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文化,请别忘了农村

2016-03-09 02:38廖珍玉
同舟共进 2016年2期
关键词:村民农村文化

廖珍玉

笔者从小生活在湘南山村,记忆中,儿童时代家乡民风淳朴,邻里和谐,风景优美,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但近几年回家探亲,总是从乡人口中听闻一些令人忧虑的事:东家的年轻儿媳妇因沉迷赌博,放着儿女不管教;西家的大伯嗜赌成癖,闹得夫妻不和,家无宁日;一些村民迷信求神拜佛,祖坟修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阔气;一些后辈对长辈在生时不尽孝道,去世后却大办丧事,花费不菲;基层组织软弱无力,村干部在村民中的威信越来越低……于是,利用回乡的机会,我就上述问题与多位乡亲交流,试图从中寻找农村文化活动的行为逻辑,寻找上述问题发生的真正原因。

乡村文化到底怎么了

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包产到户后,农村人解决了吃饭问题,但剩余的钱并不多,诸如电视机、电话等家用电器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仍是“奢侈品”。虽然文化设施相当简陋甚至落后,但文化活动不断:乡里有专门的电影放映队,每个月都能看上至少一场露天电影;村里还有专门的戏台班子和“耍龙”班子,每年春节都会为村民送上一连七天的“社戏”,有时还有来自外乡外村戏班子的“交流演出”。印象中,春节是全村重视的盛大节日,是各种文化集中展演的一个“交流会”。正因为基本文化活动丰富充实,我们整个孩童时代虽然贫穷但快乐着。村民们也从电影戏曲中,传承了忠、孝、仁、义等优秀传统,学会了基本的做人做事道理。

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初,现在的农村物质生活用“极大丰富”来形容都不为过。电视机、电话等几乎成了各家标配,不少家庭还买了小轿车,住上了比城里人更为豪华的“别墅”。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的幸福感并不强烈,脸上少了充满希望的朝气,取而代之的是暮气沉沉。尤为堪忧的是,农村文化生活问题浮现,有不良发展的势头。

一是文化生活单调。目前农村人的消遣方式主要是看电视、串门聊天。在收看电视时,村民大多选择电视剧、娱乐节目、新闻报道、事实追踪等,因为这些节目一方面有利于放松、休整,另一方面也可获悉新近发生的社会事实;而对一些需要动脑思索的知识型节目,则大多敬而远之。访谈中还发现,多数人没能养成阅读的习惯。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都可以看到屋里摆设齐全,但难发现书桌、书柜和书报。即使政府已投资设立图书室、阅览室,也少有村民“光顾”。我甚至听到一位中年妇女嘟哝:“小孩上大学去了,真不知读了有什么用。”

二是赌博之风盛行。多数访谈对象都承认曾参与赌博,其中,打麻将、打牌、买六合彩等都是常见的赌博形式,其中还有人买六合彩时长期记码。为什么赌博之风会在农村盛行呢?一位55岁的杂货店女店主说:“大家都在买,我觉得好玩,也跟着买。”一位在家做木工的男村民说:“小孩小,我还要伺弄他们,不能出去上班,记码可以赚点抽成。”一位家境较为富裕但闲着无聊的中年妇女说:“在屋里我总觉得闷得慌,一出去打牌就很开心,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而年轻人则说:“因为(打牌)赔率高呀,能中的话,几十倍赔率”,“因为之前亏得多,总想翻本,就越想买(六合彩)。”从他们的话语中可以得知,村民参与赌博的动机是多重的,有的基于娱乐消遣,有的想一夜暴富、以小博大,也有的因为无聊孤寂,想寻找寄托。

三是封建迷信抬头。突出表现为神汉、巫婆、看相、算命、看风水等活动公开化;遇到“大事”要烧香拜佛,预测凶吉;有些老人生病不去医院,而是求神拜佛。笔者发现,大多数村民拜神只是出于功利性目的,而非宗教信仰。有的是为祈福消灾,有的为得到社会认同,有的为不招来非议。

