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与政策取向

2016-03-08 05:44董黎晖杨平宇宋国防
河南社会科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改革

董黎晖,杨平宇,宋国防

(1.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44;2.温州商学院管理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与政策取向

董黎晖1,2,杨平宇2,宋国防1

(1.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44;2.温州商学院管理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中国的产业经济自然而然地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即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异常严峻复杂。就产业经济而言,存在着由粗放到集约、由单一到多样、由低级到高级的“三期叠加”特征,产业与产业之间发展极为不平衡。从深层次来看,前期发展中积累的各种矛盾、剩余产能的压力、投资结构的畸形、消费需求的不振以及企业本身的经营绩效等因素,都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产业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以消化过剩生产能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为推手,加快供给侧改革中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为未来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经济;着力点;政策取向

中国当前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然成了政策实施领域和经济改革领域的核心话题。中国之所以要推进以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是在对当前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形势进行准确研判的基础上进行的。与以往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相比较,现在的经济运行已经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这一特点就是中国的经济已经表现出与昔日截然不同的结构性矛盾,这集中表现在近年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价格下跌与结构性失调等现象。自2016年开始,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企稳回升之势,但是尽管如此,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正是因为中国产业经济所具有的这种特点,致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的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又面临着新的问题[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种经济调节手段,不仅能够实现资源按照市场的需要加以配置,还可以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这项改革可以使中国产业经济冲破中等收入的瓶颈,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为了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中国产业经济实现创新驱动,推进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消除束缚企业正常运营的各种羁绊,就必须深化现代产业体系的改革,必须提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新产业战略。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当前经济走向进行准确研判的结果,是对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矛盾进行清醒的认识的结果,更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就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着轰轰烈烈各项改革之时,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对于中国产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这其中,改革对中国的产业经济发展到底在多大的范围内、多大程度上产生影响,必须研究清楚。只有明晰了这一系列问题,才能够使产业经济找到制约发展的症结所在,从而突破瓶颈,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升级。要了解产业经济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所在,就要找准发展中国产业经济的着力点,把握好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的产业经济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诠释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指一项从市场的供给端进行的改革。此项改革以生产力的解放和竞争力的有效提升作为手段,目的是推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和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这项改革模式,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它着眼于消除过剩生产能力,淘汰已经明显落后的生产能力,彻底清理僵尸企业,让新兴领域和创新领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与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中长期内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然而,我们也必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包括专业人士在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一些人干脆置对象与内容于不顾,无论什么事情都与供给侧改革硬性地挂起钩来;有的将一时的、局部的结构性调整当成了供给侧改革的全部内容;有的混淆了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与渠道,甚至认为所谓供给侧改革无非就是要强化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等。这些都是对供给侧改革明显的误读。

究其实质,供给侧改革是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是一种新的经济改革实践。改革的出发点是对政府干预经济进行限制,同时又通过减免税收与降负来激发经济持续增长的活力。也即这项改革是着眼于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而减少政府权力的一项举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而推出的一项创新机制。

和以往历次经济体制改革不同的是,这次供给侧改革是以往改革的接续性动作,是以往经济体制改革的接续篇章。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都是以政府为中心,由政府加以主导。一方面,不能一味否定这种由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它在历史上也是起过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式已经明显地暴露出它自身存在的不足,因为它不能长期有效地刺激经济,无法长期使经济发展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因为经济的增长主要体现在消费方面,并不是在投资方面。因此,经济发展模式变革成为必然,这也是催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2]。

和投资所具备的相对稳定性比较,消费则具有一种非稳定性的特点,同时又兼具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什么样的市场主体,都必须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需求关系。就这个意义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有政府的因素在内,但却不是以政府为中心,更不是强化政府的权力。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政府,主要表现为将权力的主体交给市场,把更大的空间留给企业、留给社会。之所以这样操作,根本原因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目的在于激活市场,这说明供给侧结构性与以往那种完全依赖于政府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根本不同的。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制度的供给与创新,而供给与创新的责任主体在于政府。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政府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制度创新与制度供给方面。供给侧结构性并不是由政府来替代市场,也不是由政府对市场进行掌控与指挥。改革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政府在管理经济与治理社会过程中实现自身职能创新。政府作为一只有形之手,必须实施有效的管理,职能仅仅体现在宏观政策的调控方面、市场的监督与管理方面、公共利益的维护方面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方面等,不能逾越市场自由竞争的底线。同时,政府还要推行一系列的行政制度改革,以促进政府简政放权。近年,通过不断的努力,政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目前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深水区,但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许多系统性、基础性的问题接连出现。因此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改革方针,科学利用政府职能、充分激活市场能量,把供给侧改革全面引向深入。

