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珍稀家谱丛刊——明代家谱》考订与研究

2016-03-07 11:53赵敏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研究

摘 要:《中国珍稀家谱丛刊——明代家谱》,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于2013年刊行出版,共23部。因家谱信息不全,笔者对家谱编者、年代及分布地域等信息进行考订并给予完善。通过对23部明代家谱的研究发现明代家谱的编修已经超出了一族之范畴,有囊括多支乃至多省的会通谱。明代家谱体例,遵循宋代欧苏谱例,较之苏法,欧法更得明人青睐。然在世系图中,突破欧苏之繁琐,以五世一列,首尾不予重复。

关键词:明代家谱 考订 研究

正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言:“夫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1}家谱作为三大文献资料之一,对于补正国史、考察民间历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与文献价值。流传至今的家谱中,宋及宋代之前的寥寥无几,明清及民国家谱虽数量众多,然而就修谱的宗旨、体例以及族谱的功能而言,明代家谱具有的价值更高。存世明代家谱数目有千部之多,然大多尚未刊行,丛刊唯有《中国珍稀家谱丛刊——明代家谱》于2013年得以出版。这套丛刊收录明代23部家谱,共32册,涉及裴、陈、罗、汪、吴等15个姓氏,编修时间自弘治讫于崇祯。其中,《新安黄氏会通宗谱》与《张氏统宗世谱》是两部跨多个地域和多方省份的统宗世谱,其体例之完善、内容之丰富更是令人欣羡。

一、23部明代家谱之考订

丛刊因所录家谱部分为残本,内容模糊不尽完整,因此信息资料尚需进一步完善。笔者在研究丛刊《明代家谱》之时,根据原谱序跋、世系图以及他人研究成果,对23部家谱的相关信息进行考订和补充,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对《明代家谱》所定家谱编撰者的修正。《明代家谱》编者认为《左田黄氏宗派图》是黄天衢所修,为明末刻本,然而笔者在《左田黄氏宗派图序》序末发现,这篇谱序乃黄天衢作于宋建炎三年,原句为:“建炎三年岁次己酉秋八月哉生明裔孙天衢顿首拜书”{2},根据此句所载,黄天衢应为南宋建炎年间之人。此外,在赵华富《宋元时期徽州族谱研究》、尹全海《根在中原闽台大姓氏探源》与王鹤鸣《中国家谱史图志》这三书中,均指明《左田黄氏宗派图》由宋人黄天衢所修,为明末清初刻本。因此,如果该谱编于明代,则一定不是宋人黄天衢所修,若修于宋代,则不该纳入明代家谱之列。笔者对此进行探究,在该谱的另一篇序跋《宋谱重镌跋》中发现该跋为黄氏四十六代孙黄士埙所作,跋中有言“此谱者为二十五世天衢公笃于一体之义,联而谱之”{3},此序虽时间不详,然作为进士出身、儒林郎翰林院编修的黄士埙一定在史书上留有其名。据《康熙徽州府志》载:“黄士埙,字伯和,休宁高碣人,石门籍,癸丑进士,编修”{4},黄士埙“其先自休宁徙居石门”{5},为石门籍人,然其原籍在徽州休宁。此谱便是黄士埙回原籍休宁见黄天衢所修原谱,加以考订而成。考察出对黄士埙的身份之后,得知《左田黄氏宗派图》不应纳入《明代家谱》系列,实乃清人所修的清刻本,此为第一处需要修正之处。第二处为《程氏宗谱》,编者认为《程氏宗谱》为明人程德彰所修,该谱的《本宗修家谱人名》中明代续谱名单有云:“海珠公,字德彰,永乐庚寅年修辑家谱,并集宗庆公下子孙仕宦事略。廷愚公,字显之,号存轩,嘉靖己酉修辑本宗谱甲乙二集,以上四公之谱,今传本族。”由此可见,嘉靖己酉,即嘉靖二十八年的《程氏宗谱》并非永乐年间的程德彰所修,而是程廷愚编修。

