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人名地名省缩规律探析

2016-03-08 14:24
关键词:专名单音节姓氏

高 再 兰



现代汉语人名地名省缩规律探析

高 再 兰

【摘要】现代汉语人名、地名有全名也有省缩名。人名、地名的省缩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即省略通名或者缩短专名。但不管如何省缩,都不能省缩为单音节(有些人名由于受外来人名影响在某种语境中可以省缩为单音节)。出现单音节限制的原因在于人名、地名的单义性要求与现代汉语音节的多义性特征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人名地名省缩单音节限制

言语交际中,人名、地名常会被省缩,如某人全称为“张爱玲”,可以省缩为“爱玲”“小张”;某地全称为“北京市”“呼和浩特市”,可以省缩为“北京”“呼市”。但现代汉语人名、地名不管如何省缩,都难以省缩为单音节的,这是一个习焉不察的语言现象。以人名为例。艺人“范冰冰”在社交场合被称作“范冰冰”“冰冰”“小范”“范儿”“冰儿”“范爷”等,没有称呼为“范”或“冰”的。地名也是一样。湖南省岳阳市的两个临近的县级行政单位“华容县”和“南县”,“华容县”可以省缩为“华容”,但“南县”不能省略为“南”。当然人名偶尔也能在某些特殊场合使用单音节,如爱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父母对子女),可能直接称呼“芳”“秀”“凤”等,但地名的使用无论在什么场合,几乎没有以单音节形式出现的。李如龙曾指出现代汉语地名的特点,“短的地名只有两个字,长的可达十个字”,“单音地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④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第12,6—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在现代汉语日常交际中,人名、地名不采用全称而使用省缩式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如何省缩、省缩有何特点,特别是现代汉语中为何限制单音节人名、地名,这些问题还鲜有人关注。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与研究,具体探讨现代汉语人名、地名省缩中出现的特点和规律,并进行解释。

一、现代汉语人名、地名的结构

现代汉语人名、地名不管是在命名理据还是命名结构上都具有相通性。杨昊星指出:“以名言志、是地名与人名普遍的思维方法。如人名与地名共用的‘大庆’。”“借名字以寄希望与祝愿,是古今最为普遍的地名与人名的命名传统理念。”同时,杨文还指出人名、地名一般都忌用丑陋、粗野、凶恶、伤残等消极意义的字,如“傻子村、杀人沟”等。*③杨昊星:《浅谈地名与人名共用命名法》,载《中国地名》2008年第12期。这些都是从命名理据上来说的。从命名结构上来看,人名、地名也具有相通性。

(一)地名中的“通名”与“专名”

“通名”又称“类名”。完整的地名一般由“通名(或类名)”与“专名”两部分构成。通名用来“定类”,指出属于哪一类地域;专名用来“定位”,指出空间中的具体位置。③现代汉语中的通名,类型与数量繁多,从音节形式来看,多是单音节的,如山、河、江、乡、村、镇等。但也有双音节及多音节的,如“高原、盆地、山脉、自治区、直辖市、自然村”等。李如龙给地名划出三大系统:地理环境系统、聚落系统和行政区划系统。地理环境系统指山脉、高原、峡谷、山地、丘陵等;聚落系统指路、道、街、巷、村、庄、区(小区)等;行政区划系统指国、省、市、县、区、乡等。依据这三大地名系统,李文把通名分为四类:(1)自然地理实体的通名,如山、岭、峰、岗、坡等;(2)聚落通名,如乡、村、坊、里、屯等;(3)人工建筑地物的通名,如城、楼、阁、亭、门等;(4)行政区域通名,如府、州、县、市、区等。④

