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艳
(安徽省广德县人民医院 安徽 广德 242200)
对危重症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可明显提高其心肺复苏的成功率,降低其死亡率。国内通过模拟训练发现,在对突发性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对其实施定位协作抢救,可明显提高对其进行抢救的时效性[1]。定位协作抢救是指,对多名护士进行定位和定责,由高年资护士对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电除颤等抢救操作,由其他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辅助呼吸、心电监护、静脉给药等辅助工作的一种抢救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护士进行定位协作抢救的技能,我院护理部决定在全院范围内推广“定位协作抢救模式”的培训工作。为此,笔者对我院20个临床科室的60名护士的培训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我院20个临床科室的60名护士。这些护士的年龄在21岁~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79岁。其中,有47名护士具有大专学历,有12名护士具有本科学历,有1名护士具有中专学历。在这60名护士中,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护士有34名,工作年限为5~10年的护士有21名,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护士有5名。其中,有19名护士的职称为护师,有41名护士的职称为护士。
(1)进行培训的流程。①先由4名专科护士对这60名护士进行4个学时的定位协作抢救理论的培训,再用4周的时间对这些护士进行定位协作抢救操作技能的培训。②将全院的20个临床科室的护士分为5大组,然后对每组护士均进行为期4天的模拟培训。进行模拟培训的内容包括:A.由老师进行定位协作抢救的操作演示及动作讲解。B.护士自行练习。C.老师对参训护士进行现场指导。D.由老师对参训护士进行考核。E.在考核结束后,对参训护士进行问卷调查。④让参训护士回科室进行为期8周的科内推广练习。在练习结束后,由每个科室选出一组护士参加定位协作抢救操作比赛。(2)按照《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规定的定位分工模式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由4名专科护士进行现场演练模拟比较,最后确定采用三人定位抢救模式,并确定了这3名护士的位置和责任。三人定位抢救模式的具体内容为:①由高年资护士担任A位的护士,让其负责对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电除颤,并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系统性全身检查和对其病情的评估。②由B位的护士负责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并使用简易呼吸器对患者进行辅助呼吸,同时协助A位的护士对患者进行电除颤及为其进行吸氧。③由C位的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同时使用静脉留置针为患者开通静脉通道,并对其进行静脉给药。此外,C位的护士还负责记录整个抢救过程。(3)对护士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价。①按照《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规定的定位协作抢救操作评分标准,对参训护士进行专业能力考核,进行考核的内容包括:护士进行定位协作抢救的技能、护士的急救意识、在抢救过程中护士对医生进行护理配合的能力、在进行抢救时的协作能力等。②在考核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参训护士对培训的总体满意度进行调查,进行调查的内容包括:培训师的能力水平、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时间和培训的效果。
进行培训前,除急诊科参训小组和ICU参训小组中的护士可在8分钟内完成CPR、简易呼吸器的使用、进行吸氧、进行心电监护、留置针的使用、电除颤等定位协作抢救操作外,其他参训小组中的护士均不能顺利完成此项操作。经培训,这60名护士均能在5分钟内完成定位协作抢救操作。
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这60名参训护士对培训的总体满意度为98.14%,其对培训师能力水平和培训内容的安排的满意度均为100%。参训护士对此次培训表示不满意的部分主要是,认为进行培训的时间较短。
在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时,对其进行抢救工作中关键是急救的时效性。进行急救的时效性(time effectiveness of emergency)是指患者在伤(病)后的单位时间内,对其进行救治的效果,即救治的成功率与救治时间的比值,也被称为单位时间内的抢救成功率[3]。进行心肺复苏的时效性是指:在4分钟内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达到50%以上。以往,临床上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进行抢救时,往往会因为参加抢救工作的医务人员的分工不明确,相互之间缺乏协作的能力,在进行抢救时缺乏有序性,从而延迟对患者进行急救的时间,降低其抢救的成功率。在《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首次提出了定位协作抢救模式。此模式要求抢救仪器需完好备用,抢救药品和物品需定位放置,抢救人员需定职责、定站位、定流程。另外,在《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还指出,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抢救时,应尽可能地减少对其进行胸外按压中断的次数,并需将中断胸外按压的时间控制在10S以内。因此,我院在设计定位协作抢救流程时,充分考虑了空间、时间、人力等因素对抢救操作的影响,对每个操作流程均进行了环环相扣的设计,尽可能地减少医护人员在进行抢救时不必要的走动和操作,确保了抢救工作的时效性。另外,我院在设计定位协作抢救流程时,还根据我院病房的特点,加用了移床和下床等抢救程序,以便于在病房内对患者进行就地抢救,大大地提高了进行急救的时效性。笔者对我院进行定位抢救技能培训的效果做如下总结:①提高了我院护士的抢救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定位抢救操作达到常规化和程序化。在进行定位抢救的过程中,护士能够明确自己应该站在什么位置、应该做什么和什么时间做。这样护士在面对患者时,就能够严格地按照规范的抢救程序执行各项抢救操作,保证了抢救工作的有序进行,为抢救患者赢得了时间,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②提高了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在进行定位抢救技能培训后,护士掌握了在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进行抢救时自己的位置和职责,并通过情景模拟式练习提高了其在遇到突发抢救时的反应能力,使其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从而提高了对患者患者进行抢救的成功率。③提高了医患双方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通过全员培训、复训、演练、考核、比赛等培训,使护士在业务、技能和应急能力上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其在进行抢救工作时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对患者实施抢救的过程中程序明晰、职责明确,大大地提高了医护工作的协调性。经过培训,不仅提高了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县级医院的护士进行定位协作抢救技能培训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护士进行抢救的整体能力,有效地保证了对患者进行急救的时效性。
[1] 张连荣,宋瑰琦,谢少清等.实施团队抢救培训以提高心肺复苏时效性[J].护理学报,2013,19(3):24-27.
[2] 童静.多人定位心肺复苏模式在急诊的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1):88-89.
[3] 何忠杰.论急救的时效性[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7):659—66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