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峰
(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上海 201306)
全球化视域下的海权与中国梦及其启示
张峰
(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上海201306)
摘要:由于优越的东海西山、地大物博等地理位置所带来的气候、物种、军事防御等优势,在国家实力方面中国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市场日益形成,日益走向全球化,而中国的海禁政策使近代以来的中国逐渐落伍。危机从海上来,中国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二战以后,全球化时代全面到来,国际分工日益细密,中国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一环,海权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洋强国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全球化;海权;中国梦;海洋强国战略
海权(sea power)是一国开发、利用、保护海洋的实力,即一国的海洋综合实力。本文认为海权弱小的国家即是海洋弱国,海权强大的国家即是海洋强国。十八大提出:“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国战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之间的依赖日益增强的现象。目前学界对于全球化的定义、开始时间、发展阶段等尚没有统一的结论。为了便于分析,本文根据各国之间联系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相互依赖度的大小,把全球化时代划分为三个时代:一是前全球化时代,指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以前的时代,这时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还很少,虽然有陆路贸易,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范围有限,国与国之间的依赖性不强;二是全球化转型时代,指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以后至二战以前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形成了农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国际产业分工,国与国之间开始相互依赖;三是全球化时代,二战以后20世纪50年代以来至今的时代,由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国际分工日益细密,甚至形成了产品内的国际分工,一件产品的生产由不同的国家分工进行,交通、通信日益发达,大陆与大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被科技缩短,全球化时代真正到来。
在“全球化时代”,海权对于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海权实力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与否。从历史上看,在前全球化时代,海洋为中国带来丰沛的降雨,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另外对中国起到了天然屏障的作用;在全球化转型时代,西方国家工业化迅速发展,而闭关锁国的中国则日益落后,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攻击下,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被打破;在全球化时代,由于国际分工日益细化,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融入了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海洋是各个大陆之间的纽带,海洋中富含资源和能源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前全球化时代:海洋与盛世中国
中国有着悠久的海洋利用历史,人们对海洋的最早利用是“兴渔盐之利,通舟楫之便”。从汉朝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架起了中国与日本、朝鲜,中国与东南亚、印度等国之间联系的桥梁。在南宋时期,中国更是建立了强大的海军。而到了明朝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更是显示了中国强大的海上实力。但是此后,中国便颁布了海禁的政策,从此中国远离了海洋。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隔离,从而落后于西欧其他国家的发展。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发出感叹:“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在地理大发现的前全球化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由于主要是利用人力、畜力作为生产的动力,生产效率低,经济主要是一种自然经济,生产出来产品剩余不多,没有太多的商品用于交换。生产力还不足以使人们能够进行细密的分工以单一生产某一种产品。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国依靠东面大海、西面高山的地理位置优势,曾经长长领先于西方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一是中国东面大海,西高东低,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季风的作用,春天、夏天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而这一季节又是作物生产最快的季节;另一方面,由于地势的西高东低,河流的走向多是由西向东,大量的化学物质随着河水从西部风化的高山源源不断地流到东部土地,滋养了下游的作物生长。所以,中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适合作物生长,而食物丰富有利于人口繁衍。在农业、手工业时期,人口越多,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根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公元元年为26.2%,1000年为22.7%,1500年为25%,1600年为29.2%,1700年为22.3%,1820年为32.9%。而西欧所有国家的合计在1500年仅17.9%,而即使到1820年也仅23.6%”[1]261。
二是东面大海、西面高山形成天然的屏障,保护了国家的安全。在前全球化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航海技术落后,航海所能行驶的距离近。虽然有局地的海战,但是这时发生的战争主要是陆地战争。由于中国东面广阔的太平洋的优势,当时没有国家有足够强大的航海能力,能够远征并征服中国。而从西部来说,西面是海拔四五千米、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很多地方常年积雪,自然地隔开了来自西方的陆地战争的威胁。所以中国除了内部的战乱之外,没有来自外国战争的威胁。另外,对于农耕文明来说,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耕作的面积有限,人们没有动力去征服更多更远的土地,人们只关心脚下的土地,这样也就导致了中国没有侵略、扩张的基因。不侵略自然也能保证国家的安定,因为侵略的国家越多,树敌也就越多。卷入的战争越多,越影响经济发展。
三是中国地大物博,物种丰富。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东西、南北都长达5000多公里,海拔也是从海平面到8000多米,地形复杂多样,地跨寒温带、温带、热带。多样的地理环境导致了生物物种丰富,矿产资源丰富。在商品生产不发达、交通运输工具落后的情况下,单靠国内的物质交流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
