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昌龄诗歌的语言艺术

2016-03-08 10:45周慧敏
关键词:采莲王昌龄诗歌

周慧敏

(大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论王昌龄诗歌的语言艺术

周慧敏

(大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163712)

王昌龄在中国诗史上历来好评如潮,其诗很注重语言的锤炼,并且在炼字功夫上可谓别开天地,造诣极深,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巧运言辞、精炼意魄,同时,诗中多用动词、副词,恰到好处,使诗歌形象飞动,光彩熠熠;二是用典推陈出新,使诗歌意脉贯通,又借以表露心迹;三是化用前人诗句别出新意,从而使诗歌含而不露、怨而不怒、别具一格。

语言艺术;巧用言辞;推陈出新;别出新意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人。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卒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5年)。王昌龄生平资料很少,但在诗史上却历来好评如潮,他生前就己诗名满世。《旧唐书》“绪微而思清”、《新唐书》“绪密而思清”,就着重指出了王昌龄诗歌的根本特点。后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亦沿此说。“绪密而思清”正是王昌龄诗歌艺术魅力之所在,是解读王昌龄及其诗歌的关键所在。

布瓦洛说:“一个作家的古老,对他的价值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标准,但是人们对他的作品所给的长久不断的赞赏,却是一个颠扑不破的证据,证明人们对他的赞赏是应该的。”[1]而王昌龄就是这样一位以“他的作品”来赢得后世“长久不断的赞赏”的诗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而王诗在语言方面炼字炼句的精到之处正是其诗歌艺术成就的典型特征。“大谢炼字工夫极深,但尚不能堆成七宝楼台,完成这一任务的只有王昌龄了。……而昌龄在汉字锻炼工夫上别开天地。”[2]这是对王昌龄炼字功夫的肯定。

王昌龄很注重锤炼语言。在《诗格》中他主张用语要“稳”“不假物色”“不相依傍”。并主张用语不受格律的拘束:“诗有意好言真,光今绝古,即须书之于纸,不论对与不对,但用意方便,言语安稳,即用之。若语势者有对,言复安稳,益当为善。”[3]胡应麟说王诗自在、舒缓“不以追琢减称”“尽谢炉锤之迹”,[4]同样指出了王昌龄诗歌在语言上的造诣精深。

一 巧运言辞、精炼意魄

关于语言的锤炼,陆机《文赋》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5]是说言简意赅地阐明中心突出主题,但这“片言”亦是锤炼的精华;谢榛《四溟诗话》说“一句不工,则一篇不纯”;[6]袁枚《随园诗话》“诗改一字,界判天工”,[7]就是说,诗文要炼字,要字斟句酌。王昌龄主张诗歌用语需精雕细琢又清新不俗,他在《诗格·论文意》中说:“凡属文之人,常须作意。凝心天海之外,用思元气之前,巧运言辞,精练意魄。所作词句,莫用古语及今烂字旧意。”[8]王昌龄诗的语言丰富,即他所谓“饱肚”之语,以对语言贫乏的“狭腹”而言。并能以浅近通俗的语言进行艺术概括,淡而有情、淡而有味。如《越女》:“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运用浅淡的语言将采莲女与芙蓉花比美的娇羞可爱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无穷。

王昌龄诗中许多动词、副词用得恰到好处,使诗歌形象飞动,光彩熠熠。如《采莲曲》二首:

其一: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人,采罢江头月送归。

首句“吴姬越艳楚王妃”是说:江南古属吴国、越国、楚国,都是水乡泽国,美女如云,众采莲女如吴越之国色,似楚宫之嫔妃。写出了这些采莲女不仅貌美如花,更是争奇斗艳。诗中以“争”“弄”两个连续的动作,活画出采莲女快乐活泼的形象,顽皮可爱,不仅表现了采莲的热闹场面,更写出了采莲之景如诗如画。王尧衢:“花在浦口,人去如迎。月随人行,如相送一船。”[9]花“迎”、月“送”,“迎”“送”这两个字不仅赋予了花、月以人性和人情,更使得花、月温情脉脉。