(二)对《明代家谱》未注明家谱撰者的增补。《明代家谱》中有8部家谱编者未予注明,笔者通过对这些家谱的序文进行分析,推测出其中两部家谱的编修者,一部为《罗氏宗谱》,谱中《朱桥罗氏族谱序》首句:“罗有珏名者,居邑乡之朱桥……访族之长老稽存殁之名……克修,请予言以识其端。”{6}省略部分内容难以辨析,然据已有信息,仍可推出《罗氏宗谱》为罗珏所修,该序虽作者不详,但撰写时间为嘉靖九年,与该谱的编修时间即嘉靖十二年相隔较近,故将该谱的编修之人定为罗珏是无误的。另一部是《稿本皂湖陈氏重修族谱》,该谱的序文多请族外名人撰写,仅有一篇由陈氏子孙所作,作于明弘治年间,并非此次修谱所作之序。故笔者从谱序入手,发现有两篇谱序均有提及修谱之人,一篇是姚氏所作序文,间有一句:“陈氏之谱创自学士公而再修于令尹宗周公,迄今寥寥五十载,罕有及之者,乃今陈君汉复有是举”{7},此序作于嘉靖三十三年,与修谱时间一致,故可判断修谱之人乃是陈汉。然在姚翔凤作于嘉靖二十七年的《陈氏重典祭祀禁约记》中,记有陈氏子孙汝章一日拜访姚氏并请其作序。为了查明此二人的关系,笔者查阅该谱世系图,发现陈汉与陈汝章实为一人,原文为:“汉,字汝章,号近湖……修族谱,有继往开来之功……生于正德丁卯十二月初二日,卒于万历丁亥十二月十七日。”{8}至此,《稿本皂湖陈氏重修族谱》编修之人得以确定。

(三)对《明代家谱》编修时间与地点进行考订、补充。这23部明代家谱除三部编修时间暂时无法确定外,其余家谱的时间上讫弘治,下至崇祯年间,属于明代中后期。关于修谱时间,笔者需要说明的是修谱时间实为谱修完之时,而非始修之时。笔者与《明代家谱》中家谱时间有两处相异,一为《新安黄氏会通宗谱》,《明代家谱》中该谱修于弘治十四年,而于谱中一篇名为黄德兴者书写的序文中有一句:“斯谱之始倡于弘治庚戌成于庚申”,对该谱的编修起讫时间作了明确的说明,为弘治庚寅即弘治十三年。此外,该序文的写作时间亦为“弘治庚申冬十一月”,足以判定该谱修成于弘治十三年;二是对《廖氏宗谱》修谱时间的考订,在该谱的目录中,对修谱之人及日期有明确记载:“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四月吉日福源、成喜、成欢”,可知,《廖氏宗谱》修于万历四十三年。

笔者根据谱序对23部明代家谱的编修地点进行了考证,某些地方应予说明,以《涑水司马氏源流集略》为例,如果根据名称,涑水乃河东安邑涑水乡,今山西境内。然该谱的编修地点并非涑水,原因在于宋高宗南渡,司马氏随迁于会稽之山阴,随后定居于此,家谱也编修于此。这23部家谱,除2部家谱编修地点无法考证之外,其余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这5个省份。而安徽家谱最为居多,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二、23部家谱类型、体例之研究