专名指地名中能够标记该地域独特特征,使该地域区别于其他地域的命名部分。专名相对于表示类别的通名来说,更加多而繁复,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专名从音节上来看,有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专名的命名几乎都有一定的理据可言,如“北京”当时叫“北平”,寄寓“北方平定安宁”之意,后来为与“南京”相对改为“北京”;安徽省的“安徽”源于当时的“安庆”“徽州”两府;湖南省、湖北省的“湖南”“湖北”源自洞庭湖南、洞庭湖北,等等。专名中常常会融合通名,如湖南、湖北在“湖南省、湖北省”中是专名,而“湖”又是通名;北京在“北京市、北京城”中是专名,而“京”又是通名。

(二)人名中的“通名”和“专名”

正式的汉语人名分为两部分,即“姓”和“名”。“姓”部分犹如地名的“通名”,“名”部分犹如地名的“专名”。“姓”是封闭的系统。《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中国姓氏23 813个。其中,单字姓6 931个、复姓和双字姓9 012个、三字姓4 850个、四字姓2 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十字姓1个。现代汉语中,复姓和双字姓已很少,多字姓更罕见。虽然汉语中姓氏高达2万之多,但最常见的只有100个左右,俗称“百家姓”。汉语人名中的“名”犹如地名的专名,是个开放的系统,而且“名”的确定如地名的专名一样也大多是有理据的。一般由长辈根据寄予的某个愿望或特征确定晚辈的“名”,男性名与女性名的特征也不同。“名”有单音节的、双音节的、三音节的不等,而主要是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双音节中还常使用重叠音节,如艳艳、婷婷、美美等。*周有斌:《叠因人名的考察与分析》,载《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第4期。

总之,汉语人名、地名具有相似的命名结构,都由相对封闭的“通名”和相对开放的“专名”构成。“通名”具有稳定性,“专名”具有理据性。

二、现代汉语人名、地名的省缩规律

(一)人名的省缩规律

人名一般用作称呼语。人名的省缩多出现在非正式场合。省缩的常见规则是:省略“通名”姓氏部分;省略“专名”名字部分。下面分类予以讨论。

如果省略名,称呼姓氏,则当姓氏为单音节时,需要在姓氏前或后添加“老”“小”“大”“某/某人”等语素。如:

A. “老”+姓氏:老王、老陈、老李

B. “小”+姓氏:小王、小陈、小李

C. “大”+姓氏:大王、大陈、大李

D.姓氏+“老”:王老、陈老、李老

E.姓氏+“某/某某”“某人”:杨某/某某/某人、李某/某某/某人

F.*姓氏:*王、*陈、*李

姓氏前添加“大”的这一称呼形式在一些方言中存在,如安徽芜湖县就有“大李”“大陈”一类的称呼,相当于“小李”“小陈”。曹炜也列举了这一类*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但这一类并不是普通话中普及的省缩人名。“老王、老陈、老李”和“小王、小陈、小李”这两类都是对成年人的称呼,未成年小孩,虽然年纪小,也不能称呼为“小王、小陈、小李”。“王老、陈老、李老”是一种尊称,被称呼人不仅年纪大而且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威望。“李某/某人、王某/某人”类人名是通过用“某”“某人”代替具体名字用作他称和自称的人名,不用做呼语,如“她丈夫李某因车祸死亡”“我王某人从来说一不二”。用语义泛化的“某”代替具体人名,从音节或者内容上来说,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省缩式。

如果姓氏为双音节,如“欧阳”“司马”“令狐”“诸葛”等,则只需直呼其姓氏就可以了,无需添加其他语素。例如,姓氏为“欧阳”的人,如果称呼为“老欧阳、小欧阳”,则一定是为了突出年纪才添加“老”“小”,“老”与“小”表示“年纪大”“年纪小”这样的实语素义,与“老王”“小李”中“老”“小”为类前缀不同。如,“经过一个月的抢救和治疗,目前6岁的小欧阳咳嗽明显好转。”这里“小欧阳”为未成年的小孩,“小”指年纪小的“欧阳”,为具有实在意义的语素,与“欧阳”组成偏正结构。双音节姓氏自称时,也不需要添加“某”或“某人”。与单音节姓氏省略式称呼时需要添加语素的各种形式对比,双音节姓氏只有一种形式,就是直接称呼姓氏。即:

A.欧阳、司马、令狐

受省力原则的制约,在言语交际中,人们称呼姓名时往往不称呼全名,而只称呼其中的某一部分。当名被省略只称呼姓氏,且姓氏又为单音节时,需要补充音节;当姓氏为双音节时,则不需要补充音节。可见,“名”的省略遵守了单音节限制原则。

如果省略姓氏,称呼名,也有多种形式。

A.双音或多音名:爱玲、桂珍、建国

B.“小”+单音名:小玲、小珍、小国

C.“阿”+单音名:阿玲、阿珍、阿国

D.单音名+“子”“儿”:玲子/玲儿、贞子/珍儿、健子/健儿

基于现有个人信息保护方式单一,笔者建议构建阶梯式处置措施。一方面,现阶段涉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立法,忽视民事规制方式的作用,虽说根据域外经验,美国立法模式将行政处罚作为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最重要法律制裁手段,[5]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民事规制方式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毫无用武之地。民事规制方式同样可以轻微惩戒手段,以指引部分相关主体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另一方面,综合我国法律传统与域外经验,不能轻易以刑事规范打击相关违法行为,刑法规范具有谦抑性,唯有违法行为达到一定利益损害程度,才可入罪。以行政规范处置为主要措施,辅以民事、刑事责任,从而构建阶梯式处置体系。

E.单音名的重叠:玲玲、珍珍、国国

F.单音名:玲、珍、国

前几种省略式为常见形式,最后一种省略式只在一定语境中使用,如恋人朋友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等。汉语文献中的单音节省缩名多出现在以下两种语境中:一种是外国文学的译文,由于外国人名中有单音节,翻译为中文时为保持原文也采用单音节;一种是中文本土小说,当人物之间的关系为恋人或亲人时,会使用单音节人名。后一用法与前一用法之间有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如在台湾、香港等与英语有更深接触的汉语口语中,单音节人名使用比内地更加广泛,而内地的大城市比闭塞的农村地区使用得又更多一些。

如果把现代汉语中某些场合出现的单音节称呼看作是受外来语言的影响,则我们仍然可以说,姓氏的省缩用法同样受到单音节限制,这种限制还可以从汉译英语人名中得到佐证。人们把英语或其他语言中的人名译为汉语时,一般采用音译法、音译加注和释义法,其中音译法最为常见。朱红梅指出:“译名不宜太长或太短,太长的译名用起来不太方便,而短到一个字也不合中文习惯用法。”*朱红梅:《英语人名翻译初探》,载《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文中举例如下:

最好译为一般不译为

Tchaikovsky柴可夫斯基恰伊可夫斯基

Roosevelt罗斯福罗斯福尔特

Tom 汤姆汤

John 约翰强

文中特别提到Tom和John虽然是单音节,但译为汉语时最好译为双音节。英语中类似的单音节人名在汉语中被译成双音节的还有许多,如Carl 卡尔、Bush布什、Bear贝尔、Seal西尔、Peach皮奇、Rose罗斯、Dirk德克、Hill希尔、Mark马克、Kerr克尔、Kate凯特、Bill比尔、Bull布尔、Ford福特、Nell耐尔等。电影《简爱》中的女主人公全名叫Jane Eyre,原声电影里直接称呼为单音节Jane,但汉语习惯称呼为双音节“简爱”。

(二)地名的省缩规律

地名的省缩主要有两种途径:省略通名和缩减专名。常见的形式有如下四类:

A. 省略通名,保留完整专名:北京(北京市)、安徽(安徽省)、洞庭(洞庭湖)、珠穆朗玛(珠穆朗玛峰)

B. 省缩专名,保留通名:京城(北京城)、呼市(呼和浩特市)、珠穆朗玛峰(珠峰)

C. 省略通名,缩减专名:内蒙(内蒙古)

D. 省略专名,采用“通名+方位词”:江里、山上、市里(根据交际场合中听说双方具体所指哪条江、哪座山、哪个城市)

地名的第一类省缩用法最为常见。这一类用法中,行政区域通名更容易省略,其次是聚落通名。这两类地名由于同时也为国家的行政区域名,为人们生活、活动、联络的场所,被人们所熟悉的程度最高,因而通名更容易省略。有些带有特色的人工建筑地物的通名比专名更具有区别特征因而不能省,如洛阳的“白马寺”和拉萨的“大昭寺”为人工建筑地物,“寺”表示“寺庙”,具有较大辨识度,因为一定区域内寺庙很少,根据“寺”能够定位,所以“寺”通常不省略。自然地理实体的通名有的不能省略,有的可以省略。如鸭绿江、松花江、黑龙江的通名“江”就不能省,而洞庭湖、鄱阳湖的“湖”却常常可以省略。国外有些地名的省缩也是如此。美国的行政区域地名通常都不带通名,如美国的各个州就直接采用专名,不使用通名。而河流一类的自然地理实体常常使用通名,如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River)、红河(Red River)。但与其他国家的地名不同,汉语地名当专名为单音节时,通名一定不能省,不管是行政区域地名还是其他类型的地名。以汉语中的行政区域类地名为例。安徽省有65个县级单位,其中有7个专名为单音节的县级地名:萧县、泗县、寿县、歙县、泾县、和县、黟县,其他的都为双音节,如濉溪县、肥东县、繁昌县等。凡是专名为单音节的地名都不能省略通名,而双音节及以上的都可以省略通名,如濉溪县可以省略为“濉溪”,而“萧县”不能省略为“萧”。再如自然地理实体类地名,虽然通名一般不省略,但当专名为非单音节时也可以省略,如武当山省略为“武当”,峨眉山省略为“峨眉”,阿尔泰山省略为“阿尔泰”。而专名为单音节的“泰山”“华山”“衡山”“嵩山”等则一定不能省略通名“山”。

第二类省缩地名不如第一类常见,多出现在专名为多音节的时候。如乌鲁木齐市省缩为“乌市”、鄂尔多斯市省缩为“鄂市”、克拉玛依市省缩为“克市”等。第三类较为少见,获得社会公认的主要有“内蒙古”被省缩为“内蒙”。“内蒙古”本来为“内”与“蒙古”的组合,省缩为“内蒙”即分别取这两部分的第一个音节。第四类只在一定语境中使用。当语境中听说双方都明白指的是哪座城、哪座山、哪条江时,就可以直接说“去城里吗”“他到江里打鱼去了”。

在称说系统中,地名不管采用哪种形式省缩,都要避免单音节。而从其他一些国家地名来看,虽然地名大多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但地名中采用单音节是允许的,如美国的城市Lot洛特、Flint弗林特、Troy特洛伊、Bend本德、Kent肯特,俄罗斯Обь【Ob】 鄂毕河 、Ош 【Osh】奥希,泰国的城市 Tak 达/达府 、Trang 董里、 Trat 达叻/桐艾,越南的城市 Hue顺化、 Vinh荣市等。有趣的是,这些城市名称原名是单音节的,翻译为汉语时采用了双音节或多音节。

三、单音节限制及产生的原因

由上文可知,汉语人名、地名省缩时出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单音节限制,即避免出现单音节人名地名。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是词音节特点,属于词的形式特征,而词是语言中自由运用的单位。人名、地名作为专有名词出现在现代汉语中,如果仅从名词身份来看,人名、地名可以是单音节的,因为从类的共性来说,普通名词中的大量基础名词就是单音节的,如猪、狗、牛、羊、书、山、湖、河等。虽然现代汉语双音节名词比单音节名词多*刘丹青:《词类和词长的相关性——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丛论之二》,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但单音节名词还是大量存在的。单音节仍然是名词可以采用的音节形式,为何现代汉语人名、地名却限制单音节呢?这与人名、地名自身的特点以及现代汉语音节的特点有关。