(二)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中国产业经济的基本状况

一般情况下,产业经济发展与递进的规律为由粗放到集约、由单一到多样、由低级到高级,此种规律就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规律,也是产业经济的最终归宿[3]。中国产业经济步入经济新常态,是从以往的“三期叠加”开始的。自从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经济的发展不断呈现了新的变化,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变化更是有着天壤之别。

笔者以葡萄酒产业为例进行说明。2013年,中国的葡萄酒产业正处于积蓄能量的阶段,历经两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通过几次大型的盘整,所积蓄的产能亦在不断增多。在2016年,葡萄酒产业的经营方才逐渐转暖并使这种势头趋于稳定。在彻底贯彻由投资转向满足消费的经营模式后,现在葡萄酒产业已经实现稳定的复苏,正处在一个由低谷向上攀升的态势之中。

具体而言,葡萄酒产业需求状况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时尚化与低度化是消费者对酒品选择的新趋向。市场正在由对白酒的青睐向对葡萄酒需求转变。尤其是在一些商务活动中进行宴请,更是如此。二是不断下移的结构,让消费者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葡萄酒,于是催生了葡萄酒产业开发进程的不断加快。挤压式增长作为一种经济增长的新态势,在中档和低档葡萄酒市场上已经有所显现。就葡萄酒产业的结构来看,与2015年同期相比,葡萄酒在其衍生服务业方面的发展持续飙升,比如休闲、健康、婚庆、旅游、餐饮等占比不断获得新的提升。已经正式驶入快车道是葡萄酒服务产业一个新的特点,其在体育与文化产业上、在健康养老产业上、在休闲旅游产业上,都已经显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发展速度。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相关的服务产业的发展对以加工业为主的葡萄酒产业没有强烈的依赖性,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独立性在显著增强,这是一大突出特点。这说明葡萄酒产业以需求导向为主的产业模式,能够适应不同的市场与产业环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以上种种印证了葡萄酒产业在消费领域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明它正在向良性轨道迈进,整体发展企稳回升,消费需求已经逐渐走出谷底逐渐好转。应该说就需求结构而言,葡萄酒产业已然朝着多元、合理的方向踏实地跨越了一大步,已经摆脱了单纯依靠投资拉动增长的模式,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好的回应。

与葡萄酒产业相比,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并未能真正走出困境,依然徘徊于低谷之中。在这几大产业都面临着“一升”与“四降”的窘境。这“一升”为经济领域里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不降反升;而“四降”表现为在财政的收入方面增长的幅度显著下降、企业当中实体经济效益显著下降、一些工业产品的市场价格在显著下降、经济总体增长幅度在显著下降。这“一升”与“四降”使当前许多产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遭遇严重的发展问题。

仅从水泥这一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从2014年至2015年,两年的时间里水泥的总体生产能力已经由25.1亿吨下降到24.0亿吨,下降了4.4个百分点。虽然水泥的总体生产能力在呈现下滑之势,但是年总产量还是不低于24亿吨,应该说这个数量已经相当庞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几种现象相互并列:一是生产能力明显过剩,二是经济效益明显滑落,三是产业发展始终萎靡不振。此外,依然有玻璃、煤炭与钢铁等行业经济形势一直不能让人乐观。这表明,作为一项战略性经济结构性调整对策,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并非无根无据、率性而为,相反,它是有着极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因素。2015年,中国GDP增长率为6.9%,除金融领域以外的产业增长幅度超出6%,而工业行业主营业务成效极低,增长幅度为0。此外,还出现了经济增速总体上的下行之势,过剩行业企业正常经营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各类投资基本趋于放缓或停滞,产品出口市场呈现疲软之势等。不仅如此,包括财政收入与企业赢利,都面临放缓之势。

实际上,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之初的2014年,中央就已经对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作了精准的描述。所谓经济新常态,亦即经济的发展速度适当放缓,由中高速的发展状态替代原先的高速发展,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总体态势[4]。