(一)23部明代家谱之类型。《明代家谱》中有一宗一派的家谱,如《廖氏宗谱》;也有会通多宗各派的通谱,如《张氏统宗世谱》。其中半数以上是会通谱,所谓会通谱,就是统贯分布于各地各宗支于一的家谱。“会者会其源,万殊而归一本也。通者通其派,一本而达之万殊也。”{9}明人对于“家自为谱,人各异志,远旁支之门,遗统宗之义”{10}之现象深感忧虑,因此,致力于会通谱的编纂。12部会通谱中也有差别,一种是小范围之内由若干同姓宗族派系会通而成,谱名不称通谱,而仍称之为族谱、宗谱之类,如《重修李氏族谱》《三田李氏统宗谱》等。另一种为大规模联合型通谱,例如《张氏统宗世谱》,是跨湖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等五个省区规模宏大的通谱。相较而言,大规模的会通谱仅占通谱中的少数。原因在于编修会通谱的难度非常大,程敏政在《书程氏统宗谱后》中有形象的描述:“谱之成难矣。凡预宗盟,有自百里之外者,有自千里之外者。裹粮来会,有一再往返者,有五六往返者。正订异同,有一再易稿者,有三四易稿者。参考稽对,有居月余者,有居数月者。鸠金刻梓,有捐十余两者,有捐数十两者。夫然后乃及其成。以板计之余七百,以字计之余三十万,以白金计之几二十斤。”{11}从这段文字可知,编修会通谱要克服路途遥远、正订异同、参考稽对、资金等重重障碍,没有明代宗族成员深厚的尊祖敬宗之心是无法完成这一艰巨的宗族事业的。

关于会通谱出现的时间,王鹤鸣认为会通谱出现于明代,尤其是明代中叶以后。{12}陈捷先指出:“明代大统谱的出现与流行,也是创举,这种‘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口于一人的记录谱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13}张海瀛也认为至明中叶“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统宗谱逐渐流行起来。{14}那么,真如上述学者所说,统宗谱出现于明代?

其实不然,据陈建华等编《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序跋卷》中收有一篇《宋嘉定五年余杭与毛氏合谱序》,是余杭与两地毛氏的合谱,时间是南宋嘉定五年(1212)。且此序撰者程卓言:“余曾考之,古同姓通谱者有之,不屑通谱者有之,同姓而妄认祖者亦有之,大非谱之义也。”{15}可见,至少在宋代,即有通谱存在。不过,宋代通谱现象尚不普遍,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记有:“常瑰,字子然,河朔人,本农家。一村数十百家皆常氏,多不通谱。”{16}此外,会通的地域有限,正如《宋嘉定五年余杭与毛氏合谱序》,往往是两地,称为“合谱”则较为准确。可以说,所跨地域多的大范围通谱则是出现在明代,如明代张宪、张阳辉等人编修的《张氏统宗世谱》,该统宗谱由尹城、鲁国、曲沃、陈留、襄国、吴郡、金华等121个张氏支派组成。无论是所跨有的地域,还是编修的工程量,明代统宗谱远远超越了宋代的合谱。

(二)23部明代家谱之体例。《明代家谱》中有两篇家谱无世系图,一篇有世系无图,研究价值不大,其余可供研究者为20部。宋代欧阳修与苏洵创新谱图,欧阳修采用五世横表,横书世系;苏洵采用曲之图,直书世系。此20部世系图都效仿欧、苏图法,但格式不尽相同,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世系图有两种格式,一是五世图,一为九世图。五世图由欧阳修最早提出,上自高祖、下止玄孙,以五世为别,以明五宗五服之义。五世图是明代家谱的主体格式,也有部分家谱世系图大部分世系按五世一列,局部出现三世、四世一列,如《廖氏宗谱》《新安黄氏会通宗谱》。家谱世系图采用九世一提的为极少数,唯有《汪氏统宗正脉》属九世一图。

