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二重性原理的清源和正本研究

2016-03-07 09:04杨谨华
中国市场 2016年7期
关键词:二重性政治经济学原理

杨谨华

[摘要]起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辩证法的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突破了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唯心主义的制约,在政治经济学中具有核心和枢纽地位。它不仅为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同时,也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坚持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观点是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地位和意义;创新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010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并不简单的等于政治加经济,而是一门有别于一般经济学的特殊经济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起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都研究公平与效率问题。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西方经济学把私有制作为研究前提,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假设条件。它寻求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侧重于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上解决问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则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发,首先质询体制的合理性。它通过对劳动、商品和资本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矛盾运动观察,侧重于揭示和分析问题。两者分歧的逻辑起点劳动价值理论(Labor Theory of Value)和焦点剩余价值理论(Theory of Surplus Value),都与劳动二重性原理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1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简述

马克思从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推断出了商品中包含着劳动的二重性。对于具体劳动,他认为:“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互相对立”,进而指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即人类社会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对于抽象劳动,马克思分析道,“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劳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就作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马克思最后的结论是,“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马克思《资本论》剖析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和人类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恩格斯指出,“就像达尔文发现了生物世界的演化律一样,马克思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演化律”。《资本论》的核心贡献是剩余价值理论。按照马克思的解释,“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而剩余价值的逻辑基础则是劳动价值论,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剩余转化为剩余价值。劳动二重性理论,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劳动二重性原理是《资本论》的逻辑硬核,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鉴于劳动二重性原理的重要地位,《资本论》出版以来,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东西方、国内外学者围绕劳动二重性的内涵和外延展开激辩。恩格斯、布哈林、多布、米克、德赛、谢尔盖耶维奇、希法亭、J米克、曼德尔、斯威齐、伊藤诚等人是坚定的支持者。谢尔盖耶维奇甚至认为,“马克思对劳动二重性的发现,属于人类天才的最伟大成就,或许只有它可以和有可能接近弄清物质结构本质的原子核结构的秘密相媲美。马克思对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的研究,为阐明商品生产,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经济过程和现象的二重性,提供了一把钥匙”。而庞巴维克、阿基尔·洛里亚、伯恩斯坦、洛里亚、桑巴特、施米特、考茨基、希法亭、米尔达尔、琼·罗宾逊、帕累托、伯恩斯坦、林赛、克·罗齐、兰格、施勒辛格、萨缪尔森、斯蒂德曼等人总体上否定劳动二重性原理。马歇尔认为它缺乏科学依据,极端者如罗宾逊夫人甚至认为是“黑格尔的废话和胡说”。霍吉森、配克、斯蒂德曼、斯威齐等人则主张以西方经济理论对传统的劳动二重性原理进行改造。国内学者郑志国、李松龄等也围绕劳动要素的区别和二重劳动的动态对立统一进行过论证与分析。

2劳动二重性原理的起源和发展

对真理的认识和把握,最好是置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对劳动二重性原理否定也罢,继承与发展也罢,始终绕不开原理本身。厘清劳动二重性原理的理论根源,对于加深对二重性原理本身的理解,提炼其科学合理的内涵用于指导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社会实际意义重大。

众所周知,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起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在《赋税论》中指出,商品的自然价格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首次提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基本思想。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中进一步指出,交换价值是用劳动来衡量的。大卫·李嘉图后来明确提出了商品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观点,这已经与劳动二重性原理核心观点很接近了。至此,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到顶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思想史学家罗伯特·海尔布隆纳(Robert LHeilbroner)将马克思形容为愤怒天才。确实,马克思阅尽了当时所有经济学名著,着手以擅长的批判性思维和严谨推理,对经典理论进行扬弃。他赞赏配第在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贡献,但不同意价值等同于使用价值。他肯定斯密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科学成分,却不客气地指出斯密的价值二重性模糊不定。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的形成贡献非常大,是马克思研究的重点。马克思本人也认为,“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是李嘉图理论的基本点”。他基本上继承了李嘉图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批评了李嘉图在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问题上的混乱。

以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虽然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的基本观点,但是他们对劳动的定位很模糊,对劳动性质并没有进行准确的划分。他们都将视野集中于纯经济领域和具体现象。马克思写道:“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而像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就必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实际上,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其实,马克思真正的高明之处,是将黑格尔哲学引入了经济学研究。

很少有人注意到黑格尔的经济思想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划分的影响。如果说马克思能从哲学的角度观察一般和特殊,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启蒙者正是黑格尔。黑格尔对马克思一生影响巨大,黑格尔的辩证法对马克思经济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他对抽象劳动的概括及对劳动的一般和特殊的区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他劳动价值观的精髓。

