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分脏辨证寻常痤疮的诊治

2016-03-07 04:38石彤李琳荣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1期
关键词:颜面脏腑

石彤 李琳荣

【摘要】寻常痤疮的发病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变化及发展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发生部位的不同反应出人体内在不同脏腑的生理病理情况。根据《黄帝内经》中《素问·刺热》篇有关“颜面-脏腑”相应学说,从五脏入手,将寻常痤疮分为五个类型进行治疗:多发于额头者以导赤散合五味消毒饮治疗;多发于鼻部、口周者以二陈汤合泻黄汤治疗;多发于右脸颊者以清肺枇杷饮治疗;多发于左脸颊者以丹栀逍遥散合清肺枇杷饮治疗;多发于下颌者以知柏地黄丸治疗。对脏腑进行调理,调节全身状态,达到良好的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寻常痤疮;面部分脏辨证;颜面-脏腑

【中图分类号】R27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051-02

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1]。中医又称之为“粉刺”、“肺风粉刺”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结构的变化,寻常痤疮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寻常痤疮的发病不仅影响颜面的美观,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人格倾向也有影响[2],因此,对颜面痤疮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寻常痤疮发病一般以局部皮疹为主,未伴随明显的全身症状,用传统的辨证方法常感无证可辨。本文根据《素问·刺热》篇有关“颜面—脏腑”相应学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结合临床跟师所见,从面部分脏辨证论述寻常痤疮的诊治,浅述如下。

1 额头部

《素问·刺热篇》曰:“心热病者,颜先赤”(《广雅·释亲》:“颜,额也”)。心火对痤疮的发病有重要的影响。心者,其华在面,心经积热,郁而不发,心火亢盛,循经上冲于头面肌肤而发病;心经郁热,阻遏经络,痰阻津停,气血瘀滞而成痤疮。患者皮损多发于额头,面颊甚至背部都可见到,米粒样大小,色红,有脓头,挤压后时可见黄白色皮脂样物质,皮损部常伴有瘙痒或灼热感,伴口干口渴,心情烦躁,舌红,脉弦数。治宜清心泻火,凉血解毒。方用导赤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临床案例:患者,女,35岁,教师。2014年10月8日初诊。患者颜面粉刺反复发作5年余,曾服中药调理,效不显。现症见额部皮损较多,色红,偶有脓头,自觉局部皮肤灼热痒痛,口渴喜饮,心情烦躁,小便黄,舌尖红,脉数。方药:地黄12g,通草6g,淡竹叶10g,金银花15g,连翘1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0g,菊花12g,牡丹皮10g,天花粉10g,黄芩10g,栀子10g,芦根30g,甘草6g。7剂。二诊:灼热痒痛感减轻。守方不变,加紫草10g。7剂。三诊:灼热痒痛感消,留有暗印。守方不变,去通草。后随访,皮损基本消失,偶有粉刺,未复发。

2 鼻部、口周

足阳明胃经起始于鼻翼旁,交汇于鼻根部,沿鼻柱向下行,环绕嘴唇。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谓:“盖疮全赖脾土”,为痤疮从脾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脾胃失司,气血生化无源,营血不得营养周身;气机失调,气不行血,血停为瘀;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郁热于肠胃,湿热内生,气滞、血瘀、湿阻循经上至头面而发本病。皮损多见于鼻部及口周,呈红色丘疹或脓疮,鼻周皮肤油腻,有油脂物分泌,常伴口干,身体困重,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治宜清热利湿,清胃健脾。方用二陈汤合泻黄汤加减。

临床案例:患者,男,26岁,学生。2014年7月1日初诊。患者眉间、鼻头、唇周脓疮半月余,自觉咽喉堵塞感,口臭,纳差,鼻部黑头明显,舌偏红,有齿痕,苔黄腻,脉滑细。因患者近日同学聚会较多,饮食多为肥甘厚味之品,饮酒,湿热之邪内生伤及脾胃而诱发。方药:丹参30g ,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半夏10g, 藿香6g,栀子10g,防风10g,黄芩10g,薏苡仁30g,浙贝10g,蒲公英30g,佩兰10g,炒谷芽30g,炒麦芽30g,甘草6g。7剂。二诊,脓疮减少,余症减,原方去薏苡仁,浙贝。嘱患者饮食清淡。守方治疗4周,皮损基本消失,偶见散发粉刺。

3 脸颊

《外科启玄》载:“妇女面生窠瘘作痒,名曰粉花疮。乃肺受风热或绞面感风,致生粉刺,盖受湿热也。”肺主皮毛,痤疮的发生与肺有直接的相关性。肺在体合皮,对皮肤的新陈代谢有直接的影响,若受湿热之邪,皮肤毛孔堵塞,邪气郁结,久而积滞,阻滞经络,郁而化热,郁久发为痤疮。皮损区多见于颜面两颊,甚则延至颈部,时见于胸背部,成丘疹或脓疱,甚有瘢痕,有脓头,局部伴有黄白色分泌物,或痒或痛,多见面部油脂分泌物旺盛,毛孔粗大,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治宜清肺泄热。方用清肺枇杷饮加减。