经济新常态的出现,说明我国的经济形势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以往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投资、出口、消费“三大支柱”此时已经因模式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而显得力不从心,无论是出口方面、消费方面,还是在投资方面,都明显地感觉到动力不足。非但如此,生产能力过剩已经成为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加之又存在着经济结构性失衡,以及市场作用发挥不足,都对现在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形之下,依靠传统的经济刺激手段,通过粗放经营来寻求经济发展之路再也走不通了。现有的环境及资源已经无力承载太多的重负,仅凭单一的投资来促进经济发展显然已经独木难支。假使生产能力过剩这一现象一直悬而不决,那么这种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将作为诱因,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不仅工业行业产品价格下滑的势头得不到有效遏制,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也难以实现,而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这样一来,让中国的经济彻底改变发展模式,唯有自供给端切入,施以结构性的调整,改革以往的经济结构状况,才能让中国的经济发展迎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如若不然,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将会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难以走出传统发展模式的困境[5]。

二、产业经济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2015年以前,中国产业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的同时也累积了太多的矛盾,日积月累造成了积重难返的局面。当前因为投资相对乏力、相对薄弱,才使经济的发展表现为相对的迟缓。比如葡萄酒行业,2015年因为整体经济发展形势不够乐观,所以投资亦相应受到严重的影响[6]。正在建设中的酒庄不得不停止建设,新建数量少之又少,葡萄酒整体产业经济投资严重不足,酒庄经常出现产权转让案例,即便这些酒庄的资产多达上亿元。这种情况的出现,让葡萄酒产业投资数额持续下跌,尤其是对酒庄的资金投入更是相当冷清。再比如,玻璃产业、水泥产业和钢铁产业,不仅存在着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问题,更存在着需求方面明显不足的问题,这给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此外,企业还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如果国家整体经济形势有利时,正常运营所需要的资金尚能满足;然而在经济形势发展不利的情况下,资金就难以满足企业正常发展的基本需要了,资金断链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经济增速下滑的状态下,在产业发展中出现了彼此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这已经成为一种顽症痼疾。激烈的竞争环境、萎靡的需求状态、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使得许多企业为了压缩库存产品,不得不采取赊销的方式进行经营,这样一来,使得本来就不景气的企业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比如2015年的中国葡萄酒行业,不论是西部还是东部,企业都拥有着庞大的应收账款难以正常清收,加之在融资方面处于不利局面,企业的资金链条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断裂,许多企业不是已经停产,就是存在着减产的现象,更为严重企业只好破产。在山东就有一家较为知名的葡萄酒企业,身负超过亿元的负债,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将现有的资产变现以此偿还债务。2015年,就整个葡萄酒行业而言,因为效益的持续下滑,本来已经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又面临着国际上葡萄酒跨国企业的冲击。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国内葡萄酒产业要想赢得生存就只能在产品的售价上做文章。因此,降低产品营销的价格,就是2015年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无奈之举。如何促进资金的周转、如何化解产成品库存增加的压力,是当时葡萄酒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7]。正是在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下,葡萄酒行业从满足需求多样性入手进行供给侧改革,改变依赖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实现由消费主导产业供给,从而在诸多过剩产业中较早走出了发展困境。这也是产业政策回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型案例。

又比如,在房地产业、玻璃产业、水泥产业、钢铁产业等产业经济中,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库存增大的现象,同时又普遍存在着经济效益严重下滑的现象。大一点的企业勉强支撑,一些中小企业干脆关门歇业或坐以待闭,究其原因,就是供给端不能适应需求端所致。对于这种状况,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尤其是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进入2016年以后,产业经济的总体态势开始出现企稳回升的势头。2016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已经达到6.7%,高出预计目标,但是与此同时,CPI有所跌落,落差为1.9%。供求关系变化最突出的是工业产品,其中制造业相对突出,采购经理指数PMI已近临界值,达49.9%[8]。相反,PMI在服务行业产业经济中则有一定程度上提升。综观企业整体运行情况,总体上已经出现了企稳回升的情况,产业经济利润、特别是工业产业经济利润,已经显现出按月递增的特点。社会就业人数已达580万,基本上已经向好的方向发展。产业经济结构有所改善,其中服务业的改善幅度较为明显。服务业所创造的GDP在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与先进设备等产业增长的速度也在持续增加。

2016年上半年,高新技术所占比重在提高,在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中占比11.9%。这一数字与2015年相比,提升了0.79个百分点。在工业产业经济中,制造业创造了1.28个百分点的增加幅度,占比达33.1%。这说明,工业产业经济正在向中高端领域迈进,这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新特点、新趋势[9]。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016年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边际效应显现情况表

