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毅,施向东
(1.天津大学 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天津 300350; 2.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
八字格成语浅析
王德毅1,施向东2
(1.天津大学 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天津300350;2.南开大学,天津300071)
随着语言学界对于成语研究的逐步深入与广泛发展,对于非四字格成语的研究也逐渐进入到语言学学者的视线之中,而八字格成语作为非四字格成语当中的一大分支,其研究也渐渐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研究对类似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类八字格成语进行了简要的性质概述、现象提问、归纳分类,并对这类成语的八字格形式转换成四字格形式的原因展开了初步的分析推理,但是也并不能穷尽,还需要进一步地搜集归纳和研究讨论。
八字格;成语;浅析
对于成语的研究在语言学研究的历史上已经颇为深入,马国凡的《成语》是当代成语研究的开山之作,这本书首先将成语当作一个特殊的单位来进行研究,转变了以往只注重成语语义而忽视成语内部结构的谬误认识,确定了成语研究的性质和方向。此后,关于成语的概论性研究专著陆续出版,譬如,史氏《汉语成语研究》,许肇本《成语知识浅谈》,向光忠《成语概说》,刘洁修《成语》。这些专著的研究思路大体一致,主要是从成语的性质、范围、形成、发展、意义、结构、运用和规范等方面对成语做了一个系统的介绍,使我们对成语的特征和性质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明确成语的定义和特征、阐释成语的来源和发展、说明成语的语义表达方式和辨析成语语义、提出有关成语的规范化问题、提出有关成语词典的编纂问题。
1978年,马国凡在其《成语(修订本)》中谈到成语性质时,首先摆出几种不同的意见,然后分析了成语的四个基本特性,即定型性、习用性、历史性和民族性。向光忠在其《成语概说》中把成语定义为:一种长期相沿习的言简意赅的定型语。刘洁修在其《成语》中沿袭了《现代汉语词典》为成语所下的定义: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这本身就说明了要想为成语下一个十分准确而贴切的定义是困难的。刘叔新于1982年在《固定语及其类别》一文中发表了他对成语性质问题的意见。而以上几种对于成语的定义并没有涉及到对成语字数多少问题的探讨。当然,四字格成语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还有一些非四字格的成语值得我们去分析,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对于非四字格成语当中的八字格成语的研究在学界当中更是少之又少。在这当中,八字格形式的成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成语现象,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探讨到的所有八字格成语并不包括类似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种仅仅是字数是八的成语,这里研究的八字成语指的是类似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样前半部分以及后半部分都是四字格形式而他们的中间恰好又有合适的句读将二者进行了完整的分隔的八字格成语,其中以“一”字开头的又占大多数。类似于这样的成语还有:
第一,以“一”字开头的八字格成语,例如: 一日纵敌,万世之患;一龙九种,种种各别;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第二,以其他字开头的八字格成语,例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研究并分析八字格成语的现象必然少不了对于一些成语词典的研究和分析。姚鹏慈在其发表的《试论汉语成语的长度》一文中“对非四字格成语的考查”这部分提到《小词典》中一共收录了非四字格成语219条(即在正文当中的条目总数),其中八字格成语的总数是76条。可见,八字格成语在非四字格成语当中所占的比重之大。
根据调查与搜集,大部分的成语词典在收录八字格成语的时候,都会对八字格成语前后两个部分的独立性与黏着性做一个较为明确的注释,都会相对应地注有类似于“也可以分开单独使用”的提示性字样,例如:《汉语成语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成语辞海》;但还有一部分的成语词典在收录八字格成语的时候并没有注明类似于“可以单独使用”的字样,例如:《古今成语词典》《实用成语词典》《汉语成语小词典》《汉语成语分类词典》,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无论在这些词典当中是否进行注明,在收录时基本上都遵循了八字格的形式来进行编纂,并没有将前后两部分拆开进行分别独立的收录。
拿一个最为典型的八字格成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来进行举例,它应该算作是非常典型的八字格成语了,而问题在于它是算一个成语、两个成语还是三个成语?