其次,五世图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第一世至第五世、第五世至第九世,第二图之首世与前图之末世相承;第二种是第一世至第五世,第六世至第十世,首末不重复。第一种遵循欧苏谱法,意为“上自高祖,下至玄孙,而玄孙又上承高祖别为世,亦下系其玄孙亦五世而止,别世之高祖即前世之玄孙也,每五世皆如此,题意谓传世之远必以上乘备源流,而子孙之多必以下系别亲疏”{17}。欧苏谱法以第五世为第二列之首,取上乘下系之意,然明代20部家谱,效仿此种格式的仅有6部,其余均采用首末不重复的形式。《重修李氏族谱凡例》对此有所阐述:“联属要,不在文字之间,矧玄孙重出一世,不免文字繁多,今作新谱,虽模仿其遗意,亦断五世以一题,以便检阅,然次第而直截之不复重系,盖文省而意亦不复,且据前可以通后,溯流可以穷源,固无妨于传世。”{18}明人认为玄孙重出一世,难免文字繁多,且以第六世为下列之首,世系清晰,无妨于流传后世。

最后,世系图以欧式五世横书图为主,少数世系图兼用欧苏两种图式,五世横书图中绘有“瓜藤图”。《重修新安祁东吴氏族谱要略》《休宁邑前刘氏族谱》《程氏宗谱》属于两图兼用式,其余十多部家谱一律采用欧式横书图。关于明人为何多采用欧式图法,清初学者万斯大《学礼质疑二》中对此有所阐述:“自宋以来,为族谱者,首欧阳氏、苏氏……两家所本则同,而其异者,欧谱则别为世者上承高祖为玄孙,下系玄孙为高祖,凡世再别,而九族之亲备,是其谱世增而不世变。苏法凡族人适子,易世皆自为谱,同高祖者其谱同迁高祖之父,而世存先谱,子孙得合而考之,其谱世迁而世变。要而观之,欧谱合收而易考,苏谱散见而难稽。故世之为谱者,多从欧阳,而不从苏氏。”万氏认为苏式图凡适子(嫡子),均易世自为谱,导致散见而难稽。原因在于苏式“瓜藤图”,随着支系增加,每页容纳不下,故五世之后,别系另起一图。

《中国珍稀家谱丛刊——明代家谱》较之上千部的明代家谱固然是少数。然而,丛刊收录的23部明代家谱类型丰富,从单一的世系表至结构完整的一族之谱,乃至跨地域的联省累世大通谱;23部家谱记事范围从单一到完善,体例从对欧苏谱系的继承到突破。这些均能体现整个明代家谱的若干特征,为明代家谱的研究开拓新视眼、提供新线索。

{1} 章学诚:《章氏遗书》,《为张吉甫司马撰大名县志序》(卷一四),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6页。

{2} 黄天衢:《左田黄氏宗派图序》,《明代家谱》,第12439页。

{3} 黄士埙:《宋谱重镌跋》,《明代家谱》,第12466页。

{4} (清)丁廷楗:《康熙徽州府志》(卷九),清康熙三十八年刊本,第1341页。

{5} (清)许瑶光:《光绪嘉兴府志》(卷六十),清光绪五年刊本,第6921页。

{6} 罗钰:《朱桥罗氏族谱序》,《明代家谱》,第663页。

{7} 姚氏:《稿本皂湖陈氏重修族谱序》,《明代家谱》,第236页。

{8} 陈汉:《稿本皂湖陈氏重修族谱》,《明代家谱》,第282页。

{9} 鲍宁:《程氏会通谱序》,《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序跋卷》,第198页。

{10} 张氏:《统谱凡例》,《张氏统宗世谱》,《明代家谱》,第3301页。

{11} 程敏政:《书程氏统宗谱后》,选自吴宣德编:《明人谱牒序跋辑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573页。

{12} 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68页。

{13} 陈捷先:《中国的族谱》,艺术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14} 张海瀛:《明代谱学概说》,《谱牒学研究》第3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05页。

{15} 程卓:《宋嘉定五年余杭与毛氏合谱序》,《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序跋卷》,第104页。

{16} 陆游撰,李剑雄等点校:《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1页。

{17}{18} 李氏:《李氏族谱凡例》,《重修李氏族谱》,《明代家谱》,第1197页,第1197页。

作 者:赵敏,宁波大学历史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研究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公司研究
与圆相关的两类直线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