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体系及其人才培养目标演变及其启示

2016-03-09 00:30:56邱容机王松良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育通识教育

邱容机,王松良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体系及其人才培养目标演变及其启示

邱容机,王松良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笔者从介绍通识教育的由来入手,分析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和特点,概述了其实施通识教育进程中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过程,指出大陆高校应借鉴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尽快转变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以培养具备“民族、国际和代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台湾高校;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一、引言

通识教育或自由教育始于美国1876年建立的新霍普金斯大学和1892年建立的芝加哥大学,它们首次提倡把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结合起来[1]244-258。此后以曾任哈佛校长40年的查尔斯·埃略特(Charles Eliot)首创的美国大学选修课制度为标志而引起广泛的争议。但一般认为通识教育源于1917年哥伦比亚大学“公民问题”课程的设置,使美国大学重回对“西方人文”核心课程体系的倚重[2-4]。但真正引领美国大学全面走向通识教育是哈佛大学。1934—1954年时任哈佛校长的詹姆斯·科南(James Conant)引导哈佛大学采用混合型大学模式,即本科教育秉承英国模式,研究生教育则采取德国模式,强调通识教育,注重文化传承、研究和创新[5]9-29,从此通识教育成为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传统和标志。哈佛大学把这些培养人性和人力的课程体系称为“共同教育”,列入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6-8]。本科生修满16门主修专业课程、8门核心课程、8门任意选修课共32门课程方可毕业,后16门课程构成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9]114-117。

近10年来,中国大陆的一些知名高校逐步意识到由专业教育转为通识教育的紧迫性,开始尝试实施通识教育,但总是盲目仿效哈佛通识课程的外在分类方式,实际上没有完善的教学目的、方式和内容[10]22-29。这些高校以很多的所谓“概论课”作为学生拓展专业知识而被笑称为“通识教育的大杂烩主义”。台湾地区高校与大陆高校有共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其通识教育始于1956年,实施通识教育的总体做法是:实施“情理交融”的通识教育,根据学校与专业的不同,适当拓宽基础课程的知识领域,给理工科本科生以人文熏陶,使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增加自然科学素养,并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使后者明确教学的目的、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育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性精神放在第一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台湾地区高校的通识教育始于1956年东华大学实施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把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小班教学与人文关怀融入课程教学中[11]253-256;1984年9月起全面开展通识教育[12]1-26,几乎所有高校都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作为通识教育的专门研究、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机构[13]215-216;1999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对58所普通高校开展通识教育评估,标志着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稳定发展[11]253-256。目前,台湾高校通识教育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既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也存在一些瓶颈式的障碍[9]114-117,[11]253-256。其特点包括如下几点:

(一)形成了明确的通识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

台湾地区的通识教育是指通达贯穿之知识,以使学生将来能具备在基础知识之间自我演绎的能力。因此,通识教育被界定为人文教育,它与专业教育二者并非对立的教育形态,而是对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即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能在专业知识的建构中融入人文精神,使之从真正的人的主体性出发了解专业特质,成为真正能博古通今和通情达理的人才[14]167-184,[15]。总之,台湾大学实施通识教育有两个共同目标:一是增进学生之思考能力;二是加强与他人沟通能力[15],[16]465-486。

(二)形成了健全、规范的通识教育专门机构

自1984年实施通识教育以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了通识教育委员会,积极推动各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推广通识教育。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识教育全面展开后又成立了通识教育学会,出版了《通识教育季刊》等学术期刊,各高校陆续成立对口的通识教育管理部门,称“通识教育委员会”、“通识教育中心”或“共同教育中心”,开展通识教育的研讨,审定通识教育计划,确定各院系或教务处实施通识教育的具体工作。在全面实施通识教育的同时,通过通识教育学会举办通识教育研讨会、教师培训班,并对各校进行访问和评鉴等,促进高校重视通识教育和通识课程教师的培养[17]52-55。

(三)形成了严谨的通识课程体系

台湾地区高校实施的通识教育内容丰富、目标多元,涉及价值观教育、生命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且都有科学、严谨的课程设置[18--22],[13]215-216。尽管各高校根据学科和专业优势不同,形成自己特色或优势的通识课程,但都遵照通识教育实施章程要求而设立共同的课程体系,一般涵盖8个模块[23]80-81:(1)人文教育:指文、史、哲、艺等通识课程;(2)社会科学教育:指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通识课程;(3)自然科学教育:指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通识课程;(4)管理科学教育:指信息、高新技术和社会管理等通识课程;(5)生命科学教育:指死亡学、现代生命科学等通识课程;(6)性别科学教育:指婚姻与家庭、两性平权等通识课程;(7)环境生态教育:指生态保育、环境保护等通识课程;(8)公民社会教育:指法治、人权教育等通识课程。

