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斌 山西省临县曲峪畜牧兽医站033200
羊口炎的发生与防治
刘燕斌山西省临县曲峪畜牧兽医站033200
笔者针对不同成因的羊口炎进行探究,掌握了本病的大致分类、致病因素、典型症状和流行病学等临床特点,并总结了对轻重病例的不同施治方案。
羊口炎;成因分析;预防控制;治疗方法
临床上羊口炎是由于口腔黏膜表层或深层组织发生炎性病变,以卡他性口炎、水疱性口炎和溃疡性口炎较为常见。按致病诱因可分为原发性口炎和继发性口炎。按照病原体又可分为病毒性、细菌性或病毒与细菌混感染。
一般原发性口炎主要是由于采食过程中受到机械性损伤,如采食坚硬、粗糙、带刺的粗纤维性食物,刺伤(划伤)口腔上皮黏膜导致发炎。误食某些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有毒植物、过期霉变饲草料等,引起整个消化道黏膜发生炎性病变。长期缺乏某些维生素(主要是B族维生素)导致消化道表皮黏膜及皮肤严重发育不良。羊痘、羊口疮、羊霉菌毒中毒等常见传染病亦可引起羊消化道继发或并发性感染。
症见病羊口腔黏膜充血、肿胀、有疼痛感,以上下唇、齿龈、面颊部病灶最为明显。水疱性口炎的特点是上下唇散布较为密集的颗粒状、半透明、大小不一的水疱。溃疡性口炎可见口腔黏膜出现成片坏死灶、黏膜脱落、出血等,继发细菌性感染时常伴有恶臭。病程中后期造成病羊采食困难、饮食欲显著下降,继发感染、多元混感现象较为普遍,某种单纯性口炎独立存在的情况较为少见。
该病常年发生,不同品种、性别、日龄的羊均易感,其中以夏季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秋冬大幅降温时节较为高发。单位面积上养殖密度过大、环境污染程度较大、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羊场发病率最高。30日龄以内低龄羔羊最易感,发病及死亡率较高,育成以后的羊只有一定的抵抗力,病死率较低。最初的发病羊是主要传染源,被发病羊粪便及分泌物污染的空气、土壤、器皿及饮食源等可造成直接或间接性传播,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而构成传染。饲草料长期过于单一、营养物质严重缺乏、纤维性饲草过于粗糙、饲草料过期及霉变等,容易诱发该病。
(1)严格控制传染源。主要是加强防检疫措施,禁止对外购进发病羊,农牧区的散养羊群勿与发病群近距离接触。及时发现群内个别早期发病个体,迅速采取隔离治疗、专舍饲养管理措施,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同时对发病场(舍)采取严格的消毒(带羊消毒),消毒前应彻底清除被病羊污染的粪污、垫料等有机物载体,以保证达到最佳消毒效果。消毒剂首选2%~5%烧碱液、3%硼酸液或含碘剂,对发病场(舍)至少带羊消毒3次以上。
(2)强化重大疫病疫苗免疫。口蹄疫、羊痘病、羊小反刍兽疫等重大疫病常继发严重的口炎症状,且病史区(场)很难短期净化相关原发病,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主动采取疫苗接种措施。如规模羊场常年保持75%以上的有效抗体滴度监测合格率,则发病率较低。
(3)环境控制须达标。该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环境条件恶化。规模羊场要做到“四位一体”的良性养殖环境控制,主要是保持适宜的温度(18~20℃,新生低龄羔羊则需28~30℃的舍内温度)、湿度(相对湿度65%左右)、保洁度(清扫、冲洗、消毒)、空气质量(降低粉尘和有害气体)。另外,规模化养羊还要注意随羊只的生长发育,适时采取均群、限密措施,避免同一栏舍内过于拥挤,造成通风不良、传染病风险增大。重视消灭体内外寄生虫,包括严格控制蚊蝇、鼠类及其他畜禽等,禁止其随意串场(舍),防止各种中间传播媒介携带病原体传播相关疾病。入场车辆消毒、人员衣物消毒等生物安全防范措施必须做到位。
(4)精细化饲养管理。重点保护高度易感的低龄羔羊,早期尽量投喂青绿、柔软、易消化的饲草料,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饲粮。禁止给羊群投喂质地粗硬、带尖锐棱刺的植物,避免异物损伤上段消化道上皮黏膜。禁止投喂过期、霉变、被污染的饲草料。对料槽、饮水器具等用碱液消毒,有效杀灭致病原。育成羊重组群尽量以同来源、同性别、同日龄、体况相近的原则进行组群,禁止随意与外购羊、日龄相差过大的羊只组群。
轻症治疗。症见病羊饮食欲基本正常,或伴轻度水疱及口腔糜烂等,首先清洗患部,将坏死灶清除干净,用10%浓盐水、0.1%高锰酸钾液、0.1%雷夫奴尔水溶液、3%硼酸水溶液或2%明矾水溶液等进行清洗,洗净后直接涂抹碘甘油,视具体病情,每天涂抹1~2次,经3~5天治疗口炎症状可明显缓解。同时加强饲喂管理,每天给病羊投喂易消化、柔软、营养较全价的饲草料,对低龄羔羊可直接补喂牛奶或羊奶,至痊愈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