第一,其实从各种版本的现代汉语成语词典的著述当中可以了解到,像类似于“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样的八字格成语,在收录时往往会按照八字格形式进行收录,并且会在成语注释的最后标注出其中的哪些部分是可以单独使用的,如若不能够单独使用不会进行相应的标注。
第二,与此同时,像类似于“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样的八字格成语当中并没有标注句号,所以从形式上很难将其归属为句子单位。
第三,如若这种八字格成语能够分开来单独进行使用,那么分开单独使用的四字格形式只是八字格成语进行删减或者缩略之后的形态,依然应该算作是成语单位,只不过是成语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动,但是并不影响成语的使用。如果常用前半部分或者是后半部分,它将独立成四字格成语,另一部分将慢慢地消失或者省略,整体上算是成语,单独一个部分(这里指常用的那一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也是成语,前提是在这样的由八字格成语转化成为的四字格成语具备独立运用的资格以后。
1.从外部形式来看。
第一,八字格成语都是前半部分为四字格形式,后半部分同样为四字格的形式。
第二,前文举出的类似于“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等这些八字格成语的例子,在形式上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前后两个部分之间会有逗号来进行分隔。
第三,在一部分八字格成语当中,一些成语只是在个别的字上存在差异,但是他们所表达出的意义却是一致的,例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十六着,走为上着;三十六策,走为上策。这三组八字格成语虽然有着“计”“着”“策”三个字的差异,但是他们在使用当中表达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2.从内部结构来看。
从内部结构来看,也就是从八字格成语的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来看,八字格成语也有许多特点。
(1)表示并列结构,例如: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2)表示因果结构,例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3)表示转折结构,例如: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4)表示条件结构,例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5)表示选择结构,例如:宁为鸡首,无为牛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以此看来,从所有的八字格成语的整体上来说,还是以前后对仗的八字格成语居多。
3.从使用的角度来看。
这样的八字格成语在使用的时候往往也会根据运用时的语境,将前后两个部分调换过来进行表达,例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这两个八字格成语在日常生活当中前后两个部分是可以交换使用的。而八字格成语前后互换是具有一定条件的。首先,前后两部分在逻辑上属于并列结构;其次,前后两部分在语法结构上需要一致;最后,前后两部分在意义内容上要求类似,以保证互换后的意思相同或相似。
对于八字格成语的分类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这里主要提出两种分类的方法,第一种是根据八字格成语前后两个部分的独立性以及黏着性进行分类;第二种是根据八字格成语与修辞手法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类。
1.根据独立性与黏着性进行分类。
莫彭龄在其发表的《“四字格”与成语修辞》一文中提到成语修辞的基本要求是四字格化,而这其中又有种种各不相同的情况,而“四字格化”最为常用和基本的方法之一就是删减词语,凝练内容。如: “一日三秋”语本《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由原文当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省略成为了“一日三秋”,字数由原本的“八字格”形式变成了“四字格”形式,这样的做法使得八字格成语的内容更凝练而集中,言简而意赅。需要特别注意到的是,如果古诗当中的两句四言诗能够随着独立使用的频率的提高从而逐步固定下来进行使用,并且没有句号作为语句终结的标志,那么这样的两句四言诗可以看做是八字格成语。
马国凡在他的成语专著《成语》一书当中指出,例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可以省略作“十目十手”,亦可以各自单独使用;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不可以省略来使用,但可以各自单独使用;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可省作“经天行地”,也可以各自单独使用;再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可省略作“运用一心”来使用。由此可见,在马国凡看来,八字格成语前后部分是否可以单独使用以及是否可以省略使用是具有一定的限制性的,即有些八字格成语前后两个部分可以单独使用,有些八字格成语前后两个部分可以省略作四字格成语使用,有些八字格成语既不可以分开来单独进行使用,也不可以省略作四字格成语单独使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涉及到前后两个部分的独立性以及黏着性的问题。所谓“独立性”指的就是八字格成语的前半部分或者是后半部分可以作为一个独立性成分进行使用,而不需要八个字格整体出现使用;所谓“黏着性”指的就是八字格成语的前半部分与八字格成语的后半部分联系紧密,无法分开来独立使用。根据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的独立性以及黏着性可以将这些八字格成语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前后两个部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省略使用。例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它在整体使用时的意义是指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和伟大;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分开使用时,即“日月经天”和“江河行地”的意义与整体使用时的意义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省略后的四字格形式是“经天行地”,意义同样没有过大区别,在这里就不进行辨析了。
在这个类别当中还有一种情况需要强调,就是有一种可能是八字格成语的前后两个部分都能够单独进行使用而且可以省略作四字格成语使用,也有一种可能是八字格成语前后两个部分只有其中一个部分可以单独使用,即只有前半部分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只有后半部分可以单独使用,同时又可以省略使用的情况。
(2)前后两个部分不可以单独使用,但是可以省略使用。例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它在整体使用时的意思是运用得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动脑筋思考。而常常也可以将这个八字格成语省略成为“运用一心”,意义与缩略之前相同,但是不能单独使用前半部分或者单独使用后半部分。