四是自然经济缺乏经济扩张的动力。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是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生产产品数量有限,缺乏追求扩大市场的动力机制,没有资本主义社会追逐资本增值的内在动力。在前全球化时代,虽然中国与国外有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以及郑和下西洋,有着深远的经济和文化意义,但是其影响是有限的。尤其是郑和下西洋,虽然展示了中国强大的航海实力,但其目的不是贸易,更不像西欧国家一样为了夺取殖民地。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赠送礼物和护送外国大使或首脑到达或离开中国,寻求与外国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没有在国外建立贸易或军事基地的任何企图”[1]59。
总之,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以及自然经济的特点,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人口的繁衍,有利于军事的安全,中国经济曾经数千年领先于世界各国。同样也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原因,中国没有对外扩张、侵略的基因,缺乏经济扩张的动力。
二、全球化转型时代:海权与天朝上国迷梦的破碎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阻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为了得到东方的黄金、香料,为了宗教的传播,西欧国家开始努力寻找通往东方的航线。之所以能够开启地理大发现的序幕,一方面是由于主观的愿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技术的发展。指南针的传播、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学的发展等使开辟更远的航线成为可能。“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2]
新航线的开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美洲的发现及绕好望角到东印度通路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而又最重要的两件事”[3]。在新航线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方国家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工业革命掀起了动力技术、生产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的革命,开始大量使用自然力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动力,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使产品大量商品化。生产的目的是交换,西方国家开始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
由新航线开辟形成的世界市场和工业革命相互促进,螺旋式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交易内容的扩展。总之,世界市场与工业革命相互推动,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世界市场形成的序幕,也拉开了全球化的序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所指出的,“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冒险者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4]。
而在中国,明朝建立之初,为了防范与朱元璋抗衡的逃亡海上的张士诚、方国珍等军阀,1371年便颁布了禁海令,规定民间“寸板不许下海,片帆不准入港”。其后,为了防范倭寇,海禁政策日趋严厉。清朝为了防止沿海居民接济反清势力郑成功,更是在1661年颁布了迁海令,规定沿海居民内迁三、五十公里。通过政府的行政命令,人为强制地隔开了与世界的联系。而在此时,西欧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理大发现形成了潜在的世界市场。1488年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卡利卡特,开辟了印度航路,1519年至1522年麦哲伦环游航行世界。在西欧先后崛起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大国。
地理大发现后,西方国家残酷剥削殖民地,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打好了基础,也为工业革命准备好了资本和殖民地市场的基础。1765年发明珍妮纺纱机,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1769年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机,1807年富尔顿造出用蒸汽机做动力的轮船,1825年斯蒂芬森发明了蒸汽机车。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5]36
在工业革命初期,生产能力供不应求。由于资本的逻辑,资本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生产的产品越多,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多,获得的利润也就越多,在利润的驱动下,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当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这样就要求开辟更大的市场。因此,资本具有强大的动力,把整个世界纳入自己的市场范围。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5]35。
随着美洲的发现、澳洲的殖民开发,资本的活动范围逐渐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1840年,再也没有耐心说服中国打开国门、加入世界市场体系的英国,终于用坚船利炮,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5]608其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略战争,中国一步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危机从海上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随着蒸汽轮船的发明,太平洋再也不能作为中国与世隔绝的天然屏障了。1820年至1870年间英国GDP占世界GDP的份额从5.2%增加到9.1%,而这期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份额也从23.6%增加到33.6%,中国的GDP远超英国,是其四五倍,但是英国的生产力是以“坚船、利炮、火车”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的产物,而中国的生产力则是以“丝绸、瓷器、茶叶”为代表的手工业时代的产物。当一个落后的农业手工业国和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发生战争时,战争的结局可想而知。其后,西方国家一次又一次地从海上入侵中国。西方列强同中国签订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1840年至1940年的100年中,外国从海上入侵我国479次,规模较大的有84次,迫使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就达50多个”[6]。