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玲,汪超群
(1.湖北科技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2.麦市中心小学,湖北 通城 437401)
网络环境下民族文化自信的构建
胡美玲1,汪超群2
(1.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咸宁437005;2.麦市中心小学,湖北通城437401)
摘要:在我国互联网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文化传播与互联网已密不可分,网络环境下我国民族文化自信的构建已成为新的课题。从构建民族文化自信的意义入手,通过分析目前网络环境下我国民族文化传播的现状,找出网络环境下民族文化自信构建的途径。
关键词:民族文化;网络传播;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战略思想深刻体现了构建民族文化自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然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丰富和优秀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冲击着人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给民族文化自信的构建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构建民族文化自信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民族文化自信的意义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认定与信念,民族文化自信来源于强大的国力,更源于该民族深厚的精神内涵。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创造文化辉煌的必然要求。构建民族文化自信,极具重大现实意义。
1.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它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构建民族文化自信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为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是其“凝聚剂”和“助推器”。一个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并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重大意义。
2.强化公民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随着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加上当前我们的社会风气和道德建设依然有不少令人忧虑的问题存在,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紧迫的任务。而民族优秀文化是强化公民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社会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自信对于强化公民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基础性意义。
3.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世界话语权
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世界话语权有支撑性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依然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可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自信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世界话语权具有重大的支撑性意义。
二、网络环境下我国民族文化传播的现状分析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1月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互联网的持续增长和网民规模的扩大,给我国民族文化传播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1.机遇
网络环境下民族文化传播的新特点
(1)文化传播视野的转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地球村已成为现实,通过科技在媒介领域内的使用,使得在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传播朝着“信息一体化、文化多元性”的方向发展,在这种趋势下,民族文化传播的视野由国内传播向国际传播发生转变。由于互联网的便捷性和高度自由性,国内的年轻群体通过网络越来越容易接触世界各国文化,并被其折服。外来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越来越多,网络使民族文化打破封闭的传统,向更大的国内和国际舞台进军。
(2)文化传播观念的转变
网络传播是文化传播的一个新的切入点,新的理念必然带来思想上的冲击,作为跨媒体的数字化媒体,互联网集三大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为一体,网络不仅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稳定平台,也是民族文化传播的主要工具,它改变了长期以来老化的思维方式和固定的行为模式。在对文化的抉择与发展、如何传播民族文化、创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话语权等问题上,引起了新一代人的思考,新的文化传播观念已悄然发生转变,而这恰恰是中华民族缔造文化强国的契机。
(3)文化传播模式的转变
互联网双向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性,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信息传递和接收模式,也改写了民族文化的传播模式,使民族文化信息由单向传播模式转向双向传播模式,从而成为一种多维度的融合传播。同时互联网时代也是大数据时代,更多的是强调在传播的过程中满足个体差异化需求的“精确传播”。提炼出民族文化有效传播的时间、空间,文化传播模式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变,使信息成为普遍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
2.挑战
(1)西方文化势力的渗透与侵蚀
互联网时代,西方国家一直不遗余力地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将西方的价值观念、文化产品、宗教信仰等传播到世界各国,在我国,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尤其是青年群体,越来越热衷于观看西方的电影、电视剧等文化产品,越来越倾向于过西方节日和消费西方产品,这种无形的渗透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很多年轻人对西方文化的亲睐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置若罔闻,必然会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地位的丧失。
(2)民族文化消费畸形
随着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不断深入,人们在享受着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种种成果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文化价值失范的现象,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网民倾向于在网络上彰显自我,标榜个性,为了取得更多的关注,不惜传播一些博取眼球的虚假消息、负面消息等,甚至恶搞民族文化,网民不但没有意识到这种错误的导向,反而以这种传播所造成的“集体狂欢”效果而沾沾自喜,网络人群的负面情绪导致民族文化生态失衡和民族文化消费畸形。
(3)民族文化的主流性与网络非主流文化的冲突
中国先进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主流文化发展的方向,对社会的推进和发展有积极作用。但网络环境却间接加剧了民族文化的主流性与网络非主流文化的冲突。非主流文化追求另类和自我,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解读和引导,就会吸引一批迷失自我和随波逐流的人群,他们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并与主流文化直接对立,在互联网上借助强大的受众群与主流文化博弈。在一定程度削弱了主流民族文化在互联网上的宣传效果。
(4)网络环境弱化了党对民族文化的管理和引导作用
网络环境下,每个网民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这就使官方发布消息的渠道唯一性受到挑战,党和政府对信息源的控制被削弱。再加上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和舆论领袖的影响力,使得一些网络群体更容易接受与自己固有观念较贴近的思想,形成非官方的议程设置,并附和与认同它的价值判断。并且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也加大了党对民族文化管理的难度。
三、网络环境下民族文化自信构建的途径研究
1.发挥党在民族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着中国文化前进的方向,坚持党对民族文化的领导是时代的根本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发挥党在民族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除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还应该大力宣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加大政府投入、积极引导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大众文化需求。这需要党加强对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更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宣传,从源头上占领网络宣传阵地,使之成为传播正能量和民族文化的基地。
2.夯实民族文化的基础建设
民族文化基础建设事关民族文化自信的构建,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多种文化的碰撞使得民族文化基础建设尤为重要。首先应注重民族文化的内涵建设,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与主体性,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注重民族文化的与时俱进;其次要注重民族文化的平台建设,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的形式搭建平台,为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途径;再次要注重网络道德建设,通过提高网民的道德修养和媒介素质,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培养网民民族自豪感;最后拓展民族文化网络市场,实现多元文化和谐繁荣。
3.与传统媒体建立联动机制
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上,凭借自身的权威性、公信力和专业性,在受众中依然有较大的影响力,故在传播民族文化方面依然占主导地位。虽然近年来网络的崛起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媒体有一定的冲击,但并没有因此而动摇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网络环境下,要想更有效的实现传播民族文化的效果,可以与传统媒体建立联动机制,让传统媒体开设社交媒体账号,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还可以使传统媒体开设移动新闻客户端、移动智能终端;或让媒体从业人员开设自媒体等。让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与新兴媒体便捷性相结合,优势互补,形成民族文化传播广度与深度、纵向与横向齐头并进的新局面。
4.积极开发民族文化传播产业链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也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这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民族文化应根据市场的需求,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实现一体化经营,通过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创新孵化平台,促进民族文化产品流通。不仅要对民族文化产品进行创新,民族图书、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玩具等传统产业还可以通过网络销售,也可以根据这些民族产品开发出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电影、动漫设计等,形成产业链,突破民族和地域的限制,实现文化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张竞月,王金磊.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传播的困境及出路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4).
[3]侯清.网络环境下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4.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3-0073-03
* 收稿日期:2015-12-16
中图分类号:I253.4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