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娟
古希腊数学家、力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它带给我们一个启发:生本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只要找准阅读的支点,集中目标,整合问题,也必定能唤起学生阅读的积极兴趣,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生成,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一、挖一课之“根”,顺“题”而下,水到渠成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是作者反复推敲而拟定的,抓住题目往往能理清主线,把握文章的要旨。
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文时,可抓住题目中的“破”字展开。“破”,字典上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孙中山要“破”的这个陋习是什么?为什么要“破”这个陋习呢?后来“破”了陋习没有?让学生带着从题目中产生的一系列疑问,自读课文,寻找答案。学生在自主阅读与感悟中,深深地体会到缠足陋习给中国妇女带来的痛苦至深。当孙中山破除了这个陋习后,进一步乘胜追击:清朝康熙皇帝发现这是陋习,曾经下诏书废除缠足,仅仅七年又开禁,废除没有成功。光绪皇帝也发现缠足是陋习,但仍没成功废除。你们想想,这个“破”字中还包含着什么?学生在引导中,感悟到这“破”字中包含着孙中山的一种勇气,一种责任,一种“博爱”的思想,从而更产生了对孙中山由衷的敬佩之意。
聚焦课题“破”字,不仅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字面的意思,更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破”字的丰富意蕴。引导学生瞻前顾后,学会前后联系阅读思考的方法;引导学生往深层探究,孙中山那有魄力、有勇气、有责任与博爱的伟大形象便跃然纸上。围绕文题“破”字作为解读文本的奇妙支点,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文本阅读,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教学效果也可谓水到渠成。
所以,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首先不能忽略对标题的分析,要把标题作为首要切入点,顺藤摸瓜,由浅入深,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使教学活动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和整体感。
二、含一文之“本”,嚼“词”悦构,一线串珠
中心词是理解文本和语言的突破口,是串起文章的一条主线,是引领全文的文眼。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词语作为教学的支点,必将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奇特功效,有力促进阅读教学的交流与对话。
(一)推动情节发展,升华人物形象
如教学《船长》一课,课文讲述了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时,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而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文中两次使用了“屹立”一词,第一次是在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时:“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后一次是在哈尔威船长面对死亡的威胁,做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时:“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屹立”一词,表示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这里用来形容船长很恰当,体现了船长沉着冷静地指挥自救,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也为他的悲壮牺牲,烘托了气氛。本课的教学设计,就选取这两个“屹立”作为教学的支点,按“遇险——自救——牺牲”的情节发展,进行板块教学,引导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在撼动心魄的情境中,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心灵洗礼中,语感也随之浸染、生成,人物形象也随之升华。
(二)主抓分合结构,体悟作者情感
比如《姥姥的剪纸》一文,赞美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浓浓的情意。教学时就可以抓住文中的“神”和“拴”这两个字作为教学的支点,将全文分成两个板块。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时,围绕“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姥姥剪纸技艺之‘神?默读课文第一至六自然段,画一画句子,圏一圈词语,写一写感受”这个要求,品读“神”,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接着问:“一个‘拴字传神地表现了姥姥剪纸的另一种神奇,那牢牢拴住我的是什么样的剪纸呢?请快速浏览第七至十二自然段,找一找。”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逐层深入地体会祖孙之间深厚的情意。
巧妙地抓住“神”与“拴”这两个教学支点,在教师的点拨、归纳、提炼、总结中,学生习得了方法,增长了能力。在贴近课文的训练表达中,强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得“读”与“写”水乳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从而产生更强大的语文能力。
(三)着力多个角度,突破教学难点
《夹竹桃》是季羡林的一篇写景散文。夹竹桃的韧性是作者喜爱它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作者人格的象征。然而“韧性”这个词很抽象,怎样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深刻意蕴,突破这个难点呢?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来感悟。
1.品味语言,感悟“韧性”。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体会夹竹桃的默默无闻、毫不张扬、坚持不懈、朴实无华等特点。
2.领会对比,感悟“韧性”。课题明明是写“夹竹桃”,为什么在第三自然段中用那么多笔墨来写院子里的其他花呢?以此让学生知道“写百花,只为一花”的衬托作用。
3.联系作者,感悟“韧性”。拓展作者的人生经历,从而让学生明白作者不仅仅是在赞美夹竹桃,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内心,要做一个像夹竹桃一样默默无闻、有韧性的人。
4.联系自己,感悟“韧性”。夹竹桃默默无闻,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具有“韧性”,季羡林贫贱不移,宠辱不惊,也具有韧性。你是个有韧性的人吗?让学生在交流体悟中升华认识。
巧用教学的支点,抓住课文语言品味,联系作者,联系学生自己,由花及人,由他及我,多层面、多角度引导学生感悟“韧性”。学生不仅感悟到了花的韧性、作者的韧性,还懂得了自己也要做具有韧性的人,层层深入,“韧性”的品格深深烙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上。
三、寻一章之“魂”,品“句”达意,提纲挈领
有些课文中,总有这样的句子,由此窥视文章全部的内在气息,烛见整个文章的精神风貌。抓住这样的句子,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全文的钥匙,起到了提纲挈领,统领全文的作用。
如《广玉兰》一文最后一句:“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在教学时,抓住这句话,从花瓣的颜色与质感上感受广玉兰的纯洁与幽香,更从花开时各种形态、叶片等方面去品味那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无形中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了内容,从而进行有效训练。再如《秦兵马俑》一文,第三自然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既是对前面第二自然段介绍兵马俑宏大的概述,又是对后面五个自然段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导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围绕关键句,提纲挈领地将全文分成组块进行导读,让学生反复感受文本语言,潜心研读品词析句,在板块阅读中省时高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