此外,投资结构的优化,已经取得明显进展。2016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与服务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步伐加快,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投资逐渐呈现下降之势。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经济中增加12.9%,这一数字与总体增幅比要高出4.0个百分点。在整个工业产业经济中,技术资金的投入增加了14.9%,较总体增幅高出6.0个百分点。服务领域投入的资金占比达59%,与2015年同期相比,已经增加了1.25个百分点。另外,一些高能耗的制造业资金投入有所降低,降低幅度为1.6%。

居民的消费需求有逐渐回升之势。与消费有密切关联的产业,经济运行的势头开始有所好转,销售额在不断增加。与2015年同期相比,2016年上半年医药业增长13.9%,体育用品与娱乐用品业增长13.1%,汽车业增长8.5%[10]。

尽管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已经有所显现,但是结构性的矛盾还是依然存在的。投资需求基本上仍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这其中结构性的失调依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也包括了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动力严重不足的原因。

当前,国有企业在投资方面的步伐已经明显放缓。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行业内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更是因为正在进行的产业升级的缘故[11]。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融资的瓶颈一直无法突破,尽管自身有着强烈的愿望进行投资,但是受制于自身能力最终无法实现。

总体上看,消费需求依然不够乐观。这不仅有收入层面的问题,更有着分配结构方面的问题,而结构问题则是根本的。在分配领域里,最严重的失衡表现在初次分配中。一线产业劳动者收入过低,中高层管理者收入要高出许多,一反一正,差距因此拉开,因而影响到了最终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消费需求[12]。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稳健、良性、持续运行的“致命杀手”。除此之外,在区域间、城乡间与产业间的收入差距也较大,同样存在结构性失衡。这也使我国整体消费水平和速度明显跟不上供给端发展的要求。

三、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产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2016年以来,纵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不仅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而且还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使得我国的产业经济走向复苏依然阻力重重。从中国产业经济自身状况来看,经济效益的下滑、市场功能的不稳健、产品成本的不断上升、资金保证的不足、不断增加的产品库存、生产能力过剩等现象的持续存在,这是2016年中国产业经济面临的总体形势。为了有效促进中国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必须精准确定中国产业经济的着力点。

(一)消化过剩生产能力

因为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结构性过剩这一问题,所以才促使供给侧改革中倒逼机制的形成。对过剩生产能力进行有效化解,已经成为当前产业经济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已成为企业经济萎靡不振的根源所在,这不仅使企业的活力有所降低,而且也使企业的经营效率大打折扣[13]。与此同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资源浪费,让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受到影响,也使代际之间的公平受到不良影响。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在全球竞争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就是缘于过剩的与落后的生产能力基本上都集中于中端或者是低端的产品方面。从当前我国产业经济的实际运营情况来看,生产能力过剩问题不仅在国内有所表现,而且在国际上表现也相当突出,从而使压缩库存存在着相当大的压力。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消除过剩的生产能力与降低产品库存积压,还有相当长的路需要走[14]。

如果对中长期内我国产业经济的运行进行估计的话,可能会出现“前面低而后边高”的情况,也就是说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形势的发展还是比较严峻的。但是到后期,随着库存的消化、结构的调整,形势会渐渐好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把握好产业经济这个基本发展形势,学会对这种经济运营态势的准确把握,把降低产品的库存当成当前最重要的事项,放在企业经营的首位加以落实。要积极进行营销、市场与管理方面的大胆创新,通过采取更加积极、更加灵活、更加有效的策略,摸准市场的脉搏、了解市场有效需求所在,转变依赖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真正使企业处于产品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相对较高的运营成本,无论是对于需求端还是对于供给端,都是一种极其负面的影响因素。用地成本、融资成本和税费成本一直较高,这已经成为企业成本降低乏力的主要原因。财政部于2013年曾经发布相关的报告,指出中国的企业在税收与上缴费用等方面的负担相对较重;在社会保险基金、各种项目的收费、政府性基金、各种税收等方面,其税收的负担已经达到39%[15],这一数字已经明显地高出发达国家的水平,更高出OECD国家的水平。此外,中小型与微型企业的重负就更是居高不下,平均至少在41%以上。因为融资难,使企业运营成本相应增加,严重地阻碍着企业的发展。国家相关部门的报告显示,2010年全国范围内在借贷利润,包括民间借贷利润、银行业以外的家庭借贷利润和银行业的净利润为20429亿元。这一数字在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中占4.9%的比例。就在同一年,非国有的实体机构、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利润为44559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11.20%的比例。至2014年,全国范围内因为借贷而发生的利润为47299亿元,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经由2010年的4.9%升至7.43%。几乎同一时期,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非国有经济实体收入为42899亿元,较社会借贷利润差额多达4399亿元,所占比例从2010年11.20%下降到6.73%。进入到2014年之后,全社会范围内的借贷利润要较2010年至少提升1.2倍。针对企业的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这一问题,国家已经从宏观层面采取各种举措来加以解决,至2015年,融资成本整体降低5.9%。但一些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其融资的成本依然处于很高的水平,基本上融资成本已占全部运营成本的21%。除此之外,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负担还有一项是比较严重的,就是企业在房屋的使用与土地的使用方面成本过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让企业经营成本相对增加的诸多因素,才使企业一直以来始终负重经营,难以走出高成本的困境。