(3)前后两个部分可以单独使用,但是不可以省略使用。例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在整体使用时表示的是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前后两个部分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但是其表面意义可能会有所缺失,而其比喻意义没有发生改变。前后两个部分无法通过省略的方法作四字格单位来进行日常交际。
另外,与第一个类别相似,前后两个部分当中有可能都可以单独进行使用但不能省略,也有可能只有其中一个部分可以单独使用,或是只有前半部分可以单独使用,或是只有后半部分可以单独使用而不能进行省略。
①只有后半部分可以单独使用的,例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它在整体使用时的意义是指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当然,在日常交际时,常常将前半部分“明修栈道”省略掉,剩下“暗度陈仓”拿来单独进行使用,意义与整体使用时相同。
②只有前半部分可以单独使用的,例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它在整体使用时的意义是指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的话,是善意的话。在日常生活当中,只使用前半部分“人之将死”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其意义也有所改变,就只是表示“人到死的时候”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的八字格成语在使用时常常会省略前半部分不说,而单单拿出后半部分来进行使用,再如“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通常只使用“暗箭难防”,“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通常只使用“驷马难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常只使用“各显神通”等等。
(4)前后两个部分都不可以单独使用,不可以省略使用。例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它一般需要前后两个部分同时出现,不分开来单独使用,也不能省略作四字格成语使用。意义是形容处境十分艰难,也常常运用于惩罚诅咒、刑讯逼供等情境当中。类似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样的前后两个部分具有顺承关系的八字格成语一般需要整体使用,不单独分开来进行使用。
2.根据修辞方法进行分类。
拿《中国成语大辞典》的几个典型的成语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修辞方法运用在八字格成语的形成当中。
(1)比喻。比喻这种基本的修辞方式在非四字格成语当中应用得相当广泛而普遍。
①暗喻。比喻当中的暗喻的修辞方式在八字格成语当中也有所应用。在暗喻当中,虽然本体和喻体也会同时出现,但联系两者的喻词换成了“为、是、成”等等,把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例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指把敌人比作是刀俎,把自己比作是鱼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任人宰割的处境。
②借喻。借喻在比喻的修辞类别当中属于比较特殊的类别,本体并不出现,而是直接借喻体来代替本体。这就需要我们联系语境来进行理解了,例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八字格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直接用喻体鹬和蚌来替代赵国和燕国,用渔翁来替代秦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争双方相争不下使得第三方谋取利益的现象。
(2)夸张。 夸张这种修辞方法是为了交际交流的需求,有意地夸大或缩小现实情况,给人更加鲜明的直观感,进而突出事物的特征。例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思是指星星点点的小火苗苗也可以燃烧一整片草原,用来比喻尽管是再微小的事物也会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在八字格成语当中的应用相当广泛以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通过八字格成语体现出来的,比如说对偶、回环、对比和反问等等。属于对偶的例子,如: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属于回环的例子,如:疑人勿使,使人勿疑。属于对比的例子,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属于反问的例子,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八字格成语作四字格成语使用的方法。
八字格成语作四字格成语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删减和缩略两种。
(1)删减。所谓删减指的就是删减掉八字格成语当中的前半部分或者是删减掉八字格成语的后半部分,只留下剩下的一个部分以四字格形式来进行使用,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它常常运用删减的方法只使用前半部分或者只使用后半部分来进行交际。
(2)缩略。所谓缩略指的就是将八字格成语前后两个部分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方法规则进行融合从而形成新的四字格形式,例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可以通过缩略的方法作四字格成语“见仁见智”来进行日常交际使用。
2.八字格成语作四字格成语使用的原因。
(1)类似于成语词汇化的现象。
钱韵、余戈在其发表的《现代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词汇化研究》一文指出,词汇化是汉语当中构造新词新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来源,自然语言中构造新词新语的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一个句法的形式凝固从而形成一个词汇的单位。以此演绎,八字格成语转化成四字格成语或者是八字格成语运用删减、缩略等方式方法来以四字格成语的形式进行运用的过程也类似于成语的词汇化的过程。而影响了这个过程的因素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这种八字格形式在语言交际运用当中的使用频率逐渐下降而它的意义可以凭借四字格成语来进行适当的表达。而在实际的语言运用当中,这两个影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交际当中使用频率的增加是意义得以凝固的必然要求,而意义的凝固则直接凭借较高的使用频率来进行展现。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大多数成员都是在“古语残存”作用下产生的结果,而相应的运用到八字格成语当中,这些类似于八字格成语的古语之所以能够到现在为止还可以继续使用,最为根深蒂固的原因在于其结构与其意义都已经相对的凝固了,故可以作为一个四字格成语的形式融入到现代汉语日常的沟通交流当中。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由于这种转化过程内部的差异,有些八字格成语的内部成分间的语法关系和意义至今尚可明晰;而有些成语的内部成分间的语法关系和原始意义俱已变得晦涩,难以推求,使得八字格成语在使用时一方面可能会整体使用,一方面可能会通过删减或者是缩略的方式融入到日常的交际当中。