巨额的战争赔款使中国人民陷入了的税费的深渊,国家缺乏经济发展的资本,无法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帝国主义的剥削也使民族资本主义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历史上,中国曾经无论在技术还是经济总量上遥遥领先于世界,曾经被认为是中央之国,“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号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当作奇技淫巧,闭关自守、盲目自大,结果最后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一个人口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5]632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等,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惊醒了中国的天朝上国之梦,特别是甲午海战,中国被千年以来一直以中国为师的日本打败,更使中国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甲午海战开始惊醒了中国人的天朝上国之梦。梁启超曾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另外,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形成了国际分工。这一阶段的分工以产业间分工为主。生产力水平高的工业化国家从事工业生产,而生产力水平低的农业工业从事农业生产。另外文化也不断交流,促进了文明的全球化。“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转变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便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生产地区。”[7]由于国际分工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依赖性开始增强,早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了由于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所导致的全球化日益发展的现象。“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5]35
总之,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世界市场日益形成,后来西方国家又开始了工业化,世界市场与工业革命相互推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中国由于海禁的政策,把自己隔离于世界文明体系之外,拒绝接受先进的科技成果,导致危机从海上来,中国日益衰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全球化时代:海权与中国梦的实现
二战后,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用工成本的上升,西方国家逐渐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进一步细化,由产业间国际分工深化为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进而产品间的国际分工,再到产品内的国际分工。一件产品的生产的各个流程分散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从事上游的研发设计,加工工艺水平高的国家从事零部件的生产,而劳动密集型的国家从事生产零部件的组装。在这一趋势下,世界产业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移:第一次是英国向美国转移;第二次是美国向日本转移;第三次是美日欧向亚洲四小龙转移;第四次是美日欧、亚洲四小龙向中国大陆转移。而后三次产业分工转移都发生在二战后。随着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经济日益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世界400种主要工农业产品中中国有200多种世界第一,中国进出口贸易量世界第一,中国制造业总产值世界第一。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而在全球化时代,海洋是联结世界工厂与消费者之间的纽带,海洋也是世界工厂的重要的能源和原料提供场地。2012年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海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产资料,为世界工厂提供能源和原料。自古以来,海洋就是蓝色粮仓,海洋中有品种丰富的鱼类,海洋水产品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海洋对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食品要求、解决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海洋中还有丰富的食盐,自古以来也是食盐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海洋技术的发展,海洋中蕴藏着的丰富的矿物质和能源日益被人类所发掘利用。尤其是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工业大国、能源需求大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有18 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中国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资源和能源。“中国海域的石油资源量约为450多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14万亿立方米。”[8]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需要巨大的能源和资源,而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稀缺,中国的能源和资源缺口日益加大。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与能源对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海洋是全球化时代,沟通大陆之间的纽带。随着产业分工的深化,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任何国家都离不开世界其他国家。如何把一国生产的原料或商品运输到另一个国家,交通运输至关重要。交通运输可以说是全球化时代的中枢神经。对于地球来说,地球表面的71.8%是由海洋来构成的,对于大陆与大陆之间的原料与商品交换,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运输:一是航空,一是海运。但是航空运输成本高,运输力量小。海运是全球化时代运输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一双标价50美元的世界名牌运动鞋,从中国的珠江三角洲产地送达美国各大城市的沃尔玛商场的全程运费仅仅50美分。”[9]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航运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集装箱吞吐量世界排名前十位的港口,十之六七在中国。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承接了欧美、日本的产业转移,中国经济日益发展。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97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同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占世界总值的比重超过美国,打破了美国自1894年以来一直保持的世界第一的局面,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60%……对外贸易运输量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10]