(三)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要在着力解决我国产业面临的难题的基础上,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有效提升。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的着力点。要使传统的产业结构尽快得到优化和升级,加大高端产业的发展力度,以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端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于淘汰落后产业与提升低端的产业,必须聚焦高端产业促进其发展与培育,竭尽全力实现转型升级。现在中国产业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集中表现在“三低”与“三高”:“三低”即低竞争能力、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三高”即高排放、高污染与高消耗。“三低”与“三高”的出现,让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相当大的风险与挑战。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必须努力实现新的“三低”与“三高”局面,即实现低排放、低污染与低消耗,形成高竞争力、高附加值与高科技含量,这是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企业结构转型的最终目标。

谈及降低能耗并不意味着冲击经济的发展,事实上如果处理得当,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耗不但不会阻碍经济发展,反而还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16]。几年来,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基本上呈现出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处于不断向好调整之中,具体见图1。

图1 单位GDP能源消耗情况(单位:吨标煤/万元)

这就要努力打造企业参与竞争的制高点,要让新的经济增长点得到有效的培育和发展,要使高端产业以最快的速度发展起来,要有效地建立起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的机制。比如在旅游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环保产业、水泥产业等进行有机融合。此外,对于金融业、地产业、餐饮业、酒店业、文化业与旅游业,必须加大融合的力度,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让新的业态加快形成的步伐,以此促进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就当前的情况来看,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努力压缩企业库存

围绕着消除影响企业转型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努力消除过剩生产能力,努力降低企业库存,并将这项任务当成当前最重要的任务。要聚焦国内外的市场,锐意开拓、大胆创新,为企业的转型发展创造条件。要使经济增长控制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仅要着眼于结构的调整,更要使产出总量得到控制。要通过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对于政策的运用要加大力度使之不断强化,使之配套协调[17]。对现行的政策体系要真正完善好,充分发挥其在治理过剩生产能力方面的保障作用。在相关的政策与措施方面,必须使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得到坚决控制。如在水泥产业中,要鼓励制作标号较高的水泥产品,对于标号较低的水泥产品一定要严格加以限制,尤其是对于那些质量低劣的水泥产品一定要加以杜绝。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在生产中以绿色、环保要求为标准从事水泥产品的生产与开发。一些较严重的污染企业,如果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符合环境保护治理要求,那就要采取关停的措施,要果断有力,不能失之于软弱、失之于被动,要以实际效果回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于生产技术设施较差,已经不能满足正常生产与运营需求的,以及产品质量较差的,特别是经过治理也难以达到要求的生产线,必须对其坚决关停。要通过这种手段,为新的生产线的使用创设条件。

2.积极出台优惠政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身就已经涵盖了降低成本这层意思,因此必须在改革中把这项任务完成好。政府要制定并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并使政策间相互联系,以促进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和尽快形成不同的新业态。要积极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建立起彼此较为密切的经济与技术方面的联系。要让新的产业形态中各产业间具有一种内在的互补关系。为了促进产业间更好地融合,就要制定并实施更加具有广泛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让产业之间进一步融合并实现协调发展[18]。要加快产城一体化进程,在土地、借贷资金、收取税费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减少运营成本。

