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红英
(杭州师范大学 教务处,浙江 杭州 311121)
基于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的教学管理模式思考
尹红英
(杭州师范大学 教务处,浙江 杭州 311121)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为依托的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提升教学工作水平、管理效能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迫切任务。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校院两级教学管理
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提高整体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就是通过学校教学资源的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明晰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的职责、权限和利益分配,形成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办学的两级教学管理层次。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近年来已有众多高校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举措付诸实践,但由于在职能划分、权责归属、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不清晰及滞后性,改革的实效性不足。建立并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科学合理地配置有限的教学资源、构建纵向分权的配套机制、打造一支高效率的教学管理团队,既是时下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高校的教学资源主要为师资和教学设备、设施等,它是构成教学活动各要素以及实施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评估学校能否成功办学以及办学水平和层次的主要依据。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资源上所存的问题凸显,主要表现在由于学科专业分散、关联度不高等所导致的师资力量过于分散、教学设备设施重置、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受限、专业建设水平不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竞争力不强等。合理配置、整合教学资源,是高校提高办学效益、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
(一)以学科建设为核心,调整重组学院布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综合性大学的界定越来越强调其内涵建设,即学科门类及其规模、学科间的关系、办学效益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1]。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就是学科的优化组合,多学科、专业更为广泛的统一协调。学院作为教学一线,是能够将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科研等协调起来共同发展的有机体。因此,学院的设置应以学科门类为基础,按照相同或相近学科、学科群的发展及其规律有机地进行组建。既要考虑其规模性、综合实力性,也要考虑其学科融合性及前瞻性;既要促进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也要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预留空间[2]。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大学设置“特色学院”的经验,依托学校的办学底蕴,以学科优势明显、具有共同学科基础的若干个一级学科组建学院,以促进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以社会需求为前提,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专业是连接社会与高校的桥梁,专业结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格局和办学质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从学科专业的种类、层次、规格直至其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动态上的需求,就要求高校必须具有对专业的调控能力,形成“动态调整机制”。首先,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对已形成专业特色、办学规模的专业,通过拓宽其专业范围、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凝练人才培养特色;对专业基础扎实、教学资源充裕但实际竞争力不强的传统学科专业,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等加以开发和改造,促使其转型升级,实现传统学科专业的新发展。其次,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从学校办学实际出发,增设应用型专业以完善专业结构。加强校企、校政合作,为培养创新创业类的应用型人才提供育人环境。对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则应予以限期整改、暂停招生乃至撤销等。通过多种方式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平台,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和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创造前提条件。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明晰学院的主体地位。校级教学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由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评测,由事务型管理转为服务型管理[3],从而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强化大学的功能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则是“利益驱动”。因此,科学界定校院两级在教学管理方面的职能,在责、权、利的划分上必须保持一致,并在一个清晰的环境中进行。即学校通过总体办学目标的职权、责任分解,明确校、院两级教学管理职责、权限和利益分配,以权责划分为核心,围绕人事、财务、资源、事务等主要方面赋予学院更多的管理职能[4],保障学院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自主权,激发学院的办学活力和创造力,继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最佳管理效果。
(一)下放教学管理权
学院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校总体办学目标的规范下,可以根据学院发展和社会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自主开展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监控、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检查、教学管理及考务管理等。由于学院更为了解本院的学科专业特点,所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更能贴近学院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学院作为教学一线,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到师生的内在需求和社会的实际需求,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促使理论教学更能服务于实践、服务于社会,从而创建适合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办学环境。
(二)下放人事管理权
在学校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学院有权设置和调整学院内部教学、科研、实验、行政及服务等机构,有权制定本学院教职工的工作量、考核管理及奖惩制度,有权设置调整具体工作岗位、职责、任职条件,自主选拔聘任系、教研室、学科带头人、实验室负责人、行政干部等。并可根据自身所辖学科专业特点,做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工作。人事管理权的下放,能够进一步激发学院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促使学院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保持生机和活力,教学管理过程更为科学、合理。
(三)下放财务管理权
在学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学院可以制定经费预算和决定各种来源经费的使用,包括在可支配经费中,自主购买用于教学相关的设备和物品、自主决定院内人员的津贴分配、多渠道自主筹措办学经费等。财务管理权的下放,有利于学院树立节约教学管理成本的观念,促使教育教学资源效益最大化。同时,独立自主的财务权使得学院有更迫切的需求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潮流中,为施行产学研一体化提供驱动力,促进高校产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
“低重心”的教学管理体制下,教学管理由从前的“集权制”转变为“分权制”,减少了管理跨度,促使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更具实效性。然而,学校在简政放权的同时,还必须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估和质量监控体系,完善两级教学管理的问责制度、奖励制度以及纵向分权的配套机制,以保证学校总体办学目标达成;学院作为办学的主体,拥有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需在学校总体办学目标的规范下,通过管理制度确立单位和个人的工作目标,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有序、有规、有形、有效”,办学方向无偏差。通过完善两级教学管理制度,促使两级教学管理工作有章、有法,有序,避免“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管理局面。
(一)建立科学的校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宏观调控职能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校所制订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更关注于全局性的战略发展问题,强化规划设计、政策指导、协调服务、督导评估等宏观性、导向性、智囊型、服务型职能[5]。需充分发挥校级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组等教学组织的指导、监控作用,遵循“目标是先导,组织是保障,检查是手段,评估是关键”的原则,建立起符合现代教学活动规律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以及渠道畅通、快速有效的联动工作机制[6]。需进一步完善竞争机制和奖惩措施,在加大激励政策力度的同时,将竞争和评估结果与学校的经费投入和制度、政策的倾斜相结合,实行资源在学院之间、专业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的动态优化,增强学院在教学质量上的竞争意识和办学活力。通过督导机制、评估机制、反馈机制、激励机制等,将过程监督与目标管理、利益引导与行政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宏观上监控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方向,促进学院良性发展,提高教学工作绩效水平。
