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古屋大学:为“沉沦”立碑

2016-03-07 10:35蒋暑
大学生 2016年3期
关键词:沉沦名古屋郁达夫

蒋暑

在日本的名古屋大学,曾有一位中国人在这里的樱花树下留下浪漫的文学足迹。

大学的后辈们为他和他的小说立下石碑,作为永恒的纪念。

这个人,就是郁达夫。1998年,名古屋大学在丰田讲堂前,

为郁达夫和他的小说《沉沦》树立了一块文学碑。

别看为一个外国人立碑好像很稀奇的样子,

其实,在这个富有文学气息的国度,文学碑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

名古屋大学的碑也不止这一座,它们不仅能够铭记历史,

也更为这个樱花国度增添了些许诗意。

故土的碑石,异国的文字

在上个世纪早期,留学日本曾是一股热潮。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纷纷东渡,在这里挥洒宝贵的青春,而后满怀理想回国奋斗。郁达夫就是其中一位。1913年,他首次离开家乡浙江来到日本,1915年进入了为名古屋大学前身的第八高等学校(也叫作“八高”)。在这里,他经历了爱情和成长,也经历了孤独和苦闷,后来,他以自己的留学生活为原型,写下了现代文学史上的力作,《沉沦》。可以说,没有当时还叫做“八高”的名古屋大学,就没有这部伟大的作品。

对郁达夫影响最大的,大概就是当时“八高”的图书馆了。一开始郁达夫进的是医学部,当时的医学书籍大多是德语课本,这就要求学生精通德语,老师也鼓励学生在阅读专业书籍的同时,多读德国文学作品,以便更熟练地掌握语法和词汇。郁达夫为此开始阅读德语原著,没想到,这一读就爱上了。他几乎天天出入学校和当地的图书馆,馆内所藏的席勒、海涅等作家的原著,都被他翻来覆去看了个遍。读完德语书还不够,他还“顺便”将其他欧美国家的名著也一并读了。郁达夫的嗜书如命因此出了名。据说当时名古屋大学一位死板的图书馆员,因为佩服郁达夫读书成痴,竟然愿意为他破例——想一想日本人的严谨性格就能知道这种破例有多么不容易——让他在每晚图书馆关门后,能够把藏书带回宿舍,第二天再归还。因书结缘的郁达夫和这位图书馆员后来竟然成了忘年之交,1919年郁达夫回国时,这位书友亲自赶来码头为他送行,成为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话。

在名古屋读书的岁月让郁达夫爱上了图书馆。1920年秋,郁达夫再次赴日,来到东京帝国大学留学。这一次,他又在这里的图书馆留下了赫赫声明。因为他借书跟别人不一样,别人是一本一本地借,读完了一本再借下一本;郁达夫却是按照图书馆书架上标记的类别,一排一排地借,从第一排借到最后一排,一个书架借完了再借另一个书架。这种豪气冲天的读书法在东京帝国大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至于当时常常借书给他的管理员,在40年后回忆时,还记得当年那位身形瘦弱,搬书却有如神助的中国留学生,他叫郁达夫。

郁达夫不光书读得多,记性也好。20世纪30年代初,郁达夫也已回国,当时的中华书局邀请他和林语堂共同编著世界著名文学丛书,郁达夫就凭记忆,仅仅参阅了图书馆目录,就编制出了一份《歌德以后的国文学举目》,里面搜集了歌德、海涅、霍泊尔曼等15 位大作家著作。而这些作家的著作,基本上都是他当年在名古屋大学所读的书目,内容和细节,都分毫不差。如此记忆力,当真是过目不忘,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进入“八高”后的第二年,出于对文学的热爱,郁达夫和鲁迅一样弃医从文,改学文法科,并且开始有了自己动手写小说的冲动。发表于1921年的《沉沦》正酝酿于此时。在这部忧郁而富有浪漫气息的小说里,郁达夫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名古屋的热田神宫、鹤舞公园等等名胜风景,与他自己入学名古屋大学、毕业后从名古屋前往东京4年的生活经验经纬交织,情感饱满而动人。

