计、技术支撑、资源共享、人员配置和网络安全等方面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高效的电子政务平台,并建立维护运行投入的长效机制,解决好“重建设、轻维护”、“重技术、轻管理”等现象。目前,社会大众将越来越依赖移动端,参与网络活动,但是,当前政府对移动政务的投入还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两微一端”的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要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创新,将更多资源向移动政务倾斜,提升政务微博的综合服务能力,积极利用网络信息的开放性,打通政府内部以及政府与外部公民之间信息传递的途径,架起公民与政府之间的“电子桥梁”,让公民真正可以参与到政府的政治活动当中去,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有效技术支持和良好的信息环境。

(二)强化政府网络治理上的整合制导功能,充分发挥两个舆论场的正能量,努力扩大公民政治认同感,减少“群极化”的负面效应

要坚持主流媒体和政务微博协同响应,发挥好网络主流媒体舆论场的正面引导作用,及时准确地应对网络负面舆情,引导舆论方向,提升网民对体制的向心力。早在1940年,美国社会学与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曾提出“两级传播论”,即首先从大众传播媒介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据统计,在社会化媒体中,10%的意见领袖创造了80%的原创帖,吸引了90%的点击率。应该借鉴20世纪30—40年代我们党吸纳知识分子的办法,吸纳、培养自己的网上“笔杆子”。比如“当代雷锋”郭明义,开微博宣传雷锋精神,粉丝有1 500多万,影响千家万户。如今“与雷锋同行”已经成为百度的热搜词,还有“最美教师”、“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等,从网上到网下被网友亲切封为“时代最美”经久不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同时政府还要加强与网民、网络意见领袖之间的互动交流,主动接受网民对于政府的监督,主动引导、科学规范、积极发挥非政府网站和媒体的正面效应。近年来,新浪网和各地政府联合组织的“网络大V”对话和体验活动,不仅帮助政务微博更好地了解民情民意,也增强了相互之间的认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非制度化、非理性化正成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新特点,所以,在加强正面引导的同时,要坚持硬约束与软约束相结合,同向用力、同时发力,积极推进建立以网络规范的基本法律为基础,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及地方规章为支撑的整体法律体系,控制极端言论在网络上的传播,真正从法律上做到依法治网,有网法可依;同时凸显主流价值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大力开展网络道德宣传教育,培养高素质“数字公民”,提高公民对网络信息分辨和分析能力,自觉、严格规范上网行为,减少和避免网络政治参与的“情绪化”、“群极化”倾向,以及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认同感,创造绿色的网络政治环境。

(三)加强电子政务自身创新,强化服务型政府职能,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度

在某种意义上讲,谁赢得了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谁就赢得了更广阔的执政“沃土”。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需要升级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执政的方式。在这个人人都是麦克风的网络时代,必须重视做好“网络问政”的工作。要拓展“网络问政”功能,进一步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的互动功能,强化在线理事及公众参与的能力,使政府门户网站真正成为宣传引导、便民利民的窗口,推进政府工作创新。目前我国建立政府门户网站已达8万多个,县级以上政府都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要加强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官方论坛、微信平台的建设,推动社会信息沟通、官民互动、电子服务形成新局面。现在,政务微博融信息发布、官民互动、便民服务为一体的平台,已成为连接政府、社会和群众的一个统筹协调中心,在线联系服务群众、线下解决实际问题已然成为当前政府行政的新方式。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和工作程序,明确和落实信息公开的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及时、准确了解和把握网民的呼声意见、利益诉求,及时高效地传递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发布各类权威信息,并对网民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回应,确保各级政府网站和主流媒体能够与网民达到无缝对接。伴随着网络对社会生活渗透的深入,网络也展现出了强有力的组织动员功能。现在移动互联网以最快速、最高效、最便捷的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联系动员大量社会公众。要重视、研究和运用好网络的动员功能,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巩固和拓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进一步提升政府的网络治理能力,切实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应对能力,增强分析、研判网络舆情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以及制定实施相应工作预案的能力。要加强网络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真正建设一支常态化的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专业队伍,从专业的角度处理日常维护、技术应急保障、平台建设等问题,为新媒体时期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参 考 文 献]

[1] 科技视野[N].光明日报,2015-01-23(20).

[2] 经济社会新闻:政务微博已经进入3.0时代[N].光明日报,2015-02-07(02).

[3] 移动互联《4G时代,固网宽带如何突围》[N].中国电子报,2014-06-06(10).

[4]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十大趋势[N].光明日报,2015-02-14(06).

[5] 马利.互联网——治国理政新平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6] 张波.中国现代政府构建的文化选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责任编辑:秦卫波]

Development and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of Network Politics in New Media

XI Lin,XU Yu-zhen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Abstract:New media technology to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of a comprehensive in-depth penetration,making the response and resolve the network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paradox”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realistic and important.The rational and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infl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and in new media era of public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xpand and serious “digital divide” and political openness socialization and Internet users further “circle group” “private”,political identity enhancement and participation behavior relatively low three problems,and government control and use of new media technology,to improve the cap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network governance,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New Media;Network Political Development;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6)01-0206-05

[作者简介]席琳(1988-),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管理学博士研究生;许玉镇(1973-),女,辽宁沈阳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C010)。

[收稿日期]2015-07-14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1.041

猜你喜欢
政府治理新媒体
大数据提升政府精准扶贫治理能力探究
浅析创新社会治理
运动式治理常规化的特征、原因及其后果
智慧城市与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
我国小产权房面临的现实困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