3.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要使已经制定的政策效力尽早地发挥出来,并对政策适度适时进行微观调控,推进各类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各类高新技术的进一步推进。在促进传统企业向创新型转变和转型升级方面,要坚持以金融扶持、税收优惠、财政奖励与补贴等为主要手段。以水泥产生为例,在水泥产业发展中,要对其传统的工艺实施改造,要以较为先进实用的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对落后的生产能力加以淘汰。如新型干线法生产线是第二代先进的水泥生产线,要加大研发的力度,努力以此替代水泥产业的第一代生产线。水泥产业经济要以绿色、高端为自己的经营方向,在结合区域与资源条件的同时,以循环经济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水泥产业的改造和转型,促进区域水泥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

4.促进政策形成合力

要将当前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要让相关政策形成合力。如要使劳动者收入增长机制与就业机制尽快与供给侧改革相融合,对于以消费来刺激内需的相关政策也要尽快加以完善,以需求端的改革刺激供给侧经济活力的增加。要对消费所具有的增长潜力进一步进行挖掘,使经济增长得到平稳的推进[19]。总之,充分加强各项政策之间的联系,使之形成合力,这是促进中国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结论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党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我们在经济工作中必须坚持好、落实好。现在,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已经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只是在投资方面来推进经济的正常运行,显然已经不符合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因为这是一种治标而不治本的办法,最终不能让经济的发展步入良性的轨道。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本着固本强基,从制度供给上下功夫,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彻底铲除经济领域里的顽症与痼疾。必须努力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以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进行来促进产业经济的良性发展。这就要求努力适应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有效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要对当前产业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与问题进行清醒的分析和研究,以供给端作为起点,推进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20]。通过深化改革,使经济的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与供需结构,都发生积极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让社会的活力与经济的活力都能够更好地释放出来,让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在能量得以充分的发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成为当前推进的各项改革的重点,只有牢牢地把握好这一重点,对于当前的发展任务和经济形势准确把握,紧紧抓住机遇,努力适应、锐意创新、化解风险,积极采取得力措施、牢固树立政策导向,才能使中国的产业经济早日摆脱窘境、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姚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几个重点问题[J].河南社会科学,2016,(1):12—13.

[2]李智,原锦凤.基于中国经济现实的供给侧改革方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20—21。

[3]陆岷峰,徐阳洋.供给侧改革与政府有形之手的有效应用[J].银行家,2016,(3):14

[4]王巧.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政府制度供给滞后及其防范[J].荆楚学刊,2016,(3):33—36.

[5]房树人.在补短板促平衡中实现协调发展[J].理论学习,2015,(12):11—12.

[6]郁鹏,安树伟.以供给侧改革引领区域发展新常态[J].城市,2016,(2):22—24.

[7]汪睿.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6,(22):19.

[8]林毅夫.供给侧改革的短期冲击与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6,(1):16—17.

[9]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0—27.

[10]张世国.产业升级与国际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J].区域经济评论,2016,(3): 11—13.

[11]刘畅,涂国平.供给侧改革与全球产业链重构[J].河南社会科学,2016,(4):18—24.

[12]田新民,胡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精尖”产业结构的构建——以北京市为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8):15—20.

[13]姚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几个重点问题[J].河南社会科学,2016,(1):33.

[14]胡颖,田新民.供给侧改革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J].工业技术经济,2016,(7):33—38.

[15]贾康,张斌.供给侧改革:现实挑战、国际经验借鉴与路径选择[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4): 28—39.

[16]Hindriks,J.,Myles,G.Strategic Inter-Regional Transfer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2003,(15):12—55.

[17]Pellenbarg P,L J G VanWissen,J VanDijk.Firm Migration[J].Industrial Locationeconomics,2002,(7):1—33.

[18]Baas L.W,Korevaar G.Eco-Industrial Parks in The Netherlands:The Rotterdam Harbor and Industry Complex[J].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Cases and Impact,2010,(20):25—40.

[19]Fogel,Robert W.Simon S.Kuznets:April 30,1901—July 9,1985[R].NBER Working Paper No. W7787,2000.

[20]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5: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 Internation alization of R&D[R].2005.

责任编辑 凌澜

F26

:A

:1007-905X(2016)12-0079-08

2016-09-25

2016年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16NDJC130YB)

1.董黎晖,女,浙江温州人,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温州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企业创新管理研究;2.杨平宇,男,河北秦皇岛人,博士,温州商学院科研处副处长,主要从事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3.宋国防,男,上海人,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企业运营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改革
改革之路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改革备忘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