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的选择—新生代流动穆斯林城市适应研究*

2016-03-08 05:13宋美娜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甘肃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兰州市新生代层次分析法

宋美娜(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徘徊的选择—新生代流动穆斯林城市适应研究*

宋美娜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问题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热点,新生代流动穆斯林作为流动人口中的特殊群体,其城市适应过程更丰富、更复杂,探究其对城市综合环境的适应状况以及其去留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新生代;流动穆斯林;城市适应;兰州市;层次分析法

1 概述

流动人口是我国的特殊现象也是一种独特的人口群体[1],依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标准可以将其界定为流动时间在半年以上,跨乡、镇及以上移动,未实现户口迁移的群体。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的高潮时期,在城市化引发的诸多问题当中,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带来的城市适应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新生代流动穆斯林因为其特殊的宗教信仰与年龄差异使其城市适应变得更加复杂,探究其对城市综合环境的适应状况以及其去留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纵观人口研究历程,学界对农民工的研究由来已久,传统的农民工研究关注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从一个地区嵌入另一个地区的原因和过程,而对这个群体进入城市后如何融合、去或是留的问题,并未做系统深入地探讨。近年来,农民工内部逐渐产生代际差异,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或“第二代农民工”阶层,该群体与一代农民工具有显著相异特征,作为现今城市劳动力构成的主要群体,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2000年开始,学者从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角度出发,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趋向不明确和不稳定,进而会强化农村流动人口的“流动性”[2];随研究的深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成为研究热点,其作为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学者对其进行量化研究,判定新生代农民工处于中度市民化水平[3];随着地理学者的进入,从空间分异的视角研究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市民化现状,定量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特征[4]。但纵观此类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学者均站在城市角度进行分析,阐述新生代农民工适应问题对城市所产生的影响,缺乏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进行客观分析。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将研究对象特殊化为具有宗教信仰的新生代少数民族人口,主要从文化冲突与文化不适应、融合期望、社会适应、政策制定[5-8]等角度进行了研究,学者对少数民族的研究并未区分代际差异,且多是定性研究。因此,本研究对象选取新生代流动穆斯林人口,综合前人研究,本研究中将其界定为1980年以后出生、进入到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9];选取西部地区典型少数民族聚集城市兰州作为研究地点,以兰州作为观察中国少数民族的橱窗,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城市建立健全创新人口管理提供智力支持,为新时期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和谐的民族基础。

2 研究区概况与资料来源

兰州是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常住人口364万,其中流动人口91万,现居住有汉、回等56个民族,世居民族主要是汉、回、东乡、藏、裕固族等。据人口现状调查显示,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5.2%,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回族所占比例为69.9%。在城市化过程中,外来人员较多涌入兰州,由于甘肃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多元,来兰穆斯林在面临角色转换、城市适应与去留问题是本研究的重点。学界对穆斯林研究表明,为了满足宗教生活的需求,穆斯林存在“围寺而居”的特点,由兰州市清真寺分布图得出城关区和七里河区为主要回族居民分布区,鉴于此,结合兰州市流动穆斯林人口分布特点,确定本研究调研地点为7个,分别为:小西湖公园、上西园社区、徐家湾、培黎广场、西关什字、拱星墩、西固西路。

3 数据分析

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穆斯林分布特点,我们选取了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2种抽样方法,调研者对兰州市200位流动穆斯林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涉及经济适应、社会文化适应与心理适应3个层面的34个指标,通过后期对问卷进行整理剔除了由于年龄、民族不符或者前后矛盾的问卷,最终有效问卷134份,有效比率为67%。

3.1基本信息汇总(见表1)

表1 兰州市五区调研对象基本信息汇总

3.2方法选择

3.2.1相关系数法

由于经济层面因素较多且具有易量化的特点,为了得出经济层面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变量间的紧密程度,确定简单相关系数法进行研究。

3.2.2模糊层次分析法

社会适应方面选取4个大指标层下的15个小指标,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建立判断矩阵,数据处理后得到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偏差矩阵,调整模糊矩阵,并检验矩阵的一致性。接着计算指标层评价矩阵,计算公式为:

式中:m表示各个支持层指标的个数,n为评价等级个数,ri表示调研选择某项百分比,最后采用模糊一致判断矩阵排序的归一化法计算得出目标层的模糊综合评价。

3.3研究结果

本文从经济层面、社会文化层面与心理层面对新生代流动穆斯林城市适应进行研究,3个方面依次递进:经济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是流动穆斯林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心理适应反映流动穆斯林对城市生活方式等的认同程度,是城市适应的深层体现。