首先,从人名、地名自身特点来看。人名、地名与其他专有名词一样,具有单义性。人名、地名虽然与普通名词一样能够以呼语形式单独成句,也可以在句子中充当各种句法成分。但一般名词允许有多个指称意义,而人名、地名只能有唯一指称的意义。其次,从现代汉语音节的特点来看。现代汉语每一个音节都有具体的意义,且常常一个音节对应多个意义。而其他语言,如印欧语言中音节并不与意义对应,词才与意义对应。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了现代汉语中人名、地名一般限制采用单音节。

先看省略通名后的双音节人名、地名。现代汉语人名、地名的专名中双音节的占大多数,但有一个特点:双音节人名地名一般不与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已有普通词语雷同。如我们在“起名网”(www.yw11.com)随机抽取“王”姓女孩名50个:王君莉、王语嫣、王婧仪、王抒悦、王喜萍、王蕴竺、王薇颖、王杉诺、王妍诺、王旎诺、王奕诺、王皋菡、王飘霄、王樱凡、王璎葵、王崭掌、王蔓蝶、王祁缨、王樱茵、王薇茶、王丹诗、王婧屿、王瀵淄、王珑嫣等。男孩名50个:王满、王琳、王锐、王艺博、王伟、王辰硕、王鸿轩、王涵润、王涵涵、王兴、王淳曦、王雨微、王钧涵、王浩晏、王芊语、王乐怡、王皓月、王文田、王禹勋、王思卓、王国珍等。这些姓名中的双音节名没有一个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已有双音节词,而是任意两个语素的组合。可见,汉语中不但没有只用作人名的专门词汇,也不直接采用词汇系统中已有的普通词语。人们之所以尽量避免采用词汇系统中已有的普通词汇来命名,是因为普通词语已有意义。当一个已有意义的普通双音节用作人名被称呼时,会同时启动其作为普通词汇的语义与作为人名的意义,这样就违背了专名的单义性。人名中也有少量采用词汇系统中已有普通词汇做人名的。如人名为“张美丽”“宾语”的,当把“美丽”作为人名称呼时同时也启动了“美丽”这个形容词的意义,而且 “美丽”作为形容词早已被人们普遍认知,当听到这个词时,听者可能优先解码为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人名。“宾语”是语言学中的一个术语,当把“宾语”用作人名称呼时,同样会启动人们对其作为一个语言学术语的解读。这样的人名会削弱该词作为人名的功能。这种用一个已有词汇直接命名的现象还是少见的。地名也是如此。查看全国所有省、市、县级行政系统地名,专名为双音节或多音节的没有一个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已有普通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而是两个语素的任意组配。这一现象表明,确保人名、地名的单义性是人名、地名命名的基本条件。

再看单音节人名、地名。现代汉语几乎所有音节都具有不止一个意义。如“王满”的“满”、“王伟”的“伟”、“王丹”的“丹”等,这些语素或词表义丰富。在口语交流时,由于现代汉语同音语素或词非常多,“man”“dan”“wei”所能表示的语义更多。这些单音节一旦被当作人名来称呼,同时也会启动其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已有语言单位的含义,违背人名、地名的单义性,势必阻碍其发挥表示人名、地名的作用。虽然如此,如上文所述,在一些语料中也会使用单音节名。据调查,文学作品中使用的单音节名往往是高频的人名用字,如“芳、秀、梅”等,因为这些单音节经常用作人名,已经带上了人名的特征,这一特征会抑制该语素或词已有的其他意义,当这些单音节用作人名时,被识解为人名的可能性、有效性大大提高。单音节人名通过添加名称标记“小”“阿”“子”“儿”后,就可以被解读为人名,强化其作为人名的功能,抑制其表达其他意义单位的功能。有时也通过重叠,如“芳芳”“萱萱”等,这种重叠形式不是词汇系统中的固有词语,没有其他意义。单音节地名也是如此。以上文所举单音节地名为例。“南县”如果省略通名则为单音节“南”,由于“南”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已是一个意义单位,因此,当人们听到“南”这个音节时,会优先解读为表示方位的“南”,而难以解读为一个地名。可见,不管是人名还是地名,单音节专名用作名称时都会产生模糊性,违背单义性,不能用来有效区分人和地域,难以发挥人名、地名最基本的“标记”“区分”功能。

