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志 宏
“一带一路”战略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障碍及路径
任 志 宏
【摘要】当前,如火如荼的“一带一路”战略与水到渠成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形成了中国新时代国家顶层开放战略的交集。“一带一路”战略契合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思维,为国内产业金融发展拓展了空间,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风险缓冲地带。“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民币国际化也面临着较大的障碍和风险,包括:TPP等对“一带一路”战略冲击风险、“一带一路”地区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冲突、人民币接受与普及程度障碍以及国内金融机构国际化组织体系层次较低等。“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民币国际化进展中应注意人民币战略定位、金融资源布局、人民币国际化下的金融创新力度、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管理能力等问题。建议强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货币金融合作进程;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使用;推出离岸证券交易中心,完善区域市场机制;完善各类配套政策提供政策保障。
【关键词】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机遇障碍路径
当前如火如荼的“一带一路”战略与水到渠成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形成了中国新时代国家顶层开放战略的交集。作为人民币标志性事件,人民币正式加入SDR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完全融入世界主流货币金融体系。“一带一路”大战略为这一战略布局提供了比人民币国际化设计之初更好的施展舞台。“一带一路”将令中国由被动接受国际货币体系影响步入主动货币和资本输出的新阶段,推动国际收支更趋平衡以及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加速,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本文就“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障碍和实施路径进行讨论。
一 、“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
(一)“一带一路”战略契合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思维
“一带一路”战略关系国家未来命运,它以千年丝绸之路精神为统领,立足未来百余年中国发展的中长期战略构想。2015年公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阐述了这一愿景。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下,面对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这一精神将统领中国未来百余年全方面对外开放战略进程。这一战略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有着相同的战略思维导向。当前人民币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全球第六大国际银行借贷货币、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和第十大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加入SDR 后,意味着之前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得到了阶段性认可,虽然人民币的“自由使用规模”增速明显,但未来的“自由使用结构”优化因素更为重要,现在的贸易结算人民币更多发生于港澳等周边地区、在岸与离岸人民币市场结构性失衡等问题都还需要加以完善。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很大意义上是一国国际地位的表征。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也是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是统筹好人民币国际化与“走出去”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国家战略形成协同效应。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部署已经明确指出,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的可兑换程度,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一带一路”战略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深刻地契合了这一要求。
(二)“一带一路”战略为国内产业金融发展拓展了空间
尽管人民币加入SDR且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起一直居全球之首,但也要看到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还很薄弱,集中体现在:全球的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股指期货市场、外汇交易市场和债券市场等依旧是欧美国家保持着绝对领先;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支付清算体系、国际信用卡组织、国际清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决定全球金融规则的机构仍然由欧美国家把持。人民币国际化外部条件的成熟还有待于中国金融国际化的延展使其人民币在国际货币格局“站稳脚跟”。这些延展领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开发金融发展机遇。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差异化的制约,目前区域内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联而不通、通而不畅”问题,必须进行建设和改造。在“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其缺口需依靠国内资金解决,银行、信托、金融租赁等行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一带一路”重点项目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高达数十万亿元。这些项目大多投资期限较长、收益回报率偏低,这就为开发金融提供了用武之地,亟需币值稳定、货币发行国政治稳定并为此背书的国家来支撑。二是产业金融发展机遇。产业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目的。从整个产业体系的延展性看,金融机构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从“面”到“链”再到“点”进行产融结合的深入研究,对不同产业实施“增、持、减、退”的差异化策略,动态优化自身的风险组合和业务结构。三是跨境贸易金融发展机遇。未来十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年均贸易增长率将在20%—30%之间,其中蕴含着海量的贸易融资需求。中国将大力促进“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和贸易壁垒的消除及贸易合作。
