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振红
当前的古代诗歌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诗歌特性的倾向,学生往往知晓赏析的方法,却读不懂诗歌的内容。这就涉及到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笔者认为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从诗歌特性和考纲要求出发。
古诗言简意赅,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高考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高考也是从这些角度设题。据此,中国古代诗歌教学的内容不妨这样确定:关注古诗特性,品味诗歌之美,帮助学生理清语意,“泡开诗歌”。
一、立足语言,品味诗歌的语美
诗的创造是将平常的旧材料给予不平常的新综合。在综合过程中,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或诗歌押韵的需要,将已有意象加以重新组合。同时为了追求语言的精练,可以省去的话就不必说。因而,我们要读懂诗句,首先是要将诗人高度凝练的诗句还原成生活的场景。用谢冕的话来说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在“泡”开的过程中,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将文字画面化,想像自己处在这样的境地之中。如“岩扉松径长寂寥”(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的“松径”二字。表面义为松树下的小路。但是如果我们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将其还原成画面,则可以感受到“松径”二字所传达出来的幽静。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古往今来的诗家都非常重视炼字,所以赏析诗歌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如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形象地概括了整首词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和环境显得十分协调。诗歌的这些特性,周振甫将其概括为“诗家语”。只有懂得“诗家语”,才知道读诗和读别的作品的不同。
周汝昌先生说:“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先要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用词的精确和传神。
二、立足形象,品味诗歌的形美
诗歌通过形象来传情达意,作为诗歌创作手段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自然也都离不开形象这一媒介,从这一意义上讲,诗歌就是形象的艺术。因此,教学诗歌,指导学生鉴赏形象是必不可少的。鉴赏形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读题目
题目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突破口,题目犹如诗歌的眼睛,透过它,可以了解诗歌的内容,甚至思想感情,为鉴赏诗歌提供明确的方向。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征人”表明了诗歌主人公的身份是征士。“怨”表明战士哀怨的厌战情感。
2.看注释
古代诗歌一般篇幅短小,这为我们赏析造成很大障碍,而注释则为我们提供了有效信息,降低了解题难度,甚至指明了解题方向。注释,或简介诗歌大意,或解释地名,或介绍背景,直指答题目标。如2008年高考湖南卷对“龙标”的解释,表明王昌龄被贬之偏远,更能突出李白对王昌龄的怀人之愁。
3.善联想
诗歌讲究含蓄美,这就要求我们鉴赏诗歌形象时,应通过联想搭建赏析的桥梁。联想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据形象的特点,以及所学过的诗歌甚至作者的经历等进行联想。有些景物因其特点,往往有较为固定的含义。杨柳——惜别,圆月——思念。有时,为了更快、更准确地理解诗歌,必须联系以前所学的诗词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三、立足情感,品味诗歌的情美
文学即人学。高中阶段所选的诗歌篇目都是传世佳作,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作者本人最深刻、最饱满、最含蓄的人生体验与思考。因此,诗词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体悟诗词中这些有关人生的感悟。王维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所以他的田园诗恬淡宁静,有“诗佛”等美誉。读陶渊明的诗,会想到他淡泊名利的精神。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借助这些内容表情达意才是诗人写诗的目的。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无疑要成为诗歌课堂教学的内容。
教学中,笔者常从以下方面去确定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情况,知人论世,把握作者的创作思路。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以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还结合时代特点,洞察作品中所表现的情志和反应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都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打上烙印。所以,课堂教学中注重知人论世。联系作者身世,突出重点,把握抒情方法;抓住意象、体味诗歌旨趣等方面,往往能“曲径通幽”。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不是空谈,而是要去体验、去感受、去欣赏。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诗歌也是美的。在一篇篇古诗歌中,我们更能找到许多有深度的美丽。相信只要我们运用审美的眼光去察觉每一朵语言浪花之上的点点波光,一定会深深的被中国古代诗歌之美所折服。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教学,内容上立足语言、形象、情感,一定能品味到语美、形美、情美。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丹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