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关注研究综述

2016-03-07 15:47曾念念
当代旅游 2015年7期
关键词:情绪

曾念念

摘 要:自我关注指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情绪情感、思想态度、行为表现等与自己内心或自我内容有关联的部分,并非去关注工作内容、别人的观点等外界和自身不相关的信息。本文主要介绍自我关注的内涵、测量方法、分类以及相关研究,展望自我关注的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自我关注;自我知觉;情绪;内部状态知觉

一、自我关注的内涵

最早对自我意识概念进行阐述的著作是詹姆斯1890年发表的《心理学原理》,为研究自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后来Mead将自我比作“镜中我”,解释自我的探索成长不仅要在社会情景中进行还要有相应的信息回馈,所以自我关注这一理论已在诸多领域进行应用。[1]

在国外自我关注的研究逐步发展,最先开始是在杜佤迩等人发布的有关社会心理理论与自我评价联系的研究中。自我关注的定义是由Carver深入阐释的,表示其是指注意的对象为自身,关注于对内在状态的觉知,就是热衷于对自己思想和心理活动等讯息的注意;它还可以是人们对自身现状或过往状态的感知,使人们在现实的活动中拥有更深的心理感悟。所以,自我关注能够对那些稳定特质进行知觉,比如人的态度、性格等。

二、自我关注的测量

自我关注指注意的对象是自身的情绪与想法并非另外的外在的事物或情景,这指向内部状态的觉知(Awareness)和我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外在信息的觉知大相径庭。作为人格概念核心的自我,如果能在进行自我关注的同时与情绪情感保持协调一致,那么个体自我就一定是和谐统一的。自我关注作为一个认知概念其中最重要的心理机制是注意活动,即人将自己的关注焦点集中在特定的内容范围。

认知资源理论为自我关注的工作原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在资源理论中,个体会在同时将有限的认知资源分配给几个任务内容,这些内容既包括自己的内心活动也包括外界的其他人或物。已有关于自我关注的观点表示认知资源虽然有限但它同时也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注意的关注点就是落在这个由内到外的认知资源分布范围中的某一平衡点上,那么这一点就我们进行自我关注程度测量时的指标。

三、自我关注的分类

随着对自我关注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也通过不断的实证研究对自我关注进行了分类,从杜瓦尔和威克伦德提出的状态自我关注理论到Teasdale 提出的分析式自我关注和体验式自我关注理论[2]。那么归纳起来自我关注大致可分为状态自我关注(Condition self-Consciousness)和特质自我关注(Peculiarity self-Consciousness)、分析式自我关注(Analytical self-focus)和体验式自我关注(Experiential self-focus)、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及其他分类。

(一)状态自我关注和特质自我关注

自我关注的分可以从状态论和特质论两方面进行讨论。杜瓦迩与威柯伦德是最早提出状态自我觉知理论的,认为人们在某些固定的时候注意的对象指向自身,叫做客体自我觉知,这种知觉状态下人们会将关注的重点指向内部的情绪情感、性格特征等把自身作为关注的焦点,这就使自我知觉产生了理想和客观的差异,让正向的自我情绪体验减少。那么在偏离自己时,则叫做主体自我觉知,这种知觉状态下人们将自己当做对外在环境进行评论的观摩者和解释者,却不怎么在意自身和客观之间的差异如何,如此正向的情绪体验也许会变强。这两个指向虽然彼此排斥,但却能够随时转换。

芬伲哥斯登等人的研究提出特质自我关注是指个体在稳定的人格维度上发生自我关注。根据此研究,把特质自我关注分成以内心的自我为重点的内向型自我关注与以别人想法里的自我为重点的外向型自我关注。这两种不同特质的自我关注在个体的表现上有明显的不同:内向型特质的人通常只重视自身的内在感受,总是尽力弥补真实自己与理想自己之间的差异;而外向型特质的人往往忽视自己的想法,只看重他人的看法,希望自己能尽力做到满足社会大众的标准。

(二)分析式自我关注(Analytical self-focus)和体验式自我关注(Experiential self-focus)

最早是Teasdale将自我关注分为分析式自我关注(Analytical self-focus)和体验式自我关注(Experiential self-focus)。分析式自我关注(Analytical self-focus)是分析性的去理解个体的情绪体验的原因和价值,有对状态进行评估的特征;体验式自我关注(Experiential self-focus)具有体验当前状态的特征,所以它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的知觉中。Watkins等人的研究发现,体验式自我关注能降低人们的概括性记忆,所以有较强适应作用,尤其是在进行负性自我体验加工时。Rime等人的研究指出在体验式自我关注中有抑郁倾向的人对自己的消极评价不明显,但在分析性状态中其消极评价会增强。[3]