四是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当我问到:“村委换届选举时您有否想去竞选当干部?”只有3位男村民肯定回答。村民普遍只关心自己的生活和切身的利益,至于政党如何执政、谁当领导人,在他们看来都是离自己很远的事情。当我提问:“遇到需找人倾诉或帮忙调解的事时,您一般先找谁?”村民基本选择找“信得过的朋友、邻里乡亲”,其次是“家族中有威望者”,选择找村干部的很少。

由此可见,农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多停留在娱乐消遣层次,尚未能自觉地从发展层面去吸收文化。农村文化建设仍处于一种自发、自生自灭的状态。

传统价值走向衰败

改革开放初期,笔者成长的山村有近300户1500余人,且多数都是同姓,人口流动率小,是一个典型的乡土社会。人们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知根知底,互帮互助,也相互约束。品行不端、名声不好的人,是很不受待见的。30年前,鲜少听说有村民不尽孝道、不守妇道,更别说有人犯罪。大家自觉地维护着公序良俗,然而,当下的农村却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是非观模糊。在村内闲逛,随处可见一栋栋装修精美的小别墅,但大多数房子都装上铁将军把门,房主们逢年过节才回来住上一段。村民们对于那些当上包工头或老板,即所谓赚了“大钱”的人,都称之为“能人”。这些“能人”有了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家乡盖房子,钱越多的,盖得就越气派。在这种攀比之风中,原本水旱无忧的良田逐渐被蚕食,长出了一座座房子,成了风景独特的“村中城”。至于住或不住,值或不值,并不是房主考虑的重点,在他们看来,房子象征着财富、地位和身份。笔者还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村里几位姑娘为争嫁入同村的一“能人”家,竟互相掐起了架。即使物质生活已比从前丰富不少,但人们对金钱的渴望却从未像当今强烈,在它面前,传统的是非观、价值观显得不堪一击。

还有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不少因急于“发大财”而走上邪道。如村里一个17岁男孩和3个初中刚毕业的孩子一起,模仿警匪片,将县城里的一名 “发廊妹”绑架到村后的山洞里,连续关了多天,最后在前去取赎金途中被警察制伏。可悲的是,对于以上种种,乡人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同情”,认为他们“运气不好”,根本未认识到违法行为的严重性。

孝道难尽。村里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留守的除极少数种植大户外,都是老人和儿童。很多老人不仅要一切自理,还要承担起抚育第三代的重任。3年前的假期,我曾看望过一对远房堂伯父伯母。彼时,老两口已年近古稀,身子还算硬朗,他们的3个儿子及儿媳都在工厂打工,照料5个孙辈的重担就落在了老两口身上。老人说,儿子儿媳主动提出的帮忙照料,他们不好拒绝某一个,只能一碗水端平,硬着头皮上。难以理解的是,老人的儿子们从未提起过给看护费,只会每半年交一次孙辈们的口粮和学费。2015年再回乡探望两老时,老爷爷已去世。老太太说道,老头子是一时糊涂想不开,与儿媳因孙辈管教问题吵了几句嘴,就喝“高度酒”走了(所谓“高度酒”,即是农民杀虫用的农药——笔者注)。据了解,近3年来,村里老人因与家人不和、难忍病痛折磨等原因,喝“高度酒”自我了断的就有十来位。

对大多数老人来说,只要身体健康,当“义务看孙员”还算幸福的,最怕就是突发急性病或患上不治之症。如村里一位身体一向不错的70多岁老太太,因不小心滑了一跤,摔断了椎骨。3个儿子听之任之,只请乡里江湖医生敷了点中草药应付了事。结果大暑天里老太太长期动弹不得,再加上疏于照料,躺床不到两个月便驾鹤西去。讽刺的是,老人去世后,儿子们却将丧事大操大办,不仅筵开50席,请遍全村人、邻村人,还连做各种道场三天三夜,场面之隆重热烈,墓地之豪华,为子孙们攒足了面子。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本该厚养薄葬的,不知何时却成了薄养厚葬,实在令人心酸。