在《耶拿时期的实在哲学》中,黑格尔第一次比较详细地研究了劳动的意义。他首先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以劳动为基础的定义:“政治经济学就是从上述需要和劳动的观点出发,然后按照群众关系和群众运动的质和量的规定以及他们的复杂性来阐明的这些关系和运动的一门科学。”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黑格尔第一次将劳动进行了抽象,他认为,“劳动中普遍的和客观的东西存在于抽象化的过程中,抽象化引起手段和需要的精细化,从而也引起了生产的精致化,并产生了分工。”

黑格尔毕竟不是伟大的经济学家,他对劳动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哲学和精神层面,只注意到了劳动的积极意义,忽视了具体劳动的存在和具体劳动背后的经济学意义。马克思吸收了他辩证法的精华,以哲学的观点分析研究问题,并创造性的与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相结合,最终完成了从经济学到哲学,从哲学又回到经济学的飞跃。

3劳动二重性原理的地位

由马克思首先批判地予以证明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他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引入了辩证法的二重性划分,同时突破了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唯心主义的制约,使劳动二重性原理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辩证法为一身,具备了经济学、哲学和社会学的三个维度的含义。马克思本人也认为,劳动二重性学说是《资本论》“最好的地方”,是《资本论》中的一个“崭新的因素”,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对社会史的秩序与意义的探寻正是经济学的核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他的终极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示价值本质来源及衡量尺度的劳动二重性原理正是核心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在政治经济学中具有核心和枢纽作用,在人类经济学说史上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

4劳动二重性原理的意义

41一般意义

传统的理论研究将劳动二重性原理在政治经济学中的意义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411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已经认识到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他们看到的只是现象,即一般意义上的具体劳动。受经验主义的限制,他们的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价值理论中的一系列问题,不能自圆其说。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视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具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须具有二重性,而像斯密和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就必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马克思在合理吸收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成分的基础上,从个性上升到共性,从具体上升到抽象,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他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形成价值的劳动类型,为什么和怎样形成的问题,破解了“斯密教条”,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

412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剩余转化为剩余价值。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力成为了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使劳动力也有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创造了物质的使用价值,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了商品中去;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也作为抽象劳动,也成了商品的新价值。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劳动力的出卖者通过具体劳动为资本家生产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商品。通过抽象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出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马克思又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提出剩余价值率这个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科学范畴。

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由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转移了旧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新价值,揭示出剩余价值的源泉,从而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413劳动二重性学说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资本论》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论证基本来源于劳动二重性理论,尤其是第一卷中的重要理论。简单梳理一下它们与劳动二重性的关联,我们可以看到背后一系列严密论证的逻辑链条与矛盾运动。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劳动过程转化为生产资料资本(不变资本)。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过程转变为可变资本导致价值增值创造剩余价值。价值规律支配着劳动二重性的矛盾运动,从而支配着商品二重因素的矛盾运动。商品流通规律支配着商品与货币的矛盾运动。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产生的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方面和一切过程的矛盾运动。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产生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从而产生了资本主义人口规律。这两个规律又共同支配着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矛盾运动,支配着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运动,特别是生产无限扩大与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运动,最终导致周期性的相对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这些重要矛盾的总根源是劳动二重性矛盾。如果不发现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洞察这些矛盾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不可能理解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其灭亡的必然性。所有这些规律都是与商品的价值密切关联的,而价值则是抽象劳动创造的。如果不区分劳动二重性,不把抽象劳动从劳动中划分出来,就不可能认识清楚这些规律,也就不可能理解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产业资本、商品经营资本、货币经营资本和生息资本,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利润率、平均利润率规律、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所有这些特殊形式、转化形式等都与劳动二重性密切相关。马克思把劳动二重性视为剖析资本主义关系的方法论,指出:“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正是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资本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相结合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建立资本有机构成学说。劳动二重性学说不仅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得以创立,而且还是分析资本主义一系列重要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理论前提。

42特殊意义

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是理论界的主流认识,从各类教科书、研究文章甚至百度中可以获取大部分内容。如果从更多的角度和更广的视野,笔者以为劳动二重性原理在政治经济学上还有以下特殊意义和现实意义。

421马克思对劳动的二分法为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马克思对劳动的二分法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也为《资本论》后续一系列概念、定义提供了范式、逻辑路径和演绎方式,并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从劳动二重性开始,《资本论》第一卷有大量的二元性分析,涉及了劳动、价值、货币的运动过程。生产的二元划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新价值;劳动力的二元划分,成为商品的劳动力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劳动力价值的二元划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资本的二元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的二元划分,即通过延长总工作时间产生的剩余价值称为绝对剩余价值,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产生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之所以能够超越李嘉图,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发端于劳动二重性的二元分析法将古典政治经济学赋予了哲学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

422劳动二重性原理是劳动价值论创新发展的关键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原理在资本论原著中章节很少,只有短短几页,且诞生在一百多年前。劳动二重性的基本功能是揭示价值本质,并且提供价值本质与价值决定、价值来源、价值尺度等问题的内在联系。因此,展开劳动二重性理论研究是深化劳动价值论研究不可超越的关键环节。