三是全球化时代,需要强大的海军保护国家的海洋利益。海洋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利益,是全球化时代各国争夺的重要阵地。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领海,与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等九个国家海岸相邻,但是这些领海的边界大多没有划清。“现在世界的大国,一方面为了永久的和平大家互相协作;另一方面,大家又磨刀霍霍,以反恐名义大搞军事演习。从根本上讲,是康德的‘永久和平’因素和霍布斯的‘丛林法则’并存于世的反映。”[11]特别是近年来,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之争、油田之争,中菲之间的黄岩岛争端,中越之间的海上油田之争日益激烈,而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更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需要强大的海军实力作为支撑。另外,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也需要强大的海权作为保障。近年来海盗猖獗,成为影响国际航运安全的重要因素。“国际海事局海盗报告中心(IMB)1月19日公布的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共发生海盗和武装抢劫事件439起。”[12]只有建设强大的海军才能更好地保护国际海运安全,中国海军从2008年开始在亚丁湾索马里海盗频发海域护航。
四是实现中国梦,需要有强大的海权作支撑。实现中国梦是每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必须有强大的海权。国家富强需要有强大的海洋经济作为支撑,世界工厂需要海运把原料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各地运到中国,再把产品从中国源源不断地运到世界各地,国家富强也需要海洋中丰富的能源和资源作生产资料;拥有强大的海权,国家富强才能摆脱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历程,实现民族复兴,重返领先于世界的强国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拥有强大的海权才能保护国家的安全,维护领土的完整,才能实现人民的幸福。
总之,二战以来,由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海洋在沟通各国之间物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同时,随着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中的资源和能源日益得以开发。海洋的经济、政治利益日益受到相关国家的重视。中国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全球化时代,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有强大的海权作支撑。海权与中国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四、启示
随着新航线的开辟,历史才由国别史转变为世界史,市场才由国内市场转变为世界市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建设强大的海权对于保护海上利益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海权的落后,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1840年以后“天朝上国”之梦被打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化。中国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在全球化时代,建设海洋强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海洋强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参与全球化吸收人类共同文明成果。历史证明如果闭关自守,危机就会从海上来,“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都不能离开其他国家而存在,封闭只能意味着自绝于世界文明体系之外,只有互通有无、互相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的发展。只有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外市场的资金、能源和技术以及商品市场,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全球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二是海洋强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中国是一个陆海复合型的国家,只有陆海统筹,充分重视海洋的利益,更好地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才能更好地促进陆地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历史证明,闭关锁国只能落后,落后就意味着挨打。只有建设海洋强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是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在全球化时代,海洋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而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依靠美国的支持,侵犯中国海洋主权。只有建设强大的海军,建设海洋强国,才能更好地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
四是摆脱国强必霸的逻辑,走和平发展之路。从全球化的历史看,很多大国都是粉墨登场,但是都摆脱不了国强必霸的“修昔底德陷阱”,国与国之间展开海上争霸的战争,最后仓促离开大国的历史舞台,走向衰落,正印证了“国虽大,好战必亡”。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霸权的基因。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要汲取海洋强国兴衰的教训,一方面建设海洋强国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不能走国强必霸的老路,而是通过建设强大的海权,做维护国家正当利益和促进世界和平的坚强后盾,通过建设强大的海权实现中国梦、实现世界梦。
参考文献:
[1]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伍晓鹰,许宪春,叶燕斐,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8.
[3]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何兰.中国的海洋权益及其维护[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48-5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8]王立东.国家海上利益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160.
[9]王缉宪.中国港口城市的互动与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
[10]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4)[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132.
[11]倪东雄.文明转型与中国海权[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12.
[12]尹志平.防范海盗形势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海事,2012(3):41-44.
收稿日期:2016-01-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BKS006)
作者简介:张峰(1976-),男,博士,副教授;E-mail:zhangfeng021231@hotmail.com
文章编号:1671-7031(2016)03-0089-06
中图分类号:P7-092
文献标志码:A