肝为女子之本,若发病为中青年女性,在经期前后发病或加重;或伴有明显的情绪急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此为肝郁化火,疏泄失司。肝经“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在面颊等部位分布的痤疮常与肝有关。肝主疏泄,主藏血,调畅情志。治宜清肝泻火。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藏血,并协助调畅情志活动,因此女性生理病理与肝皆有极其密切的联系。治宜清肝泻火。可用丹栀逍遥散合清肺枇杷饮加减。

临床案例:患者,女,30岁。2015年3月27日初诊。患者颜面粉刺5年余,皮损以面颊为主,背部亦见,局部红肿疼痛,有脓头、或硬结,挤后留有瘢痕,颜面部油腻,经前期皮损增加,睡眠差,多梦,情绪烦躁易怒,大便秘结,3至4天一行,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方药:牡丹皮10g,栀子10g,枇杷叶10g,黄芩10g,黄连3g,桑白皮10g,当归10g,白芍10g,柴胡6g,茯苓10g,白术10g,蒲公英30g,首乌藤30g,茯神30g,百合30g,甘草6g,生姜三片。5剂。二诊:睡眠改善,大便改善1~2d一行。守方不变,原方去茯神、黄芩、白芍、百合,加生地10g,地骨皮12g,浙贝15g,防风6g,5剂。三诊:痤疮红肿疼痛感基本消失,局部留暗疮印。守方治疗4周后皮损、暗印基本消退。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饮食规律清淡,劳逸结合。

4 下颌

肾脏为人体先天之本,为脏腑阴阳之本,阴阳之根,生命之源,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临床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肾相关。肾藏精,为脏腑阴阳之根本。若肾之阴阳失调,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导致相火亢盛,虚火上浮于面,循经熏至头面,火郁头面肌肤发为本病。发病部位多见于下颌部,严重者可连及颈部,背部亦可见。皮损多见丘疹、脓疤,色暗红,常连接成片,分界不明显,有痒痛感,常伴有夜寐不宁,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眩晕耳鸣,颧红,男子多遗精,女子多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数。治宜滋阴降火。选方知柏地黄丸加减。

临床案例:患者,女,25岁,2014年4月3日就诊。患者颜面粉刺3年,加重2月,下颌部、颈部可见脓疱样丘疹、暗红色结节,下颌部部分皮损连接成片,分界不明显,时有痒痛感,不自觉用手挠,伴烦燥,梦多,自觉全身乏力,月经后期,舌红,脉细数。方药:熟地10g,山药30g,牡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知母10g,黄柏3g,黄芩10g,金银花15g,连翘10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浙贝10g,丹参30g,野菊花12g,夏枯草10g,夜交藤30g,百合30g,生甘草6g。15剂后局部皮损基本消失,偶有散在粉刺出现。随诊半年,未见大面积复发,精神状态良好。

5 结语

中医在诊疗疾病时把握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生命观认为体内脏腑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的信息有可能反应于相应体表部位,面部经络丰富,气血充足,故能相应的反应。《温证指归·望色论》记载:“脏腑精华,毕陈于面,人能望面部之色,以知脏腑之病,而不能望脏腑之色,以决生死之机。”从面色的鲜红紫暗、荣枯、黄白色泽等可测知脏腑生理病理变化。近年来已有学者对“颜面-脏腑”理论进行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3-5],但是运用面部分脏辨证治疗寻常痤疮在实际治疗中,不能局限于考虑其中单个脏腑,还应注意全身脏腑的合理配合和密切联系,要根据寻常痤疮发病的皮损特点和相应的伴随症状加减用药。因人而异,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5.

[2]谢淑霞,张云青,王玲,等.痤疮对男女大学生心理人格倾向及生活质量影响比较[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3,20(5):323-326,336.

[3]彭红华.从颜面局部望诊论痤疮的诊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633-634.

[4]陈利远,熊炜.五部望诊对痤瘡的诊疗意义[C].2011年全国中医美容学术年会暨贵州省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激光医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贵阳: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2011:2.

[5]陈宇锋.痤疮五脏论治举隅[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90-92.

(收稿日期:2015.09.22)

猜你喜欢
颜面脏腑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等闲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头穴电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言语失用伴口颜面失用的临床研究
素颜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
脂溢方治疗颜面脂溢性皮炎疗效观察
癫痫后伴颜面眶周紫癜2例报道
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