上述8个模块一般占总课程的30%。但是不同高校对几个模板的通识理念有不同的理解,可结合其教育特点设置不同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如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就根据“诚、敬、恒、新”的校训设计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及其教学目标,包括文学、艺术类课程(“诚”),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自然、社会文化伦理类课程(“敬”),使学生崇法尚理;哲学与宗教类课程(“恒”),培养学生坚忍力行的品质;科学与高新技术类课程(“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和创业能力。

(四)形成了科学、系统的评鉴制度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专门成立隶属于该部门顾问室的通识教育评鉴计划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规划办理相关评鉴事宜,并由通识教育委员会聘请专家、学者组成通识教育评鉴小组,定期对各高校进行评鉴。具体流程是:通识教育委员会先将高校按照类型分类,并针对其特色分别拟定评鉴办法,严格按照包括办学目标与特色、组织与行政运作、教学与行政资源、课程与教学、师资素质与员额、服务与推广、未来发展等在项目内的评鉴指标进行评鉴。

(五)形成了“引进”外来经验和“本土化”兼顾的科学态度

台湾的通识教育参考了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系,在理念和实践层面上都受其显著影响[21]46-48。但是没有对美国通识教育理念采取简单引进或“囫囵吞枣”的态度,而是在引进的过程中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革。如在文化认同的问题上,台湾高校就把中华文明价值观而不是西方人文传统的传承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任务。这对大陆高校全面实施通识教育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24]1-6。

三、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中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

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与完善是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纵观台湾高校28年(1984—2012年)的通识教育实施的进程,其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从“T”型—“全能”型—“全人”型的演变。

(一)从“I”型到“T”型转变

台湾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之前,其人才培养目标是“I”型,即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深化培养为目标。实施通识教育后,其人才培养目标从“I”向“T”型转变。

所谓“T”型人才,其内涵是“Tip(尖端的)”的缩写,“T”即“工具(Tools)”、“i”即“思想和思维(idea)”、“p”即“实践或操作能力(practice)”。这要求大学生:一要掌握对应的专业领域的技能,如农艺学专业学生具备农业推广、作物品种选育和栽培方面的专业技能,也包括计算机、英语方面的技能;二要大学毕业生具有科学的思想和思维能力。比如活跃的开拓能力和创新思维等。也包括大学生适应国际潮流和发展的趋势,如“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学”、“全球化”、“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等概念与内涵;三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锻炼,一旦走上岗位即可发挥作用。例如台湾建国科技大学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学力(professional)、实力(competent)和愿力(dedicated)等“3力”毕业生。其课程体系设置为:一是包括语言类、历史与人生、人文地理等基础通识课程(18学分);二是包括文学与思想、社会科学、艺术类等博雅通识课程(10学分);三是包括生活技能、生活礼仪、居家安全、人生品味课程等生活通识课程(2学分)。

台湾地区高校实施通识教育、从“I”型向“T”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化恰逢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初见端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专”或“博”的单一人才结构转变为既专又博的综合人才结构,这就要求大学转变教育观念,实施“通才”或“通识”教育,实现“终身教育(life-time education)”[25]49-62。

(二)从“T”型到“全能”型转变

随着时间推移,“T”型人才的功利思维和把大学当成职业培训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与西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人文教育的纯粹追求尚有差距。为此,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参考美国哈佛大学的做法实现从“T”型到“全能”型的转变。

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的“全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包括8个方面能力培养:(1)“沟通”。即具备熟练的交流或沟通(communication)能力;(2)“思维”。即要有“符合世界价值(人文精神的思想)的思想和思维”,其核心是创新性和批判性的思维(critical thinking);(3)“道理”。“道”是自然规律,要相信科学,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对“自然”敬畏之心;“理”是社会原则,要正义、诚信、同情心和博爱,以维护正常的社会伦理;(4)“责任”。对人对事要诚恳的态度、万分的责任感;(5)“多元化知识”。博学胜于专业,只有博学才能包容,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6)“全球视野”。全球化、地球村、WTO、多极化 ……需要具备“国际视野(international view)”的世界公民;(7)“兴趣广泛”。是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力补充,是“多元化知识”获得的动力;⑻“专业技能”。包括计算机、英语等能力。