婚姻关系不牢。过去的乡土社会,婚姻对年轻男女及双方家庭来说,都是严肃而慎重的大事。程序上,从提亲、相亲、订婚到结婚,一步不能少;时间上,从相识到结婚,少则半年,多则3到5年。虽多为媒妁之婚,但夫妻间相敬如宾,共同持家,繁衍后代,其乐融融。可在如今的村子里,从交谈中就可知道年轻人的婚恋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夫妻关系也不如以前单纯、稳固。村里的年轻男女在外打工,躁动和孤独导致不少年轻人相识即同居,奉子成婚,十七八岁便拖儿带女;也有少数人闪婚闪育后发现彼此并不合适,弃儿女一走了之。村子里有好几个小孩的母亲,都是孩子父亲在外打工时认识的外地女孩,因不能忍受贫困的生活,在孩子不足一岁时便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还有一些年轻人受拜金思想腐蚀,择偶标准由以前的人品为上转变为金钱至上。少数女孩子,为了过上所谓的好生活,甚至不惜拆散他人家庭。毋庸讳言,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大量外出的农村劳动力给农村的婚姻家庭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婚恋观的嬗变,家庭的解构,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

拿什么拯救乡村文化

伴随着城镇化高歌猛进,对广大农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经济的没落,而是精神的没落,文化的没落。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应反思:是否做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硬”?经济发展是否漏算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代价?如何才能让先进文化之光普照广大农村,实现城乡文明协调发展?

乡村文化是农民生活意义与价值的来源。如果乡村的伦理价值体系无法支撑日常生活,无法得到村民的认同和遵循,乡村文化就如无源之水。因此,培植适合农民需要的乡村文化,引导农民重建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极其重要。为此,提出几点陋见: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活动不仅要给村民以娱乐享受,更重要的功能在于增强村庄的凝聚力,培养集体情感。要做到这点,就要从农民自身需求及农村资源条件出发,准确定位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合理有序地推进。改进送文化下乡的方式,在送的同时,注重挖掘、开发和保护优秀的民间文化。强化村庄共同体意识,重塑农民的互助精神,遏止人与人之间的“功利化”“原子化”和“疏离化”。各级财政应拿出专项资金扶持乡村建设基础文化体育设施,如球场、剧场、乐队训练室等,提供村民适用的文化产品,发挥政府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抑制拜神文化和博彩文化。近年来拜神文化盛行、博彩文化暗流涌动固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与科学文化宣传阵地萎缩不无关系。虽然电视节目中有不少科教节目,但这类节目对村民的吸引力明显远不如娱乐节目。应把创建科学文化传播网络作为重中之重,包括组建科学传播队伍、开展科学知识讲座等,以村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大力宣传普及科学文化,让科学文化占据农村制高点,让封建迷信无处藏身。

培养农村文化活动带头人。针对当前农村文化组织和人才匮乏的窘况,基层组织应在农村文化生活中起到组织者、发动者的作用,通过组建文化活动组织和培养文化活动带头人等途径把村民组织起来,改变当前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化、碎片化的境地。同时,强化乡村学校教育对乡村文化的庇护和培育功能,扩大教学内容与乡村生活经验之间的融合,引导乡村孩子理解乡村世界,关爱乡村文化。

充分发挥志愿者、支教队伍的作用。发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在职人员和在校大学生反哺家乡文化建设,利用假期回乡义务支教,如开办讲座或进行短期技术培训等,用乡亲影响、带动乡亲。同时,吸引一批有理想、有志向的年轻人回归农村、建设农村,增加乡村生活的精神内涵,减少暴力、色情等腐朽文化对农村的侵蚀。

猜你喜欢
村民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谁远谁近?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