(三)“一带一路”战略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风险缓冲地带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学界、业界和政界普遍认为应遵循两个“三步走”策略:一是功能上,采取“计价货币——投资货币——国际储备货币”;二是区域上,采取“周边化货币——区域化货币——全球化货币”。*参见熊园:《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构想》,载《银行家》2014年第10期。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期阶段而言,选择这一路径确为明智之举。在当前国际货币格局正经历重构之际,“一带一路”战略为人民币国际化获得了宝贵的缓冲地带和空间。“一带一路”战略奉行亚洲先行的目标取向,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在未来第一阶段时间内,四个方面体现这一目标: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以经济走廊为依托,建立亚洲互联互通的基本框架;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早期收获;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瓶颈。为此,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开放的丝绸之路基金以呼应这一目标尽早实现。
自1994年以来,中国一直坚持对资本项目渐进开放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审慎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开放步伐有所加快。依据IMF 2011年编制的《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其中划分的七大类(即资本和货币市场工具交易、衍生品及其他工具交易、信贷工具交易、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清盘、房地产交易和个人资本交易)共40子项中,中国已经放开的项目集中在资本市场证券、货币市场工具、商业信贷、金融信贷等子项目。其中,基本可兑换指有所限制,但限制较为宽松,经登记或核准即可完成兑换;部分可兑换指存在严格准入限制或额度控制的资本项目。根据IMF发布的《汇兑安排和限制年报(2011年)》并综合其他相关机构研究报告,目前人民币资本项目实现部分可兑换的项目为17项,可兑换的8项,完全可兑换的5项,合计占全部交易项目的75%。*魏忠全、李璐媚:《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四大风险》,载《金融时报》,2014-05-17。
随着资本项目的不断开放,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人民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必须有效稳妥并积极分层次、分地区梯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依赖于经济货币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在刺激政策的作用下,美国、欧盟、亚洲发展中国家商品出口增长较快,日本出口形势则急剧恶化;而在商品进口方面,亚洲发展中国家增长强劲,继续保持领先,美国和欧盟进口则持续乏力疲软。在此情形下,中国对外开放长期以来以西方发达经济体国家为主要对象的格局,需要调整、转向。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周边的东盟、中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亟需通过合作激活发展动力。在当前中国经济金融不断出现地方债、房地产泡沫、企业债、影子银行等一系列金融风险事件的背景下,汇率和利率形成机制短期内尚难有效形成,资本项目开放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中最为敏感、风险最大的改革,如何稳妥推进十分关键。以“一带一路”区域尤其是亚洲地区作为金融梯度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渐次开放的风险缓冲地带,不失为明智之举。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
(一)TPP等对“一带一路”战略冲击风险
TPP以及TTIP等本质是以美国、欧盟为主导、以美欧共同价值观为核心建立的一个新世界经济体,其将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旨在对抗中国的亚欧战略,即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美国主导的太平洋与大西洋二洋战略,已由市场竞争为主转变为世界区域战略利益之争为主,这也将成为下一轮全球大国较量的新角点。将中国排除在外的TPP,将使中国陷入加入WTO以来最大的贸易困境和金融困境。这种腹背受敌的境况将直接冲击中国的出口,进而削弱中国在亚太区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TPP使美国能够在知识产权、劳工标准等方面制定新规则,甚至以TPP的标准重塑WTO多边贸易体系。
目前TPP的12个成员中,已有八国与中国签署了FTA协议,其中澳大利亚 、新西兰 、秘鲁 、智利与中国签有双边自贸协定,而新加坡 、越南、文莱、马来西亚则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与中国存在自贸关系。TPP对中国稳健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势必会起到扰乱作用。TPP是跨太平洋的一个区域贸易组织,其中大部分国家都是中国的主要外贸国家。中国与美国、日本、东盟国家的贸易额度占中国外贸总额的一半左右,一旦TPP国家开始实施零关税,那么中国的贸易额度必将大大减少。加上制造业成本、商务成本、关税成本等,中国商品的价格将不可能和TPP体系内的商品竞争了。这样一来中国的贸易顺差可能会大打折扣,贸易顺差急剧下降将导致外汇占款大幅度减少,外汇储备也将大大减少,甚至可能经常性出现逆差。因为中国进口的原油、铁矿石等是刚性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很可能变为一个贸易逆差国、外汇储备小国。因此,中国只能加快“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通过输出国内过剩的产能和资本推动中国经济转型,促使中国产业在各领域具有竞争性,这样才能拉动中国经济稳步增长。但是,“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宏伟的国家战略,实施起来并不简单,周围国家经济水平落后、发展极度不均衡、政治格局不稳定、文化宗教信仰差异等现实问题都会减慢“一带一路”的进程。因此,如何通过中国金融力量的作用来带动“一带一路”战略便成为了重中之重。“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的投资风险主要是资金投入巨大且回收期长。因为,“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经济环境差距大,大部分都是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基础建设等领域建设很不完善,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基础建设项目投资资金数量大、时间长、未来收益不确定。
(二)“一带一路”地区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冲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金融环境存在巨大差异,贸易壁垒及准入条件各异,地区安全风险频发,使得投资收益和风险衡量是“一路一带”战略实施中必须考量的因素。