3.3.1经济适应

计算可知经济适应维度,三级指标与经济适应的相关性表现(见表2)。

结果表明,新生代流动穆斯林经济适应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家庭月收入,其次为食品支出比例、人均住房面积,收入分配比例影响表现为微相关。

3.3.2社会文化适应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确定指标权重结果(见表3)。

表2 经济适应维度指标相关性汇总

表3 新生代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文化适应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得出指标层评价矩阵后,采用模糊一致判断矩阵排序的归一化法计算得出目标层的模糊综合评价为A=WR=[0.0924,0.3081,0.3095,0.1407,0.0290]。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兰州新生代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水平为适应,适应与较适应比例达到61.76%,但仍有14.07%的人表示不清楚,2.9%的人极不适应。

社会适应中还包括流动群体对城市教育条件、交通娱乐设施条件以及就业条件的适应。新生代流动穆斯林多存在举家流入情况,这也就催生了子女教育问题,户籍制度造成的高昂借读费是流动穆斯林子女入学的首要门槛。与上一代穆斯林多希望通过自身探索获得工作技能不同,76%的新生代流动穆斯林希望通过有关部门组织技术学习来获得工作知识与技能,而对民族文化教育则认为清真寺会进行组织学习,没必要通过政府专门进行学习。城市交通与娱乐条件,其认为很便利,能够满足需求。城市就业方面,从职业构成来看,新生代流动穆斯林从事的行业中个体户与餐饮业服务比例达87%,从事高学历工作比例不到5%,根源于伊斯兰文化对商人的高度肯定,这种文化特点决定了流动穆斯林的就业格局,同时,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加速,大多数就业部门提高了对就业人员文化程度的要求,这就使得文化程度偏低的穆斯林人口被拒之门外,多从事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职业。

3.3.3心理适应

归属感指的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组织的从属感受,是一种主观的个人感受,城市归属感反映的是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包括对城市的认识是否正确,与城市人的关系是否融洽,与城市人的根本区别,婚姻观念,身份定位与留居意识。

因此,城市民族工作过程中应该大力号召新生代流动穆斯林要主动参与到流入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中,尤其在流入地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尤为重要,增强归属感的同时,城市生活安全感也会同步上升。

4 讨论

新生代流动穆斯林城市适应问题是中国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二代城市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学术界对泛农民工二代(以下简称泛二代)的研究结果发现,在三个研究层面,既存在相同点,又存在差异性。相同点表现为:经济层面,影响其城市适应性的首要因素同为经济因素,家庭收入是决定其城市适应的关键;其次,心理层面上,新生代流动穆斯林与泛二代同处于“半城市化”状态,身份定位认识尚不清楚,未被城市社会完全接纳。差异性则主要表现在社会文化层面。首先,受民族因素影响,新生代流动穆斯林城市适应受宗教环境影响较大,区别于泛二代为清真寺数量与清真饮食能否满足基本需求。文化程度的差异上,新生代流动穆斯林文化水平在高中及以上的占到26%,远低于泛二代;第三,从事职业的差异,新生代流动穆斯林多从事餐饮服务业,工作类型单一,与泛二代相比,就业范围较窄。

因此,在社会管理方面,应该注意提高其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逐步实现流动穆斯林的行业多样化,在文化保护方面,合理引导宗教生活,让新生代流动穆斯林更好地适应城市化的同时,传统文化精髓在现代化背景下能够更好地传承。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孙玉晶.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J].人口研究,2006,30(4):70-76.

[2]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03:63-76.

[3]张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11(6):100-109.

[4]张建丽,李雪铭,张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与空间分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82-88.

[5]汤夺先.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以对兰州市的调查为视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1):44-50.

[6]王通,刘珂冉,马霞.穆斯林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调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学理论,2014(3):65-66.

[7]高翔,张燕,鱼腾飞,等.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性实证研究——以兰州市回族、东乡族为例[J].人口与经济, 2011(2):77-84.

[8]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2):35-40.

[9]魏晨.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12):106-109.

*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171143)。

中图分类号:K928.5

猜你喜欢
兰州市新生代层次分析法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兰州市核桃标准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道路拥堵的研究
《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8月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