这部生长于名古屋的小说,使名古屋人至今都铭记于心。在“八高”创立90周年之际,“八高”的同窗会——“八高会”为了纪念郁达夫,立下了这块名为“沉沦”的文学碑。碑石是特意从中国厦门运来的御影石,碑文由名古屋大学毕业的书法家大池青岑执笔,上书“沉沦”两个大字,一侧刻有穿着学生服的郁达夫像,碑后则用日语记述了他的生平记事。一个中国人在异国所度过的伟大岁月,被这里的土地庄严纪念。

数以千计的文学碑

除了“沉沦”的文学碑,名古屋大学附近还有香果园和爱知医科大学预科歌碑、渡边龙胜胸像、“冈崎高等师范学校迹”纪念碑、“伊藤圭介先生诞生之地”碑、八高寮歌“伊吹颪”歌碑等等纪念碑。这其中尤以八高寮歌“伊吹颪”歌碑为特色,代表了日本爱立文学碑这一有趣的现象。

“伊吹颪”是从前“八高”宿舍的“寮歌”(“寮”即宿舍),创作于1916年。“伊吹”是山名,“颪”是指冬季从山上吹下来的风。伊吹山附近的学校常常以伊吹山上刮来的风为主题创作歌曲,“八高”也是其中之一。据考,早在“伊吹颪”这首歌诞生之前,“八高”就已经有了5首寮歌,但“伊吹颪”一出,那优美的旋律和浪漫的歌词就打动了所有人,就连名古屋其他学校的中学生和大学生都常常哼上几句。直到如今,名古屋大学在举行体育会的时候还是一定会重温这首动人的歌谣。而“伊吹颪”歌碑自1958年建成之后,也成为了当地的一处名胜。来自北木岛的白御影石、福岛县的黑御影石,和万成山的红御影石,以赤白黑三色调和,象征了“八高”的清新校风。“伊吹颪”歌碑的碑面还刻有乐谱和歌词,这在当时极为罕见,因此也使之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文物。

除了文学碑之外,名古屋大学也有许多为历史人物而建的纪念碑。比如,在日本有“文是伊藤圭介,武是丰臣秀吉”的说法,这句话里的伊藤圭介可以说是整个名古屋的代表人物,他对名古屋大学做出的贡献,也让他身后在这里得享一方天地。伊藤圭介出生于名古屋的医者世家,曾是在名古屋地区推广“种痘”治疗技术的第一人。他在离开名古屋去东京之前,向当时的名古屋政府建议,建造西医的医院和学校。正因为他的谏言,才有了为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前身的医学校。如今名古屋大学的医学部位列日本前十,不可不说有他的一份功劳。为此,名古屋大学于1955年,在鹤舞中央图书馆前为他树立起雕像,和一块名为“伊藤圭介先生诞生之地”的石碑,感谢他的真知远见,为这所巍巍学府带来了生机。

与名古屋大学的“沉沦”碑和“伊吹颪”歌碑相似,日本的大部分文学碑以纪念近现代的小说、散文,及其作家为主。在日本,随处可见诗碑、歌碑、句碑。光是记载了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的歌碑就有2000处,而记载了俳句名家松尾芭蕉的句碑亦是数以千计,更不用说其他文学碑了。这些文学碑有的方方正正,有的精心塑形,还有很多是一块随意卧地的石头,倒是颇有中国古代文人的习气风范。中国古人也爱立碑,许多地方都留有杜甫诗碑、白居易诗碑、李白诗碑等等。或许,日本文学碑的存在,本身也是一座无形的碑石,纪念着中日共通的历史文化。

责任编辑:陈思

猜你喜欢
沉沦名古屋郁达夫
贵人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荣区综合交通枢纽 名古屋的面孔
郁达夫的诲淫冤罪与自我净化
从精神分析学视角看郁达夫的《沉沦》
日本大城市,名古屋最没吸引力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
浮世露恋:李小瑛与郁达夫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