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题材是沿旧制,写来却格外引人注目。首句说女子罗裙与荷叶同色。次写少女脸庞红润如同出水的荷花般艳丽。以花喻人在古诗词中是常见的:“芙蓉如面柳如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些都是静态的,王昌龄却以“开”“向”写出少女的灵动,自由活泼的采莲女形象跃然纸上。在这里,诗人描写采莲少女美丽的容貌及采莲的欢快场面,清新活泼,健康明朗。语言流畅明白如话。诗歌主要写采莲,但通篇不让采莲的少女们直接出现,而是让他们时隐时现,王尧衢说:“荷叶、罗裙,绿色相映如一,花光、脸色,相映俱红。而莲女由花中行,故两边开也。因采莲女之貌与花无异,女貌、花容,从此相乱,故不相见也。”[10]采莲姑娘与满池荷花相映成趣,融为一体,使人难辨何者为人,何者为花。这与“裁”等动词的使用密不可分,可见王昌龄用字、炼字的功夫非同一般:耳闻、目睹、心有所感,把采莲场景描写得如诗如画,活灵活现,历历如在目前;采莲歌声余音袅袅,似萦绕在耳畔。“乱”本就指出了荷花与少女的“人面荷花相映红”,荷花塘因为少女的进入而产生人花莫辨的惊奇与惊喜,闻歌才辨人。“向脸”这二字用得却妙,好似花也有情,也不失清丽脱俗。本来是“看不见”,但闻歌,方知有人,“始”就把观望者闻歌神往,伫立凝思的情状,摹写入微,且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更增加诗歌的韵味和深度,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妙。

《送魏二》中“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句,风被拟人化,是她将雨引进舟中,进而令人顿觉寒意。风雨本是自然现象,着一“引”字,新颖别致,并把此刻惜别友人的悲凉心情刻画得可感可知。《重别李评事》中“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以“缓”写诗人想见明日长安酒肆中吴姬似也挽留友人,“随意”透出适性,明明惜别,却以故作轻松的调子道出,以淡语写不舍,味道却更浓,可以说,这是一首淡而有情、淡而有味儿的佳作。全篇不着一愁字却使得离别之深忧,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更缠绵徘恻,一唱三叹。

《大梁途中作》:怏怏步长道,客行渺无端。郊原欲下雪,天地稜稜寒。其中“怏怏”二字将旅人筋疲力尽,面对路途遥遥踉踉跄跄的状态和怅惘的心情描写得惟妙惟肖。“渺”透露了他举目前望却一眼望不到头的失望和愁苦。“欲”写出大雪将下未下的传神状态,似乎是蓄势待发,即将一泻千里,若是下雪天气反倒不寒。“稜稜”摹写天寒地冻之状,真是寒气逼人。

二 用典推陈出新

王昌龄善用典故,并且能够推陈出新。如《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中“不破楼兰终不还”化用《汉书·傅介子传》中的典故: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遮杀汉使。傅介子奉命出使,以计刺杀楼兰王,持其首还长安。诗中的“楼兰”是指代唐代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政权。王昌龄用这个典故来表露自己不辱使命、誓死报国的决心。

《长信秋词》五首这一组诗中化用班婕妤事,班婕妤曾作《团扇诗》:心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汉书·外戚传》载:班婕妤既失宠,求供养太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悼,中有句曰:“共洒扫于帷幄兮,永终死以为期。”[11]表达了自己如团扇见捐一样被遗弃冷宫,以及身处冷宫后的幽怨,王昌龄是在为这些凄惨的宫女鸣不平,其实也是借以表达自己的际遇和不平之气。

王昌龄在天宝七年(748)春从武陵赴龙标贬所时,写下这首《留别武陵袁丞》:

皇恩暂迁谪,待罪逢知己。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

桃花遗古岸,金涧流春水。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

诗中用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典故。《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扶风茂陵人;尝从光武帝平隗嚣,又以陇西太守平诸羌,以伏波将军征交阯,交阯平,封新息侯。曾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12]后竟卒于军。死后蒙谗,被追收新息侯绶印。马援曾征战至武陵一带,今王昌龄被谗窜谪,路过其地,因思其人,感慨不平。同时也是借马援死后见谗被除侯来表白心迹:自己和马援一样,都是赤胆忠心报国、忠心耿耿为君。

还有一首《为张僓赠阎使臣》:

哀哀献玉人,楚国同悲辛。泣尽继以血,何由辨其真?