(二)完善院级教学管理工作机制,规范教学管理工作
学院作为独立的办学实体,所修订的教学管理规章既要服从于学校的整体目标,又要符合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符合学院教学特点的规章制度及工作机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以及科学的考评和监督机制,建立起二级、三级等教学管理体系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如建立院级领导及管理人员责任制、系(教研室)工作规程、课程组负责人职责、督导职责、听课评教制度、实验室管理规定等;建立学院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充分发挥院级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组等院级组织机构功能,加强院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完善科学、民主的议事和决策机制,集思广益,用好、用足、用活学校所赋予的权力,促使学院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人员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主体,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教学管理人员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管理方式、方法上都经历着巨大变革,对其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打造一只具有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的教学管理团队,是保证两级管理顺利实施,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保障。
(一)以人为本,构建稳定、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
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学管理人员常因待遇问题、责任问题、未来发展问题等导致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转岗率较大,致使学校的教学管理政策难以持续深入落实,教学常规工作也时常会被忽视和淡漠。建设一只稳定的、专业化教学管理队伍,已成为时下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要建立岗位准入制度。在选拔录用教学管理人员时,应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指标和标准,既要考核其教学管理知识和技能,也要考核其管理意识与创新能力。实行岗位不同,其录用标准和考核要求不同。其次,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规划体系,为其规划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充分挖掘其职业潜质及创造力,促使其个人成长与学校教学管理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确保一线教学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工作活力。
(二)完善考评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考评和激励机制是提升教学管理规范化和工作水平的有力保障。通过实行岗位责任制,在明晰职、责、权、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估制度,奖优罚劣,促使教学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尽其责,构建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大多方位的政策性投入,尤其是在职称晋升及岗位政策上出台有力措施,引导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积极竞争,通过竞争体现优胜劣汰,调动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管理效能。
(三)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全方位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管理的理念、模式也在快速地发生变化。一个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教育理论、管理理论,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和自控能力,具有“服务意识”和“全局意识”等[7]。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是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应与时代发展和校内教学改革相契合,既要有针对性,同时也要注重对培训效果的考核。如通过岗前培训、教学管理制度的解读等,使教学管理人员掌握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明确工作的职责和工作规范,增强教学管理的执行力;聘请专家举办讲座、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究与研讨,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参与教学研究或科学研究课题,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理论修养和决策水平;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到国内外高校取经,参加一些有创新、重实效的学术交流会,促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开阔视野,更新思维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更好、更快地适应现代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国际化的要求。
高教的教学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教学管理工作呈现出管理对象日益个性化、管理内容日趋多面化、管理信息倾向多元化等特点,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决策需要各类有效信息和数据作为支撑;近年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更是给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它打破了传统管理体制下各类信息的反馈渠道,人们在获取信息及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上,变得更为快速、便捷和公开化。如何使日趋复杂、多变的教学管理工作变得有序和规范化,考验着高校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实施“阳光校务”工程,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完善教学管理系统,促进教学管理现代化
网络化教学管理系统的运用是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通过教学管理系统能够建立起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的运行体系,实现“教学管理一体化”。教学运行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是教学管理中项目最多、内容最复杂、不确定因素最多的一个管理环节。它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与管理,教师工作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学生学业规划与学籍管理等。高校的学科、专业不断细化,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学分制的实践等对教学运行的冲击是源源不断的,如何使复杂、多变的教学管理工作通过教学管理系统来实现有序、高效和规范化,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上一个永恒的话题。高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加大政策、经费支持力度,适时改善硬件设施;对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制定科学、规范的“业务流”,完善软件功能。保证教学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切实解决影响校院两级教学决策和管理决策的“信息瓶颈”问题,为高效、规范的教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二)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构建和谐工作环境
新媒体平台是把“双刃剑”,其在舆论环境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功能并探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促进和谐校园的必然选择。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快、操作便捷等特点,将学校的教学信息和管理制度在平台上予以公布,促使师生实时了解学校的最新教学动态,关心学校发展目标;了解教学管理规定,规范日常教学行为。公布教学管理工作程序和工作进程,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及师生的参与度,适时收集并采纳师生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教学管理的公信力;与师生形成常态互动,及时解答师生在教学上存在的疑难问题,围绕师生的特定需求,提供及时有效的个性化服务;通过QQ群搭建教学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平台,即时解读学校的政策和教学管理制度、工作经验的分享及情感交流等,增进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人员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营造和谐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小红.高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2]王海骊,张兴.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2).
[3]李炎锋,杜修力,薛素铎.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院层面教学管理机制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
[4]黄江美,曾冬梅.关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6).
[5]王先俊.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4).
(责任编校:张京华)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7-0108-03
收稿日期:2016-03-30
作者简介:尹红英(1967-),女,吉林人,杭州师范大学教务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