1.地缘政治环境风险。政治不稳定是第一大问题。从外部来看,近年来围绕着南海发生了一系列争端,使得中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在政治关系上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政治上的摩擦会影响区域经济金融合作。从其内部来看,部分东南亚国家政治局势不稳定、社会动荡,政治派别间存在尖锐矛盾斗争,政权更迭频繁导致这些国家社会不稳定,没有明确的长期发展规划,投资风险突出,给中国金融机构和国际投资业务带来较大不确定性。据统计,在中亚地区生活着140多个民族,各自信仰不同,政局也存在着更大的不稳定性,且由于自然因素导致经济结构单一。基于中亚特殊的地理位置,丝绸之路经济带牵涉多个地缘政治势力范围。俄罗斯希望保持苏联时期对中亚的控制、美国的中亚战略、日本从“经济援助”到“丝绸之路外交”以及欧盟的不断关注等,都增加了该区域合作关系的复杂性。
2.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风险。“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端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端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广大腹地国家。其中的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十分不均衡。
从GDP总值来看,西亚北非14个国家排在首位,其次是中亚俄蒙,南亚以微弱的优势领先东南亚居于第三位,中东欧、独联体排在最后。
而从人均GDP来看,西亚北非同样是第一,随后分别是东南亚、中东欧、中亚俄蒙、独联体五国和格鲁吉亚,南亚最低。
从分项数值来看,第一,中东北非实力和不稳定因素并存。GDP总值和人均GDP方面,西亚北非国家优势明显,远远领先于其他五个区域。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该区域大多数国家依赖于出口石油、发展旅游和外资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经济结构相对单一,抵抗外界影响的能力差,各国经济增速非常不稳定。伊拉克、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家极端分子冲突升级、中东许多国家高达两位数的失业率也将对经济构成打击。第二,东南亚经济增速平稳,但区域内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印尼作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在6%以上。菲律宾、柬埔寨、老挝保持较高增速,泰国经济增长仅为2%左右。较富裕的国家,如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仍会受低增长的牵制,在经济上难有突出表现。第三,南亚增势明显,印度有望成为亚洲经济新引擎。南亚的超级大国——印度经济增速已经超过中国,正加速成为亚洲经济增速的新龙头。南亚经济潜力巨大,但局面也更为复杂。由于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问题和民族矛盾,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还需经受考验。第四,中亚、蒙古发展潜力大,俄罗斯陷入萎缩。第五,中东欧、独联体前景堪忧。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则合作平台就会不同,从而使金融合作缺乏基础,仅仅停留在协商对话、协议签署等初级层面,影响区域金融合作的深化。各国发展模式多样化,不同的支柱产业不但使各国发展状况极不均衡,而且导致各国对金融需求极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也使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不同。各国在制定政策时必然从本国利益出发,这就导致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同进而影响区域金融合作。
(三)人民币接受与普及程度障碍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总体上说,中国人民币尚处于周边化的阶段。在贸易计价结算领域,人民币主要在边境贸易、中国与周边一些小国的贸易以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内地与香港企业贸易中使用,规模小,范围也有限。初期的人民币国际化是以“贸易结算+离岸市场”发展模式开始的,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良好开局。2015年上半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额近5.67万亿元,同比增长18%,占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达28.5%,人民币已连续五年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收付货币。但是与其他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货币相比,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水平并不高,其中,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跨境人民币往来在整体跨境人民币结算中的比例高达53%。事实上,与香港以外地区贸易往来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要低得多。当前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必须有中国企业参与其中,境外企业则少有使用人民币进行业务往来的意愿。因此,全方位提升人民币贸易结算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深入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任务艰巨。
在金融资产计价交易领域,主要是香港在开展人民币业务。目前香港的人民币存贷款、人民币债券市场都还处于市场发育阶段,总的来说,债务规模不大,市场狭小,影响力有限。目前已经尝试在欧洲市场等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这几年,全球人民币离岸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亚洲的境外人民币资金池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欧洲市场的离岸人民币交易量也在快速增长,但是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链和金融机构服务的能力还很有限。在储备货币领域,人民币仅被周边少数几个小国接受为储备货币,还未被国际社会大规模接受。由于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还不完善,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中资银行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信用分析、贷款定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都有待完善,还不能为企业走出去和境外客户提供所需要的人民币计价产品和风险管理。此外,在目前条件下,增加境外人民币存量渠道有限,只有进口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人民币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出境旅游等有限的几条途径。人民币在外汇交易中的比重非常小,交易也不够活跃。这些都是人民币国际化中主要的短板。
(四)国内金融机构国际化组织体系层次较低
人民币国际化必须有国际化的金融机构载体来实现其目标。而现实问题是,目前中国面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服务集中在中国进出口银行,而其业务集中在大企业和大项目上,大多数民营企业实际上难以获得其政策性支持。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线上项目(大项目)中,中资金融机构贷款占全部贷款总额的比重高达90%,而外资金融机构贷款占比不足10%。