赖承琢磨惠,复使光辉新。犹畏谗口疾,弃之如埃尘。

张僓盖以忠直遭谗获罪被贬。王昌龄以此诗代之向阎使臣陈情。常建《鄂渚招王昌龄张僓》诗云:刈芦旷野中,沙土飞黄云。天晦无精光,茫茫悲远君。……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午日逐蛟龙,宜为吊冤文。……二贤归去来,世上徒纷纷。可知王、张二人皆蒙冤被贬,且时间亦近。《韩非子·和氏》载:楚人和氏在楚山中得玉璞,献给厉王,厉王使人相之,玉人说这是块石头。厉王以为和氏“诳”,于是砍下他的左脚。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和氏又去献玉。武王使人相之,又说是块石头,于是又被砍去了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和氏抱着玉璞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泣尽而继以血。王听说后派人问其故。和氏说,我哭不是因为被砍去了双脚,而是悲夫宝石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于是派人打磨这块玉璞得到了宝玉,并命名“和氏之璧”。诗中引用楚人献玉的故事,来比喻张僓见馋的冤屈,“泣尽继以血”,极写冤情之大。这时王昌龄自己也在被贬途中,代人喊冤,其实也在为自己鸣冤,二人实属同命相怜。

三 化用前人诗句别出新意

王昌龄是一位锤炼语言的高手,不仅善于用典,化用前人诗句也是别出新意,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诗的写作背景是王昌龄第一次被谪到岭南,后被赦回到长安,改任江宁丞。前两句为全诗制造了氛围和情绪。写舟行于寒雨连江之夜,暗含了舟船劳顿、道途的艰辛和诗人不安的心态,平明送客的凄凉与孤独。第四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化用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姚崇在《玉壶诫》序中说,玉壶洞澈无暇,澄空见底,当官明白的人,与此有相似之处。要内怀冰清,外涵玉润,这是君子应该具备的冰壶之德。王昌龄以冰清玉洁的“冰心玉壶”来表露自己的品格和心迹,表明自己问心无愧、一生坦荡,心地莹洁,无尘可滓。这样晶莹剔透的比喻,就使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诗意的纯真和诗艺的高超了。

《采莲曲》(其一)“吴姬越艳楚王妃”,化用王勃《采莲曲》“吴姬越女何丰茸” ,较之王勃诗描写采莲女,更富有色彩,也更生动和形象,新意迭出,流丽自然。《采莲曲》(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与梁元帝萧绎《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相类,却较之更浑融,更有味道。

闻一多先生认为“王昌龄的诗,在文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13]后世不少诗论家都对王昌龄诗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给予很高的评价。古人云:“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14]王昌龄正是这样的高手,所以他无愧于“诗家夫子”“七绝圣手”这样的美誉。

[1]伍蠡甫.西方文论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305.

[2]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M].重庆出版社,1984:132.

[3]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66.

[4]胡应麟.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118.

[5]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8.

[6]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中华书局,1983:1139.

[7]袁枚.随园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399.

[8]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63.

[9]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217.

[10]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216.

[11]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3986.

[12]范晔.后汉书[M].中华书局,1974:841.

[13]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M].重庆出版社,1984:134.

[14]何文焕.历代诗话[M].中华书局,1981:31.

Class No.:I207.2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On the Language Art of Wang Changling’s Poetry

Zhou Huimi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 163712,China)

Wang Changling has paid much more his attention to the uses of Chinese words . Firstly ,he refined words skillfully and more use of verbs, adverbs; Secondly , he brought forth the new through the old words to reveal his minds. Thirdly , he adopted an out of the ordinary way to express his feelings with a unique style. Wang Changling has enjoyed higher reput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language arts; clever use of words ; innovation; out of the ordinary

A

周慧敏,硕士,讲师,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1672-6758(2016)08-0119-3

I207.22

猜你喜欢
采莲王昌龄诗歌
诗歌不除外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不如去采莲
爱国情怀永流传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我不要分享你的快乐
对门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