现在看来,马克思的对简单劳动确实有点过度抽象,对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没有细致地区分。马克思关于抽象劳动的定义有失偏颇,他仅把抽象劳动视为生理学意义上的能量耗费,而忽略了知识力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对于具体劳动涉及的社会分工体系和社会产业结构状况,抽象劳动涉及的社会分工中的劳动比例和社会劳动的总规模等问题,劳动二重性原理也没有论述。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某些方面被边际效用论所取代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对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在要素上进行突破,劳动价值观就无法进行理论超越和制度创新。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以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知识分工”的概念,既为杨格、贝克尔、墨菲和罗默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原理的进一步拓展。国内学者孙冶方、顾准、于光远、卓炯等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提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二重性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条件下依然存在,具有超历史性的观点。钱伯海等也主张扩展劳动价值论中“劳动” 的内涵,提出物化劳动和社会劳动创造价值。这些与时俱进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的创新和发展,也使政治经济学本身更趋于科学合理。

423劳动二重性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有别于西方经济学的显著标志是它的阶级性,但他根植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许多研究成果却是超越阶级性的。劳动二重性原理不仅是基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重要政治经济学原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例如从具体劳动角度应该注意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抽象劳动的角度应该考虑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实现效益的优化。特别是活劳动中知识与创新的因素对价值的贡献,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论基础。通过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更快地积累社会财富,实现国强民富。从而实现“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指出:“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 这也是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的坚持和发展。

5劳动二重性原理的局限和发展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分析毕竟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蒸汽动力时代,不可能穷尽已经进入工业40的全球知识和信息化时代。劳动二重性原理自问世以来纷争不断,影响力持续至今。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将劳动二重性理论捧为经典,不允许更改只言片语。非马克思主义者则漠视甚至厌恶劳动二重性理论。对于马克思,海尔布纳隆对此有着十分中肯的评价:“马克思肯定不像把他当偶像崇拜的人所说的那样绝对无误,最好把他当成一位不可回避的伟大探险者。其足迹已不可磨灭地他所发现的社会思想大陆上。所有希望对此进一步探索的人,无论是否同意马克思的发现,都必须尊重这位人类的先驱。”生搬硬套马克思的结论太机械,言必称凯恩斯、熊彼特、曼昆未必就是时髦。借用二元化分析,从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角度或许才能拓展视野对二重性原理的研究,避免理论的僵化和现实的脱节,尽管这已经不是一种学术时尚。

真理的生命从来都在于思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精髓,是将辩证法引入经济研究。劳动的二元划分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是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和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曼德尔对此深有体会:“经济科学发现了价值这一组成因素,便掌握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钥匙。没有劳动价值论,便无法理解价格的长远趋势。价格长远趋势归根结底还是决定于生产商品所必要的劳动量的变化。在科学领域内,任何不考虑根本理论性问题终究是要吃亏的。这里已经充分证明了坚持劳动价值论,坚持构成一个整体的完整的经济学说的 ‘益处。”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关于劳动二重性的科学内容,师承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体系的抽象分析和逻辑论证,既超越了古典经济学所依赖的经验论哲学,又超越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使对劳动的哲学分析成为推动经济学产生重大变革的主要力量。尤其是他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活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观点,超越了制度与阶级性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这是真理的绝对部分。

任何真理又都是相对的。它在广度和深度上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只能是对无限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的正确认识。仅仅将劳动二重性理解为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不够的,更应当将其作为发展和完善劳动价值理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突破口。

与基于资源稀缺性和资源有效配置为前提的边际效应、价格均衡等实证分析不同,马克思纯逻辑的论证方式确实遇到了很多现实问题。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是供求关系决定了价值量和价格,而马克思的观点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价值量和价格。而前者似乎更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抛开理论的纷争,马克思仅以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价值确实过于简单化,比如说科技创新因素就很难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度量。还有具体劳动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的界定,科技、信息、知识等要素在劳动中的核心作用等问题在劳动二重性原理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本身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具科学性和指导性。

对经典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些人用马克思的只言片语否定现实,还有一些人用变化了的现实抛弃经典,这都是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表现。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活的灵魂,即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精髓,汲取现代经济学和其他科学的丰富养分,结合当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经济的新情况、新需要,不断拓展劳动二重性原理的内涵和外延,丰富和发展劳动中的创新劳动、管理劳动、复杂劳动对劳动价值形成的研究,以创新的理论指导实际,以变化的实际修正理论,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曾令先,卞彬,金永资本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3]庞巴维克资本与利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6]熊彼特从马克思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7]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钱伯海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3(12)

[10]钱伯海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几点思考[J].理论前沿,2001(11)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 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12]刘乃勇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理论来源[J].教学与研究,2011(9)

[13]李松龄劳动二重性的再认识[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1)

猜你喜欢
二重性政治经济学原理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对新时代宗教二重性问题的再认识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对北洋政府新闻出版立法表里二重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