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云 山西省介休市绵山畜牧兽医中心站 032000
奶牛酮血病的防治措施
段 云山西省介休市绵山畜牧兽医中心站032000
奶牛酮血病是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引起高产泌乳牛发生的一种代谢疾病,以产奶量下降、消化机能紊乱并伴有神经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该病不仅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制约着奶牛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笔者阐述了该病的发病特点、病因、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同时提出了科学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奶牛酮血病;病因;诊断;防治
该病多见于营养较好的3~6月胎的高产奶牛,通常在产后30天左右发病,最晚不超过6周。随着分娩时间的延长,在泌乳后半期间发病率降低。该病同奶牛分娩前营养状态有关,一般肥胖的高产奶牛较易发病。有学者认为,该病同遗传、品种也存在一定的关系。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于冬春季节。这同天气寒冷,过多饲喂含有丁酸的青贮饲料、缺乏优质饲料,以及舍饲期牛运动量不足等有关。
在奶牛泌乳高峰期,饲喂了大量高蛋白、高脂肪性饲料(如玉米、黄豆、豆饼和油渣等),而缺乏青干草及青绿多汁饲料、饲料中缺乏磷、钴、碘等矿物质,加之奶牛运动不足造成产前过度肥胖。奶牛日粮中营养不平衡或供应不足,饲料单纯、营养不全、比例不当,如糖缺乏、脂肪和蛋白质过量或蛋白质缺乏、氨基酸不全价所致的代谢功能紊乱可以引发该病。
该病的发生同牛的消化代谢特点有关:碳水化合物饲料在瘤胃经微生物发酵后产生乙酸、丙酸和丁酸等挥发性脂肪酸被吸收利用,而在小肠被吸收的萄萄糖却很少。乙酸、丁酸虽可作为体内能量的来源生成乳脂,但不能生糖。如饲料配合不当,一旦丙酸和生糖氨基酸缺乏,糖的异生作用障碍就容易引起酮病的发生。
(1)消化型。常于分娩后发病,患牛初期出现前胃迟缓症状,食欲减退,喜粗饲料而拒食各种精料,反刍减少。粪便干稀交替且附有粘液,有腥臭味。脱水消瘦,泌乳量下降。呼气、尿液及乳液中排出多量酮体,有似烂苹果的气味。肝区叩诊,部分病牛发生痛性反应。瘤胃蠕动时强时弱,甚至停止。
(2)神经型。病牛初期表现为兴奋不安,发出叫声,或转圈或呆立。随着病情发展,病牛出现意识障碍,后肢麻痹轻瘫,反应迟钝,最终卧地不起,处于昏迷状态直至衰竭而亡。
(3)生产瘫痪型。病牛头部趋向颈侧,脊椎骨弯曲呈S型,最后处于昏迷状态,症状与生产瘫痪相似。主要特征为病牛产奶量高、体重下降、消瘦和食欲减少。
主要表现为肝脏的脂肪变性,严重病例的肝比正常的大2~3倍,其他实质器官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
通常病例有有以下情况:在产后约30天发病;饲喂含蛋白质、脂肪过剩的精料,孕期缺乏运动及维生素不足;消化紊乱,尿液稀薄而透明;呼气及排泄物散发出醋酮气味(烂苹果味)。确诊可在实验室进行尿酮及血酮检测。
(1)预防措施。加强母牛的饲养管理,增加日粮中糖类和升糖物质(如玉米粉)的含量,尽量避免给予丁酸发酵的青贮饲料。妊娠后期应适当加强运动,并饲喂优质牧草。减喂富含脂肪类饲料,限制高能量饲料的进食量,增加干草喂量,保证饲料中有充足的钴、磷和碘。同时,确保日粮结构和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必须符合奶牛不同生理时期的需要。注重牛舍通风保温和干燥,改善牛舍卫生环境。
应定期对高产奶牛进行血、尿酮体的检查,早期发现亚临床型病例,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在该病常发的奶牛场,可从产犊时开始给母牛饲喂丙酸钠,110g/天,连用5~6周。对年老高产及有酮血病病史的奶牛,在产前1周,静脉注射50%葡萄糖及5%氯化钙溶液200mL,每天1次。
(2)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治疗选用神曲100g,当参、熟地、当归、赤勺、砂仁各60g,苍术80g,茯苓、甘草各50g,川芎40g,磨碎,开水冲,候温灌服,每天1剂。
(3)西药治疗。采用丙二醇或甘油500g,每天2次,连用2天,亦可口服丙酸钠、氯化钾等。或静脉注射25%葡萄糖溶液2000~3000mL,每日1~2次,连用4天,疗效显著。病牛有神经症状时,病初可加水内服水合氯醛30g,以后每次给予7g,每天2次,连用3~5天,或配合维生素B1、复合维生素等治疗。同时一次性静脉注射碳酸氢钠500mL,每日1次,连用3天,治疗效果较好。将丙酸钠5~10g加水稀释成2%的溶液灌服,每天1次,可使丙酮加速分解,对治疗奶牛酮血病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