(2)与人类的认知作用有关。
陈洁其发表的《汉语结构对称性四字格成语的概念整合机制研究》一文中提到了黄希庭、陈传锋二位学者的研究,通过对相关心理要素的实验对汉语四字格成语的结构上的对称性效应进行了研究与考查,发现了成语的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各构成一个格式塔一样的单元,可以提高结构对称性成语的加工进程,从而减少成语的认知时间。通过描述可见,从八字格成语减缩为四字格成语的过程当中同样要考虑到人类的认知程度,如若八字格成语在减缩的过程中不能够满足人类的认知需求,那么八字格成语转化为四字格成语的过程是不成立的;如果八字格成语运用合适的方法缩略成为了四字格成语,并且完全符合人类的认知需要,那么这种转换就是相对比较成立的。
(3)与使用成语的语境有关。
成语作为汉语当中一种非常特殊的语用单位,他的运用也受到了来自交流沟通时语境的限制,邹光椿在其发表的《成语与语境》一文提出两个关于成语的重要观点:成语诞生于特定的语境和成语运用于理解的语境。而对于八字格成语的运用同时也受到了语境的影响,在一些紧急紧迫的语境之下,使用八字格的成语就显得过于冗长怪诞,使用四字格成语相对适合一些;在一些语重心长的语境之下,使用八字格成语就显得比较温文尔雅,当然使用四字格成语也是可行的,只不过没有八字格成语在使用过程当中产生的效果那么的强烈。
(4)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有关。
周青宇在其发表的《语用学角度下的语言经济性探究》中提出了语言的经济性。语言的经济性指的是语言使用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即人们总是会用最简单的最方便的表达方式传递出尽量多的信息。其效果就是说话者用最小的努力传递出了其要表达的内容。既可以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同时也可以指在一定的既定目标下的成本最小化。详细来谈,是在交际效果不变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去降低数量;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去放大交际交流的效果;或者是用减少数量的方法从而使效果放大。对于八字格成语来说,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一些八字格成语自然而然地出于省力的需求从而转化成为四字格成语,而上文中提到的语境因素也是语言经济性当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在很多时候能决定某一八字格成语是否可以在不影响其意义表达的前提下进行简化和凝练。情境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是与语言经济性原则存在密切联系的两种重要的语境类别。而其中社会文化语境是使得八字格成语常常用作四字格的最根本缘由,正是因为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使得一些八字格成语在成语演化的进程当中逐渐获得了在日常交际使用时独立的资格。
与八字格成语相关的语言经济性原则方法有词汇省略;语法省略,其中又包括句法结构的整合、词语的超常规组合;语用省略,其中又包括句子的省略、紧缩句。
人们通常会倾向于用自己已经掌握得非常好的事实、知识和经验来表达新兴的事物或者是新产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这个不仅是大脑思维过程当中的经济性,而且还是在语言交际表达上的经济性。人们在交际当中,一方面需要努力满足自己与外界交际的大部分需求;另一方面,交际同时又无意识地受到人生存竞争需要的制约,需要节约力气,节约时间,从而提高交际效率。人们常常使用那些省力的、概括性的、数量较少的语言单位来进行表达,正如在日常交际当中,能使用四字格成语的就避免使用八字格成语。语言的经济性,这不仅是人们的内心需要,而且还是社会的外部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当代与未来,这种对言语效率的要求更加明显了,从而使得八字格成语转向四字格单位。
[1]陈洁.汉语结构对称性四字格成语的概念整合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10):132-135.
[2]陈淑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汉语中的体现[J].韶关学院学报,2008(10):108-111.
[3]马国凡.四字格论[J].内蒙古师大学报,1987(3):51-58.
[4]李丽.成语形式变化原因初探[J].时代文学,2010(7):185-186.
[5]卢卓群.成语研究和成语词典的编纂[J].湖北大学学报,1991(5):28-35.
[6]莫彭龄.汉语成语新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0(11):181-184.
[7]莫彭龄.“四字格”与成语修辞[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3):54-58.
[8]钱韵,余戈 .现代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词汇化研究[J].语言科学,2003(6):86-96.
[9]石琳 .汉语成语研究述评[J].西昌学院学报,2014(1):1-11.
[10]王晓红.八字成语[J].语文知识,2004(2):25.
[11]姚鹏慈.试论汉语成语的长度[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1):67-70.
[12]周青宇.语用学角度下的语言经济性探究[J].安徽文学,2010(7):297-298.
Class No.:H136.3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Discussion of Eight Character Lattice in Modern Chinese
Wang Deyi1, Shi Xiangdong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China;2.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dioms study , the Non-four-character lattice idioms are gradually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by some linguistic scholar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nature, the phenomenon of question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eight-character-lattice idiom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Eight Character Lattice; idioms; research
A
王德毅,硕士,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
1672-6758(2016)08-0139-5
H136.31
施向东,教授,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