最后看单音节姓氏。当姓氏为单音节时,需要添加“老”“小”等类词缀。现代汉语姓氏作为一类传承下来的固有语言成分,不是词,而是构成人名、称谓语等名词的构词语素,当我们用单音节姓氏来称呼时,仍然会产生多义解读的问题。如当我们称呼liu,音节liu可能不止一种含义,可能是“刘”,还可能是“流”“留”,所以,虽然姓氏“刘”具有单义性,但liu具有多义性。因此我们也不能直接称呼“刘”“李”“王”,而需要添加名称标记“老”“小”标记其为人名。双音节姓氏“欧阳”“司马”“诸葛”等却不需要再添加名称标记就可以直接用作人名,因为“欧阳”“司马”“诸葛”这样的双音节比较确定,没有很多其他的意义解读。如读作“sīmǎ”的词就“司马”一个,读作“ōuyáng”的也就“欧阳”“欧洋”两个。正因为双音节姓氏或多音节姓氏其自身意义较为单一,作为姓氏的特征性强,更容易解读为姓氏而不是其他意义的词,所以可以直接用作人名来称呼。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指出了人名、地名的省缩现象及省缩类型,讨论了人名、地名的省缩规律。在跨语言比较中,我们发现现代汉语的人名、地名常常不能是单音节的,而其他一些语言中的人名、地名却没有单音节限制。导致这一规律出现的原因本文归纳为两点:一是人名、地名具有单义性;二是现代汉语音节的多义性。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现代汉语音节具有不同于其他语言音节的特点,即现代汉语音节都具有特定意义,而其他语言,像英语,其音节并不表示具体的意义,如student由两个音节stu,dent构成,单个音节都没有意义。又如单音节人名Tom,Jack等除了用作人名,没有其他的实词意义。而汉语单音节的“秀(xiu)”“芳(fang)”等都有自己的实语素意义。汉语音节的这一特点影响到语言的其他方面。现代汉语人名、地名的单音节限制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指出了汉语音节表义特点对人名、地名音节特征的影响,没有提到韵律(即双音化)的影响。我们认为韵律的影响是存在的,但不是基本的。虽然张伯江指出现代汉语具有“动单名双”的特点*张伯江:《双音化的名词性效应》,载《中国语文》2012年第4期。,但人名、地名不宜采用单音节不是为满足“名双”的要求,而是表达功能的要求,即“意义明确性”要求。现代汉语还有很多单音节的专有名词,如化学、物理等科技领域的单音节专有名词,它们往往以单音节形式存在,因为它们总是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出现,如“氢”“氧”等化学概念只出现在讨论与化学相关的语境中,这些特定的语境规定了其意义的单义性,达到了表义的明确性。而人名、地名出现在一种开放的语境中,甚至是没有上下文语境的呼语中,语境不能过滤掉音节的多义使其达到单义,因此,添加另一个音节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正是“表义的单义性”要求才导致了现代汉语人名、地名的非单音节性。

【责任编辑:王建平、肖时花】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建国以来淮北人名用字情况调查”(AHSK09-10D95)

【收稿日期】2016-03-27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16)03-0176-05

(作者简介:高再兰,湖南华容人,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博士后,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专名单音节姓氏
专名的定义和分类
姓氏从何而来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名的确定与保护
有趣的姓氏
语文单音节词教学初探
古籍专名数据库的构建与统计分析
在农村小学语音教学中提升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初探
姓氏拆解
专名问题的语言哲学、语用学考察
《穆斯林的葬礼》中单音节动词重叠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