(三)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

自我关注还能由自我觉知与自我意识这两方面来理解,自我觉知指自身成为注意指向的对象,即将自己做为一个有思想的、会思考的整体进行知觉,处于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够知觉自己的特质与言行是具有情境性和短暂的注意状态;自我意识指对自我的关注类似于采用自然表征的方式并用特质论的观点来进行描述,它是人格结构的一个重要成分,构成个人对自己心理、生理状态与社会状态的觉知,具有主观又稳定的评判特点,即拥有去情境性和稳固性的特质。

(四)自我关注的其他分类

L.A.Kiropoulos等人运用《自我关注量表》对三百多名移民澳洲的大学生进行了自我关注水平的测验,然后对所得数据做了因素统计。所得结果显示,在自我关注的评判范围内可以从人的由内到外、从身到心这两个方面来考虑,可以将自我关注划分成四类:社会生理觉知、个体心理觉知、社会心理觉知和个体生理觉知。社会生理觉知是指人们在社会情景中将自我作为注意的对象并对自己的言语活动等外在表现作出自我思考;社会心理觉知是人们在社会情境中把关注的目标集中在自身的立场、情感知觉及其他有关自我认知的观点上来作对比;个体生理觉知是人们对自己的外部活动方式与内部生理活动的估计与注意;个体心理觉知是人们对过去经验的理解思考,并调节将关注点放在自己内部的情绪态度、价值观念上。

四、自我关注的相关研究

由于认知心理学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个体信息编码的加工方式这一全新的角度来探索自我关注的现象与规律。赫尔等人发现个体自我关注的内容是根据信息加工编码模式的不同而对不同自我信息进行的关注,但病理性失调中的自我关注却并不直接关联到信息编码加工的方式。

随着认知意识在人际交往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把认知领域中“自我关注”概念在社会情境中研究。在进行的情绪与自我关注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影响研究,让认知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者研究发现正向情绪对自我关注会产生机动性效应,即情境因素对自我关注有增加或减少的作用:当人们即将进行和自我相关的实验任务那他们对自我关注的积极情绪将降低;在不告知个体将进行与自我有关的任务情况下,正向情绪会加强对自我的关注。在情绪影响自我关注的因素分析研究中,Brown与Vrana的结果发现,消极情绪会使正常与抑郁倾向的人都表现出较高的自我关注。高培霞还在自我觉知与自我意识这两个维度对自我关注和情绪的关联展开了研究,自我觉知是短时间在一定情景下对自身情绪状态的注意和理解;自我意识则是持久的、稳定的更具情境性的,它是人格结构中稳定的对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角色进行主观评价而获得的知觉。[4]这一理论结果支持了自我关注特质论与状态论的分类方法。

大量的实证研究显示自我关注和各种消极情绪(比如悲伤、焦虑、紧张等)及各同形态的病理性失调(比如吸毒、抑郁、社交焦虑等)之间都显示出明显的正相关。还有研究显示,抑郁的人在遭遇到挫折之后会比成功情景后更乐于自我关注的任务,正常人却正好相反,即在成功情境过后更倾向参与自我关注的任务。之后的研显示现抑郁状态的人和正常人在遭遇挫折后都立刻表现出对自我的关注,但是正常个体会较快从这种状态中摆脱出来,但抑郁倾向的人自我关注则会持续较长的时间。

五、结语

自我关注研究与自己内心或自我内容相关的行为、情绪,如果个体将关注的焦点过高的集中在自我身上,那么他对外在情景或工作任务的加工就会减低,从而对其是否能顺利解决问题产生影响。想要获得成功的人际关系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个体要将对自我的关注与和对外界的关注相平衡。自我关注除了在社会情境中的应用研究,在自卑的产生和自卑问题解决方面也起到了十分突出的作用,自卑的个体常常抱着不切实际的认识和迷惑,对了解自卑产生的因素、自卑的外部表现及自我关注的异化形态起着重要作用。自我关注相关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未来研究将对情绪、个体知觉的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王垒,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周爱琴,石淑华.儿童自我意识的理论模型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3(1):22-26.

[3]PyszczynskiT.,Greenberg.Evidence for a depressive self-focusing style[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1986(50):95-106.

[4]高培霞.自我关注与情绪[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5-119.

猜你喜欢
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