然而,当前中国银行机构国际化经营水平普遍较低,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也仅为10.1%。总体来看,中资商业银行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机构网点仍处于低密度状况,主要集中在新加坡和越南,尚不能有效覆盖所有东盟国家,在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国家的海外机构数量更少,与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动分布契合度不高,无法满足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日益增长的经济金融活动需要。
同时,“一带一路”沿线缺乏区域性金融中心和成熟的金融合作组织。中国对上述一些节点城市的金融发展,尚没有统一、成熟的长远规划,导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一体化程度较低,金融合作较为松散,这也制约了人民币国际化吸纳资金的能力。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民币国际化应注意的问题及实施路径
“一带一路”战略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充分体现以我为主的强国思维和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使其具有充分体现强国思维和底线思维的机会和可能。一方面,在人民币国际化实施进程中,中国应审时度势注重保持相对优势,以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作为金融实干“主力军”,引导沿线国家产业发展;积极果敢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领域发展,通过占据金融主动来体现强国思维。另一方面,人民币应作为中国海外拓展进程中风险价值判断中枢和价值度量衡,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风险识别、预警、评估和管理作用,避免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危机,通过守住金融底线来体现底线思维。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民币国际化应注意的问题
1.人民币战略定位问题。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意义,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绝不在于国际化本身所能带来的铸币税收益、宏观调控权拓展以及人民币更强的国际定价权。人民币在一段时间内都还无法超越美元当前的国际地位。*夏斌、陈道富:《中国金融战略2020》,第315页,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过渡期内,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意义在于过程意义而不是最终结果意义:在“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追求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通过各种制度性改革和金融开放,以完善自身的结构和国际主流价值体系公认的金融治理体系,并推动和创造稳定的国际货币环境。人民币国际化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作为中国增加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必选项之一。美国霸权实力的下降,导致美国减少了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给,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性金融组织存在着治理结构不科学、发展中国家作用被低估等一系列问题。“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促使中国在全球治理机制中发挥其应有作用,而向全球提供公共物品、提供新的供给货币、建立新型国际金融组织彰显了这一主张。
2.金融资源布局问题。在国家宏观顶层金融设计方面,应充分发挥人民币国际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先行优势和引领作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内外区域中有相当部分经济欠发达,银行网点密度较低。金融业可以此为契机,优化自身布局。在国内,要加大关键节点机构设立力度,尤其向内陆地区实行倾斜政策。探索如何利用金融力量解决“一带一路”建设所需巨额资金问题。“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资金支持,需要发挥金融的作用,建立切实可行的投融资机制,整合沿带沿路相关国家金融资源,以外汇储备资金、产业基金、对外援助资金为杠杆,撬动全球资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责任、义务与实力相平衡的金融支持方案。尝试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金融合作、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推动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应用力度,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一带一路”建设作为金融开放的试验田。
3.人民币国际化下的金融创新力度问题。“一带一路”战略资金需求量巨大,政府难以包打天下,必须创新筹资机制,鼓励社会多元化投资。一是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一带一路”信贷项目。完善民营资本参与海上丝绸之路银行的收益分配机制,进一步激发民营资本的参与热情。结合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以民营资本为主导的“一带一路”股权投资基金。二是要加快PPP与BOT等投融资模式的配套制度建设。尽快明确PPP与BOT模式的合规性,择机将其提升到立法层次,并适度给予一定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上,由规划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有意识地设计多个PPP与BOT创新方案,尽快进入招标实际操作,发挥范本的引领带动作用。三是要吸纳境内外资金支持战略开发项目。充分依托政府信用,向境内外金融市场发行“一带一路”战略专项债券,引导外汇储备、社保、保险、主权财富基金等参与“一带一路”投资。国内金融机构应顺应趋势加快金融模式创新、金融渠道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4.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管理能力问题。应将建立“一带一路”区域金融监管合作机制作为金融发展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一是强化区域监管当局间的协调一致。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监管当局的沟通互动,扩大信息共享范围,提升在重大问题上的政策协调性和监管一致性,逐步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二是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实现对“一带一路”区域内各类金融风险的有效分析、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风险隐患,确保区域金融安全稳健运行。三是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完善共同应对风险和处置危机的制度安排,协调各方的行动,共同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国内金融机构应在积极发掘业务机会的同时,与时俱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一是充实全面风险管理内容;二是巩固全流程风险管控关口;三是增强风险专业素质,以国际化水准和要求应对国际化挑战。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民币国际化实施路径