以台湾彰化师范大学为例,其“全能”型目标是:包括文化素养和艺术表达能力,能与不同阶层(地方性、国家性和全球性)的交流能力,对物质世界以及生命世界运行的基本法则、定律有基本深刻的理解与评估能力,对伦理情操、家庭、团体及未来具有反思与批判精神和济弱扶贫情怀等五方面。为此,设置了对应的课程体系:⑴包括公民素养、语言、文化、法律、历史类课程的基础通识课程(18学分)。如《世界文明史》、《台湾政治发展史》等;⑵包括人文素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讲座专题类课程的进阶通识课程(10学分),如《多元文化鉴赏》、《企业管理》等;⑶包括行动服务课程(如安全、急救、自制等)类课程(2学分),如《家庭暴力》等。上述课程设置在于培养“EAGLE”式毕业生,即Elite(精英)、Affectional(博爱)、Global(全球视野)、Local(地区意识)、Elegant(优雅),只有这样的毕业生才能像雄鹰(Eagle)一样展翅高飞。

(三)从“全能”型到“全人”型的转变

“全能”型人才是哈佛大学20世纪90年代本科通识教育的目标,它反映美国多民族融化、政治经济科技领先全球的人才培养意识。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体系试图以“全能”型人才改善和拓展“T”型人才,但无法完全体现通识教育的本原意义[26]57-102。因此,除了“全能”能力外,通识教育要求学生不仅拥有广博系统的知识,还包括对大学生的“全人”的培养,包括人的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的培养等方面。作为培养“人”的大学通识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全人教育”[27]68-96。嘉义大学校长李明仁博士认为通识教育目的是使下一代具备更完整的思维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台湾中州技术学院的彭作奎校长用公式深入揭示了能力不但与知识和技能有关,更与态度有密切的关系:C能力=(K知识+S技能)A(态度),C是能力(capacity);K是知识(knowledge);S是技能(skill);A是态度(attitude)。说明知识和技能与能力的关系仅是线性的,而态度与能力是指数关系,即所谓“态度决定一切”。

以台湾嘉义大学为例,其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是:以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公民素养,以及博雅素养两大主轴,以期使学生能兼具历史文化与艺术、社会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公民意识与法治等知识涵养,进而拥有完整的知识与健全的人格发展,成为现代公民。这正是“全人”型的人才培养的典型理念。这也说明教育最主要的功用之一是培养人格[14]167-184,通识教育的目标不在于人力而在于人格[18]90-94,[26]57-102。

四、启示

(一)借鉴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实施的成就,尽快将专业教育转变为通识教育

“大学(university)”的词源是“universal”,意为“普遍的、广泛的、宇宙的”;因此,通识教育或自由教育正是“university”的本原含义,即大学是将愿意追求科学知识和精神生活的人聚集起来,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同学之间的习性灌融和思想碰撞等,共同研究,相互砥砺,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造就人的学术境界和人格魅力[15]。鉴此,大陆高校应该尽快实现从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

当前,大多数的大陆高校依然认为本科教育主要是传播专业知识,这与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有很长的距离。从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来看,如果把大学总体教育比作一个人的身体,那么知识是肉,能力是骨架,兴趣、好奇心是血液,独立的思想、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才是大学教育的灵魂。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C·莱文曾说过,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知识,大学要教给学生的是思辨能力,去粗取精的能力。目前大陆高校的管理部门也意识到这一点,开始转变,但仍属起步阶段和探索阶段,存在诸多问题,正好以台湾高校30年的通识教育实践为参考,克其不足,扬其优点,构建特色[11]253-256。如果美国的通识教育重在继承西方文明的人文精神的话,那么台湾的通识教育体系则融合东西方文明精神,更值得大陆高校构建通识教育体系借鉴。

(二)借鉴台湾地区高校“全人”型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具备“民族、国际和代际视野”的人才

从专业教育过渡到通识教育,首先要认识到本科教育是获得共识教育的时段,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所有本科生提供这种“共同教育”,以使大学生毕业后无论涉足哪个行业、哪个领域都能够拥有“共同语言”,达到社会共识。其次,大学是创造自然知识、提高全民素质的所在。这两个方面都要借鉴台湾地区实施通识教育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思考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规律,全面实行通识教育,培养“全人型”人才。此外,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外普遍存在意识、思维和思想冲突,大学通识教育还承担促进东西方文明消除歧见和融合的重任。因此,在借鉴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全能”型和“全人”型之外,培养具备“民族视野”(National view)、“国际视野”(International view)和“代际视野”(Intra-generational View)等3个方面的兼具的人才迫在眉睫。即培养具备民族关怀,关注国内地区间、工农间、城乡间的不公、不平等问题;具备国际观念,关注全球的贫富、政治状况等;能够深入理解“我们正在提前支取后代的资源,我们将留给后代什么样的地球”等现实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的“代内、代际公平”概念,实现推动全人类共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公民更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纵观台湾地区高校的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从“T”型到“全能”型,再到“全人”,其目标在于培养民族和国际视野,尚没有涉及代际视野。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于前两个视野,第三个视野的获得最难。没有代际情怀,“可持续发展”就永远是个口号。可见,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识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调整[22]127-143,[28-29]、创造性、批判型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育[16]465-486,[29]、正确生命教育观的发掘[30]9-24等,都是两岸合作推动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任务。

[参 考 文 献]

[1] Herbst J.Liberal Education and the Graduate Schools:An Historical View of College Reform[J].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1962,2(4).

