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技术在婴幼儿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临床应用

2016-03-08 09:34:27李继峰李志国王习海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6年2期

李继峰 李志国 王习海

河南鹤壁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鹤壁 458030



超声引导技术在婴幼儿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临床应用

李继峰李志国王习海△

河南鹤壁市人民医院麻醉科鹤壁45803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技术和常规解剖定位技术在婴幼儿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成功率和并发症。方法随机将100例接受择期行手术治疗的婴幼儿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技术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研究组采用常规解剖定位技术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记录2组患儿的穿刺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和误伤动脉、穿刺部位血肿、置管困难、血胸及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穿刺时间明显缩短(P<0.05)。研究组穿刺总成功率、一次性成功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10例误伤动脉,8例有穿刺部位血肿,7例有置管困难,而研究组仅有1例误伤动脉,研究组穿刺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技术应用于婴幼儿深静脉术,有助于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且穿刺时间较短,可避免多次穿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超声引导技术;穿刺置管术;深静脉

在婴幼儿接受心脏病手术及先天性食道闭锁等大型手术中,行深静脉穿刺置管已成麻醉常规手段。因婴幼儿解剖结构特殊性,深静脉穿刺较为困难,传统方法行深静脉穿刺术的并发症较多[1]。超声引导技术因操作方便快捷、可实时跟踪等优势,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应用于婴幼儿的报道较少[2-3]。2013-01—2015-01,我们对100例接受择期行手术治疗的婴幼儿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分别采用超声引导技术和常规解剖定位技术,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患儿,月龄2 d~12个月,体质量2.0~9.8 kg,身长44.7~85.0 cm, ASAⅡ~Ⅳ级。先天性食道闭锁2例、肠套叠16例、先天性肠闭锁11例、小儿肿瘤32例、膈疝12例、脐膨出8例、腹裂4例及先天性巨结肠15例。排除标准:年龄>12个月;近期同侧股静脉或颈内静脉曾行穿刺置管术;腹股沟区域或颈部存有感染及凝血功能障碍。本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实施,并与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2组,每组50例,2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深静脉穿刺前所有患儿均常规禁饮食4 h。采用七氟烷吸入诱导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控制呼吸。待患儿对针刺无反应时开始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均由同一位超声技术熟练的高年资麻醉医生完成操作。深静脉穿刺包为进口的Smith LOGICATH穿刺包。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解剖定位技术。(1)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取10°头高足低体位,穿刺侧大腿外旋外展60°,膝关节屈曲,臀下垫高15°~20°,常规消毒、铺巾。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约1 cm处、股动脉内侧0.5~1.0 cm处为穿刺点。操作者右手持穿刺针与皮肤成45°,穿刺针尖指向脐部,边进针边回抽,回血后停止进针。根据血液的颜色及压力判断穿刺针是否进入股静脉。确定穿刺入股静脉后,置入导丝,退针后扩皮,置管并固定。(2)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取倾斜15°的头低足高位,使颈内静脉充盈以防止发生气体栓塞[4]。头部适度偏向左侧20°~30°,常规消毒、铺巾。操作者左手自环甲软骨水平向右侧逐步触摸右侧颈总动脉的搏动,推开胸锁乳突肌前缘,右手持穿刺针与皮肤呈30°,穿刺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方向,旁开右颈总动脉右侧0.5 cm进针。遇有落空感后边退针边回抽,穿刺深度约为0.5~1 cm。抽到回血后停止进针。根据血液的颜色及压力等判断穿刺针是否进入颈内静脉。确定穿刺入颈内静脉后,置入导丝,退针后扩皮,置管并固定,根据患儿身长确定置管深度。

1.2.2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技术。迈瑞CD-6型彩色普勒超声诊断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探头频率为5~12 MHz。根据患儿月龄大小选择合适的无菌探头。将藕合剂均匀涂到探头上。操作者左手持探头并与皮肤垂直,首先探查股静脉、股动脉及周围组织结构,或将探头置于颈部定位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当超声显像明确颈内静脉或股静脉后,右手持22 G静脉留置针(BD公司,美国)紧贴探头的侧缘与超声束保持一致,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进行穿刺。当超声显示针尖进入静脉腔、回血流畅后拔出针芯。随后置入静脉留置针外套管,连接针筒后可顺利抽出暗红色血液,提示穿刺成功。再经留置针外套管置入引导钢丝,退出外套管后扩皮,置管。用超声确认导管的位置及深度,固定导管。

1.3观察指标记录2组穿刺时间(从皮肤穿刺开始到双腔导管完全置入所需的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是指穿刺次数不超过3次,操作过程无时间限制)和误伤动脉、穿刺部位血肿、置管困难、血胸及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2结果

2.12组穿刺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总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穿刺时间明显缩短,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穿刺总成功率、一次性成功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患儿深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对照组有10例误伤动脉,8例有穿刺部位血肿,7例有置管困难,而研究组仅1例误伤动脉,研究组穿刺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以二维超声定位深静脉的位置,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深静脉内血流的方向进行穿刺置管。在操作过程中,穿刺者可根据深静脉的横截面位置或纵向走行进行定位穿刺。

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深静脉穿刺术时,穿刺者只能依靠体表解剖标示及手感进行定位。要求穿刺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熟练的手法。操作者的主观性对穿刺成功率有较大不利影响,可导致穿刺费时费力,且误伤颈总动脉、穿刺部位血肿、血胸及气胸等发生率的明显升高,甚至可发生严重并发症[5]。患儿由于头大、颈短及深静脉较细等特殊原因,穿刺难度大。同时小儿个体血管存有差异性及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深静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与常规解剖定位技术比较,超声引导下定位技术具有可视化的最大优点,避免穿刺盲目性。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者可对深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结构进行直观观察,可直接准确定位到深静脉的位置,并可准确观察和定位深静脉置管的位置及深度,从而确定最佳穿刺点、穿刺方向及进针深度,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并发症发生率[6]。我们采用超声引导技术行婴幼儿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显著缩短穿刺时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总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示在超声引导技术下行婴幼儿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种快速、准确且安全有效方法。

4参考文献

[1]郑铁华,高铁光,郝唯,等. 7 kg以下最低位颈内静脉置管严重并发症四例[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9):789.

[2]Milling TJ Jr, Rose J, Briggs WM, 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point-of-care limited ultrasonography assistance of central venous cannulation: the Third Sonography Outcomes Assessment Program (SOAP-3) Trial [J]. Crit Care Med, 2005, 33(8):1 764-1 769.

[3]苏向上,蒋俊丹.超声引导在婴儿股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2013,35(6):109-111.

[4]Mallory DL, Shawker T, Evans RG, et al. Effect of clinical maneuvers on sonographically determined internal jugular vein size during venous cannulation [J]. Crit Care Med, 1990(18):1 269-1 273.

[5]Ouriel K. Preventing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J]. N Engl J Med, 2003, 348(26):2 684-2 686; author reply 2 684-2 686.

[6]张明,李超,彭晓晗,等.超声引导技术在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前沿,2013,8(6):29.

(收稿2015-09-22)

通信作者:△王习海,鹤壁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中图分类号】R61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77-8991(2016)02-0043-02

E-mail:zdyfy_z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