1.强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货币金融合作进程。继续强化人民币双边(多边)清算合作协议的签订,尽快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归入人民币双边清算合作框架内,拓展跨境人民币清算网络,加强人民币在上述国家的使用。在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距离较近的省份,建立人民币跨境清算(结算)区域中心。在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建立完善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网络,进一步畅通人民币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结算渠道。一方面,要加快构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区域性支付清算系统。人民币跨境结算可通过加强各方协作,实现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有效联系,合力搭建安全、高效、便捷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和清算网络。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人民币输出渠道。在继续大力发展跨境经贸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对外投资、人民币贷款等传统方式基础上,加快创新力度,不断提高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使用人民币的意愿。
2.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使用。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周边国家相关贸易,通过保持适度逆差,保证人民币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周边国家的国际储备货币,同时对战略沿线国家进行适度的美元兑换人民币的外汇补贴,使人民币成为区域的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通过加快人民币区域国际化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加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同时可以减少汇价风险,进一步促进中国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发展。第一,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使用人民币进行大宗商品计价、结算,鼓励和支持跨国金融机构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华大宗商品贸易提供融资支持和人民币结算便利,并研发大宗商品的人民币避险金融产品。第二,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使用程度,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投资便利化。第三,进一步拓宽境外人民币的投资渠道,推动股票、债券和衍生品的人民币产品市场发展,强化人民币作为国际投资货币、储备货币的职能。
3.推出离岸证券交易中心,完善区域市场机制。在自贸区推出离岸证券交易中心,通过相应制度设计吸引沿线国家的重点企业赴中国上市,进而实现三个方面的提升:一是提升沿线国家微观经济主体的重要性,加强其在“一带一路”宏伟战略中的实际参与感,帮助其更直接地获取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融资支持;二是提升中国投资者对推进“一带一路”的主动支持,帮助其更市场化地分享沿线受益国家的经济发展红利;三是提升中国经济的影响力,促使金融影响力向地缘影响力有效转化,帮助中国在处理复杂周边问题中获得更多的政策主动。“新常态”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相关性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获得更多的周边认同。
4.完善各类配套政策提供政策保障。加快中国金融企业走向一流金融企业的进程。加快培育金融机构,使其成为具有全球视野、中国特色、成熟运作理念、强大竞争实力、先进企业文化的世界型企业,特别是国际一流金融企业,提升“走出去”整体格局,将创新思维运用到细节,落地到实处,充分发挥各类中国金融机构在助推“一带一路”中的互补作用。配套政策方面应未雨绸缪,以维护企业权益和国家利益为最终目标,完善金融引领”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体制机制,提供“五种保障”。一是系统化的安全保障。考虑到“一带一路”很多国家政治法律环境较差,地缘政治风险广泛存在,建议将“大安全观”应用到“一带一路”建设中,设立政府层面的保障机制,签订各类双边、多边协议,通过协议来约束规范政府信用和商业行为,防范政府更迭带来的风险。二是多样化的人才保障。建议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贯彻执行高端人才引领战略,加强金融“软实力”的培养和输出。三是现代化的信息保障。建议利用大数据技术,建设统一的信息研究和情报分析系统,建立企业“走出去”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制度,并组织专业人才向“走出去”企业提供信息共享和决策咨询服务。四是规范化的法律保障。监管部门在与金融机构和各类企业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及时出台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金融服务细节提出明确要求,规范“走出去”企业的市场行为;同时在法规中明确中资金融机构的主导地位以及人民币作为业务开展核心货币的地位,保障“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战略目标保持高度一致。五是具有长远预期的规划保障。“一带一路”战略, 在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市场开放以及金融业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将带来契机。国家应科学规划,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按照“五通”要求,结合国内区域经济、社会等资源,实现多项国家战略与之多方面互动。在金融创新方面,应加快金融市场的开放,同时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以自贸区建设为龙头对抗TPP,打造区域性人民币全球中心,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发挥好保险的优势和保障的功能,加强金融合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敏,柴青山,王勇,等.“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国际金融支持战略构想.国际贸易,2015(4).
[2]胡晓炼.改革开放为人民币国际化扬帆.中国金融,2014(12).
【责任编辑:于尚艳】
【基金项目】广东省委宣传部打造“理论粤军”重大现实问题招标课题“广东加强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战略目标与实现路径研究”(LLYJI305)
【收稿日期】2016-04-06
【中图分类号】F125;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16)03-0028-07
(作者简介:任志宏, 黑龙江佳木斯人,经济学博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