[2] Sack S.Liberal Education:What Was It? What Is It? [J].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1962,2(4):210-224.

[3] 徐振雄.通识教育与我们的未来:万能技术学院发展通识教育的现况与愿景[J].通识研究集刊,2002,2:71-90.

[4] Tucker J A.A Confucian Analysis of American Thinking on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College Curriculum[J].台湾通识教育学刊,2012(9):25-45.

[5] Tsai Cheng-Chih.A Logical Diagnosis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Taiwan-Three Ad-Fallacies and A Prevailing Pharisaism[J].台湾通识教育学刊,2011(8).

[6] 董宇艳,陈杨,荣文婷.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与模式[J].高校教育管理,2012,6(5):25-28.

[7] 张瑞林,张晓欣.内地素质教育与台湾通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0(12):53-55.

[8] 刘振维.通识教育本质刍议[J].朝阳学报,2004a,9:26.

[9] 赵强,郑宝锦.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嬗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6).

[10] 甘阳.通识教育:美国与中国[J].复旦教育论坛,2007,5(5).

[11] 林中燕.博雅视角下的台湾本科院校通识教育体系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2(3).

[12] 陈景蔚.知识社会与通识教育的理想设计[J].嘉义大学通识学报,2005(3).

[13] 管丽莉.台湾通识教育与大陆素质教育之比较[J].学理论,2010(24).

[14] 刘振维.论通识教育的课程与教学——以“人生哲学”为例[J].止善,2006(1).

[15]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5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16] Mulcahy D G.What should it mean to have a liber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J].Curriculum inquiry,2009,39(3).

[17] 丁三青.21 世纪初台湾高等教育改革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2).

[18] 张德启.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发展及其特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90-94.

[19] Wu Ching-Fen(吴静芬).Applications of the Sociocultural Theory to the General Education in Taiwanese Universities[J].嘉义大学通识学报,2004(2):237-256.

[20] 宋千仪.人文精神的通识教育——以国文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为例[J].北台湾科技学院通识学报,2009(5):165-181.

[21] 陈思敏.全球化语境中台湾高校通识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启示——以传统文化之传承为视角[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46-48.

[22] 刘淑尔.整合性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建构与效能——以《民间文学》课程为例[J].勤益人文社会学刊,2010(1):127-143.

[23] 江凈帆.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启示[J].成人教育,2011(5).

[24] 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纲与目[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a,18(2).

[25] 黄俊杰.迈向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的新境界:从普及到深化[J].通识教育,2001,8(4).

[26] 刘振维.论通识教育之理念与实践[J].朝阳人文社会学刊,2004b,2(2).

[27] 廖纯沂,廖玲珠.“生命科学概论——以生物产业观点为出发”一项通识教育课程之改进[J].通识教育学刊,2008(1).

[28] 李雅婷.通识教育与师资培育课程统整方案探究[J].通识教育学刊,2011(8):31-51.

[29] Tong Y H,Lin Y W,Chen C C,Lin J M.Perceptions of General Education on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2009,6(8):468-474.

[30] Huang Chun-Chieh.College General Education as Life Education:A Personal Testimony[J].通识教育学刊,2012(9).

[责任编辑:何宏俭]

Evolution and Inspiration of Liberal Education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aiwanese Universities

QIU Rong-ji,WANG Song-liang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Started from describing the origin of Liberal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and features of Liberal Education in Taiwan.Then,the evolution of training objectives Liberal Education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were summarized.Finally,it pointed out that universities of China mainland should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Liberal Education in Taiwan and change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to Liberal education changes as soon as possible,in order to cultivate excellent talents with “national,international and intergenerational perspectives”.

Key words:Taiwanese Universities;Liberal Education;Professional Education;Training Objective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6)01-0157-05

[作者简介]邱容机(1973-),女,福建明溪人,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副研究员,副院长;王松良(1967-),男,福建福安人,福建农林大学海外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FJCGZZ12-030);福建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资助(JB11559S)。

[收稿日期]2015-07-16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1.031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育通识教育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4:45:59
浅谈中职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职业(2016年11期)2016-11-23 20:48:22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52:11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4:25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浅谈
财会学习(2016年19期)2016-11-10 05:45:54
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现状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29:17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0:38
海外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借鉴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